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范文模板 (2页)
六(2021汉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 1-4 题

六(2021汉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1-4
题
范式,字巨卿。
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日:“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并告归乡里并:一起
B.乃共克期日克:能够
C.必不乖违乖:违背
D.若然若:如果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B.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C.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D.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式和张劭是好友,分别时范式提出两年后去张劭家拜访。
B.张劭对范式赴两年之约深信不疑,张母对此表示怀疑。
C.张母因为疼爱儿子只好答应酿酒来满足儿子款待朋友的愿
望。
D.范式如约而至,可见其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答案:(1) B;(2) B;(3) C;(4)元伯把这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食物来等候范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范式 天宝中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一)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
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①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果到。
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
于是约好了日期。
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
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二)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
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
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
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而死,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
”并从口袋里两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您为我处理后事,余下的钱送给你了。
”李勉答应他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了。
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
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沿路打听书生的行路、住宿,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主持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诘问金子的下落。
范式守信阅读答案

范式守信阅读答案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范式守信阅读答案(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范式守信阅读答案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③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
”乃共克⑤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
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③告:告假。
④过:拜访。
⑤克:约定。
⑥白:告诉。
⑦馔(zhuàn):饭食。
⑧升堂:登上大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式谓元伯曰:至其日: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译文:1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答:1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答:12.谓:对……说;告诉至:到评分标准:没词解释正确1分13.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评分标准:翻译正确、通顺即可。
1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评分标准:准确完成2分。
15.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
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评分标准:做人启示1分,联系生活实际1分。
译文: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
张劭字元伯。
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
范式对元伯说:“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
”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
《范式守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译文:范式字巨卿,年青时在太学读书,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解析】
1.B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A对……说/是,叫做。B到了。C不会/通“否”。D如果/比得上。
2.B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题干例句相同。都是“在”之意。A向。C到。D由于。
3.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尔”:你。“信”:相信。“诚”:由衷。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一问,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详尽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要注意题干“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要求。如可提取“巨卿信士,必不违约”这一表现品格的一句作为答案。二问,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重诺言,守信用的角度写启示。且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阐述。【点睛】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范式字巨卿》本文选自南朝宋的范晔写的《后汉书》。
文中的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范式字巨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
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
”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既终,妻从其言。
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
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
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
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
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
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
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候赢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
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
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伸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
嵩官至南海太守。
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范式字巨卿》阅读题目: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B. 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C. 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D. 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李勉埋金》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李勉埋金》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李勉①埋金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
而不旬日④,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⑤语勉曰:“某⑥家住洪州,将于北都⑦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⑧,余金奉⑨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⑩开封。
书生兄弟赍⑾洪州牒⑿来,而累路⒀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⒁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读录》)【注释】①李勉:唐朝人。
②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③旅:寄旅,客居。
④不旬日:没过多长时间。
⑤临绝:临死。
⑥某:指自己,“我”。
⑦北都:今太原。
⑧毕死事:处理后事。
⑨奉:送。
⑩尉:县尉。
此处用作动词,做县尉。
⑾赍(jī):携带。
⑿牒:证件。
⒀累路:沿路。
⒁诘(jié):诘问,追问。
2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2分)A.有书生旅次宋州陈胜、吴广皆次当行B.临绝语勉曰此中人语云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勉许为办事安陵君其许寡人24.请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
(4分)【参考答案】23.A(2分)24.故事:李勉年青时为一书生处理后事而不贪图其金钱。
启示:人生在世,应乐行善事,不贪钱财。
(故事、启示各2分,表述简明、内容合理即可。
共4分)【参考译文】【乙】天宝中,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书生旅次宋州。
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当时李勉年少穷困,与书生同店,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
而不旬日,没过多长时间(十天),书生疾作,书生患了病,遂至不救。
无法医治而死,临绝语勉日: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某家住洪州,“我家住在洪州,将于北都求官,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而于此得疾而死,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其命也。
”这是命啊。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并从口袋里两百两金子给李勉,曰:说:“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
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
”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既终,妻从其言。
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
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
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
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
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
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
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候赢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
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
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
嵩官至南海太守。
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 岂宜侵盗乎/B.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C.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D.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范式》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范式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式仕为郡功曾②。
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
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象。
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旁丧。
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式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
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
”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
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
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审:确实。
②功曹:官名。
③岂:大概,或许。
④扩kuàng:墓穴。
⑤空biǎn:落葬下棺。
③柩jiù:棺材。
16.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土”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范式,字巨卿,
与汝南元伯为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
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①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
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果到。
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乙]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
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
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⑤赍
(jī):携带。
⑥牒:文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
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
D.勉许为办事(赞成)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共克期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