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学科背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物组成、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其中,植物生理学是对植物生理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植物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这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基础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2.理解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3.了解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和葡萄糖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4.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3.1 自主探究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的实验内容如下:实验材料准备•水稻或小麦叶片•试管•测量光强的仪器(如光照强度计)实验步骤1.将水稻或小麦叶片取下来并清洗干净,将其放置在水中,2.用试管将水样取出一部分,并测量室内光照强度,3.用测量仪器测量该水中溶氧量,4.在一定时间内(如10分钟)后,重新测量光照强度和水中的溶氧量,5.将实验结果和组员讨论并总结。
3.2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示来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并与学生召开讨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植物光合作用包括光合色素的捕获光能、电子转移、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等过程。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色素分子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将其变为高能电子激发态。
然后,经由电子传递场而到达被称为“反应中心”的PSI或PSII光系统,这里将电子激发态转化为化学能。
其中,氢离子(质子)在过程中被转移并被用来产生ATP和NADPH,然后用它们来合成葡萄糖,并在过程中释放出氧气。
3.3 质疑答疑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组内讨论讲解,为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深入探究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验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知识的巩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作用,并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3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被、促进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实质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条件及影响因素,形成知识框架,以便于后续复习。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判断题:判断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
-选择题:选择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分析各个选项的正确性。
2.提问:“那么,植物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植物能量来源,为新课光合作用的学习做好过渡。)
3.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家觉得光合作用是什么?它对植物有什么意义?”(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环节,我将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条件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光合作用。
-布置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站,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生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哪些生理过程?”(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的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及过程。
2.掌握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过程。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光合作用实验装置、植物叶片、碘液、酒精灯、滴管等。
2.教学资源:光合作用动画、光合作用相关图片、实验操作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绿色植物的基本特征、叶绿素的作用等。
2.提问:绿色植物为什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二)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实质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解释光合作用的实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讲解光反应的原理,包括光能的吸收、水的分解、ATP 和NADPH的。
2.暗反应:讲解暗反应的原理,包括CO2的固定、C3的还原、有机物的。
(四)光合作用的实验1.演示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植物叶片在光下的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在光下进行的结论。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1.解释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维持生态平衡。
2.讲解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提供能源、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六)课堂小结2.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复习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深入了解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和过程,了解了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认真,实验操作熟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的知识,确保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83页的练习题1-5,重点在于通过练习题回顾光合作用的定义、化学方程式以及光、二氧化碳、水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你们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在做题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提问。”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定义、化学方程式、实质以及光、二氧化碳、水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光合作用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要求提交一份不少于200字的思考报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在完成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我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期待看到大家的学习成果。同时,如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我将竭诚为您解答。祝大家学习进步!
四、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但对光合作用这一深层次的生命现象认识尚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能感受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但缺乏对这些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一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 11、知识与技能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__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__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__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实验指导: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实验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
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第3单元第6章第3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2-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着重体现生物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意识。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掌握操作技能。
(3)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实验的研究意识。
(2)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由传统的教师讲步骤,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
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生物体结构层次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节在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第6章的重点内容。
因为: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主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因此,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就成为最富吸引力的课题,它是贯穿本章教学内容的主线。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教学设计

5.与家长或同学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a.你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有哪些收获?
b.你认为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c.你如何向他人解释光合作用?
作业提交要求:
1.请在作业本上清晰书写,保持页面整洁。
2.作业提交前,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光合作用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a.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和过程。
b.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c.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3.深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4.实践应用: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问题如下:
a.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
b.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过程: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绿色植物图片,如小麦、玉米、树木等,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让学生展开思考。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案生物七年级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一课时)

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提高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2.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能力,组内组间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实验的探究意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第六章的重点内容。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这不仅对植物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其他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都极为重要,对理解呼吸作用都是必需的,所以光合作用实质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涉及了诸如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抽象的生理学知识,对于还没有学习物理、化学的初一学生来说,学起来难度较大。
所以,课本里安排了验证性实验,力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光合作用实质。
在对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理解实质。
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设计师:秋天悄然而至,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玉米棒让农民伯伯乐开了花!手捧玉米棒,细细咀嚼,丝丝香甜!甜味哪里来呢?生:糖。
师:对,不过糖有很多种,植物体内储存的糖主要是淀粉。
老师这边有一粒浸泡过的生玉米,同时还有一瓶碘溶液,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淀粉与碘液会变成蓝颜色。
下面请同学认真看我的表演,注意观察玉米子粒内部颜色的变化。
[演示实验:将碘液滴在剖开的玉米子粒上]师:同学们发现颜色变化了吗?生:变成蓝色了。
师:这说明玉米中含有什么成分?生:淀粉。
师;玉米中的淀粉怎么制造出来的?生:光合作用。
师: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学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个实验如何设计?师:以课前安排的小组为单位,第一组同学阅读课本,探讨该实验步骤,第二组成员分析该实验中有哪些疑点或注意点,并向第一组同学质疑,第三组则想想本实验有没有其他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能力方面:(1)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
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精神。
3、情感方面:(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实验的研究
意识。
(2)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第6章的重点内容。
因为: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主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因此,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就成为最富吸引力的课题,它是贯穿本章教学内容的主线。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教具准备: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试管夹、火柴、自来水。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最好能两节课连排,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第一课时:
(一)引言:早在1773-1796年间,科学家们做了许多科学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绿叶具有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叫光合作用。
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进行的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亲自做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光合作用实验的教学设计
课本安排了三个实验,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进行探究
【实验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这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探究的动手实验。
其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明确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而且初步学到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例如研究同样的绿叶和同样的实验操作在有光和无光下的实验结果,这就是单因子实验;研究叶片在遮光下的实验和绿叶在照光下的实验,就是遮光实验的对照实验。
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可分为7步:(1)暗处理(2)部分遮光(3)照光(4)取下叶片(5)酒精脱色(6)滴加碘液(7)显色。
(展示实验设计方案)
1、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把在黑暗处处理过的天竺葵植株上的叶片从上、下两面用小于叶片的黑纸片遮盖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30min。
3、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有没有变化?把叶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上颜色变化。
4、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5、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间题更重要,下现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对这实验设计有什么疑虑和困惑?请代表发言。
并请同学们相互解决问题。
前四步:(1)暗处理(2)部分遮光(3)照光(4)取下叶片(所用时间比较长,教师应在实验前2~3天组织课外小组的学生完成(并拍成录像),也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但教师上课时所用的实验材料应该是教师自己在实验室亲手所做)。
实验一的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也可以选用樱草、蚕豆、金莲花、小白菜、锦葵等具有绿而薄叶片的植物。
最好预先把一些植物的叶试验一下,再从中挑选实验效果明显的叶用来做实验材料。
上课时,(展示实验录像)教师可以请学生介绍实验前四步的处理情况,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l)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棗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者消耗光。
(2)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
棗叶片遮光部分与不遮光部分互为对照。
在对天竺葵光照时,如果遇上连绵阴雨天,可以提前1天用100~200瓦的强灯光照射,灯与植物的距离要适当,太近会灼伤叶片,太远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下面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前提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酒精脱色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最好能在课前培训一下实验小组长,以免实验中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酒精脱色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酒精与叶片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且启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棗叶绿素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2)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棗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所以加热时也
冲洗棗滴加碘酒棗清水漂洗后就可以观察分析了。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1)往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验证淀粉的存在)
(2)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未遮光的部分变蓝色)
(3)遇碘变蓝是什么物质的特性?(淀粉)
(4)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表明,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今天,实验的题目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展示题目)从题目上它显示出光合作用的三个要素,哪三个?那就是绿叶、光、淀粉。
最后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的能量,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第6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