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名家的养生之道
中医典籍中十句养生至理名言,修身养德提升个人境界

中医典籍中十句养生至理名言,修身养德提升个人境界古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医疗卫生水平更不可能和现代同日而语,普通人的寿命平均只有三四十岁,但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还是涌现了许多高龄长寿之人。
长寿的古人都是一直很注重养生保健的,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高妙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
在修身养性上多有高见,以下就从古书中摘录十句关于古人养生的至理名言,相信这些道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个人修身养性、境界提升都有莫大的帮助。
1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黄帝内经》)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合一”。
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
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符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3、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
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宋 ?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解读:中医理论素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5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明.胡文焕《类修要诀》)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进行思考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6、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古代名医养生名言

古代名医养生名言
1. "养生之道,先养心。
心静则神聚,气顺则病少。
" - 《黄帝
内经》
2. "养生在于无为,安神养心,顺应自然的变化。
" - 王叔和
《道藏·续道记》
3. "勤于调节饮食,适量食用五谷杂粮和新鲜蔬果,以保持体
内的阴阳平衡。
" - 叶天士《千金方》
4. "若欲保持健康,须坚持身体锻炼,注重气血畅通,百病自
然会远离。
"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5.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
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6. "养生之道,在于回归自然,遵循天人相应的规律,保持身
心的平衡。
"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嗜食嗜酒,也不可过度劳累,以
免伤害身体。
" - 王叔和《御医闲语》
8. "保持心情愉悦,笑口常开,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疾
病入侵。
" - 张介宾《景岳全书》
9. "善于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有助于健康长寿。
" - 李时中《孕镜秘诀》
10. "适度戒除不良嗜好,远离烟酒和各种毒品,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 - 叶天士《千金方》。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重视养生保健,着重强调人的体质和自然界的节律的调和,提倡调养机体,保持机体阳气的充足,使人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以“调天道、调神明、调阴阳、调精气”为主要方针,以“以调养者机体、调气血、调寒温、调病疗”为实质内容,即以阴阳五行六气来调养机体,坚持中庸之道,做到体内恒定平衡,这是黄帝养生理论的主要思想。
阴阳五行六气养生法
黄帝养生理论侧重于根据天地万物阴阳五行六气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有所缺少,补之以当充之物”为宗旨,统一健康、疾病与内外六气的关系,实现与天地的和谐共融。
根据五行六气的特征,黄帝内经将养生分为《阳明养生》、《阴阳养生》、《五行养生》、《六气养生》等四大方面。
(1)阳明养生:强调保持机体内阳充盈,促使阳血明目,以调节肌肤,生长延年,保持健康。
(2)阴阳养生:关注“阴”和“阳”的健康关系,强调和谐统一,方能保持健康。
(3)五行养生:强调五行的运行与机体健康的关系,从机体的阴阳五行状态来进行调节。
中医名家养生名言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3.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
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4.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5.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6.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心气养身。
7.脏腑胃肠,常令宽舒。
其气流行,其血畅通。
各种器官,功能平衡。
身健神安,百病不生。
恣纵口服,煎炸烤烹。
香甜肥腻,悦人口食。
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病。
8.《忱中方》日:怡养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卧、久言,不能强食,亦忘忧苦愁哀,饥则食,渴乃饮,食止行百步,夜勿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9.风者,百病之始也。
古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10.养生之道,至暮夜而虚其腹,元气所以运转不穷。
1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12.物质是养生的基础,精神是养生的支柱,科学是养生的法宝。
要有正确的养生观,开创人生第二春。
13.养生莫善于习动,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14.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
必精而专,始能
由博而约。
15.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
1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17.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养生的目的就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运用调神、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可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
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创中草药和针灸治病养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医学养生的方法了。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
曹操作了一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其中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有一句八字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6岁,其养生诀窍中就有常吃枸杞。
下面汇集的是中医名家养生的智慧,揭秘历代名医的养生长寿之道。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列子·仲尼》中说:“乐天知命”。
《素问》里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患于未然,预防达到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104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养生秘诀:8大习惯,益寿延年

104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养生秘诀:8大习惯,益寿延年1第一大习惯:运动。
达·芬奇说过,运动,是一切生命健康的源泉。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是一位“运动达人”,他最喜欢运动是八段锦。
这种运动不疾不徐,行云流水,有点像健身舞蹈,或者广播体操。
如果长期保持下去,就能可以得到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八段锦的口诀,就像唐诗宋词,朗朗上口: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些句子雅俗共赏,颇有音乐感,配合身体和心灵的舒展,满怀希望,心暖如春。
2第二大习惯:规律。
国医邓铁涛先生拥有104岁高龄,妥妥的老寿星一枚,他总结自己的健康长寿经验,高度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作息规律”。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说,所有的养生,说到底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医学家徐振邦说,好习惯,造健康;坏习惯,造疾病;人得疾病都是“自作自受”。
年轻时代,我们读书学习、实践锻炼,就是为了培养一种优质的生活习惯;后半生,则是沿着这条“习惯之路”,一直走下去。
我们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健康之路就会被彻底打通,美好生活就像次第花开,温馨圆满。
邓铁涛老先生清晨六点半起床,夜晚九点半睡觉,多年以来,雷打不动。
3第三大习惯:按摩。
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清晨起床前,邓铁涛先生会给自己做一套“自我按摩”,让身体在“吐故纳新”后苏醒过来。
干梳头,干洗脸,干搓脖子,然后从头顶百会穴开始,自上而下自我按摩。
这个预热过程,就像发动一部汽车的前期工作,车子预热好了,挂挡起步踩油门,它奔跑起来就会轻松顺畅。
在工作劳累的时候,他也会忙里偷闲,拍打穴位,给自己舒筋活络,简单按摩。
同时,按摩还是一种良好的心灵放松,精神的缓释。
学会给自己一些小小的“按摩保健”,就是给自己的健康长寿赋能。
身体好,生活阳光明媚;精神好,心灵青山绿水。
4第四大习惯:会吃。
常言道,自古名医多长寿。
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懂得疾病的来龙去脉,健康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