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自我小测粤教讲解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2):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含试卷分析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2):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含试卷分析解析

第14课后赤壁赋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穿着芒鞋,手拄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在那个曾经烈火熊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选自百度文库)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

”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

”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课外运用】风雨任平生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师用书:第四单元 文言文 15 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doc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师用书:第四单元 文言文 15 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doc

15赤壁赋本课话题——旷达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生平遭遇,使得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由于这种思考,让苏轼的胸怀变得宽广,心境变得旷达。

他的词风豪气壮丽,他的为人豁达洒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从前有一位宰相,刚接下相印,一时贺客盈门。

贵震天下,但他却在馆壁间题了两句诗:“霜松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在上台的时候就想着下台,在炙热的关头就想到雪淡。

近年来也有一位“部长”,上任时不肯搬进豪华的“部长”公馆,仍住在他原来的小屋,别人都劝他乔迁。

他却说:“搬进去的时候,前来主动帮忙的人簇拥着,固然神气,等下任要搬出来的时候,那冷清孤零的滋味不好受!”他真想得通。

就像桃李芳浓的季节,多少游蜂,不必你召集都聚拢来了,等到花落的时候,也不必你遣散早就飞光啰!人的荣悴和花的开谢一样,能把现在和将来合在一起看透,那就很旷达了。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杨朔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

在任何逆境中,他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丁玲[知识·梳理]第1步 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属.客( ) 窈窕..()( ) 杯盘狼藉.( ) 斗.牛( )桂棹.( ) 倚歌而和.之( )愀.然( ) 江渚.( )舳舻..( )( ) 潜蛟..( )( )蜉蝣..( )( ) 嫠.妇(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无尽藏.( ) 凭.虚御风( )【答案】 zhǔ yǎo tiǎo jí dǒu zhào hè qiǎo zhǔzhú lúqián jiāo fú yóu lí shī shuò zàn ɡ píng第2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举酒属客( )【答案】 “属”通“嘱” 劝酒第3步 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歌⎩⎨⎧ 歌.曰(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2)如⎩⎨⎧ 纵一苇之所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虚⎩⎨⎧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盈虚.者如彼( )(4)然⎩⎨⎧凌万顷之茫然.( )何为其然.也( ) (5)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侣鱼虾而.友麋鹿( ) (6)之⎩⎨⎧月出于东山之.上( )凌万顷之.茫然(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苟非吾之.所有( )【答案】 (1)名词,歌词 动词,歌唱 名词,歌声(2)往,去 像 (3)(凌)空 (月)缺 (4)……的样子 这样 (5)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6)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4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__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__________ (3)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 (4)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 (5)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 (6)正.襟危坐( )__________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__________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 (9)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 (10)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攻占 (3)名词用作动词 向东进发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起舞 (5)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哭泣 (6)形容词用作动词 整理 (7)名词用作状语 向南 (8)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11)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语文粤教版必修2训练15 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必修2训练15 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15赤壁赋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绰.约/泥淖.壬戌./戍.守船舷./琴弦.B.窈.窕/酒肴.追溯./塑.像袅.娜/枭.雄C.唱和./和.面绸缪./谬.论遨.游/翱.翔D.宝藏/矿藏.慰藉./狼藉.灯盏./蛊.惑项读音分别为chuò/nào,xū/shù,xián;B项读音分别为yǎo/yáo,sù,niǎo/xiāo;C项读音分别为hè/huó,móu/miù,áo;D项读音分别为zàng/cáng,jiè/jí,zhǎn/g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B.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而卒.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吃项,食,享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凭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D.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项,……的样子/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在/介词,从;D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B.寄.蜉蝣于天地C.羡.长江之无穷D.托遗响于悲风项,侣,名词的意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渺沧海之一粟项属于被动句,A、C、D三项均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6.默写课文名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3)其声呜呜然,,,,。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自我小测:15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自我小测:15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

自我小测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zhǔ)嫠.妇(lí)渔樵.(jiāo)B.山川相缪.(liáo)横槊.(shuò)酾.酒(shī)C.相与枕藉.(jiè)慰藉.(jiè)星宿.(sù)D.扣舷.而歌(xuán)愀.然(qiǎo)扁.舟(biǎ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窈窕遗世独立枉费心机狼藉B.作秀既往不究优柔寡断沧海一粟C.坐落心照不宣迫不及待蜉蝣D.传诵清风明月倚歌而和正襟危坐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A.望美人..兮天一方B.忧劳可以..兴国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微斯人,吾谁与归?D.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6.对下列各句句意关系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③纵一苇之所如,A.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B.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D.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赤壁赋》,完成7—10题。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

B.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C.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D.横槊赋.诗赋:一种文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C.舞.幽壑之潜蛟D.泣.孤舟之嫠妇9.《赤壁赋》中对客的箫声的描写很精彩,对其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借助于比喻、夸张和想像将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作业:4.15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必修二作业:4.15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rén)窈窕.(tiǎo)举酒属.客(zhǔ) 凭.虚御风(pínɡ)B.桂棹.(zhào) 嫠.妇(lǐ)旌.旗蔽空(jīnɡ) 横槊.赋诗(shuò)C.愀.然(qiū) 江渚.(zhǔ)山川相缪.(liáo) 倚歌而和.(hè)D.蜉蝣.(yóu) 匏.尊(báo)相与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解析:选A。

B项,“嫠”读“lí”;C项,“愀”读“qiǎo”;D项,“匏”读“páo”。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明月而长.终长:永远B.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D.纵一苇之所如.如:好像解析:选D。

“如”为动词,意思是“往,去”。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乐甚..②于是饮酒B.①徘徊于斗牛..横江,水光接天..之间②白露C.①哀吾生之须臾..相缪,郁乎苍苍..②山川D.①凌万顷之茫然..,与山间之明月..②唯江上之清风解析:选C。

C项,“须臾”“山川”意思同现代汉语用法。

A项,“独立”,古义:独自存在。

今义:不依靠别人或摆脱了外力的控制。

“饮酒”古今意思相同,喝酒。

B项,“斗牛”,古义:星宿名。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D项,“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或失意的样子。

“清风”古今意思相同,凉爽的风。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徘徊于.斗牛之间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选D。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15赤壁赋学业分层测评粤教必修2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15赤壁赋学业分层测评粤教必修2

赤壁赋[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C .举酒属客D .举匏尊以相属【解析】 C 项,属,通“嘱”。

A 、B 、D 三项无通假字。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3020116】A.⎩⎪⎨⎪⎧ 歌.窈窕之章倚歌.而和之B.⎩⎪⎨⎪⎧ 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C.⎩⎪⎨⎪⎧ 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D.⎩⎪⎨⎪⎧ 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 C 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动词,吟诵/名词,歌曲,曲调;B 项,转折连词,然而/连词,表修饰关系;D 项,介词,从/介词,被。

【答案】 C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徘徊..于斗牛之间 B .挟飞仙以遨游.. C .凌万顷之茫然.. D .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 A 项,“徘徊”,古义为“明月停留”,今义为“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C 项,“茫然”,古义为“辽阔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D 项,“美人”,古义为“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中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今义为“美貌的女子”。

【答案】 B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句)B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解析】 A 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A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73020117】(1)白露横江,____________ 。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

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讲解与例题 粤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讲解与例题 粤教版必修2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以文为赋”的行文方式,了解苏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学习“主客问答”的赋体写法,鉴赏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连线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开创了豪放的词风;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多才多艺,在诗、散文、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位列“苏黄米蔡”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

2.探寻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壬戌.( ) 扣舷.( ) 桂棹.( ) 渔樵.( ) 袅.袅( ) 麋.鹿( ) 扁.舟( ) 潜.蛟( ) 嫠.妇( ) 斗.牛( ) 愀.然( ) 相缪.( ) 舳.舻( ) 酾.酒( ) 横槊.( ) 匏.尊( ) 肴.核( ) 枕藉.( ) (2)多音字 ⎩⎪⎨⎪⎧唱和.( )和.面( )和.稀泥( )⎩⎪⎨⎪⎧扁.舟( )扁.豆( )⎩⎪⎨⎪⎧宝藏.( )矿藏.( )2.辨字组词 (1)⎩⎪⎨⎪⎧棹( )绰( )淖( ) (2)⎩⎪⎨⎪⎧溯( )槊( )朔( )(3)⎩⎪⎨⎪⎧挟( )颊( )浃( )3.一词多义属⎩⎪⎨⎪⎧举酒属.客( )属.余作文以记之( )神情与苏、黄不属.( )歌⎩⎪⎨⎪⎧歌.曰(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望⎩⎪⎨⎪⎧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游于赤壁之下.( )卒⎩⎪⎨⎪⎧而卒.莫消长也( )保卒.余年( )于⎩⎪⎨⎪⎧ 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之⎩⎪⎨⎪⎧哀吾生之.须臾( )唯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4.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 (2)舞.幽壑之潜蛟( ) (3)泣.孤舟之嫠妇( ) (4)正.襟危坐( )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6)顺流而东.也( )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8)侣.鱼虾而友.麋鹿( ) 5.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 (2)白露..横江( ) (3)凌万顷之茫然..( ) (4)望美人..兮天一方( ) 6.特殊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4)月出于东山之上( ) (5)寄蜉蝣于天地( ) (6)客有吹洞箫者( ) (7)何为其然也( )(8)而今安在哉()7.熟语积累(1)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音袅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沧海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填空(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

赤壁赋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赤壁赋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赤壁赋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以下是整理的赤壁赋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的: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

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

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

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一) 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赤壁赋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举酒属.客(zhǔ)嫠.妇(lí)渔樵.(jiāo)
B.山川相缪.(liáo)横槊.(shuò)酾.酒(shī)
C.相与枕藉.(jiè)慰藉.(jiè)星宿.(sù)
D.扣舷.而歌(xuán)愀.然(qiǎo)扁.舟(bi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窈窕遗世独立枉费心机狼藉
B.作秀既往不究优柔寡断沧海一粟
C.坐落心照不宣迫不及待蜉蝣
D.传诵清风明月倚歌而和正襟危坐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A.望美人
..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
..兴国
C.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6.对下列各句句意关系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B.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D.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赤壁赋》,完成7—10题。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

B.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C.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D.横槊赋.诗赋:一种文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舞.幽壑之潜蛟
D.泣.孤舟之嫠妇
9.《赤壁赋》中对客的箫声的描写很精彩,对其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助于比喻、夸张和想像将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B.作者用“呜呜然”总写,再用“怨”“慕”“泣”“诉”等具体强化,以突出声的悲咽低回之哀,这与此前的“饮酒乐甚”“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歌咏很不协调。

C.那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起了苏子的共鸣,以致“愀然”动容、“正襟危坐也”而询问,看来,作者描绘箫声,实乃为了“写 志”。

D.作者写箫声的悲怨动人,其目的在于引发“何为其然也”的询问,从而引出主与客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对话,转入本文的题旨。

10.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
怀。

B.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外貌之下,这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C.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D.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

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

”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

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

”契丹主待之益厚。

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
..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
..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
..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
..于晋王寓书:家信。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
..访焉
B.筑城郭,立市
..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
1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宜礼而用之——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B.各安生业——各自有安全感谋出新职业
C.延徽不自安——延徽(也)不大安心
D.北去之意——逃跑的想法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忌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二、语言运用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樵”应读“qiáo”;C项,“宿”应读“xiù”;D项,“舷”应读“xián”,“扁”应读“piān”。

答案:B
2解析:B项,“不究”改为“不咎”。

答案:B
3解析:①和②均为名词作动词;③名词意动用法;④名词作状语。

答案:B
4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

A项“美人”,心中所思慕的人;C项“学者”,求学的人;D项“小学”,小的方面;B项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B
5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

A项是定语后置;B项是状语后置;C项是宾语前置;D项是省略句。

答案:C
6解析:①③并列;②假设;④转折。

答案:D
7解析:D项,赋:吟,作,动词。

答案:D
8解析:A项,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荣”,使……荣;“舞”,使……跳舞;“泣”,使……哭泣。

答案:A
9解析:B项,不能说与前面的“饮酒乐甚”“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歌咏不协调,这反映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B
10解析:D项,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是“乐—悲—喜”。

答案:D
11解析:D项,寓书:寄信。

“寓”有“寄”“托”之意。

答案:D
12解析:B项,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

A项,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
项,荒田:没有开垦耕种的田地;D项,故乡:家乡。

答案:B
13解析:B项应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C项应为“延徽自感不安(全)”;D项应为“去北方(契丹)的想法”。

答案:A
14解析:本文主要是叙述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他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在民族关系上也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答案:C
15解析:C项,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答案:C
16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句式连贯的题目,首先考虑五个短语结构要相同,都为前偏后正式,使中心语成为后面句子的陈述对象。

另外注意“战事”“政局”“经济”三者的先后关系。

参考答案: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