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1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学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一)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一)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港(dí)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明(yù)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复习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字词、句子、段落、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
2. 第二单元:课内文章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第三单元:作文写作技巧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第四单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与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本册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典型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运用口语交际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每章安排2-3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2. 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3. 整个复习过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期中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六、教学过程:1. 回顾与检测:通过课堂提问、小测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复习与讲解: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案例分析。
3. 课堂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 课堂总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具 学具 多媒体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整体感知 自学导航 激情互动 魅力精讲 拓展延伸
一、课前板书(一)本单元重点字词梳理归纳。 1、
惊骇 震悚 惶急 疮疤 孤孀 诘问 渴
慕 疏懒 霹雳
Hale Waihona Puke 2、交卸 奔丧 颓唐琐屑 3、尴尬 凹凼 烦躁 微不足道 4、伛
偻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5、接济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克扣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
祸福
(学习方法指导:读写结合法)
(二)各课文学常识填空:
作家
字(原名)
时间
籍贯
课前板书重点生字词
组长组织批改
对于错误的地方学生
批改
教师重点强调
根据表格重点训练学
生的梳理课文的能力
根据表格填空
(小组合作完成,派
代表展示。)
学生自由复习本单元
基评础价知识
著作
鲁迅 豫才(周树人)
3、主题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或撰写文章的目的
是什么?
板书设 计
(二)试结合以上方法复习本单元课文 1、以《信客》作为范例: (1)本文写了信客哪些事迹? (2)作者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信客,从中可以看出 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信客”这类职业在现代社会已不再存在,作者 塑造“信客”的目的是什么? 爱心故事大家讲。
第一单元复习
课 题 第一单元复习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
知 识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与能
力
教 过 程 2、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学 与方 目法 标 情 感 3、掌握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写人记叙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信客》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
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
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
)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
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
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
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
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
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
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都能对号入座。
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
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的教案文档参考五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的教案文档参考五篇利用教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 yǎn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3、朗读感知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复习教案五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复习教案五篇教案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海燕》教学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有怎样的特点,那昆明的雨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关于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身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身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身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身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身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身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抽生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身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三】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一、第一、二单元字词复习(板书填空)01、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02、寒噤jì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抹mǒ杀、抹mā布)03、瓦砾lì、箱箧qiè05、肃穆mù、荒谬miù、孤孀shuāng06、骇hài人听闻、掳lǔ、震悚sǒng、疮疤chuāng bā、诘jié问07、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颓tuí唐08、尴尬gān gà09、伛yǔ、攥zuàn、取缔dì、骷髅kū lóu、滞zhì笨、愧怍zuò10、唏嘘xī xū、伎俩jì liǎng、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二、学生朗读全部背诵部分,今日重点在于:1、《桃花源记》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时间关系,计划让临界生默写后两首)三、复习《桃花源记》先全文翻译,其次以概括练习来学习。
一、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2、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三、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2、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3、遂:后遂无问津者(就)遂迷(终于)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5、乃:乃不知有汉(竟然)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四、加点字解释:1、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5、皆叹惋(感叹惋惜)6、便扶向路(沿着)(从前)7、诣太守(到)8、欣然规往(计划)9、未果(实现)10、后遂无问津者(问路,访求、探求。
津:渡口)五、成语: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六、句子翻译:1、复行数十步,豁朗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七、用/ 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1、忘/ 路之远近2、问/ 所从来3、遂与外人/ 间隔4、问/ 今是何世5、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6、不足/ 为外人道也7、后遂无问津者八、在括号里填入文中省略的成分。
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停数日,辞去。
九、内容探究:1、概括各段大意,归纳本文主旨:发现桃林(1段)——进入桃源(2段)——访问桃源(3段)——离开桃源(4段)——寻找桃源(5段)主旨:1、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2、桃源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生活和平、宁静;3、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这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
4、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寄托作者对美好、自由、和平的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2、第一段描写桃林景色有何作用?暗示下文将出现奇境,渲染气氛,为下文描写做铺垫。
3、作者笔下桃源有何特点?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生活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
4、桃源人为何叹惋?为何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外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频,人民生活痛苦。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6、“处处志之”与“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为何这样写?暗示桃源并不存在。
十、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四、作业:1、抄字词两遍,背诵内容两遍。
2、复印练习,准备小测。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2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估计上节课不能完成21课的复习,继续。
学生就练习来展开,然后再小测。
二、复习《陋室铭》(一)、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内容理解: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学生复习默写:《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作业:默写抄两遍,要求完成双基内容(语言运用)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3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一、订正《桃花源记》的小测。
(见前)二、学生齐读《爱莲说》,先翻译全文,再引导内容理解:《爱莲说》一、一词多义:之:1、水陆草木之花(的)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无丝竹之乱耳(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5、渔人甚异之(指桃花林的奇景)二、加点字解释:1、可爱者甚蕃(多)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3、宜乎众矣(应当)4、陶后鲜有闻(少)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6、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7、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8、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三、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四、用/ 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1、晋陶渊明/ 独爱菊2、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 、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五、内容探究:1、理解性填空:(1)文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2)同《岳阳楼记》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意义相同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隐喻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比喻君子品质高尚,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赞颂莲花正直又通达事理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菊、莲、牡丹各象征哪种人?莲:君子;菊:隐士;牡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
3、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阿,豁达大度等等。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5、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学生默写上节课三首诗。
四、作业:抄《桃花源记》小测内容一遍,未完成双基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