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试题

合集下载

统编版《琵琶行并序》理解性默写训练及答案

统编版《琵琶行并序》理解性默写训练及答案

统编版《琵琶行并序》理解性默写训练及答案1.《琵琶行》中“丹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

2.《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揭示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像不决的矛盾心情。

3.《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4.《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噎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5.《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6.《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五陵的少年争相敬献殷勤,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门可罗雀,嫁于商人。

7.《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遁”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

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

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10.《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练习(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练习(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挖空训练元和十年,予左迁..()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九江郡司马。

明年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尝学琵琶于穆、...()。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曹二善才..()妇。

遂命酒,使..(),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憔悴,转徙..(),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长句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嘈嘈....()。

大弦....()后《六幺》如急雨,小弦..()..()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切切莺语花底滑,幽咽..()不通声暂..()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

..()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年少争缠头..()妒。

五陵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并序练习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练习及答案
第6课 琵琶行(并序)练习1
一、双基夯实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浔阳(xún) 枫叶(fēn��) 瑟瑟(sè) 迁谪(zhé) 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 C.幽咽(yè)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 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 【答案】 C(暂读“zàn”) 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老大嫁作商人妇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答案】 B(①⑤⑥⑧⑨⑩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所以选B。)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B.铮铮然有京都声沛公然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答案】 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胜似闲庭信步 【答案】 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 5.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C.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 D(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答案】 B(“夸张”不正确。) 7.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答案】 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8.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答案】 A(“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2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9.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诗奠定了________的基调。 【答案】 地点 人物 情节;凄切 10.第①段的诗句中有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子应为第①段的第一、二、六句。其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11.第②段的两句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试简述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手法是烘托。作用是写出听众已处忘我境界,写江心秋月冷照,以烘托演奏的效果。 12.第③段是作者关于浔阳住地景物的描写,这与诗中的哪些句子照应?这几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映衬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与上述两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照应,有烘托作用,表达了诗人谪居浔阳的郁闷心情。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v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3.这首诗的首联除了“今”与“昔”对比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14.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5.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先流水而后山色,在景物描写上分别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流水,“江”与“泉”是动景,“城”与“石”是静景,所以是动静结合;山色是通过夕阳与暮霭来写的,“隐”“依”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带有了人性特点,形象而具体。16.五、六两句融情于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在此联中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题+答案解析

【诗歌】《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题+答案解析

6琵琶行(并序)一、基础巩固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曲罢悯然添酒回灯醉不成欢犹抱琵琶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浔阳江头凝绝不通C.轻拢慢捻银瓶炸破间关莺语铁骑突出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名属教坊镝居卧病解析:B项,“徒”应为“徙”;C项,“炸”应为“乍”;D项,“镝”应为“谪”。

答案:A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快:赶忙B.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C.低眉信手续续..弹续续:一个接一个D.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轻易,随便解析:A项,快:畅快。

答案:A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A、B、C三项均是借代;D项是比喻,用“泉流冰下难”来比喻琵琶的声音。

答案:D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B.“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解析:A项,“大弦小弦一起奏响”不对,“错杂”的意思是“交错”,而不是“一起”。

答案:A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2)东船西舫悄无言,。

(3)我闻琵琶已叹息,。

(4)座中泣下谁最多?。

答案:(1)相逢何必曾相识(2)唯见江心秋月白(3)又闻此语重唧唧(4)江州司马青衫湿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题。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一项是()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2.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曲中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泪。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言志①凡六百一十六言①复驾言兮焉求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①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A.①言语①字①助词①表达①说B.①言语①字①表达①声音①助词C.①表达①字①言语①说①助词D.①表达①字①助词①声音①说5.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钩连潦倒地崩山摧群山万壑B.峨眉谪居冲波逆折蚕从鱼凫C.咨嗟惘然扪参历井海誓山盟D.巉岩整顿司马青衫杜鹃啼血6.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司马青衫枫叶荻花B.转徒江湖漂沦憔悴梦啼妆泪忧愁暗恨C.轻拢慢捻天涯沦落幽咽泉流谪居卧病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添酒回灯暮去朝来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委身..为贾人妇委身:托身,这里是嫁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B.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悲伤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鸟声婉转C.东船西舫悄.无言悄:静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D.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同时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①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①余因.得遍观群书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①年且.九十D.①迷在倚石忽已.暝①是亦不可以已.乎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6《琵琶行并序》习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6《琵琶行并序》习题

《琵琶行并序》习题一、阅读下面诗句,回答1~4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2、这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请按乐曲的表现特点的不同填空。

(1)“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十分成功,请谈一谈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其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4、这节诗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你觉得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诗如酒祝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

《琵琶行》并序练习题

《琵琶行》并序练习题

《琵琶行.并序》练习题一、课内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迁谪/牵挂商贾/辜负赠送/铮铮然B. 漂沦/腈纶憔悴/渔樵英俊/九江郡C. 衣裳/霓裳幽咽/呜咽行伍/琵琶行D. 船舷/管弦真谛/啼血鱼虾/虾蟆陵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枫叶狄花添酒回灯转轴拨弦低眉信手B. 轻拢慢捻间关莺语凝决不通银瓶乍破C. 整顿衣裳秋月春风暮去朝来呕哑嘲哳D. 忧愁暗恨年长色衰飘沦憔悴恬然自安3、下列语句中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等闲之辈D.不可等闲视之4、下列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使快弹数曲②一曲红绡不知数B.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C.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②商人重利轻别离D. 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5. 下列加横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故⑦老大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声⑨门前冷落鞍马稀⑩整顿衣裳起敛容A. ①⑤⑧B. ⑦⑨⑩C. ③④⑥D. ②④⑨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唐有乐府诗,是按照汉乐府的旧题来写新事的;又有新乐府诗,是不合乐的,是叙事诗,按照所叙事件来定题目,不是仅有乐府的旧题。

C.《琵琶行》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交汇,是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琵琶行(并序)》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的这句经典名言,引发网友热议。

①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②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③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从未有过“斯人”,⑤“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琵琶行》中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等等。

而“是人”却很少见。

从字意角度,很多人会觉得“斯人”的感彩更浓烈,有感慨之意。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____________”呢?当然有必要。

对“斯”与“是”的较真,木尝不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

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

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

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因为汉语____________,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在网络传播中,____________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

1.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填写序号并进行修改。

序号:修改:序号:修改:序号:修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课堂练习
1.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贬官,降职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铁骑:身披铁甲的战马
D.教坊:唐代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击节:打拍子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连篇累牍口诵心唯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3.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9.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1.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13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3.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各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答题卷
14.
【参考答案】
1.C(铁骑指的是披着铠甲的骑兵)
2.2.A(B.“徒”应为“徙”。

C.“崖”应为“涯”。

D.“翻”应为“反”。


3.D(A.畅快。

B.作歌。

C.字。


4.A(B.老大:年纪大了。

C.去来:去了以后。

D.掩泣:掩面哭泣。


5.B(A.突出:突然爆发出。

C.整理。

D.以前。


6.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7.A(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贝/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9.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10.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

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

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11.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12.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13.B(“广阔的想像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


14.同意。

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

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

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15.诗的三、四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

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

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

(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