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原理与城市经济区和区域一体化
经济地理学考研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研试题东北师大经济地理学1998 年一、名词解释,3分X51、经济地域系统2、工业区位论的核心问题3、区位商4、区域与区域规划5、工业枢纽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其经济地理意义。
10分三、经济地理研究中如何处理条块关系? 10分四、影响经济地域系统运动的条件和因素通常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一项具体说明。
15分1999 年一、名称解释,3分X51、复种指数2、原料指数3、回路指数4、通达性,写出表达式5、区位商,写出表达式二、简答,5分X31、经济地理学为什么要研究结构问题?2、作为不同运输方式转运点的交通枢纽,为什么往往是布置企业的理性区位?3、对下述文字简述你的见解:“番禺市的区位优势之一是土地肥沃,地貌类型多样而且面积广大。
”三、谈谈你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理解。
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应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0分2000 年一、名词解释,4分X51、地理学的综合性2、经济地域系统3、城镇体系4、支柱产业5、通达性,写出表达式二、谈谈你对区域与城市关系的认识。
10分三、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出发,阐述你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理解。
10分四、经济地理学是否应该研究企业(公司)地理问题,根据是什么?10分一、名词解释,3分X51、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的社会经济条件2、位置、区位与地缘3、复种指数4、原料指数5、网尼克指数二、简答,5分X31、衡量区域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指标有哪些,试举5项2、简答解释地理学的综合性。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10分1、试述你对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见解。
2、设计一个评价区域投资环境方案的基本框架,表达式不限。
2002 年一、名词解释,共20分1、区域城市化2、产业结构高度化3、区域优势4、信息环境5、区域政策二、论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及实践意义。
10分三、分析城市扩散机制与途径。
10分四、简述经济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城市边缘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需求,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城市边缘区域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带,承载着城市的延伸和农村的融合。
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边缘区域,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并推动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
因此,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在城市边缘区域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和协调城市扩展、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统一。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适度开发原则:在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用地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 社会参与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决策,促进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方法1. 区域分析: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区域的特点和问题,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功能分区:依据城市边缘区域的不同功能需求,划分不同用地功能区,如住宅区、工业区、农业区等,确保各类功能的协调发展。
3. 环境保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和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气等,为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5. 土地利用优化: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并满足不同需求的城市发展。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考试大纲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
一般来说,分为三类: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6.规定城市规划区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原理自己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2.劳动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第二次是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城市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也可以叫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城市。
4.对城市有影响的因素:4.1.社会形态:如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
明显的如卡洪4.2政治制度:如封建社会,中国大多数都城的繁荣都是政治因素4.3经济发展:如东方的小农经济,欧洲的封建领主制5.城镇化的最简单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换的现象和过程6.城镇化进程表现特征:6.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6.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6.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7.城镇化的S形曲线(又叫诺瑟姆曲线):超过30%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超过60%进去稳定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的思想:1.1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探,天文学,水力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中国沉思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商代(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如河南偃师商城,还有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今天湖北的盘龙城,安阳的殷墟。
1.3周代:结束游牧生活,兴建丰、稿两京。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探定测,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1.4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技术了周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市场的大小为一夫之地,方百步(140*140))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战国时期,规划思想多元化:1.吴国国都阖闾城(苏州)—伍子胥利用江南水乡2.越国的范蠡利用孙子兵法为国都选址3.齐国临淄城,因地制宜,考虑自然地形4.江南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利于防御战国时期的著作1.《管子.度地篇》: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是革命性著作,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还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2.《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问题做了阐述。
注册规划师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单项选择题1.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
A.公元前5000年左右B.公元前4000年左右C.公元前3000年左右D.公元前2000年左右2.在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A.城市区域环境B.城市经济活动C.城市人文系统D.城市交通设施3.下列选项中表述不确切的是()。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城市人,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4.城市进化理论中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四个阶段为()。
①“绝对集中”时期;②“相对集中”时期,③“相对分散”时期;④“绝对分散”时期;⑤工业化成熟期;⑥工业化初始期;⑦后工业化初始期;⑧后工业化成熟期。
A.①—⑤,③—⑥,④—⑧,②—⑦B.①—⑦,④—⑤,③—⑥,②—⑧C.①—⑥,②—⑤,③—⑦,④—⑧D.②—⑥,④—⑧,③—⑦,①—⑤5.调查表明,北京城市铁路建成开通后,沿线地区房地产价格都上升了一定的幅度,这体现了城市物质环境的()。
A.可达性B.外部效应C.区位性D.内部效应6.春兰集团将总部迁到上海,而生产基地仍留在泰州。
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发生了()变化。
A.空间经济结构重组B.性质C.区域地位D.产业经济结构7.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效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城市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的横向联系更加密切B.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垂直性的地域分工体系C.全球化主要是对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产生影响,对中小城市的影响很弱D.全球化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8.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城、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B.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C.城市化还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D.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简单过程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学科。
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
1. 区域经济学原理:这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区域经济发展: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动力和路径,以及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区域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
4.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等问题。
5. 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空间经济关系,包括空间结构、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等。
6. 产业组织与政策:产业组织与政策是研究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的学科,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7.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以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8.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学科,主要涉及区域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措施等方面。
9.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制度、土地市场和地价等方面的学科,与区域经济学密切相关。
10. 世界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涉及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和合作。
此外,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等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城乡规划原理重点

城乡规划原理重点城乡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有效地调控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城乡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协调一致。
下面是城乡规划原理的重点。
1.协调发展:城乡规划要以协调发展为原则,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要注重保持城乡一体化,避免区域发展不平衡。
2.合理布局:城乡规划要进行合理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合理布局能够提高城乡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3.生态优先:城乡规划要以生态优先原则为导向,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要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可持续发展。
4.公平公正:城乡规划要强调公平公正原则,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公平发展。
要给予农村地区相应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全面发展:城乡规划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等全面发展。
要注重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7.民主参与:城乡规划要注重民主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要加强与市民、农民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识,增强城乡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8.创新发展:城乡规划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探索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要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推动城乡规划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9.综合治理:城乡规划要进行综合治理,注重解决城乡发展中的综合问题。
要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10.长远规划:城乡规划要注重长远发展,避免短期行为对城乡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制定并实施长远的城乡规划,提前预测和应对城乡发展的可能问题。
城乡规划原理的重点包括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生态优先、公平公正、适度规模、全面发展、民主参与、创新发展、综合治理和长远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进行研究的 科学。以揭示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律 (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综合方面)为 目标,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 2、研究内容 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区域差异;其中区域差异的研究是区域 科学的核心问题,着重研究:差异的表 现形式及实质内容;差异产生原因;差 异产生、形成、发展、变化的机制;差 异对地区经济、生产力发展方向、布局 结构等方面的实质意义。 ③地域(区域)社会、经济生产综合体。
一、城市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 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内容,一般包括5 个方面 1、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 2、产业一体化 3、城市化发展一体化 4、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5、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
3、全球化
4、生态化
• 二、新区域观 • 1、区域空间观
•
•
2、区域资源观
3、区域发展观
•
•
4、区域区位观
5、区域市场观
第六章
城市经济区与区域 一体化规划
第一节
• •
经济区
• • • • •
一、概念 具有一定区域意义专门化的地域生 产综合体,其根本意义在于各组成成分在 空间上的接近性和内容的均质性。 二、分类 部门经济区 综合经济区 行政经济区 自然经济区
•
胡序威, 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专业领域 为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 他说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 区域规划的缺乏,不可避免地也带来盲 目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而且,由于 各城市都想尽快发展自己,城市之间的 分工协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 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往往存在着不少矛 盾,区域规划的必要性更加成为人们的 共识。
• 三、城市经济区 • 以一个或数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 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 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区域经 济共同体。
• 四、城市经济区的特征 • 1、综合性 • 2、层次性 • 3、开放性 • 4、动态性
第二节
• • • • • •
•
城市经济区与中心城市
一、中心城市的概念 在全国或区域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 具有综合功能,起着经济活动枢纽的城市。 一般应具有三个条件 1、较大的城市规模 2、综合性的城市功能 如:上海: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创新五 大功能 3、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
• 二、形成 • 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极化和 扩散——中心城市形成 • 三、中心城市在城市经济区中的作用 • 1、合理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一体化) • 2、合理组织商品流通 • 3、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繁荣 • 4、信息交流和传播文明 •
第三节 城市经济区的构成要 素和经济区划分
• • • • • • 一、构成要素 1、经济活动 生产、市场、技术、资产相对紧密 2、交通设施系统 3、水利系统 4、文化联系
三、区域的划分与类型
•
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色上 存在的高度相关性。它可分为: • 1、区域内部间特色的一致性和相似 性,并区别于其它区域,称为均质性。 • 2、区域核心及与功能紧密联系的, 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这种区域称 结节区,或功能区、枢纽区。
第二节 区域研究
区域科学的概念、内容
•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 号 • 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 、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 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 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 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 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 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 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 •
合
二、划分原则 1、与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相结
•
2、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体制和能力 相结合 • 3、地区经济的现状和远景发展相结合
•
(二)全国城市经济区的划分(9个经 济区):沈阳、京津唐、西安、上海、武汉 、重庆、广州、乌鲁木齐、西藏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节• •• • • • • •
城市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
• • • • • •
• • • • •
二、城市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联系的纽带 三、区域是城市腹地,影响城市的发展 1、区域影响城市的性质 2、区域影响城市的规模 (1)影响城市的人口规模 (2)影响城镇群体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 响城市连绵地区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 3、区域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 4、区域影响城市的结构、对外交通、形态 5、区域影响城市的风貌、文化与特色 6、区域影响城市人口的再分配 7、城市问题解决要从区域入手,如风沙、环 境污染等。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 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 • (一)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 • (二)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 城市与农村最根本的区别:经济上以第二、第三产 业为主 • 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 居民点。 • 城市是生产、消费、积累、流通的中心 • (三)城市是区域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
十二五规划重大选题
• 城乡区域 • 1.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 究。 • 2.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 3.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 4.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 5.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 和政策研究。
• 参考书籍:
• (1)周国华,区域规划教程,科学出版社 • (2)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 大学出版社 • (3)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 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 • (4)武廷海,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清 华大学出版社 •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 域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区域科学发 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
• 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 1、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决定了城市与 区域的关系。 • 2、上层次与下层次、宏观与微观的 关系,指导与反馈怕关系。 • 3、城市规划的分析研究从区域入手 ,才能把握大的方向与定位。
第四节 区域研究、区域理论
• 一、新区域背景 • • 1、知识化 2、信息化
•
•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
• 一、区域的概念 •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 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 在城市规划中 有时特指:城市吸引与 辐射的范围。 • 武廷海:一般指处于城市与国家之间的 空间层次,特别是指跨行政区域
二、区域的基本特征
• • • •
1、区域的可度量性 2、区域的系统性 3、区域的不重复性 4、区域的客观存在性
• 2010年两会:区域振兴计划是代表们关注 的热点话题. • 长吉图开发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黄河 三角洲;海南岛;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 海区域;鄱阳湖;海西经济区;珠海橫琴岛 新区;北部湾经济区
•
2010年3月密集推出八个沿海区域振兴 规划, • 具体为珠三角规划、海西区规划、上 海“两个中心”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 规划、珠海横琴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 区发展规划、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 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 建设发展.
区域规划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 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区域研究、区域理论
前言
•
2003年,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十 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把 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区域规划是我国规划体系中一个亟待加强的 薄弱环节。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区域 规划,这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一个新任务。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编 制的规划,“十一五”期间,要着重对一些经济 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的都市经济圈地区、重点开发地区等进行规划 ,如编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首都经济圈、东 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等的区域规划。有关 省区市也要根据需要,做好省级区域规划的编 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