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教育意义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教育意义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教育意义
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意义。
首先,这个故事展示了人们应该认真地对待生活,尊重他人,认可他人的努力和付出,以及珍惜社会资源。
在故事中,老师通过给学生一颗糖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是,学生没有知足,而是要求多一颗糖,这使得老师感受到了学生的无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应该有一颗知足的心,尊重他人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沉溺于金钱或物质的享乐之中。
其次,这个故事还教育我们要有智慧,不要乱花钱,而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老师在四颗糖中,他花了很多钱,而学生却不明白他的用意,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合理地消费,不要乱花钱,把资源用在刀刃上,以便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最后,这个故事还教育我们要有自愿和责任感,及时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老师给学生四颗糖,学生把它们看做仅仅是一颗糖,而没有意识到老师所付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我们要有责任感,去主动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并且去学会感恩,感谢他人为我们的付出。
总之,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给我们教会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意义,它既警示我们要知足,尊重他人,又警醒我们要有智慧,合理地消费,而且,还要有责任感,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最后,
还要学会感恩,懂得感谢他人的付出。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四块糖果”的教育理念。
这四块糖果分别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
这四块糖果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每个人做人的要求。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块糖果是爱心。
陶行知说,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爱心。
爱心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教育的灵魂。
爱心就像一块甜甜的糖果,能够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
故事的第二块糖果是耐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
耐心就像一块酸酸甜甜的糖果,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犯错误、犯错,需要父母和老师有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只有耐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温暖。
故事的第三块糖果是信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信心。
信心就像一块清新的糖果,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取得成功。
只有信心,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故事的最后一块糖果是希望。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给他们带来希望。
希望就像一块甜蜜的糖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的光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相信努力会有所回报。
只有希望,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的传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去引导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四块糖果,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智慧《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讲的是陶行知先生看到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就立即喝止并对他进行教育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别出心裁地奖给王友四块糖果。
这一不同寻常的奖赏,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第一块糖果的奖赏,是让受教育者意外的惊喜,这是让学生受教的前提。
本来被叫到办公室,王友心里已经准备挨批了,却被告知自己因守时受奖糖果一块。
这一手很出乎意料,真是高明!想想一下,现在的好多学生,他们在进办公室之前,已经想好了应对教师的妙招了。
如果不来个出其不意,以奇制胜,把学生在心里嘀咕的招数给化解,把学生埋在心里的疙瘩给理顺,这一“仗”下来,做教师的,怎能不叹息呢。
因此,要教育学生,首先就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里,让学生的心软下来,让学生的气顺下来。
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正轨。
陶行知的第二块糖果的奖赏,是巩固受教育者“尊师重教”的思想,这是让学生受教的保障。
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淡得多了。
尤其是问题学生,哄着能配合已经不错了。
特别是他们在“大打出手”时,很多教师的话已经跟耳边风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教师“出手”制止得了就该庆幸了。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陶行知先生的这块糖果,是奖励“听教师的话”的。
听教师话就受奖励,这既是鼓励,又是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如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的今天也要孝一样。
从前尊师重教,现在及今后也要尊师重教!作为学生,就一定要听教师的话,接受教师的教导。
这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乱了。
当前,“尊师重教”越来越变成“顺生而教”了。
老师要顺着学生的喜恶,学生爱怎么学,老师你就怎么教。
学生说你好,你就是好,学生说你坏,你就好不了。
这已经成了不少学校评价教师好坏的一个标准了。
陶行知先生这一招,我认为意义是深远的。
陶行知的四块糖

陶行知是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便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
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被陶先生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
陶先生更善于用多角度的思维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给予学生极大的宽容与尊重,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战胜消极情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得到的。
我们在感叹陶先生高超的教育艺术的同时,更应该深刻地反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艺术性地搞好批评教育工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块糖果”的启示

( 者 单位 : 作 解放 军 西 安 政 治 学 院 ) 思想工作要“ 以表 扬为主 , 以情感人 , 以理服 责 任 编 辑 : 涵 王
政 工学刊 ・00・—— 21 4
达 到 思 想 一 致 、 灵 相 通 、 结 友 爱 、 学 生 在 一 番 感 动 之 后 主 动 承 认 了错 误 。 提 高思想工作 的效果。 心 团
事业进步的 目的 。
《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 明确要求, 做好经常性
人” 以表扬为主, 。 有利于激发官兵奋发向上
— —
( 作者单位 : 海军大连舰艇 学院政治 系)
是 对象在 观 察分 析你 说 的是 真是 假 , 判 断你 的许诺 能否兑现 ;是对对 象思
想 把 握 的 不 准 ,还 是 语 言 表 达 的 不 圆
满 ; 对对 象问题掌握 的不实 , 是采 是 还
画飒籀照∞ 的启示
●杨 延 峰
取 的措 施不得力 ,等等 。每次谈 心过
后 ,都 要反思一 下 自己和分析一 下对
且 还有 可 能走 向 反 面 。
现一 个学生用泥块砸 同学 ,当即 予以制 止, 士兵 看成“ 出了窑的砖— —定 型 了” 的思想 .
谈 心秉 持 耐 心 。一是谈心过程 并令 这 个学生放 学后到 办公 室来 。刚一放 对他们 的闪光 点及时进行表扬和肯 定,必定
这位同学就等在 办公室门口, 陶行知立 会激发他们的 自觉性 。二是要确保表扬 的真 要耐心 。谈心过程中 , 听对象讲话要有 学, 即掏出一块糖果奖励他按时来到这里; 实性。 接着 确保表扬的真实性 , 是实施表扬的首要 耐 心 , 人家 把话讲 完 、 清楚 , 让 讲 事情
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的教育特点

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的教育特点四颗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师和他的四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特点。
故事开始,有一个老师给了四个学生各自一颗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或者等待,等待一段时间后,老师会再给他们四颗糖作为奖励。
第一个学生很快就吃掉了手中的糖,他很享受那一瞬间的甜蜜。
第二个学生等待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无法忍耐住诱惑,放弃了等待。
第三个学生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也妥协了,选择了放弃。
最后一个学生则坚定不移地等待了老师的承诺,最终得到了四颗糖。
这个故事从几个方面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特点。
首先,陶行知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相信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他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选择吃掉眼前的糖,也可以选择等待更多的回报。
这样的做法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做出决策。
其次,故事凸显了陶行知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关注。
故事中,老师并没有在学生面前强调等待的价值,也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选择。
相反,他观察着学生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表现。
这体现了陶行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他相信教育应该是一个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灌输和约束的过程。
再次,故事展示了陶行知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的关注。
故事中,第一个学生、第二个学生和第三个学生都没有能够坚持等待的耐心和毅力。
而最后一个学生则坚定不移地抵抗住了诱惑。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坚韧精神和毅力。
陶行知认为,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的努力。
他希望学生通过坚持不懈和自律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故事中还可以看出陶行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故事中,老师给予了学生们一种选择,并且从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主张的多元评价的思想。
他认为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关注分数。
总之,四颗糖的故事展示了陶行知的教育特点,包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全面发展等。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林老师网络编辑整理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林老师网络编辑整理。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教室里,陶行知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
然从口袋里掏出了四颗糖。
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有四颗糖,我
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
”学生们都兴奋地看着陶行知,他们都希
望能够得到一颗糖。
陶行知把糖递给了第一个学生,然后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
”接着,他又把糖递给了第二个学生,对他说,“你要尊敬老师,听话乖巧。
”然后,他把第三颗糖递给了第三个
学生,对他说,“你要帮助别人,做一个好同学。
”最后,他把最
后一颗糖递给了第四个学生,对他说,“你要努力奋斗,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
”。
学生们听完陶行知的话,都认真地接受了他的要求。
他们知道,陶行知不仅仅是给他们一颗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种教育的观念,一种做人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的品格和态度。
陶行知通过四颗糖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教育
的真谛,让我们明白了做一个好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态度。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对教育的一种思考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不仅仅是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多一些陶行知的智慧,多一些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
让我们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就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讲的是陶行知先生看到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就立即喝止并对他进行教育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别出心裁地奖给王友四块糖果。
这一不同寻常的奖赏,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第一块糖果的奖赏,是让受教育者意外的惊喜,这是让学生受教的前提。
本来被叫到办公室,王友心里已经准备挨批了,却被告知自己因守时受奖糖果一块。
这一手很出乎意料,真是高明!想想一下,现在的好多学生,他们在进办公室之前,已经想好了应对教师的妙招了。
如果不来个出其不意,以奇制胜,把学生在心里嘀咕的招数给化解,把学生埋在心里的疙瘩给理顺,这一“仗”下来,做教师的,怎能不叹息呢。
因此,要教育学生,首先就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里,让学生的心软下来,让学生的气顺下来。
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正轨。
陶行知的第二块糖果的奖赏,是巩固受教育者“尊师重教”的思想,这是让学生受教的保障。
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淡得多了。
尤其是问题学生,哄着能配合已经不错了。
特别是他们在“大打出手”时,很多教师的话已经跟耳边风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教师“出手”制止得了就该庆幸了。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陶行知先生的这块糖果,是奖励“听教师的话”的。
听教师话就受奖励,这既是鼓励,又是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如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的今天也要孝一样。
从前尊师重教,现在及今后也要尊师重教!作为学生,就一定要听教师的话,接受教师的教导。
这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乱了。
当前,“尊师重教”越来越变成“顺生而教”了。
老师要顺着学生的喜恶,学生爱怎么学,老师你就怎么教。
学生说你好,你就是好,学生说你坏,你就好不了。
这已经成了不少学校评价教师好坏的一个标准了。
陶行知先生这一招,我认为意义是深远的。
陶行知先生的第三块糖果的奖赏,是培植受教育者的正气。
作为教师,只有奖罚分明,扬善惩恶才能扶正压邪,弘扬正气。
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上,一定要培植正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只有正气树立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
这块糖,是甜蜜的,对于王友来说,还真没想到自己也有闪光点!可以想象,这种奖励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
这比起“虽然你正直善良,敢于跟坏人作斗争,是对的,但你用泥块砸同学就是你的不对了”的区别该有多大啊。
所以,同样的一件事,同样是为了教育学生,但教育起来的效果就是不同。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境界的问题。
这块糖果奖赏的意义,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第四块糖果的奖赏,是让受教育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展自我批评,懂得知错能改,改了就好的道理。
人心是肉做的,是柔软的。
当一次又一次的感动震撼着王友的心灵时,王友的自我检讨自然水到渠成。
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才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全集》卷二,第134页)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都要抓住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去自我检讨,纠正过错。
能够让学
生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才是有水准的教育。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感触颇深。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苦于应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有些突如其来的意外,令我们不知所措,有的又让我们骑虎难下。
虽然我们知道“冷处理”是个法子,但毕竟不是最好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的处理,最佳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能够深刻自省,心服口服地听从教师的教诲!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给予,让王友感动得不得不虚心受教。
这个事例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