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供热管网毕业设计
北京市某小区室外管网供热系统的工程设计

波纹管补偿器的选择计算 管壁厚度的选定计算 管道活动支座间距的确定计算 直埋管道的应力计算 直埋管道管壁厚度的计算 直埋管段的补偿计算 直埋管段的失稳计算 注: 以上计算方式均参照教材和设计规范进行!
(2)技术上可靠,线路尽可能走地势平坦,土质好, 水位低的地区,尽量利用管段的自然补偿。
(3)对周围环境影响少而协调,少穿主要街道,城 市道路上的供热管道一般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并尽量敷 设在车道以外的地方。
(4)穿过街区的城市热力管网应敷设在易于检修和 维护的地方。
(5)通过非建筑区的,在最高点设放气阀,
枝状管网:
管网采用枝状连接的,热网供水沿着主干线、分支线、用户支 线送到各热用户,网路中的回水从用户沿着相同的路线返回热 源。
枝状管网布置简单,供热管道的直径随着管线逐渐减小,而且 金属消耗量小,基础建设投资比较少,运行简单,管理方便。 但只状管网不具备后备热源,当供热线路发生网络故障的时候, 在故障点后面的网络都将停止供暖,由于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蓄 热能量,通常可以采用快速消除故障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 枝状管网是供热管网较普遍的一种供热方式。
Q = q ×F × 10 -3 KW
式中 Q—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kw; q—建筑物供暖面积热指标, F —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
建筑物 类型
住宅
居住区综 合
学校办 公
医院托 幼
旅馆
商店
食堂
热指标 ()
W / m2
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供热毕业设计

供热毕业设计供热是指通过热水、蒸汽或其他热媒将热能从供热单位传递到用户单位,为用户提供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热能。
供热技术及供热设备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供热系统设计是供热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一座居民供热小区的供热设计为例,阐述供热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供热工程设计的起点。
通过调查用户的用热需求、热负荷、用热特点等,确定供热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基本参数。
二、管网设计:管网设计是供热工程设计的核心环节。
管网设计包括供回水管道的设计、管网的布置以及管道的尺寸、材料等。
管道的设计应满足供热管道的输水能力、压力损失以及保温性能等要求。
三、换热设备设计:换热设备设计包括锅炉、热交换器等的选型和尺寸的确定。
选型应根据热负荷、供热介质、热能利用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热效率。
四、热力计量设计:热力计量是指通过热量计等设备对供热系统中的热能进行测量和计量。
热力计量的设计应考虑到供热系统的整体热能平衡,确保热量计精准、可靠。
五、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设计是供热系统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对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能够提高供热效率,减少能耗。
自动控制设计应考虑到供热系统的中央控制室、监控设备以及各个子系统的自动控制。
六、安全防护设计:安全防护设计是供热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供热系统设计应考虑到各种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例如过压保护装置、过温保护装置、排气装置等,以保障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
七、经济性评价设计:经济性评价是供热工程设计的最后一环。
通过对供热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进行评估,综合考虑供热效果和经济效益,确定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供热工程设计是供热工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能源利用效果以及用户使用的舒适度等方面。
供热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管网设计、换热设备设计、热力计量设计、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护设计和经济性评价设计等。
供热管网毕业设计说明书

沈阳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题目哈尔滨市滨江小区供热管网及换热站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003-2班学生姓名张芸栗性别女指导教师王宏伟职称副教授2007年6月11日摘要本工程为哈尔滨市滨江小区供热管网及换热站设计。
小区内所有建筑物均为民用住宅,四周为商业网点。
小区占地面积约为12万㎡,建筑面积约为15万㎡。
供暖热负荷0.68×107W,总循环水量265.03t/h。
小区一次水供回水温130℃/80℃,二次水供回水温95℃/70℃。
管网布置为闭式双管异程式系统,枝状形式。
采用补水泵定压方式,系统运行时,采用质调节调节方式,以适应热负荷的变化。
整个管道均为无补偿直埋敷设,所有管段采用预制保温管,保温材料为聚氨酯,保护层为聚乙烯,由国家标准设计图集《管道及设备保温》98R418确定其保温层厚度,通过水力计算确定管径。
小区设一个地下换热站,内设2台型号BR0.5板式换热器,2台型号为IS200-150-400C的热水循环泵(一备一用),2台型号为IS50-32-200C的补水泵(一备一用),卧式直通除污器。
整个网路由绘制的水压图可知网路压力工况均满足技术要求。
关键词:热负荷;水压图;热力交换站AbstractThis project designed the heat supply pipe network and heat—exchanging station of BinJiang district in Haerbing .All the buildings in this district are for residential use. Area covers approximately 120,000 ㎡and a building area of about 150,000 ㎡. Heating load 0.68 ×107W, with a total circulation stood 265.03t / h.Once water provides to return to water temperature 130 ℃/80 ℃, two waters provide to return to water temperature 95 ℃/70 ℃ Adopt the way of patch water pump fix press.The pipe network is designed as seamless two-pipe system with tree-shaped. When the system is functioning, it adopt the quality flux regulat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heat-load.The whole pipe is directly buried and self-compensated, the entire pipe sections are insulating constructive, (heat preservation material is polymer of ammonia and ester, protect layer is polyethylene). Design standards by the State Atlas "piping and equipment insulation" 98R418 its insulating layer thickness, through hydraulic calculation to determine diameter. We establish one underground heat-exchanging station. In this station, there are two platform board type exchange heat organ, their model is BR0.5, there are two platform cycle pump,IS200-150-400C, (with a prepared one) and there are two platform patch water pump,their model is IS50-32-200C(with a prepared one). Drawing from the entire network of hydraulic pressure on the network map known conditions are met technical requirementsKey words:heat-load;hydraulic plot;Heat-exchange station.目录第一章供热方案的确定 (3)1.1前言 (3)1.2集中供暖热负荷 (4)1.2.1集中供热系统热负荷的概算和特征 (4)1.2.2热负荷的计算 (4)1.3供热方案的确定及管道布置 (10)1.3.1供热方案的确定 (10)1.3.2热水供热管网平面布置型式 (10)1.3.3补偿器的选择及校核 (11)第二章水力计算 (14)2.1确定各用户的设计流量 (14)2.2主干线水力计算 (14)2.3支线水力计算 (14)2.4水压图绘制 (16)2.4.1热水网路压力状况的基本技术要求 (16)2.4.2绘制热水网路水压图的步骤: (16)2.5连接方式的确定 (18)第三章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调节 (19)3.1供热调节 (19)3.2直接连接质调节计算 (19)第四章换热站的形式选择及计算 (21)4.1换热站的形式选择 (21)4.2换热站的内部设备计算 (21)4.2.1循环泵的计算和选择 (22)4.2.2补给水泵的计算和选择 (23)4.2.3补水箱的选择 (23)4.2.4换热器的计算和选择 (23)4.2.5除污器的选择 (26)4.2.6换热站换热设备的布置 (26)第五章供热管道的选择及其附件 (27)5.1管材的选择及管道的链接 (27)5.2阀门的选择 (27)5.3管道的放气排水装置的布置 (28)5.4检查井的布置 (28)5.5供热管道的保温 (29)第七章技术经济分析 (31)第八章结论 (32)参考文献 (33)附表1:水温调节曲线 (1)附表2:水利计算表 (2)附表3:外文翻译 (28)哈尔滨市滨江小区供热管网及换热站设计第一章供热方案的确定1.1前言所谓集中供热是指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或部分区域生产,采暖和生活所需的热量方式。
室外供热管网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郑州市武警培训学校供热工程设计院(部):热能工程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班级:热动112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一、设计现状 (4)1.1 我国城市供热的技术走向 (4)1.2原始资料 (4)二、设计方法及步骤 (5)2.1集中供热系统 (5)2.2 热负荷的类型 (5)2.3 热负荷的计算 (5)2.3.1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5)2.3.2 采暖设计热负荷的计算 (6)2.3.3热源位置 (7)2.3.4 管网的走向 (7)2.3.5 敷设方式 (7)2.3.6热水管网系统的定压方式 (11)2.4 管道水力计算 (12)2.4.1 确定各用户的设计流量 (13)2.4.2水力简图如下 (14)2.4.3 供热网路主干、支线计算 (16)2.5 水压图的绘制 (19)2.5.1 绘制网路水压图的必要性 (19)2.5.2 网路水压图的原理及其作用 (19)2.5.2.1 水压图绘制原理 (19)2.5.2.2 水压图绘制的作用 (19)2.5.3 绘制水压图的原则和要求 (19)2.6设备的选择 (22)2.6.1 换热器的选择和计算 (22)2.6.2 热网循环泵的选择计算 (22)2.6.3 补给水泵的选择计算 (24)2.6.4除污器的选择 (25)2.6.5钠离子交换器的选择 (26)2.7热源辅助设备的选择计算 (26)2.7.1 软化装置的选择 (26)2.7.2管道的保温与防腐 (27)三.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27)3.1 初调节原理 (28)3.2 集中调节 (28)3.3 管网布置的合理性 (29)3.3.1分析热用户连接方式的经济技术分析 (29)3.3.2 热网的定压方式的经济型分析 (29)3.3.3 供热管道平面布置的经济性分析 (29)3.4 管道水力计算的经济性分析 (30)3.4.1 管道水力计算的经济原则 (30)3.4.2 管径的选择 (30)3.4.3 管道补偿器的选择 (30)3.4.4 管道保温材料的选择 (30)第四章参考文献 (31)第五章课程设计心得 (32)摘要本次设计地点范围为郑州市武警培训学校供暖外网设计。
供热外网毕业设计论文 精品

毕业设计(论文)供热外网毕业设计论文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供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采用集中供暖可以减少能量的浪费,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管理.同时采用集中供热可提高供热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以往的设计中,由于外网与内网的配合往往出现缝隙,使得各个建筑物的资用压头与实际需要的出现偏差,使系统水力失调, 浪费了大量的热量,而供热效果却不甚理想.本次设计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使得系统的平衡性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减少系统的失调损失,节省燃料和电、水的消耗,并提高供热质量。
间接连接供热因其热源补水率低,热网的压力工况和流量工况不受用户的影响,便于热网运行管理。
在近年来已经成为流行的供热方式。
本次设计为贴近实际也采用了间接连接供热,在各个小区设置了热力站。
地沟敷设已被使用很久,使传统的供热管道敷设方式,本次设计的一级网使用了这种成熟的辐设方式。
近年来兴起的直埋敷设因其造价低,施工快,维护简单等特点以及越来越可靠的性能,在实际工程中也有了很多应用,本次设计的的二级网采用了这种新型的敷设方式。
关键词:间接连接供热;直埋敷设;水力平衡说明书勘误:水泵的选取有误要求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选取,而且需要知道步骤尤其是水泵的特性曲线,水泵图谱一定要明白。
不要使用软件选水泵热源循环水泵应尽量选取一用一备,不应有富裕值,两台并联使用时型号应不相同,用以调节使用。
补给水泵应选取一用一备。
Q应为1.1倍的计算值。
H应为1.2倍的理论计算值。
热力站循环水泵应选取一用一备,多台并联时,型号不应相同补给水泵一用一备。
Q应为1.1倍的计算值。
H应为1.2倍的理论计算值。
摘要的英文翻译应当重新翻译,作者水平有限,错误甚多。
- I -毕业设计(论文)- II -AbstractWith the the exaltation of people’s life. The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has been adopted more and more, the adoption of can reduce the waste of energy,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heating, decrease the pollution of environment, benefit in management.Adopt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can raise the heating quality,raise people's living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But in the former design, because of the match of the outside net with the inside usually appears blind side, making the press of the system providing deviation of each building need,which makes the maladjustment of the press.effective demand, make the system maladjustment, waste a great deal of energy, but provide bad heating quality.This design request resolves this problem, making the balance of the system have a bigger exaltation, reducing the of the system maladjustment, reduce the consume of electric,water.The indirect conjunction heating because of its low needing of water, the pressure condition and discharge work condition of the system is independence to the user.It is easy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heating system. The indirect conjunction heating system have already becom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This design use this system,too.Set thermodynamic station in each block.The ditch spread have already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this traditionally mode is used in the first class net. Direct buried spread rise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low price,quick construction,more and more dependable function.Direct buried pipeline has been used in a lots of projects.The second class net of this design adopt this kind of new spread method.Keyword:the indirect conjunction heating system; Direct buried pipeline;press balance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设计题目 (1)1.2原始资料 (1)1.2.1 设计地区气象资料 (1)1.2.2 设计参数资料 (1)1.2.3 基本设计要求 (1)第二章热负荷的计算及热负荷延续图的绘制 (2)2.1集中供热系统热负荷的概算 (2)2.1.1 集中供热系统以及热负荷的类型 (2)2.2热负荷的计算 (2)2.2.1 采暖设计热负荷的计算 (2)2.2.2 生活用热的设计热负荷 (5)2.2.3 年负荷的计算 (6)2.3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绘制 (7)2.3.1 绘制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意义 (7)2.3.2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绘制 (7)第三章供热方案的确定 (11)3.1室外供热管道的平面布置 (11)3.1.1 供热管道的平面布置类型 (11)3.1.2 供热管道的定线原则 (11)3.1.3 热水供应方案的确定 (12)第四章管网水力计算与水压图 (14)4.1一级网的水力计算 (14)4.1.1 计算方法 (14)- III -毕业设计(论文)4.1.2 水力计算的步骤 (14)4.1.3 部分管路计算实例 (15)4.2二级网水力计算 (19)4.2.1 计算步骤 (19)4.3绘制网路水压图 (21)4.3.1 绘制网路水压图的必要性 (21)4.3.2 网路水压图的原理及其作用 (22)4.3.3 绘制水压图的原则和要求 (22)4.3.4 绘制热水网路水压图水压图的步骤和方法 (22)第五章热水供暖系统的运行调节调节曲线 (24)5.1运行调节概述 (24)5.1.1 运行调节的意义 (24)5.1.2调节方式的确定 (24)5.1.3 二级网的调节曲线的确定 (24)5.1.4 确定一级网路质量—流量调节曲线 (27)第六章设备选择 (29)6.1一级网设备选择 (29)6.1.1循环水泵的选择 (29)6.1.2补水泵的选择 (31)6.1.3 波纹管补偿器 (34)6.2 二级网设备选择 (34)6.2.1 循环水泵的选择 (35)6.2.2 补给水泵的选择 (37)6.2.3换热器的选取 (40)6.2.4 分水器、集水器 (43)6.2.5 补水箱的选择 (44)6.2.6 除污器的选择 (44)第七章管道的敷设与保温 (46)7.1管道的保温 (46)7.1.1 保温的目的 (46)7.1.2 保温材料的选择 (46)IV毕业设计(论文)7.1.3 保温层厚度 (46)7.1.4 直埋管道的保温层计算 (48)7.2管道敷设方式 (49)7.2.1 敷设方式确定 (49)第八章供热管道附件及应力计算 (51)8.1供热管道及附件 (51)8.1.1管道和阀门 (51)8.1.2 补偿器 (51)8.1.3 管道支座 (54)8.2管壁厚度及活动支座间距的确定 (54)8.2.1 管壁厚度的选定与校核 (54)8.2.2 管道活动支座间距的确定 (57)8.3固定支座最大间距确定 (58)8.4直埋管道的应力计算 (59)8.4.1 直埋敷设预制保温管道的应力验算方法 (59)8.4.2 直埋预制保温管的应力验算的规定 (59)8.5直埋管道管壁厚度的计算 (60)8.5.1 管道的理论计算壁厚计算 (60)8.5.2 基本许用应力修正系数(φ)的取用 (60)8.6直埋管段的补偿与失稳计算 (61)8.6.1 管道屈服温差的计算 (61)8.6.2 失稳计算 (61)附录 1 设备一览表 (64)附录2 热力站设备样本 (65)V毕业设计(论文)1第一章 绪论1.1 设计题目XX 市XX 区供热外网设计1.2 原始资料1.2.1 设计地区气象资料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24w t C =-︒; 采暖季天数:186N =天;采暖室外平均温度:9.1w pj t C =-︒ ; 最大冻土层深度:189CM 。
供热外网毕业设计说明书-(后)

目录前言 (3)上篇集中供热外网设计 (5)第一章供热外网系统设计热负荷 (5)第二章计算采暖年耗热量,绘制热负荷延续图 (7)2.1 采暖年耗热量的计算 (7)2.2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绘制 (8)第三章供热方案的确定 (9)3.1 集中供热系统 (9)3.2 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调节 (9)第四章供热管网平面布置及敷设方式 (14)4.1 集中供热管网系统形式的确定 (14)4.2 管道平面布置型式的确定 (15)4.3 管道纵断面布置型式的确定 (16)第五章经济技术比较分析 (18)5.1 管材的用量 (19)5.2 管道的绝热工程 (19)5.3 土石方工程量 (21)5.4 方案论述 (23)第六章管道的水力计算 (34)6.1 热网水力计算的基本原则 (34)6.2 热水网路水力计算方法及步骤 (34)第七章水压图的绘制 (52)第八章设备、附件的选择计算 (54)8.1 选定保温材料,确定保温材料厚度 (55)8.2 活动支座间距的确定[5] (57)8.3 固定支架的确定 (60)8.4 补偿器选择计算 (60)下篇换热站系统设计 (65)第一章换热站热负荷计算 (65)1.1 换热站最大计算热负荷 (65)1.2 换热站平均热负荷 (65)1.3 换热站全年热负荷 (66)第二章换热器型号和台数的选择 (67)第三章泵的选择计算 (69)3.1 循环水泵的选择 (69)3.2 补给水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70)第四章分水缸的选择及尺寸确定 (72)第五章除污器的选择 (73)第六章水处理设备的选择 (74)参考文献: (75)谢辞 (76)前言本次设计是关于是外网及热源的工程设计,由换热站通过热网输送给热用户所需的热量。
应与实际相结合,对管道保温和防腐采用新措施,设计换热站的系统。
查阅相关资料及最新规范,实时的进行分析。
尤其是在管道的保温和防腐上应多考虑新的材料,应用于实际中。
通过新材料的使用,希望能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及提高管道保温防腐效果.本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实际结合,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室外供热管网设计

15:51:53
20
1.设计方案比较
以图5-5所示的两个小区供热方案为例,讨论A、B小区 供热方案,即热网加热器和热网循环水泵的组合配套问 题。
图5-5供热区域A、B示意图
15:51:53
30
(一)系统形式
按管道数可分为: 单管制 双管制 多管制
15:51:53
31
1.单管制蒸汽供热系统
如图5-11(a)所示。只有一根供汽管,凝结水不 回收,用于热水供应及工艺用途或排入疏水系统。 使用条件:一般用于用汽量不大的系统。
15:51:53
(a)不回收凝结水的单管式系统
32
适用条件:A区的流量小于B
区,两区所需水泵扬程相差不
大,经经济分析证明合理。
15:51:53
图5-7 供热方案二
1—热网加热器;2—热网循环水泵
23
⑶方案三:采用一套热网设中继站
如图5-8所示。 优点:合理、节能。 适用条件:特别适合于A区
的流量明显大于B区流量, 和A、B两区之间距离L2较 大的情况。
15:51:53
L1
L2
图5-8供热方案三 1—热网加热器;2—热网循环泵;3—中继泵
24
上述三个方案是工程中常见的并有可能采用的 实际方案,具体评价哪个方案优哪个方案劣,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比较。
可比较的因素有:
技术因素:A区和B区的流量;两区到热源的距 离,地形高差等。
经济因素:初投资、运行费用。
在A、B小区域各有二级热网向热用户供热,有三个供热 方案。
供热外网及换热站设计毕业论文

供热外网及换热站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Ⅲ)ABSTRACT (Ⅳ)1 绪论 (1)1.1 设计题目 (1)1.2 设计原始资料 (1)2 热负荷的计算 (3)2.1 集中供热系统及热负荷 (3)2.2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4)3 热水供热管网的设计 (7)3.1 热水供热管道的平面布置型式及设计要点 (7)3.2 供热管道的敷设 (8)3.3 热水管网系统的定压方式 (10)3.4 热媒的选择 (12)4 热水供暖网路的水力计算及水压图 (14)4.1 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14)4.2 热水网路的水压图 (18)5 换热站及其设备选择 (22)5.1 换热站的作用与类型 (22)5.2 换热站连接方式 (22)5.3 换热器的基本类型与构造 (22)5.4 换热器选型计算 (23)5.5 水泵的选型计算 (26)5.6 分汽缸分水器及集水器 (29)5.7 除污器的选择 (29)5.8 补水箱的选择 (30)6 供热管道及附件 (31)6.1 管道和阀门 (31)6.2 管道的保温与防腐 (31)7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34)7.1 初调节原理 (34)7.2 集中调节 (35)7.3 管网布置的合理性 (35)7.4 管道水力计算的经济性分析 (35)8小结 (36)谢辞 (37)参考文献 (38)附录 (39)1绪论1.1 设计题目某学校供热工程设计1.1.1 设计工程概况本工程是由市某学校投资兴建,旨在改善教职员工的教学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居住、办公环境,为教职员工提供一流的人文的居住、工作条件,并能达到A级教学、生活的标准。
本工程分为教学楼、综合楼、会堂、学术交流中心、餐厅、宿舍等工程,总建筑面积为96756.5m2。
1.1.2 建筑说明本工程要求:综合楼、学术交流中心采用空调、餐厅、宿舍采用采暖系统。
工程采用全现浇框架结构,外墙采用抗渗透混凝土,地面以上200厚空心砖,用聚苯板保温,隔墙除地下室与地面以上局部墙体采用240砖墙外,其它墙体采用100厚轻钢龙骨石膏板(用于卫生间),按照节能65%的标准建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_∩)O~第1章绪论1.1设计内容济南市教授花园小区热网设计1.1.1设计系统简介本设计是完成济南市教授花园小区的热网设计任务。
小区内除一个幼儿园和一个会馆外全部为住宅。
总建筑面积:237781㎡总供暖负荷:9558kW1.1.2建筑说明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民住宅全部均采用节能建筑。
热负荷以采暖为主,不考虑通风负荷及空调负荷。
假定其中高层建筑和宾馆全部设置储水箱,在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中主要采用热水采暖系统1.1.3工作任务设计图纸、相关曲线图以及设计说明书。
图纸包括:热网管线平面图、热网管道系统图、管线纵剖面图、管线横剖面图、水压图、检查室平立剖面图、热力站原理图、热力站平立剖面图。
曲线包括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曲线图、热负荷延续图、调节曲线、水泵选择曲线。
说明书由全部设计步骤及计算和计算结果整理而成,其中包括原始资料、设计方案论证、设计计算、设备及附件选择、材料清单、设计施工说明、工程概算以及专题论述等。
1O(∩_∩)O~2 1.2设计原始资料1.2.1设计地区气象资料[2][3]供暖室外计算温度:℃7-='⋅h ot ; 采暖季天数(室外温度<+5℃的天数): 106=N ;采暖室外平均温度: ℃9.0.-=pj w t ;大气压力(冬季):Pa B 5.1018=;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s m w /7.2=;最大冻土层深度:cm h 44= 。
1.2.2设计参数二级网供回水温度:/95/70h g t t C =︒;室内计算温度:18n t C =︒。
1.2.3基本设计要求本设计采用直接连接,二级网采用地沟和直埋敷设。
O(∩_∩)O~第2章热负荷及热负荷延续时间图2.1集中供热系统及热负荷集中供热系统系统指的是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集中向一个具有多种热用户的较大区域供热的系统。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用户有供暖、通风、热水供应、空气调节、生产工艺等用热系统。
这些用热系统热负荷的大小及其性质是供热规划和设计的最重要依据,因此设计前首先需要计算清楚各部分负荷的大小。
在本设计中只计算出供暖热负荷及高层建筑的热水供应热负荷。
用热系统的热负荷,按其性质分为两大类,即季节性热负荷和常年性热负荷。
季节性热负荷与室外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和太阳辐射热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室外温度在全年中有很大的变化;常年性热负荷主要取决于生活用热和生产状况,其日变化较大,而在全年的变化较小。
由于是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初步设计,不具备较准确的建筑物热负荷资料,根据《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当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各种热负荷可采用概略计算方法。
对于热负荷的估算,可采用体积热指标法或面积热指标法。
由于采用体积热指标法,虽然物理概念明确清晰,但由于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计算简便,是国内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在总结我国许多单位进行建筑物供暖热负荷的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工作的基础上,我国《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给出了供暖面积热指标的推荐值,所以本次设计采用该种方法。
2.1.1 采暖设计热负荷采暖热负荷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最重要的负荷,它的设计热负荷占全部设计热负荷的80%-90%以上(不包生产工艺用热),采暖设计热负荷的概算采用面积热指标进行计算[4],其计算公式如下:3O(∩_∩)O~4 310h h Q q A -=⨯ (2-1)式中 h Q ——采暖设计热负荷,kW ;A ——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2m ;h q ——采暖热指标,2/W m ;即每平方米建筑的供暖设计热负荷。
其推荐值见表2-1;表2-1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h q (2/W m ) 建筑类型住宅 居住区综合 医院托幼 影视剧院 商店 未采取节能措施58~64 60~67 65~80 95~115 65~80 采取节能措施 40~45 45~55 55~70 80~105 55~70 注1表中数据适合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热指标已包括5%的管网热损失。
由于该小区为新建小区,采用了较好的节能措施,故计算时采用上表中的采取节能措施的采暖推荐热指标[5]。
本小区中所有的住宅建筑取40W/㎡ ,托幼取55 W/㎡,会馆剧院取100W/㎡。
详细计算见附录1。
2.1.2热负荷的计算采暖全年耗热量计算公式为:.0.0864a i a h h i o h t t Q NQ t t -=- (2-2)式中 a h Q ——采暖全年耗热量,GJ ;N ——采暖天数,d ;h Q ——采暖设计热负荷,kW ;O(∩_∩)O~5 i t ——采暖室内计算温度,℃;a t ——采暖期平均室外温度,℃;.o h t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代入数据,采暖全年耗热量为:)7(18)9.0(1895581060864.0----⨯⨯⨯=a h Q GJ 2.66177=全年总耗热量计算公式为:a a a h w t Q Q Q Q =++ (2-3)式中 Q ——全年总耗热量,GJ ;a t Q ——通风热负荷耗热量,GJ ;其它同上。
代入数据计算得:GJ Q 2.66177=2.2热负荷延续时间图2.2.1绘制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意义热负荷图是用来表示整个热源或热用户系统热负荷随室外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图。
热负荷图形象的反应热负荷变化的规律。
对集中供热系统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和运行管理,都很有用处。
在供热工程中,常用的热负荷图主要有热负荷时间图、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图和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通过绘制热负荷延续时间图,能够清楚的显示出不同大小的供暖负荷在整个采暖季节累计耗热量,以及它在整个采暖季节总耗热量中所占的比重,这对于城市集中供热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O(∩_∩)O~6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特点是热负荷不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是按其数值的大小排列。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需要有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曲线和室外温度变化的资料才能绘出。
在热负荷延续时间图中,能够清楚地显示出不同热负荷在整个采暖季中的累计耗热量,以及在整个采暖季总耗热量中所占的比例。
本次设计中仅绘制出供暖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在该图中,横坐标的左方为室外温度,横坐标的右方为供暖期延续天数;纵坐标为供暖热负荷。
2.2.2供暖负荷随室外温度的变化用下式可求出某一室外温度下的供暖热负荷。
h ho i h o i Q t t t t Q ..'--= (2-4) 式中 Q ——在室外温度'.o h t 下的供暖热负荷,W;h Q ——供暖设计热负荷,W;.o h t ——某一室外温度,℃;'.o h t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i t ——室内计算温度,℃。
根据上式的计算结果可绘制出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曲线图。
O(∩_∩)O~7图2-1 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曲线图2.2.3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绘制查参考资料I 可知济南市的不同室外气温的延续时间如表2-2所示: 表2-2哈尔滨的不同室外气温的延续时间表 等于或低于某一室外温度()w t C ︒的延续小时数(h ) 供暖期天数N (天)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w t C ︒ 供暖期日平均温度()pj t C ︒+5+3 0 -2 -4 -6 -7 106 -70.9 2544 1873 1141 706 393 165 100 在不同的温度下,供热系统的热负荷如表2-3所示O(∩_∩)O~8 表2-3 不同的温度下,供热系统的热负荷表 温度(C )+5 +3 0 -2 -4 -6 -7 热负荷(KW ) 3823 5735 68827646 8411 9176 9558由以上数据可绘得热负荷延续时间图如图2-2所示图2-2 热负荷延续时间O(∩_∩)O~9 第3章 供热方案选择3.1室外供热管道的平面布置3.1.1供热管道的平面布置类型集中供热的优点是节约能源,改善社会环境。
在工程设计中,设计方案的确定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全局的工作。
集中供热系统形式的确定涉及到有关国民经济合理利用能源的问题,同时还关系到热源、热网、热用户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热网的平面布置,必须保证在热网运行安全可靠的同时,力求消耗材料少,投资省,其布置形式与热源(热电厂或锅炉房)的位置、热用户的分布、热负荷性质等因素有关。
热网的平面布置型式,主要有枝状布置、环状布置、放射状布置、网格状布置四种方式,其中前两种布置方式比较常见。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前两种布置方式的优缺点见表3-1[7].表3-1 枝状管网与环状管网优缺点对比 管网形式优缺·点枝状 网路 环状 网路 优点 比较简单,造价较低,并且运行管理较方便,是最常见的形式。
它的管径随着到热源的距离增加而减小。
具有供热后备性能,运行可靠安全。
缺点 没有供热的后备性能,即一旦网路发生事故,在损坏地点以后的所有用户均将中断供热。
往往比枝状网路投资要大得多。
在热网设计合理,安装质量符合标准和操作维护良好的条件下,热网能O(∩_∩)O~够无故障的运行,尤其对于只有供暖用户的热网,在非采暖期停止运行期间,可以维护并排除各种隐患,以满足在采暖期内正常运行的要求。
因此,在国内供暖热网中,多用枝状网路。
在本设计中采用枝状管网。
3.1.2供热管线的定线原则供热管线平面位置的确定,即定线,其布置原则是应在城市建设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与各种地上、地下管道及构造物、园林绿地的关系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供热管道平面位置的确定,应遵守如下的基本原则:(1)经济上合理主干线力求短直,主干线尽量走热负荷集中区。
要注意管线上的阀门、补偿器和某些管道固件(如放气、放水、疏水等装置)的合理布置,因为这将涉及到检查室(或操作平台)的位置和敷设,应尽可能使其数量减少。
(2)技术上可靠供热管线应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震断裂带、滑坡危险地带以及地下水位高等不利地段。
(3)对周围环境影响少而协调供热管线应少穿越主要交通线。
一般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并应尽量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管线应只沿街道的一侧敷设。
地上敷设的管道,不应影响城市环境美观,不妨碍交通。
供热管道与各种管道、构筑物应协调安排,相互之间的距离,应能保证运行安全、施工及检修方便。
热力网管道的位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城市道路上的热力网管道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并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方,同一条管道应只沿街道的一侧敷设;穿过厂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应敷设在易于检修和维护的位置;通过非建筑区的热力网管道应沿公路敷设;热力网管道选线时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滑坡危险地带以及高10O(∩_∩)O~地下水位区等不利地段。
供热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应该严格的参阅《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