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亦或人力资本_东北内陆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_林亦府

合集下载

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

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
• 在人们比较正式社会地位的差异时,常使用的一个概 在人们比较正式社会地位的差异时, 念是社会经济地位 SES) 社会经济地位( 念是社会经济地位(SES) •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是美国社会学家邓肯首先提出的,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是美国社会学家邓肯首先提出的 是美国社会学家邓肯首先提出的, 是对社会地位的综合性测量。通过测量收入地位、 是对社会地位的综合性测量。通过测量收入地位、教 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其综合值, 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其综合值,以此反映一个 人的综合社会地位。 人的综合社会地位。 • 在使用这一指标时,首先要求给出收入、受教育水平 在使用这一指标时,首先要求给出收入、 和职业的分层或度量标准, 和职业的分层或度量标准,这种标准应该符合广大社 会的看法。在对每一个方面进行测量后, 会的看法。在对每一个方面进行测量后,还要把每个 人的三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 人的三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通过总分数的分布来确 定它们的阶级归属。 定它们的阶级归属。
五大社会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社会上层 中上层 中中层 中下层 底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
社会地位的测量: 社会地位的测量:社会综合地位量 表
• 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党政机关、企 、办事人员阶层, 事业单位的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专职业 务人员,约占7.2%。 • 6、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少量资本, 、个体工商户阶层, 从事小规模生产、经营活动,雇工在7人 以下的小业主、工商户,也有称自雇佣 者的,占7.1%。
• 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指在第三产业中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从事体力或非体力劳动的员工,约占 11.2%,其中约1/3是农民工。 • 8、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中(工 、产业工人阶层, 业、建筑业)中从事直接或辅助性生产 的体力、半体力劳动的员工,他们占 17.5%,其中农民工已占大多数。

2022年10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2022年10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2022年10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1、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最早出现在(? )[单选题] *A.封建社会B.奴隶社会(正确答案)C.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单选题]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正确答案)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D.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3、不列现象表明事物的因果联系的是()。

[单选题] *A.昼夜交替B.寒暑往来C.摩擦生热(正确答案)D.电闪雷鸣4、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是()。

[单选题] *A.地理环境(正确答案)B.人口因素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生产方式5、在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单选题] *A.生产关系B.生产力(正确答案)C.科学技术D.人口因素6、98. 农村实行的“一事一议”制度是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之一。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 ?)[单选题] *A.古典政治经济学B.西方经济学C.黑格尔哲学D.空想社会主义(正确答案)8、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是(? ?)[单选题] *A.上海浦东开发区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正确答案)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9、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单选题] *A.对立的B.对立统一的(正确答案)C.完全一致D.各不相干10、14.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提高风险意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增强自我保护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表现在:()(1)要正确面对全球化。

(2)积极参与全球化。

(3)在全球化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4)拒绝经济全球化。

* [单选题] *A、(1)(2)B、(1)(2)(3)(正确答案)C、(1)(2)(3)(4)D、(2)(3)11、下列哪种说法不属于因果关系()。

[单选题] *A.先有鸡,还是先有蛋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良性循环,恶性循环D.白昼和黑夜前后相继(正确答案)12、在社会意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国家-农民关系变迁中的基层政治精英——以东北内陆农村F镇为例

国家-农民关系变迁中的基层政治精英——以东北内陆农村F镇为例

Grassroots Meritocracy in the Changing State-Peasant Relations: A Case Study from Rural
Northeast China
作者: 林亦府[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17-2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人力资本;基层政治精英;压力型体制;国家-农民关系
摘要:基于长时间在东北内陆农村一个典型农业镇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对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来说,人力资本决定着其在村级权力结构中能否获取和保持高端职位。

处于村级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村党支部书记,是沟通国家与农民的桥梁。

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中,村党支部书记群体是可以贯彻国家意志最后的屏障。

在国家-农民关系变迁的过程中,拥有优质人力资本的村干部能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平衡国家和村庄的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年上半年开始,我国城镇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更加剧了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异的进程。

A、2000B、1999C、1996D、1998正确答案:D2、世界上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根本的差别就在于()的不同。

A、城市风景B、城市管理体制C、城市文化D、城市建筑正确答案:C3、()突发公共事件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A、ⅠB、ⅣC、ⅢD、Ⅱ正确答案:A4、()年2月,民政部成立,内设城市福利局,负责政府直接承担的城市社会福利事务,包括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福利工厂、社区福利服务。

A、1949B、1978C、1980D、1995正确答案:B5、美国的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到()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正确答案:D6、()暴露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缺位,同时也催生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学科领域的出现。

A、2008年南方雪灾B、2003年非典的爆发C、2010年上海11.15大火D、2008年汶川地震正确答案:B7、( )将整个国家所有的人口都界定为城市人口。

A、美国B、新加坡C、英国D、德国正确答案:B8、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归纳,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极强的时间观念B、理性C、集体主义D、个人主义正确答案:C9、一般认为,现代的郊区化起源于( ),其实质是城市人口流向郊区,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人口迁出的过程。

A、20世纪晚期D、21世纪初B、20世纪中叶C、20世纪初正确答案:B10、美国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到()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30年代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框架主要包括:A、国家举办的某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方面的公共福利。

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对中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

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对中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

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对中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刘岩2012-10-24 10:27:49 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22期摘要:本文利用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来解释我国不断扩大的地域收入差距,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5年的收入差异进行了静态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人均资本存量的差别,但改革开放以后人力资本的作用显著提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弹性在1996年以后超过了人均资本存量弹性。

指出要缩小我国的地区收入差异应该重视三个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关键词:地区收入差异,人力资本,人均资本存量作者简介:刘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 研究背景新中国从1949年建立以来,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却成了逐渐突出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体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也不断攀升(1992年低于0.4,1993年为0.420,2000年为0.428,2005年为0.478),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05》显示,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仅勉强超过纳米比亚,但如果上海是一个国家,它的人类发展指数则相当于葡萄牙(UNDP,2005)。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产活动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到底有多大,不同的研究结果各异。

Mankiw等(1992)的研究将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归功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而Benhabib和Spiegel(1994)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邹薇、张芬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与非农村地区的收入差异有显著影响,而姚先国、张海峰(2008)的研究发现在中国与资本投资相比教育差异并不是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人力资本配置与中国创新绩效

人力资本配置与中国创新绩效

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绩效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我国经济正由过度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转向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创新型 国 家 建 设,提 高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贯 彻 新 发 展 理 念,优 化 人 力 资 本
配置,激发人力资本创新能力是关键。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跃进”式的扩张(邢春冰,
上学历的劳动力较 为 集 中 地 配 置 在 公 共 管 理 和 社 会 组 织 (
66% )、卫 生、社 会 保 障 和 社 会 福 利 事 业
(
65
.2% ),以及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 产 和 供 应(
42
.3% )等 行 业,并 且 随 着 人 力 资 本 规 模 增 加,人 力
资本行业配置逐渐沉淀化。为了剔除行业自然分工选择的影响,我们对比了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力资
2011),为创新
驱动奠定了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本。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由 2002 年的 145 万增至 2016 年的 756 万,增
幅高达 5
.21 倍,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新增劳动力构成从过去以初中教育水平为主变为以中等职业 教
育和高等教育受教育水平为主。然 而,当 我 们 将 目 光 投 向 劳 动 力 市 场 后 却 发 现,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及 以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劳动力市场后却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较为集中地配置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652以及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423等行业并且随着人力资本规模增加人力资本行业配置逐渐沉淀化
纪雯雯 赖德胜:人力资本配置与中国创新绩效
人力资本配置与中国创新绩效
纪雯雯
(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邵琳【摘要】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与我国总体及四大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教育经费支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说明在该地区高等人才存在一定的外流趋势;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增加确实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固定资本投资依然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我国今后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适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化,仅对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单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需要在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方面多做努力.【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4(036)002【总页数】8页(P74-81)【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作者】邵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0一、引言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讲,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升级和相关制度的日益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要使以上这些要素都达到一个较高、合理的水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本存量是最为关键的基础。

最近一个世纪,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物质基础的相对贫乏并不能阻碍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历史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而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该地区内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1]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物质资源不是较为稀缺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总体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一般而言,资本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逐利性,作为各类资本中最为关键的人力资本来讲这一特征也体现的较为明显,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力资本会向经济较为发达、增长较快的区域集聚,这也正是导致我国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

陈钊简历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陈钊简历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铭简历(2010年7月1日更新)个人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3月教育经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1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96工作经历: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7-8月里尔第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3月加拿大“UWO/CIGI/BRIC (China) +Ontario Project”特邀研究员,2009年11月至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9月至今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社会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科发展委员会顾问,2009年6月至今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9年4月至今巴黎第一(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Sorbone)访问教授,2009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2009年2月至今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访问教授,2008年11-12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2008年9月至今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访问教授,2007年10-11月世界银行咨询专家,2007年至2008年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2008年3月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8月至今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10月至今复旦大学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汇》编辑,2002年1月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法国就业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社会资本亦或人力资本:东北内陆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林亦府*【摘要】政治精英流动是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然而,当前主流研究对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鲜有触及。

超越精英研究中的“二元精英论”等主流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从社会资本视角来解读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流动路径。

基于笔者长时间在东北内陆农村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以下称F镇)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镇一级干部的职业流动的作用更显著。

本研究认为,基层政治精英的职业流动是一种多重制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国家制度安排、基层政府运作逻辑,及伦理本位的中国乡土文化是影响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三大制度性因素。

这些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动力机制(Dynamics)。

【关键词】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社会资本多重制度逻辑【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9(2013)06-0052-30一、前言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彰显了基层政府治理的困境,该事件对矛盾凸显期的中国社会及政府管理带来深层次影响。

当前的中国农村,已经由“农村真穷、25*林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303068)资助;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2302120015)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HIT.HSS.201203);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海外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

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李昌平,2002)向基层政府制度异化转变,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的“职能公司化”、“结构碎片化”和“行为运动化”,基层政府的运转进入了某种“锁定”状态(赵树凯,2010)。

在大量的农地、宅基地征用事件中,基层政府与民争利、滥用行政权力,上演了一幕幕“逼农民上楼”、农民自焚抗争的官民冲突场景。

这些基层官民冲突、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governance )是密切相关的。

基层政府治理与基层政治精英(基层干部)的素质、来源是相互联系的。

在制度变迁与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精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对基层政府治理的制度分析应该包含基层干部的研究。

而且,从农村基层干部的角度对地方政府治理进行切入观察和展开分析,是一个独特而富有创新的研究角度,作为利益主体,农村基层干部对基层政府日常运作有全面的经验和深切的体悟(赵树凯,2010)。

因此,研究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这个群体,尤其是他们的职业流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主题。

梳理中国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文献,基于中国的国情限制,鲜有国内学者做过系统的研究,反倒是许多西方学者热衷于此。

然而,限于敏感历时性资料获取的困难,他们往往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从结构主义视角(structural approach ),或强调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或强调从政业绩(work performance )这些结构性因素,来解读中国政治精英的选拔与升迁路径。

熟悉中国国情的研究者不禁要问,仅仅从这些结构性因素来考察处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下政治精英的职业流动,能否描述其背后的真实图景?除了那些结构性因素,影响中国政治精英职业流动还有哪些?如何把政治精英职业流动路径的背后机制(mechanism )探析清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根植于其自身的社会文化,中国基层政府的运行机制、行为逻辑及所暴露出的问题,不仅要从体制上进行追问,有时也要从对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正如梁漱溟(2005)及费孝通(1992)所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差序格局”的社会。

金耀基(1988)认为虽然梁和费的理论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它们在解释今天中国人35社会资本亦或人力资本:东北内陆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的行为模式方面依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在民众一次次对“官二代”的质疑声中,可以看出“血缘、亲缘关系”或者说中国式的“社会资本”对基层政府运作、基层政府官员选拔与职位升迁的影响。

分析基层政治精英主导下的中国基层政府治理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离不开剖析中国文化对其深层次的影响。

因此,在对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结构分析之外,有必要将社会网络分析带回到(br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ck in )对处于中国乡土文化背景下的基层政治精英的职业流动分析中来。

换言之,本论文尝试超越当前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着重从社会网络视角来解读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职业流动,重点讨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基层干部职业流动的影响模式及其背后机制。

本文尝试回答:①农村基层干部职业流动的模式是什么?②社会资本如何嵌入并影响农村基层干部职业流动?文章首先简要梳理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分析框架。

接下来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

随后提供了以笔者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研究发现。

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总结及其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在学术界,政治精英职业流动(选拔与职位升迁)是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社会网络分析出现之前,学者倾向于从结构主义视角来分析劳动市场的过程与结果:即个人走向工作岗位过程是有结构制约的;进入劳动岗位之后,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就,结果也是受结构制约的。

“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 )”(Becker ,1993)和“地位获得模型(Status Attainment Model )”(Blau &Duncan ,1967)便是两个最主要的理论来解释劳动力过程和结果。

受这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学者们用“技术官僚论(Technocracy )”(Li &White 1988;1998;Li ,2000;2001)和“二元精英论(Elite Dualism )”(Walder 1995;Walder et al.,2000;Zang ,2001;2004;Zhao &Zhou 2004)来解释中国政治精45◆论文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英职业流动。

“技术官僚论”鼓吹将自然科学原理运用到社会管理上来,提倡从工程师、财经专家、经理人等相关职业者选拔政府官员。

“技术官僚论”首先出现在美国。

后来也被运用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精英选拔研究中(Zang ,2001;Li ,2001)。

与“技术官僚论”仅仅强调人力资本不同,“二元精英论”不仅强调人力资本,而且强调政治忠诚(political loyalty )对中国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二元精英论”者认为,精英流动有两条区分明显的路径。

对进入具有高声望、相当特权和明显物质优势管理岗位的精英不仅要求教育,而且要求政治忠诚;第二条路径,对于进入高声望却只有细微特权、更少物质优势的专业岗位,则只强调教育,而不强调政治忠诚(Walder ,1995)。

周怡认为“二元精英论”其实是“地位获得模型”的六个改造之一(周怡,2009)。

许多学者的研究,如魏昂德(Walder ,1995;2000)、边燕杰(Bian et al.,2001)、臧小伟(Zang ,2001;2004)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在解释中国的政治精英选拔时,“二元精英论”比“技术官僚论”更有解释力。

“二元精英论”将教育和对党的忠诚视为流动机制,而“政党庇护流动”的概念突破了这一观点。

李博柏和魏昂德提出的“政党庇护性流动模型”(Career Advancement as Party Patronage )研究个人如何被甄选入党,而党员又是如何被提拔到行政领导的岗位上的。

运用一项1996年全国性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他们证实了所提出的政治庇护假设。

党员的选拔集中在那些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群,入党的机率随后持续下降,直到职业生涯中期才相对稳定。

在改革之前,入党早的人主要来自成分好的家庭,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直到职业生涯后期才被吸收入党。

在改革后期,家庭成分上的优势让位于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关于入党早是否就意味着更有机会被提拔到管理精英的位置上,在改革以前的确如此,但在改革早期却不是,而在改革后期这一模式又出现了(Li &Walder ,2001)。

边燕杰指出,李博柏和魏昂德提出的政党庇护式流动模式揭示了原来未曾发现的党员身份、教育和职业流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进一步认为,对教育在社会分层与流动中作用的理解,必须置于特定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之下(边燕杰55社会资本亦或人力资本:东北内陆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等,2008)。

“庇护性流动论”为研究管理精英的流动提供了新视角,然而,谁被庇护,为什么被庇护,中国文化的因素如何考虑进去,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同时,1996年的数据也越来越难以反映今天的现实。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成为党员的门槛越来越低,探讨入党时间的早晚已经无法反映管理精英流动的经纬。

相比较而言,除了陈志柔(Chen ,2006)、杨善华(2000)和吴愈晓(2010)等少数几位学者,直接触及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精英职业流动的研究显得相当寥寥。

杨善华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选拔基层政治精英也逐渐趋向功利,即强调被选拔的基层政治精英的办事能力,能否保证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任务的完成,而不再特别强调基层政治精英对意识形态的忠诚(杨善华,2000)。

杨善华的研究对象只限于村干部,他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推理。

虽然他提到了实地调研,但在文章中并没有大量实证资料来支撑他的理论观点。

陈志柔则应用2002年的一项中国大陆调查(农村部分)的数据,分析得出类似于魏昂德“二元精英论”的农村精英职业流动二元路径。

具体而言,那些具有党员身份、接受了更好教育、有更广泛社会联系,并出身于一个大家族的村民更容易成为村干部;而当进入企业家职业时,政治、社会和宗族资本则让位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起到决定性作用(Chen ,2006)。

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吴愈晓则探讨了中国农村居民的职业地位获得与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关系。

他发现,具有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背景家庭的农民及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吴愈晓,2010)。

与许多其他定量研究一样,无论是陈志柔还是吴愈晓,用的是某一时段的大样本社会调查数据,以求对中国农村精英流动的整体轮廓进行描述。

他们并没有深入中国大陆农村社会去探析农村精英流动的历史经纬,或者说他并没有告诉读者农村精英职业流动的路径是如何产生的,其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