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习题 岳麓版必修3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习题 岳麓版必修3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习题 岳麓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392abc76294dd88d0d26b68.png)
【成才之路】2016年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习题岳麓版必修31.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 )A.以人为本的思想B.无为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D.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答案】 A【解析】孔子关注是否“伤人”而不关心财产损失情况,这明显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
2.《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 A.正名B.非攻C.仁D.礼【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了孔子反对苛政,这反映出他提倡仁的思想。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答案】 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孔子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这体现了孔子“礼”的主张。
4.(2015·洛阳)《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答案】 A【解析】《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因而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
维护周礼体现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性,A项正确。
5.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答案】 C【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图片材料并认识其反映的含义。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第1课《孔子与老子》(岳麓版必修3)(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1.四川大学教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 )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2.《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A.启发诱导 B.学思结合C.因材施教 D.温故知新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4.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5.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
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6.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C.韩非 D.老子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论语·为政》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二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他们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8.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最主要的体现是( )A.“中庸之道” 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 D.创办私学9.某学者在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待人学儒家,要做到( )A.兼爱,即爱无等级差别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10.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这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习题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

第 1 课孔子与老子1.有一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快乐地说:你讲得太好了!孔子的回答表现了他思想主张中的()A.“有教无类”B.“无为而治”C.“克己复礼”D.“兼爱”分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是在重申恪守社会次序,保护周礼, C 项正确; A 项与“礼” (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不符, B、 D 两项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 C2.孔子重申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此中心思想是() A.以德服人B.“仁”C.克己复礼D.德政分析: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和“礼”,依据资料重申“为政以德”“爱惜民力”等可知为“仁”的思想。
答案: B3.《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高深学识 )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示他在教课方法上主张()A.启示引诱B.学思联合C.因材施教D.温故知新分析:资料的马虎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认识高深的道理了,这反响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课方法。
答案: C4.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髓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C.唯心主义思想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分析:老子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峙的两个方面,包括着辩证法思想,其对后代影响巨大,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答案: D5.《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往。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主张小国寡民B.反对人际交往C.不利社会发展D.主张踊跃改革分析:资料表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守旧的政治思想,不主张踊跃改革,D项错误,吻合题意。
答案: D6.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1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时检测夯基提能(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1课孔子与老子(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解析:选C。
分析题干,可以得出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孔子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而A项强调的是自己不希望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故A项不符合题意。
“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B、D两项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答案选C项。
2.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体现了孔子( )A.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B.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C.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D.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解析: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可见孔子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要求贵族,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故C、D两项错误。
3.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解析:选C。
“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努力拉近礼制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地接受礼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礼制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是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选C项。
4.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
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课孔子与老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课孔子与老子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8.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作者所指儒家思想强调()A.“仁”和“仁政”B.“民贵君轻”C.礼仪和社会责任D.“有教无类”9.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10.《论语·为政》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材料中孔子的主要观点是()A.夏商周制度有传承性B.三代皆崇尚以礼治国C.高度赞赏周朝制度D.研究过去可推断未来11.有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王阳明12.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故曰:‘严而少恩’。
”这一流派是()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13.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的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14.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最可能出自()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16.(题文)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考试必备)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问题的先驱。
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吸引了大量门徒。
他的学生及再传弟子将其言论和教诲整理记录成书,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是( )A.《诗经》B.《尚书》C.《春秋》D.《论语》解析:选D。
《论语》是孔子学生及再传弟子整理记录的有关孔子思想言论的书籍,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这一本质思想是(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D.无为而治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孔子“仁”和“礼”主张的理解,“仁者爱人”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两者都崇尚秩序,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
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解析:选A。
中国古代文官系统的意识形态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故正确答案为A项。
4.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下图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解析:选B。
题干所涉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这反映了清朝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5.“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A.注重以人为本B.重视研究社会现实C.探究人与自然D.重视人的前生未来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儒家侧重探究社会现实,道家侧重探究人超越社会世俗,故选B项。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1.1 孔子与老子优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综合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指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解析:《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最能体现儒家思想。
答案:C2.孔子常常教导他的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孔子( )A.提倡为政以德B.主张因材施教C.主张用“礼”规范人们的言行D.不迷信鬼神解析:孔子言论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C项与之相符。
答案:C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提倡( )A.启发诱导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诲人不倦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对他们讲授上等的学问,资质中等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对他们讲授上等的学问,即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答案:C4.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主张恢复礼治社会,主张“仁”,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B5.(原创)老子在春秋时期创立了道家学派。
“道”指的是( )A.治理国家之道B.为人处世之道C.自然运行的规律D.世界万物的本原解析: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其“道”指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答案:D6.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斯1988年在巴黎演讲时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的“智慧”主要包括(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克己复礼”③“仁者爱人”④“无事取天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④是老子的思想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出现了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等许多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流派。
其中,从西汉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儒家思想占据了正统地位,并与法家、道家思想融合,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老子和孔子,他们的思想分别成为道家和儒家学派的渊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新旧势力进行激烈斗争,从而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使黄老之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但随着国家的强大,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
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兴盛,这时儒家发展出现危机,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家思想体系颇受佛教、道教的影响。
宋朝时理学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的强化和封建社会的衰落,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倡导经世致用、要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但仍属于儒学范畴,属于儒家思想的活跃。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天文、数学、农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四大发明更成为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标志,并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1.理解基本概念,如孔子思想核心的“仁”“礼”,老子的“道”,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程朱理学的“理”“格物致知”等。
2.识记诸子百家的思想。
3.理清“儒家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这一主要线索。
从教材结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批判等四个阶段。
4.记忆理解古代科技成就,分析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①________,②________的创始人。
2.主要著作: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3.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A.“仁”即“③________”。
就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孔子认为实现“爱人”必须遵循“④________”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即“克己复礼”。
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为了实现“礼”,就必须“⑤________”。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⑥________”,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⑦________,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
A.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⑧________”。
B.教学方法上:主张“⑨________”和启发诱导。
C.学习方法上:“⑩____________”,要求学生学习要独立思考和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4.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①教育家②儒家学派③仁者爱人④忠恕⑤正名⑥为政以德⑦敬而远之⑧有教无类⑨因材施教⑩当仁不让于师♨温馨提示“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应用提升】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B)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解析:“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二、老聃与《道德经》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①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著作:《②________》,又称《老子》。
3.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A.认为“③____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④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
4.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⑤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①道家②道德经③道④无为而治⑤思维方式♨温馨提示“无为而治”与“无所作为”“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是无所作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通过“无为”去达到“治”的目的,而“无为”则是途径和手段。
“无为”在老子看来意味着“道法自然”,这种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运行,不去干涉外在事物,也不受外在事物干涉的行为就是“无为”。
【应用提升】2.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D)A.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B.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C.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D.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解析:A项是孔子的思想。
B、C、D三项都属于老子的思想,但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主要的积极影响”的因素,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思想的精华。
一、选择题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孝悌”“仁之本”,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
四个人物中,只有孔子属于儒家,故选C项。
2.《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
3.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C)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解析:紧扣材料孔子像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找到含义相符者即可。
A项意思是要选贤任能,故错误;B项是要用权威而不是厚德来统治天下,故B项错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是指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方能自信,要懂得礼数才能立足于社会,故C项正确;D项所述与材料中孔子形象不符,故错误。
4.(2014·北京海淀期中)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B)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解析:从知识点来说,孔子开创了私学,有教无类也是孔子的办学思想,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
而材料中有“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可见材料认为六艺在孔子之前出现,因而A、C、D三项都不对。
另外,材料中“太卜”、“外史”、“宗伯”是官职名,故选B项。
5.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B)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材料大意是: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6.孔子常常教导他的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孔子( C)A.提倡为政以德B.主张因材施教C.主张用“礼”规范人们的言行D.不迷信鬼神解析:孔子言论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C项与之相符。
7.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C)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解析:从材料中“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可见作者主张的是道家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孙膑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与题目道家思想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8.“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B)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解析:关键信息: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
“上善若水”体现了顺其自然等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是儒家、墨家和法家的著作,故A、C、D三项错误。
9.(2014·山东文综)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在战争年代统一的需要,故D项错误。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