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美版)3 天窗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身的感受。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猜字谜,出示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3.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溢想象,下面让我们和作家茅盾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件出示)慰藉卜落锐利河滩帐子闪烁蝙蝠霸气猫头鹰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精品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精品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精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天窗》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乡下避暑时,通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解读。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不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课文中有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式,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2.课文主题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模仿。

2.课文PPT:制作课文PPT,配合教学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生僻词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同时,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阅读理解和表达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操练和练习。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3《天窗》(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3《天窗》(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3《天窗》(教案)教学内容:《天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本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绘了他通过天窗看到的奇妙世界,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想象。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天空、对星星的观察和想象,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通过天窗看到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天窗》2. 重点词语:天窗、星空、想象、观察、热爱3. 作者情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写一篇关于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的短文。

2. 课后活动:观察夜晚的星空,发挥想象,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还需进一步深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天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茅盾所写,通过描述一个小女孩在夜晚透过天窗观察外面的世界,引发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的词汇和句子,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写作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课文中一些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释生字词,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第1篇】(一)、激情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散文《天窗》,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你知道什么叫天窗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天窗(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天窗虽小,却有许多神奇之处。

请同学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课文朗读,感受一下天窗的魅力。

(出示课件)2、看完画面,你对天窗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过度: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

(课件出示这两话。

)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进一步去体验天窗神奇之处。

(三)、细读课文47自然段,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默读47自然段。

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这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理解。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47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的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也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8、9自然段。

是啊,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你们认为这个天窗怎么样(是神奇的)1、出示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学生齐读)2、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问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3 天窗(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3 天窗(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3 天窗(教案)教学内容:《天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茅盾的同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孩子们在雨天透过天窗看到的景色和想象,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3. 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4.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如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天窗》的教材。

2. 生字词卡片。

3. 课堂练习本。

4.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板书课题《天窗》,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 教师通过卡片或黑板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和书写。

3. 进行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如拼写比赛或填空题。

三、理解课文内容1.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的情感、孩子们的想象力等。

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2.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并讨论其对文章整体效果的影响。

3. 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自己的想象或观察。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布置作业,如完成课堂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或写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短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案第1篇】天窗教学目标1.认识“慰、藉”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发挥想象,和同学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生活:同学们,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一起回忆一下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同来领略一下天窗的乐趣。

请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慰藉(jiè) 一瞥(piē)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朗读。

着重分析、指导“慰、藉”。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

(“慰”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尉”。

“藉”是上下结构,上边是“艹”,一定不能写成“”。

)三、再读课文,了解天窗。

1.学生朗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天窗开在哪里(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四、朗读课文,小组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开天窗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碰着大风大雨……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2.学生把自己画出的段落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进行批注,还可以写写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天窗的神奇、有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天窗的趣味。

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天窗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含2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含2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天窗》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理解喻意;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4.能够简单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分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天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领会喻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概念和含义;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天窗》的课文材料和课件;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4.学生课桌椅、讲台等教学场所设备。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动画片段或图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天窗》,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词语解释并讨论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或难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第二课时1. 复习内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复述或短文填空,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创设情境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加深对“天窗”含义的理解。

3.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小结。

4.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天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天窗
“鹰”笔画较多,注意写的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广”写宽大一些。

6.理解词语【出示课件6-7】
(1)天窗:设在屋顶上用以通风和透光的窗子,常见于旧式建筑。

(2)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也可形容人的目光敏锐,有洞察力。

(3)霸气十足:很有气势,魄力。

(4)扫荡:荡平,彻底清除之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开天窗?
2.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出示课件8】
第一段(1-3自然段):天窗的由来。

第二段(4-7自然段):天窗带给我们的慰藉。

第三部分(8自然段):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们。

3.完成填空:【出示课件9】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哪个段落最能概括体现了这种神奇?(最后一段)
四、学习结尾,学会质疑【出示课件10】
1.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预设:“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会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