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 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程标准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日本逐步扩大侵华的步骤,掌握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

2.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培养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

3.通过图文史料的探究,了解日本蓄谋侵华和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感悟侵略战争的罪恶、危害,珍爱和平。

4.核心概念: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

知识梳理一、局部抗战1.日本侵华背景(1)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

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日本侵华(1)九一八事变①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结果: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占据整个东北。

(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3)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3.国民政府及国联对日侵华态度(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2)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3)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4.抗日救亡运动(1)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第22课 会飞的娃娃(导学案)湘美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22课 会飞的娃娃(导学案)湘美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22课会飞的娃娃导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飞天娃娃的相关传说。

2.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描绘娃娃的姿态和飞行状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象和动态感的表现能力。

导学内容课文讲解本课讲的是一个会飞的娃娃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娃娃是一种常见的主题,它们通常被描绘成一种身躯虽小但却可以自由飞行的神仙形象。

这种形象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描绘飞天娃娃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阅读和画画来了解飞天娃娃的世界,学习用简单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描绘娃娃的姿态和飞行状态。

绘画任务本课的绘画任务是画一幅“飞天娃娃”画。

在这幅画中,我们需要使用简单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来描绘一个可以飞行的娃娃。

为了表现娃娃的飞行状态,我们需要根据教材中所描述的姿态和动作来描画娃娃的身体和翅膀,以及在空中的飞行轨迹。

练习教案1.阅读教材中关于飞天娃娃的段落,将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理解娃娃的形象特征和飞行状态。

2.分析教材中所提供的绘画作品,比较各幅画中娃娃的姿态和飞行轨迹,并可以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进行模拟练习。

3.开始正式的绘画作业,用铅笔在纸上进行初步的描画,然后使用颜料进行着色,最后在画面中添加细节,如岩石、草地等元素。

课堂互动1.讨论飞天娃娃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和发展,如何由传统到现代,融入到现代艺术当中。

2.分享学生绘画作品,交流互动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和反馈。

同时也鼓励独立思考和创作,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个性。

总结本课学生将通过阅读教材、练习和绘画任务来学习如何描绘一个飞天娃娃。

同时也通过课堂互动与反馈来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和互动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对艺术的热爱。

第22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2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2.智取生辰纲素养目标1.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2.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联读《水浒传》相关回目,探讨杨志性格形成的原因,激发对《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第1课时◎重点:理清叙事线索,把握故事情节;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境预设有人曾经这样说:“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

其实,《水浒传》中塑造的水浒英雄并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其中有一段故事叫《智取生辰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真切地感受一下智者与智者围绕“生辰纲”而展开的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较量吧!·导学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再读小说《水浒传》的任务,重点阅读《智取生辰纲》这一回目,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故事情节,为课堂上顺利学习《智取生辰纲》打下基础。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施耐庵(1296—约1371),字子安,生于兴化白驹镇(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祖籍苏州,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著有《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背景介绍:北宋末年,官僚腐败,社会黑暗,阶级矛盾激化,北方地区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最后起义失败。

但是,梁山英雄的故事流传甚广。

宋人的《大宋宣和遗事》描绘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施耐庵根据社会现实以及民间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加工,最后创作出《水浒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嗔.( )怪xiē( )息干.( )系怨怅.( )分xiǎo( )逞.( )能颠.( )倒gòu( )当聒.( )噪朴.( )刀恁.( )地着.( )意省.( )得兀.( )的喏.( )喏连声面面厮觑.(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2009高考上海单科)“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2009高考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C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4、“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A .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B .有利的外部环境C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D 、香港人的勤劳5、下面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共同点是香港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回归5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7、右图为1992年“汪辜会谈”的历史照片。

第22课时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导学案

第22课时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导学案

第22课时《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辩证否定观【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知识梳理】(P75-—77)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P75—76)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内涵(2)特征①② (3)实质2、方法论要求: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P76—77)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 原因①②③ (2) 内涵①②③ (3)方法论要求①②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①②【合作探究】认识手机篇:第一代手机(1G)——俗称“板砖”或“大哥大”,80年代末移动通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代手机新贵,最高售价曾达到3—4万元。

其具有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便、功能少,但可作防身之用。

第二代手机(2G),其特点:支持多媒体短信;和弦铃声,个性化铃声;支持E-Mail;照相功能;收音机功能。

第三代手机(3G),其特点: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从三代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方便了人与人的联络,移动通讯是发展的趋势。

从第一代手机的外形笨重,功能简单,到第二、三代手机不断改进外观,增强手机功能。

随着人们需要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功能手机到短信、到多媒体,到互联网应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外形越来越时尚。

(1)“大哥大”有优点吗?为什么“大哥大”后来被淘汰?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如果没有第二、三代手机对第一代手机的外观和功能的突破,就不会有今天手机的发展。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从三代手机的发展历程,3G手机就是吸收1代,2代手机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4)结合三代手机的发展历程,手机是如何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的?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思考判断】(1)扬弃即抛弃。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22樟树导学案第一课时

22樟树导学案第一课时

的时候,当它已经作 ,它的香 。
2. 走近宋奶奶,我想对她说: “
5
【检测反馈】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樟树不高,但它的 且 ②即使当它 为 气 ,伸得 ,而
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课的学习效果。 六、拓展延伸 1.宋庆龄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
。 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 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 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2.国际友人这样评价她:„„ 3.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和宋庆龄有关 的资料,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女 。 ” 性。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 香气拒虫 永久保持 借物喻人
1.轻声朗读第 1 至 3 自然段,思考:“我舍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不得这两棵树。” 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
指导朗读。 (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 中的“樟树”要重读) 。
1
3.各组派代表汇报朗读。
【检测反馈】 1.辨一辨。 搬 ( 般 ( ) 稠 ( ) 绸 ( )( 繁 )( 紧 )( 瞻 )( 檐 ) )
2.读一读。 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 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 70 年的革命生涯中, 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 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敌人因 为她的英勇坚持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 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 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 的妇女之一。 3.写《习字册》
4
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内讨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 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 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3.全班汇报。
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3.现在你知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 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 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了吗?(表达人们对宋庆龄 奶奶的崇敬、爱戴和怀念。 ) 小结过渡:人如其树,树如其人!原来人 们是在用合影留念的方式表达对宋庆龄的崇 敬、爱戴和怀念。把我们的崇敬与怀念送入朗 读中,读好第 6 自然段。 五、检测反馈 过渡:学完了课文,相信樟树的可贵品质 和宋庆龄的伟大形象已深深植入我们心中。让

五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22课 龙门石窟 |辽海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22课 龙门石窟 |辽海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22课龙门石窟|辽海版
一、课前导学
1.1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龙门石窟。

2.能够分辨和描述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3.了解龙门石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预习内容
1.预习辽海版五年级下册美术书第22课的龙门石窟部分内容,对龙门石窟有初步了解。

2.自行学习并了解龙门石窟主要雕刻特点和风格。

二、核心学习
2.1 龙门石窟的概述
龙门石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古代石窟寺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始建于北魏,历时约五百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年代最长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南北长234米,东西宽30米,共有大小洞窟2345个,雕刻石窟10个,多达十余万佛像、佛龛、壁画和石刻等工艺品。

2.2 龙门石窟的历史渊源
龙门石窟建于魏晋时期。

它的开凿起始于公元493年,当时有一位名叫耶谷的道士,他悬挂了“宁止瘟疫”和“庇佑人民”的大旗,虔心祈祷了49天49夜,最后中了允许他开凿石窟的梦。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计划,利用50年的时间洞凿修刻,最终造就了绮丽壮观的龙门石窟。

2.3 龙门石窟的建筑特色
龙门石窟的建筑风格是以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为基础,加以创新,集中了中国艺术上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学习文章所运用的凝练的语言,体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4.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章所运用的凝练的语言,体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2.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温故互查】1.给下面的字注音。

颓()与()歇()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____ _。

文题中的“答”是________的意思。

“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陶弘景,字________,号______ __。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________ ”。

著有《陶隐居集》【设问导读】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口头翻译全文,画出疑难词句。

小组交流解决。

2.默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

3.细读文章,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4.品读课文,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揣摩作者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5.诵读全文,体会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词义。

五色交辉..交辉:________ 四时.俱备时:________晓雾将歇.歇:________ 夕日欲颓.颓:________沉鳞竞.跃竞:________ 古来共.谈共:__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实: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1.请仿照本文,用优美的语言写一段文字,描写你家乡的山水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壁中学八年级历史第22课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课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备课人:许亚萍核审: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学习纲要:一.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制度的建立:2.教育事业全面、快速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小说、戏剧、绘画、音乐和舞蹈的突出成就
三.中国成为体育强国:1.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
※温故知新我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什么?(口答)(2分钟)
※自主学习—不读不做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国策。

3.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

这就确立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
1.文艺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学艺术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2.文学:优秀小说:《青春之歌》、《》、《芙蓉镇》、《平凡的世界》。

3.戏剧艺术:昆剧《》、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话剧《茶馆》。

4.绘画、音乐、舞蹈:绘画《开国大典》、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5.电影、电视:电影有《南征北战》、《》,电视剧《四世同堂》、《西游记》。

三.中国成为体育强国
1.195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我国已名列世界前茅的体育强项有:、排球、羽毛球、游泳、跳水、、举重、等。

2.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28枚金牌,金牌总数第名。

3.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年,第届奥运会在举行。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5分钟)
《红高粱》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莫言的小说拍摄的一部同名电影。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一曲关于强悍生命的自由赞歌。

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山东高密一带,生长着大片的红高粱。

当年,“我爷爷”和“我奶奶”——一个有野性的汉子和一个有野性的姑娘,在这里相亲相爱,在红高梁的酒香里,活得有滋有味。

不久,红高粱地印上了日本鬼子的铁蹄。

“我爷爷”和“我奶奶”带着一伙血性汉子喝了高粱酒,杀向日本鬼子。

这一天,“我奶奶”长眠在红高粱地里……
1988年,影片《红高粱》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

※合作探究—不思不议(15分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材料二: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1金、21银、28铜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金牌榜首位。

北京奥运会成为了中国走向体育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⑴材料一是谁的题词?
⑵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题词的要求,党制定了怎样的教育战略?
⑶你认为“三个面向”中那一个是最基本的?为什么?(选做)
⑷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能举办2008年奥运会说明了什么?
※课堂检测:(5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了()
A.人民教育制度B.义务教育制度C.免费教育制度D.平民教育制度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发展教育事业,党和政府制订了()
A.西部大开发战略B.863计划C.“五个一工程”D.科教兴国战略
3.在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领域是()
A.教育B.经济C.文化D.科技
4.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是()
A.毛泽东B.江泽民C.邓小平D.周恩来
5.建国后,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去伪存真百家争鸣C.推陈出新去伪存真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6.1988年,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的电影是()A.《南征北战》B.《芙蓉镇》C.《建国大业》D.《红高粱》
7.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1金、21银、28铜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金牌榜首位。

新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获得者是()A.容国团B.许海峰C.姚明D.刘翔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材料二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⑴材料二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⑵根据材料,说明经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收获与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