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诠解心得作文

合集下载

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论语的篇1儒学的思想正日益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每读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获很多的东西,比如:当读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时,我懂得了要先行后言,莫言过其行,说与做是做人的两个重要方面,无论何时何地,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先做后说永远是我们应该信奉的说话行事规则;当读到“道听途说,不足为缺时,我懂得了,一个传闻,入乎耳,出乎口,不经过考证和内心的思考就说出来,委实轻率,不负责任,但现实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飞短流长,看着闹得满城风雨,心里竟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其实,无论是从道德还是现实做人来讲,这种心理行为,我们都应该摈弃。

当读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挺有感触的,对父母孝顺,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

“孝”是一个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近些年来,受西方所谓的“自主独立”意识的影响,年轻人不愿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把孝的意识抛到了脑后,也许真到我们切切实实想为父母做点什么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了。

当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意识到了,做人得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别硬塞给别人;自己想要站住脚,也得先让别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别人有所成就的梦想。

当读到“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时,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教育弟-子们,要多看人家的好处,进步的地方,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成就,也绝少拥有孔子那样的胸怀,但我们应该尽量的从中汲取点什么。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2《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

读论语的感受心得感悟作文(通用10篇)

读论语的感受心得感悟作文(通用10篇)

读论语的感受心得感悟作文(通用10篇)读论语的感受心得感悟作文篇1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

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

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一)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论语诠解》是正确把握儒家学说的一把钥匙,通过学习《论语诠解》,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读后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诠解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诠解读后感篇一人们总少不了要学习,只有学思结合才能真正算学习。

而论与之本书就是在叫我们学习,怎样学习。

“学’’子曰:“由,辉汝知之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至句话说我们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们应该诚信对待自己的学习,职业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自称聪明,要分清至还是不知。

对待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制裁是求职的正确道路。

自欺欺人,最终骗不了别人只能影响自己的名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复习过去学的知识,才会有更多的理解。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了过去,才能更好的学习新事物,新东西,新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是说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而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点。

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学问上我们还要多向他人请教。

所谓“不耻下问”才能学得更多还会学得更加好。

“思”子曰“学而不思则忘,思而不学则带”这句话向我们认证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求学问而不思就只会迷惑,若只是思考而不体验学习也难获得确实的知识和学问。

有了学问没有思想是没有用处的,不能领会贯通新的知识也不会新的发现。

相反的,思想事要学文来互帮的。

因此可知思于学必须两者关注,不学习终究一事无成,只学不像也会糊里糊涂。

书只有读到只一步了,才算是真正的发挥了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

我们只有在文化中汲取知识。

只要我们学会学于思我们便打开只是世界的大门。

论语诠解读后感篇二论语让我明白了诚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口头承诺别人也许很容易,但在行动中就不见得人人都能付诸实行。

诚信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的观念,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

诚信,可大可小,可微可著。

这不只是个人奉行的信念,更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0篇)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0篇)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20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范文(20篇)》,您扫瞄的《论语心得体会范文(20篇)》正文如下:论语心得体会篇1始终以来不断在提示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春节放假才最终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

读着这些生疏的文字,一种淡然浮现心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

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生疏了生命的价值。

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怀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

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奇特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

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查找自我,完善自我。

“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才智,行动才智。

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经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准时学习,准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

生活也是如此。

反思后则奋进,发觉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阅历就升华。

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擅长突破、超越自我。

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

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原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会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

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在《论语》中,孔子告知他的同学应当如何去查找生活中的欢快。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

论语心得的作文(优秀8篇)

论语心得的作文(优秀8篇)

论语心得的作文(优秀8篇)论语心得的作文篇1《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

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首先,孔子是个人。

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体会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作文(通用8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作文(通用8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作文(通用8篇)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作文篇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

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

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

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

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

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

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

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

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作文篇2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读《论语》给自己的启示及心得7篇

读《论语》给自己的启示及心得7篇

读《论语》给自己的启示及心得7篇读《论语》给自己的启示及心得7篇如果让你来写读《论语》给自己的启示及心得,你知道怎么下笔吗?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你知道怎么写读书感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读《论语》给自己的启示及心得,希望大家喜欢!读《论语》给自己的启示及心得(精选篇1)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

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诠解心得作文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
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
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
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
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
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
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
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
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
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
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
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
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
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
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
《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君
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
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
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
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
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
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
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
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
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
到个人坐标。

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全书以
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
智慧。

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
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
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
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
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
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
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
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
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
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
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
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
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
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
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
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
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

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
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

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
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

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
一分一秒。

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
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
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

这时,有
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

俗话说的好“一
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
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
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

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
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

”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
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
想法。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

你是
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
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新的学期,我们学习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当我再次读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
想起了以前写作业时的场景:放假了,老师总会留一些作业,一开
始还认真的在写,过了十几分钟,我就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当我
拿起课外书要看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看十分钟。

可是十分钟
过去了,我仍然还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吧!反正作业也不多,
我半天就能写完。

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放下手中的书。

直到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已经过了两
个小时了,我抬头看看墙上的钟表,才发觉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

我才埋头奋笔疾书,但作业还是没有在一天之内写完。

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书桌前,下定决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我写着
写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饭时看的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让我不禁笑
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才认真地埋头写作业,当我写完作业时,
已经是晚上了,本来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为我写
作业时的不专心,这个计划才“泡汤”的。

就这样,周末过去了。

当我学了《论语》中的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时间如流水一样,一
去不复返,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回来的。

想想我看
课外书,想电影里的情节时,那些时间用来写作业该多好啊!这样的
情况每天都会有,都是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做着这件事,想
着别的事,时间就是在这不知不觉间流逝。

《论语》,这部书中的一则就可以给我们这么大的启示,别说整部《论语》了!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读《论语》
的好处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让我们一起珍惜时
间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