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模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lesson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主题: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引言: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内容广泛,包括诗词鉴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手法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学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模板

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模板你知道怎么写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吗?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起看看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欢迎查阅!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1【教学目标】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4、联系生活体验,寻找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
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学生回答)是啊,故乡是许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
台湾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就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1、问: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⑴“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⑵“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⑶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初中 语文 复习课 教案

初中语文复习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语文复习课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复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升学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1. 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包括词语解释、成语运用、句子翻译、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
2. 分析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3. 分享复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计划和目标。
二、知识点复习(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包括词语解释、成语运用、句子翻译、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
2. 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复习方法和技巧分享(20分钟)1. 老师分享复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经验和心得。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老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复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二、知识点复习(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继续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复习方法和技巧分享(20分钟)1. 老师继续分享复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经验和心得。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老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教案大全6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教案大全6篇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教案大全(篇1)教学目标:(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
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
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3)“惨淡”一词。
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信客》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
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
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
)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
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
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
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
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
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
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都能对号入座。
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
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语文初中复习课教案

语文初中复习课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册书中的重点字词、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1. 重点字词复习;2. 古诗词复习;3. 文言文复习;4. 现代文阅读复习;5. 写作技巧复习;6. 口语表达训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本册书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的目的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二、重点字词复习(15分钟)1. 教师挑选本册书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回忆其意思和用法。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测试字词掌握情况,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字词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古诗词复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本册书中的几首古诗词,引导学生回忆其作者、朝代、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分组朗读古诗词,感受韵律和美感。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古诗词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文言文复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本册书中的几篇文言文,引导学生回忆其内容、人物、事件和主题。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言文,体会语言魅力。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文言文进行讲解和分析。
第二课时:五、现代文阅读复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本册书中的几篇现代文,引导学生回忆其主旨、结构、手法和主题。
2. 学生独立阅读现代文,回答相关问题。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现代文进行讲解和分析。
六、写作技巧复习(15分钟)1. 教师回顾本册书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抒情、议论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感悟。
3. 教师针对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七、口语表达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2. 学生分组讨论,轮流发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期中专项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包括词语解释,诗歌赏析等;巩固并提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词语解释,包括词义辨析、词语感情色彩等内容。
2.诗歌赏析,包括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安排1.词语解释1.1词义辨析教师出示几对相近词语,并给出句子让学生填入适当的词语,进行词义辨析的训练。
例子:1)我父亲在厂子工作,他的工资稳定/节约,一家人的生活都过得很好。
2)他的演讲/口才非常出色,能够很好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3)经过我多次解释,他终于明白了问题的要点/根本。
1.2词语感情色彩教师出示几个常见的词语,让学生根据词义进行排序,并谈谈每个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子:1)感动、伤心、愤怒、开心2)害怕、敬畏、平静、喜悦3)尴尬、羞愧、乐观、自豪2.诗歌赏析2.1诗歌意境教师给学生播放一首经典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先欣赏这首诗歌的意境,然后再进行解读。
例子: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欣赏:听这首诗歌时,你们有什么感受?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意境?2)解读: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哪些主题?你们如何理解“秋夜将晓”这句话?2.2诗歌修辞手法教师给学生展示一首现代诗歌,让学生找出其中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例子:余光中《乡愁》1)找出有哪些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
2)请以这首诗为基础,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师生互动: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本,练习题等。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答案等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解释、翻译、阅读理解
教学难点:对比写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练习法
一、解释下列加线字。
余幼时即嗜学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录毕
弗之怠走送之稍逾约因得遍观群书德隆望尊益慕圣贤之道无硕师名人尝趋百里外执经叩问
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礼愈至俟其欣悦
卒获有所闻负箧曳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腰白玉之环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緼袍敝衣禀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冻馁之患非天质之卑
流辈甚称其贤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言和而色夷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三、解释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与“”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7、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8、、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0、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五、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5、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6、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7、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18、.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2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4、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嗜学家贫
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7、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8、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9、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
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1、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相照应
12、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3、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4、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5、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16、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1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9、○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20、○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21、“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22、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
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25、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30、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shti/cuer/78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