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地坛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想念地坛 教案设计

想念地坛 教案设计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逻辑思路, 把握“安静”“零度”“柔弱”的内涵及其关系;2.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句子;3.领悟语句蕴涵的深邃情感的能力;4.感受作者由写作零度过渡到现实人生的生命启示。

【教学重、难点】1.理清本文的逻辑思路, 把握“安静”“零度”“柔弱”的内涵及其关系;2.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句子;3.感受作者由写作零度过渡到现实人生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讲授、启示、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授奖词”(引出史铁生)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他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二、检查预习(1)地坛的安静是一种怎样的安静?(2)作者在进入地坛前后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三、合作交流1.浏览第9-10节,作者明白人生了吗?文中的“放弃”指的是什么?作者靠什么延续生命的长度?2.阅读第11-15节,回答问题(1)作者说“写作的零度”,“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说说“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与作者的哪些“心意”契合?(2)从这几段文字里,你看到了作者具有什么样的写作观?四、拓展探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经历,体会文中“柔弱”的具体内涵五、【总结提升】1.探讨第19节的表达作用2.体会“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的丰富含义作为《我与地坛》的姊妹篇,《想念地坛》承续了前者对生命的感悟,作者以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批评了当今社会,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排除干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想念地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感悟、体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3. 课文中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想念地坛》的文本和多媒体课件。

2. 相关地坛的图片和资料。

3. 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对地坛的认知和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想念地坛》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进行解读和解释。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和运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探究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想念地坛》。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坛相关的话题,进行写作和表达。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一个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想念地坛我的教学设计2

想念地坛我的教学设计2

想念地坛我的教学设计2第一篇:想念地坛我的教学设计2《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勾画重点词句,理解“安静、“零度”、“柔弱”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安静”、“零度”、“柔弱”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零度”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讨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史铁生这个名字啊,我们通过预习已经不陌生了,他在21岁的时候瘫痪了双腿,后来呢又患了肾病,最后呢又发展到尿毒症,他自己的话说呢叫“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他的作品却激励了无数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想念地坛》,感悟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出示大屏幕《想念地坛》史铁生)二、预习反馈昨天在布置大家预习的时候,很多人都提问说这篇文章很难读,很难读懂。

其实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品读语言,然后重点解读“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进而感悟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那么昨天大家提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关于“写作的零度”问题,那么除了“写作的零度”这个关键词之外,文章中还出现了哪些关键词?大家说。

(安静、柔弱)其实本文就是通过对这三个关键词的分析,揭示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那么我们只要提到抓住这三个关键词之后文章也就好理解了。

三、零度1、那么刚才我们很多同学都提到“零度作文”,那么我们首先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写作的零度”,是史铁生引入的概念,首先我想请大家在文章中再找一找还有没有含有零度这个词的含义,大家找一找,除了“写作的零度”还有没有含有零度这个词的含义。

回归零度回望零度2、那么不管是“写作零度”也好,还是“回归零度”也好,我想要理解这两个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先理解“零度”的概念是不是?大家说一说零度是指什么?“零度”是指生命的起点。

3、既然“零度”是生命的起点,那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回归零度”怎么样理解?回归生命的起点。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想念地坛》。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想念地坛》。

2. 教学重点:(1)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朗读和背诵课文。

3.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念地坛》,熟悉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朗读和背诵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强语言记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等,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地坛的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 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想念地坛-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想念地坛-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想念地坛-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课程简介本教案是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编写而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时代下的现代散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和实际阅读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中的经典文章,了解现代散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知晓现代散文各种文体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论述现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实际阅读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积极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学和欣赏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美好生活追求。

教学内容1. 阅读《现代散文选》中的经典文章(1)《想念地坛》(袁鹰)网络上流传的《想念地坛》已经成为了当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本文讲述了一位刚刚失去工作的年轻人,他为了内心的愧疚和烦躁,来到北京的地坛公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识的过程。

(2)《散步》(沈从文)沈从文的散文属于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被誉为“散文之王”。

本文即是沈从文在散步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自我体验。

文章提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改变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探索,表现了身体、心理上的解放和情感上的升华。

(3)《好习惯的起源地》(贾平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情感丰富,深入人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主要讲述了贾平凹在北京的颐和园里的游玩体验以及对自我习惯养成的思考。

文章描写了贾平凹心中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美好事物的品味。

(4)《鲁迅和他的母亲》(徐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举世闻名。

本文以鲁迅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为主题,重点描写了鲁迅和他的母亲之间温情脉脉的感人故事。

文章反映了鲁迅人道主义精神和思想内核,表现了深沉的人性关怀和历史咏史意味。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想念地坛》。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思念之情。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对地坛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家乡、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与地坛之间的感情。

(2)学生齐读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想念地坛?”2. 朗读感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思念之情。

3. 分析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地坛的思念?”(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对故土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想念地坛》。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故土的作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坛的风光,增强对地坛的印象。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图片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坛的风光。

想念地坛学案

想念地坛学案
2、梳理字词
喧( )嚣盘桓( )颓( )檐滂( )沱
愤懑( )惶( )茫葳( )蕤( )挟()持
盎( )然栖()居磕磕绊()绊亘()古不变
3、整体感知
依据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来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脉络:
(2)文本研习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读他的散文《想念地坛》,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1、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2、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安静:
问题一、为什么“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那么,地坛有着怎样的一种安静呢?
零度:
问题二:结合文本及自身经历,谈谈你对“零度”的理解
拓展:
问题三:史铁生有属于自己的“地坛”,在这片精神的静土上他实现了凤凰涅磐,那么我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地坛”,它又给了你怎样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课题
想念地坛
课型
散文新授课
使用时间: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_日周次:_____________
课时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想念地坛》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想念地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感悟生命,理解“零度”的深刻内涵。

2、学习散文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主旨的方法,赏析文中佳句。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高一时我们学习了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曾经被深深打动,大家一定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有深刻的印象。

一.探讨生命的“零度”师:史铁生有怎样痛苦的人生遭遇?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作者的痛苦?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我与地坛》中相关内容,提取相关信息。

明确: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的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失魂落魄。

(陷入绝望,回到起点)作者那时只想逃避,想找一个地方舔自己的伤口。

那么地坛为什么适合疗伤?二.探讨地坛的“零度”学生阅读文本,四人小组探讨,到原文中找答案,要求以文本为依托,言之有据。

明确:地坛的安静、荒芜。

(交代地坛)地坛曾经是明清时代皇帝祭祀的场所,非常重要,承载了无数荣耀,但随着五百年的岁月变迁,已经变得荒芜冷落。

作者觉得地坛和自己有着一种天定的缘分,这是一种宿命的安排,安静的地坛正是自己疗伤的最佳场所。

正因为心灵的契合,作者长久地呆在地坛,在痛苦地思考,拷问灵魂。

明确:安静并非无声的内涵。

(生命力,生命本真,自在)师点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真谛,展示出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荒芜,并不衰败,哪怕是最卑微最渺小的生命,也要努力展示自我的存在,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与精彩。

三.探讨写作的零度学生集体朗读描写我心理变化历程的语段,体验其中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我在地坛的古树下,荒草边,颓墙旁,沉思默想,在数不尽的日子过后,我参悟了“生死”,走出了绝望,负重的灵魂终于得以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人生体悟。

2、表达自己的思考成果,并能培养自己的思想和勇气。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的人生体悟。

教学难点:
表达自己的思考成果,并能培养自己的思想和勇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疾病,在常人身上是纯苦的累赘,在他那儿,却成了哲学,成了修行,成了生命最普通的行李。

他让你发现:原来,肉体可以居住在精神里,世界可以折叠成一副轮椅。

——王开岭《轮椅上的那个小伙子走了》
二、讨论释疑
1、概括作者认为什么是荒诞的?
2、作者对这些荒诞之事持什么情感?
三、成果展示
1、荒诞
我在狂妄的年纪忽的残废了,生命与我开了个大玩笑;
把写作当做炫耀祖宗的光荣,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写作领域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
现实生活: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名人,强人,人物。

2、情感
看重荒诞,要善待它,笑遇荒诞;
批判写作争名夺利的喧嚣;
嘲讽现实生活中的强力和阿谀。

四、师生点评
写作是生命意义的寻求,而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追寻生命的根本的意义,去追问心魂一向的困惑。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

五、检测反思
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想写下我的感受。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

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

咱的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

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你信不信?”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

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

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

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

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
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

两根弦一齐断了。

他没料到。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

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

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问。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

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