《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丽的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2)强调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思考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程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西双版纳的纪录片,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了解。
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1.3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方被誉为“绿色的宝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标记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2.3圈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
3.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4.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3分析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5.课堂练习5.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5.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
6.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3.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到了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2)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讲授新课(1)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等;(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傣族佛教文化、竹楼、泼水节等。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2)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独特之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示意图绘制和旅游日记,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西双版纳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内涵。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⒈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⒈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⒈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⒈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⒈交流预习情况: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⒈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⒈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⒈(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_1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__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__。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用小标题来构建__。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合作·探究·展示】一、导入以图片导入二、预习展示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心弛神往无声无息可见一般色彩斑斓水中戏喜积善修行善男信女为防不恻狼狈撤退除苦积善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掩映映衬)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__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__有什么好处?三、问题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4、教者归纳:总之,__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四、小结__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学习过程:一、了解字词:傣勐嬉蕨菜篾心驰神往可见一斑二、了解课文:(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三)拓展————表现美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2、学习难点:学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媒体播放民族乐曲《欢乐的泼水节》创设情境。
2、导语:那么就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自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的独特的韵味。
二、研读课文,领略风光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吗?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说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吗?(学生读课文后明确:神奇秀丽心驰神往)3、思考五个片断各自侧重写了什么?高高的望天树——热带雨林图竹楼映蓝天——就地取材(聪明才智)热情好客(淳朴民风)悠悠野象谷——开发旅游资源妩媚傣寨水——民俗风情(互助友爱)笑对生与死——人生观、生死观4、你有无发现小标题与内容方面有什么问题?如果让你根椐内容来定标题,你如何做?(不工整、不太相符)如:高高的望天树或按事件:游望天树景区映蓝天竹楼在竹楼作客悠悠野象谷看大象表演妩媚傣寨水感受水世界乐观傣寨人笑对生与死(神秘生死庙)写作指导: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可以按照游踪(即移步换景的方法),也可以按照截取事物状态中最中鲜明的片断的方法来构建文章。
四、品味赏析,游览版纳同学们肯定会对其中的一两幅画留下深刻的印象,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思考:你为什么喜欢这画面呢?这画面是如何突出“美丽”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体会热爱祖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感情,踊跃畅谈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五、拓展延伸,争作导游,游历版纳当一回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画面,带领大家再次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的傣族园……”为开头。
1、写导游词2、班内交流如:那个浓萌蔽日的地方那个大象出没的地方那个椰树成林的地方那个热情好客的地方……六、方法总结,畅谈收获正是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这块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
同学们,也请你们记下这幅幅彩色的画面,如果有机会去云南的话,不妨走进那心中的画卷中,也来做一做画中人,好吗?七、当堂检测体会下列加点词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
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
③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
八、布置作业:根据本地的风情写一篇《美丽的泰州》导游词。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4分)镶嵌()焚香()斑斓()祈求()2.对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
(驰:跑得很快,奔驰)B.导游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遇到野象没什么。
(描:描绘)C.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
(斑:原指豹身上的花纹,喻指事物的一小部分)D.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
(洋洋:得意的样子)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①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5分)①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当和尚。
()②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寺庙。
()③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人十分友善。
()④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
()⑤"生前不积善,死后要下地狱"这种观点里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二、阅读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位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大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再看水。
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
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
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
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在济南住家的。
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
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皮,做绿色的香梦。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
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
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
山影儿也更真了。
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
山儿不动,水儿微响。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1自然段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 )(3分)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2.第1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是、、。
(3分)3.第3、4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
山是从、、的不同来写的;水是从、、上来写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分)4.第3自然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5.第3自然段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的感叹句,它具体赞美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第4自然段描写绿藻的"绿",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8.第4自然段中"它们知道它们的那点绿的心事"一句,两个"它们"都是指代。
(2分)9、从全文看,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
济南秋天的景物特征是的;写景物的变化,则融合了和客观景物的变化。
全文着力写景,但又在描绘景物中渗透了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丰富感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贯穿以全文的线索应是_________ 。
(4分)1. 略2.A3.①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竹楼的外形特点。
②拟人。
拟人化的动作描写,使大象的憨厚之态跃然纸上。
4.①×②√③√④×⑤√二、1.C 2.古朴、安静、秀美 3.颜色、方向、高矮;量、质、形式4.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做垫。
5.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6.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