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炎症性肌病_廖建湘

合集下载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治疗
廖建湘;李成荣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5(020)011
【摘要】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T细胞依赖、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患者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等自身抗体滴度升高;MG免疫治疗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免疫系统有广泛作用的免疫疗法如皮质激素等;二是针对MG发病有关的特异性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等,而对全身其他免疫功能影响较小的免疫治疗方法。

【总页数】4页(P1064-1067)
【作者】廖建湘;李成荣
【作者单位】深圳市儿科研究所,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518026;深圳市儿科研究所,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518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9
【相关文献】
1.重症肌无力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J], 邓祖丽雅;赵国强
2.重症肌无力患者免疫治疗过程中sIL-6R的动态演变 [J], 刘汝宏;丛志强;钟孟飞;王海萍;李江;陈晓辉
3.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治疗进展 [J], 李丽;薛群
4.重症肌无力患者免疫治疗前后AIRE、Tfr/Tfh比值与病情的相关性 [J], 王圣元;
肖枫林;李航;张禹
5.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治疗现状 [J], 陈丽;许远海;黄茂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幼儿杜氏型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及其基因和骨骼肌病理特征

婴幼儿杜氏型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及其基因和骨骼肌病理特征

婴幼儿杜氏型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及其基因和骨骼肌病理特征韩春锡;林婧娴;吴维青;陈盼盼;谢建生;廖建湘【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3(8)4【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基因检测和骨骼肌病理特征,为早期诊断DMD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肌肉病专科首诊,通过DMD基因和(或)肌肉活检确诊为DMD的男性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访.分析病史、临床表现、血清生化、基因以及骨骼肌病理变化.结果 43例患儿纳入研究,首诊年龄1~34(18.2±11.3)月龄.以血清CK和转氨酶水平升高就诊者分别有21例(48.8%)和13例(30.2%).31/36例(86.1%)出现运动发育延迟.①血清CK、AST和AL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②DMD基因移码缺失突变29例(67.4%),非移码缺失突变2例(4.6%),单纯重复突变4例(9.3%),重复和缺失同时存在1例(2.3%),有害点突变7例(16.3%).③12例行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其中8例提示肌源性损害.④16例行肌活检,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大量不透明肌纤维、坏死和再生肌纤维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膜抗肌萎缩蛋白均未表达.结论婴幼儿期DMD患儿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但具有典型的肌营养不良病理改变,需要早期诊断和干预.【总页数】5页(P290-294)【作者】韩春锡;林婧娴;吴维青;陈盼盼;谢建生;廖建湘【作者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肌肉病研究室,深圳,518026;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深圳,518026;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深圳,518017;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深圳,518026;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深圳,518017;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深圳,51802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应用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诊断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基因 [J], 许琪;朱宁宁;韩富天;林炳承;沈岩;吴冠芸2.30例杜氏肌营养不良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J], 杨莹;侯凌;刘艳3.杜氏肌营养不良病儿心电图特点及其基因型分析 [J], 周璟娜;李西华;赵蕾;田宏;刘芳;黄国英4.杜氏肌营养不良病儿心电图特点及其基因型分析 [J], 周璟娜;李西华;赵蕾;田宏;刘芳;黄国英;;;;;;5.应用间期细胞原位PCR检测基因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 [J], 经承学;谢湘芝;蓝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赖永洪
【期刊名称】《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0(005)002
【摘要】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在流感过程中发生的肌炎。

1957年首先由Lungberg 在瑞士儿童中发现,称之为“流行性双小腿痛”,七十年代以来英文文献陆续有类似报告,名称各异,诸如“流行性感冒肌炎”,“流感后短暂急性肌炎”,“儿童急性短暂肌炎”等,国内报告甚少,虽然《实用儿科学》有关章节已有专门描述,仍不能引起广大儿科工作者注意,所以,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导本病共176例,简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赖永洪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52
【相关文献】
1.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血乳酸变化及临床研究 [J], 林世光;吴祖成;宋柳安;李建安;吴婉华
2.一例良性急性儿童肌炎的骨骼肌病理改变 [J], 刘潇;王璐;吕鹤;张巍;袁云
3.儿童急性良性肌炎36例临床诊治分析 [J], 杜媛媛;李淑华
4.儿童急性良性肌炎30例分析 [J], 程刚
5.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J], 庞智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诊疗荟萃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变迁

诊疗荟萃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变迁

诊疗荟萃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变迁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是一组异质性的自身炎症性肌病, 其共同特征是慢性肌肉炎症、皮疹、内脏器官损伤。

该组疾病不包括已明确病原体的感染性肌病, 还需排除肌营养不良、代谢性肌病、已明确诊断的结缔组织疾病相伴随的肌肉炎症等。

IIMs主要包括以下5种临床亚型: 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包涵体肌炎(IBM)、重叠性肌炎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

成人患者中以DM、PM和IBM多见, 幼年型皮肌炎(JDM)是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s)患儿中最常见的临床亚型, 约占JIIMs患儿人群85%。

1975年发布的Bohan和Peter 标准(简称B/P标准)已被广泛用于PM和DM的定义及诊断。

数十年来, IIMs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不断变化更新, 尤其近年来, 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及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MAAs)的发现大大促进了临床血清学的发展, 对IIMs病理形态特征的深入认识也更新了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标准。

2017年,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联合提出新的IIMs分类标准并进行验证。

文章回顾并评估自1975年B/P标准以来IIMs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变迁, 重点介绍2017~2018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IIMs分类及诊断标准历史回顾11975年Bohan和Peter标准1975年, 美国学者AnthonyBohan和JamesB.Peter发表了第一个肌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为IIMs的早期识别及诊断奠定了基础。

该标准内容包括四肢近端肌无力、经典皮疹、血清肌酶谱升高、肌电图和组织病理学特异性表现5个方面, 将IIMs分为5个亚组: DM、PM、DM/PM合并肿瘤、儿童DM/PM、DM伴器官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

DM和PM首次通过经典的DM皮疹进行区分, 并提出了每个亚型“确诊”、“拟诊”和“可疑”诊断的说明, 也提供了相应的排除标准。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护理查房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护理查房
• 前4条具备3条加第5条为确诊皮肌炎。 • 仅具备前4条为确诊多发性肌炎。 • 在诊断前应排除肌营养不良、肉芽肿性肌炎、感染、横纹肌溶解、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
重症肌无力、药物和毒物诱导的肌病症状等。
2017年 EULAR/ACR 炎性肌病分类标准
确诊:无肌活检≥7.5 或有肌活检≥8.7。 拟诊:无肌活检≥5.5 或有肌活检≥6.7。 可疑:无肌活检≥5.3 或有肌活检≥6.5。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护理查房
作者: 单位: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 2.熟悉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3.了解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临床意义。 4.掌握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与护理措施。 5.掌握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六、健康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 • 避免诱因如感染、寒冷、创伤、情绪受挫等。 • 有皮损者避免日光照射。 2.用药指导 • 正确对待疾病,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合理安排生活,劳逸适度。 • 执行治疗方案,规则用药,勿擅自减停药。 3.病情监测 • 定期门诊随诊。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危重的征象,如呼吸肌、咽肌无力等。 • 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
三、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般检查
血清肌酶谱
• 白细胞增高。 • ESR增快。
血清肌酶增高 • 肌酸激酶(CK)。 • 醛缩酶。
• 血肌酸增高。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
• 肌酐下降。
酶(AST)。

血清肌红蛋白增高。•
谷丙转氨酶 (ALT)。
• 尿肌酸排泄增多。 • 乳酸脱氢酶
(LDH)。
四、诊断要点与治疗要点
2017年EULAR/ACR 炎性肌病分类标准

健康教育促进小儿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健康教育促进小儿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健康教育促进小儿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付勤;肖志田;廖建湘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3(007)015
【摘要】结节性硬化症 (tuberous sclerosis,T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特征为癫痫、智力低下、皮肤色素脱失斑和面部血管纤维瘤.由于此病病程极其缓慢、并发症多,需要长期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及家长的应对能力,配合治疗与护理,对提高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1页(P2225)
【作者】付勤;肖志田;廖建湘
【作者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26;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26;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神经节苷脂在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J], 闫厦;刘晓红
2.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J], 尹立全;张洪侠;郝小波;尹科
3.健康教育与促进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研究 [J], 任连峰
4.综合康复疗法促进小儿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 [J], 张彤
5.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J], 孙智敏;赵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性肌病达PPT课件

炎性肌病达PPT课件
免疫调节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 改善肌肉损伤。
其他治疗方法
80%
物理治疗
包括按摩、温热疗法、冷敷等, 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等症 状。
100%
康复训练
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增强肌 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肌肉功能。
80%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炎性肌病,如肌 强直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缓 解症状。
康复训练
01
02
03
04
肌肉力量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肌肉力量训练计划,逐
步恢复肌肉功能。
关节活动度训练
通过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 ,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
关节僵硬。
有氧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游泳等,提高心肺
功能和耐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 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 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
战胜疾病的信心。
疼痛护理
针对患者的疼痛症状,采取有 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 疗、物理治疗等。
日常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 持充足的睡眠等。
并发症护理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 感染、肌肉萎缩等,采取相应的 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 素。
病因
目前认为,炎性肌病可能与感染 、免疫异常、遗传等多种因素有 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炎性肌病的症状主要包括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关节痛、皮 疹等。

儿童自发免疫神经精神障碍伴链球菌感染

儿童自发免疫神经精神障碍伴链球菌感染

儿童自发免疫神经精神障碍伴链球菌感染
李冰;杨红;张冬梅;廖建湘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3(21)3
【摘要】@@ 儿童自发免疫神经精神障碍伴链球菌感染是近年来认识的一种新的疾病 [1].国内报道不多,现将笔者临床诊治 10例患儿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李冰;杨红;张冬梅;廖建湘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518026;黑龙江省伊春市二院儿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518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J], 马学梅;赵亚茹
2.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J], 钟佑泉;周同甫
3.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1例 [J], 王梅;张波;邓小娟;赵可;王强
4.与链球菌感染自动免疫相关的儿科神经精神障碍 [J], 杜亚松
5.1例儿童卵巢无性细胞瘤伴高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和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免疫组织化学着色反应阳性 [J], Tatekawa Y.;Kemmotsu H.;Mouri T.;杨徐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5 -2224(2007)07 -0494 -04
小儿炎症性肌病
廖建湘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志码 :A
目前炎 症性 肌病 (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y)被 认为是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肌病 , 主要包括皮肌炎 、多发性 肌 炎和包涵体 肌炎 [ 1] 。 小 儿肌 炎的 临床 表现 相对 成人 肌 炎 来说更单一 。 少年特发 性炎症 性肌病 (JIIM), 可能 是属 于
[ 7] 沈定国 .周期性麻痹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 J] .中华神经 科 杂志 , 2004, 37(3):193-195.
[ 8] DiasDaSilvaMR, CeruttiJM, ArnaldiLA, etal.A mutationin theKCNE3 potassiumchannelgeneisassociatedwithsusceptibilitytothyrotoxichypokalemicperiodicparalysis[ J] .JClinEndocrinolMetab, 2002, 87(11):4881-4884.
综上所述 , 离子通道病 是近年 新兴的 一门交 叉性前 沿 学科 , 而 hypoKPP是 临床上研究 最深入的神 经系统与 离子 通道相 关的疾病 , 推测 将来对 hypoKPP的治 疗策略应 在蛋 白和通道功能的基 础上探 索 , 以 及尝试 对电生 理发病过 程 的阻断 。
参考文献
[ 1] MillerTM, Diasda, SilvaMR, etal.Correlatingphenotypeand genotypeintheperiodicparalyses[ J] .Neurology, 2004, 63(9): 1647-1655.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 机制 未 明 , 与其 它 自身 免疫 性 疾病 类似 ,
JIIM可能是环 境因 素作 用于 遗传 性易 感个 体的 结 果 。 三 方面的证据提 示 JIIM患 儿的 遗传易 感性 , 其一 , 某 些主 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基 因与发 病相关 , 如 HLA-DQA1 * 0501、 HLA-DMA* 0103 和 HLA-DMB* 0102 基 因 。 其 二 , 母源性微嵌合状态 (microchimerism, 胎儿时 期通过 胎盘 进入小儿体内的母体 血细胞持续 存在 )在肌炎 患儿发 生率 高 。 其三 , 遗传性肿瘤坏死 因子高 的患儿 , 肌 炎病 情更重 , 病程更长 。
[ 9] MohammadianpanahM, OmidvariS, MosalaeiA, etal.Cisplatin inducedhypokalemicparalysis[ J] .ClinTher, 2004, 26 (8): 1320-1323. (2007 -04 -25收稿 ) (本文编辑 :邓文军 )
[ 4] LinSH, HsuYD, ChengNL, etal.Skeletalmuscledihydropyridine-sensitivecalciumchanelCACNA1SgenemutationsinChinesepatientswithhypokalemicperiodicparalysis[ J] .AmJMed Sci, 2005, 329(2):66-70.
[ 2] MenkesJH, SarnatHB.ChildNeurology[ M] .6t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Williams& Wilkins, 2000:1075-1077.
[ 3] SternbergD, MaisonbeT, Jurkat-RottK, etal.Hypokalaemicperiodicparalysistype2 causedbymutationsatcodon672 inthe musclesodium channelgene SCN4A[ J] .Brain, 2001, 124 (Pt6):1091-1099.
可能诱发 JIIM的 感染和 环境 因素 有 , 细菌 :溶 血性 链 球菌 、枯草杆菌 、大肠埃希菌等 ;病毒 :乙肝病毒 、流感病毒 、 柯萨奇 病毒 B等 ;寄 生虫 :弓形 虫 、旋毛 虫 、囊虫 等 ;疫苗 : 乙肝 、伤寒 、霍乱疫苗 等 ;药物 :青霉 胺 、肉 碱等 ;骨 髓移植 ; 紫外线等 。 已证实人类肌球蛋白的某些 抗原表位与链球菌 M5蛋白有相 同氨 基酸 序列 。 肌 肉活 检发 现 DQA1* 0501 基因阳性 JDM患者 的 干 扰素 (INF)诱 生基 因 表 达 异常 。 INF-α、β 和 INF-γ的级 联式 转录 可导 致肌 肉缺 血 , 肿瘤 坏 死因子 (TNF-α)、一氧化氮 (NO)产生增加 可能抑制坏 死肌 纤维再生 。
· 494·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年 7月 第 22卷 第 7 期
14%[ 7] , 而白种人中仅占 0.1% ~ 0.2%。 这种 种族差 异的 原因尚不 十分 清 楚 , 有 学者 认 为亚 洲 人常 为 HLA-BW22、 BW17而无 BW46的特点 , 则易患甲亢性 hypoKPP。 摄 入高 碳水化合物 , 高胰岛素 血症和 运动等可 诱发本 病 。 发作 多 发生在觉醒时 , 其临床表现多为肌肉近端力弱 , 严重时可累 及呼吸肌和延髓所支配肌肉 , 造成呼伴有或不伴有甲亢症状 , 发 作与甲亢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检测血 清中游离三碘甲状 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升高 , 甲状 腺刺激激素水平下 降 , 发作时血钾降低 。 在积极治疗甲亢的基础上 , 补充氯化 钾治疗对其恢复肌 力有效 , 使用 乙酰唑 胺不能 减少发作 时 可改用普萘洛尔 。 随 着甲亢 的逐渐 好转 , 周期性 瘫痪也 随 之好转 。
2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本病起病多缓慢 , 1/3病人 起病较 急 。 可有激 惹 , 主要
表现为肌无力和皮 疹 。 所有 肌肉都 有可能受 累 , 但以肢 带 肌 、前部颈屈肌和 躯 干肌 肉最 明显 ;以肩 、髋 肌 肉 , 颈部 屈 肌 , 腹部肌肉最容易受累 。 受累肌肉偶尔触痛 、水肿或易疲 劳 。 体检早期 Gower征和 Trendelenberg征阳性 。 严重 病例 远端肌肉受累 。 差不 多 1/4病例 咽部 、下咽 部和 腭部肌 肉 受累 , 临床表现为吞咽 、发声障 碍 , 鼻音重 , 流体食物从鼻中 返流 , 气管异物吸入机会很大 。 可伴有关节痛 。
近 来 几 项 研 究 显 示 JIIM 发 病 率 为 每 年 (2 ~ 3)/100万 。英 国 16 以 下 小 儿 JDM 发 病 率 为 每 年 1.9/ 100万 。 美国 17岁以下小儿 为 3.2/100万 。 小儿肌炎 比成人肌炎 少得 多 。 调查 显示 本病 高 发季 节在 2 ~ 5月 。 多伦多 一 家 医 院 14 年 间 随 访 137 例 JIIM, 其 中 121 例 JDM, 5例无肌病性 JDM, 5例少年 多发性肌炎 , 6例重 叠性 结缔组织病 。 JIIM常 在学 龄期出 现 。 英国 诊断 JIIM的 中 位年龄 6.8岁 , 加拿 大则 为 7 岁 。 女孩 多于男 孩 。 报道 的 性别比差别大 , 女 ∶男 约为 (1∶1 ~ 5∶1)。
基于本病肌无力 表现与 FhypoKPP的临床 症状极其 相 似 , 推测二者可能具有 相同的 分子生物 学方面 的缺 陷 。 已 有学者从 FhypoKPP中已证实的 突变位 点出发 来探究 甲亢 性 hypoKPP是否也是一种离子通道病 , 在一名 44岁葡萄牙 男性甲亢患者检测到 钾通道基 因 KCNE3 发生 Arg83His突 变 , 同时检测出他 3个儿女中 2人发生了同样的突变 , 提出 发病机制可能与 FhypoKPP-3相同 , 即突 变减 少了 外部 K+ 的流入 , 形成了 更活 跃的 静息 膜电 位 , 削减 了复 极 化的 能 力 [ 8] 。 随后 , 钠通道 SCN4A基因 Arg672Ser突变也被证实 。 迄今 , 人们尚未找 到与 FhypoKPP相同的 Ca2 +通道 基因 的 突变 。 有人认为电 压依 赖性 Ca2 +通道基 因的 单核 苷酸 多 态性与 甲亢性 hypoKPP的 发病有关 , 基因多 形态的缺 失会 改变甲状腺 素 对 Ca2+通 道的 作 用 , 从 而 使患 者 致病 。 另 外 , 推测 Na+/K+泵活性增强也是 K+内流入细胞和低钾的 病理生理基础之 一 。 研究 表明 , 甲亢性 hypoKPP患者白 细 胞和血小板的 Na+/K+泵 数量 , 以及 Na+/K+-ATP酶涉 及 的阳离子流入量均 有增多 。 除此之 外 , 甲 状腺素 可以增 强 肾上腺素对 Na+/K+-ATP酶的 兴奋作 用 , 提 高 Na+/K+泵 对胰岛素的反应性 , 因此病人大多有高胰岛素血症 。 2.2 其他继发性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2.2.1 原发性醛固 酮增多 症所致 周期性 瘫痪 好发于 女 性 , 大都有高血压病史 , 血醛 固酮浓 度增高 、血钠 增高及 血 钾降低 , 尿钾增高 , 做肾上 腺 CT有 助于明确 诊断 。 补 钾治 疗效果不佳 , 手术治疗可望痊愈 。 2.2.2 肾小管酸中 毒所致 周期性 瘫痪 临床病 例均有 高 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和血钾低 , 确诊后应进一步查明病因 , 同 时给予枸橼酸钾治疗 。 2.2.3 药物所致周期性 瘫痪 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地 塞米 松 、顺铂 (cisplatin)[ 9] 等药 物时 , 注意发 生周期 性瘫痪的 可 能 , 一旦致病停用该类药物及对症治疗 , 症状大多缓解 。
[ 5] BendahhouS, DonaldsonMR, PlasterNM, etal.DefectivepotassiumchannelKir2 traffickingunderliesAndersen-Tawilsyndrome [ J] .JBiolChem, 2003, 278(51):51779-517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