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下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三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三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三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三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本文将为您介绍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帮助您巩固必修三内容。
一、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矛盾1.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辽金元时期,实行宗室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有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政治机构,辽朝设有都统制等地方政府。
金朝继承辽朝制度,但有所改革,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以及尚书省等机构,实行官僚体制。
元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有中书省、枢密院、行台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路、州组成。
2. 社会矛盾与动荡辽朝时期,部落矛盾、科举制度的实行以及社会阶层的形成等因素导致了社会矛盾与动荡。
金朝时期,以及金朝后期和元朝时期,由于实行“均田制”和奴隶制度的废除等改革措施,导致社会经济矛盾的加剧,引起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
例如,金世宗时期的胡河堡起义以及元朝时期的红巾起义等。
二、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1. 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南宋时期,实行宗室世袭制,但宰相权力得到加强,宰相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
宋朝设有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路、州、县组成,实行府县制。
2.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南宋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宋代文人雅士的显赫地位和文化氛围推动了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与发展。
同时,南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术思想家和科学家,如朱熹的程朱理学、辛文房的科学著作等。
三、明朝早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矛盾1. 明朝早期的政治制度明朝建立初期,设立中央集权制度,设有内阁、六部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布政司等组成。
2. 社会矛盾与动乱明朝在初期面临着社会矛盾和动荡局面。
农民起义是明朝建立初期的重要社会动乱,如红巾军起义、朱棣的靖难之役等。
此外,明朝时期农民负担加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问题的冲突等也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四、清朝的政治制度与封建统治1. 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建立初期,设立中央集权制度,设有六部、尚书省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省、道、府、县组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商朝的兴起和衰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奴隶制度。
商朝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商汤和武丁两位君王的统治下。
商朝的兴起和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自然灾害的频繁使得社会秩序动荡,生产力水平下降;其二,贵族的贪欲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权威信受到挑战;其三,周朝的兴起对商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第二章周朝的兴起和衰亡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成熟。
周朝实行了分封制,通过与周室建立亲属关系的周王的诸侯建立的分封政权进行统治。
同时,周朝通过宗法制度对社会进行管理,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周朝的兴起和衰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诸侯之间的争霸导致了周朝政权的削弱和崩溃;其二,诸侯之间的联姻和亲属结盟使得周室与周王政权失去中央的控制权;其三,周朝的腐败和贵族的贪欲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制度成为混乱的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世家豪强相争,社会矛盾激化,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
春秋时期,周室的中央政权日益削弱,霸主政治占据了主要地位,政权形态不断发展。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各个国家生产的武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社会的发展日益加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春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治日益削弱,百家争鸣,社会政治发展进一步提速;其二,战国时期由于诸侯间的争霸,各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不断发展,使得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其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社会政治日益复杂。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三的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官僚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的相互结合,统治着农民大众。
这种社会结构为长期的封建专制提供了基础。
此外,社会等级森严、礼教强调、家族观念重视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秦汉时期的封建社会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
在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王朝,封建制度逐渐完善。
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农民起义与民族大融合等事件不断发生,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科技发展以及艺术与建筑等方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发展方面,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科技发明对世界科技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艺术与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陶瓷和建筑等文化形态日益发展,其艺术精髓一直被后世传承。
综上所述,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下第五单元单元分析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
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物层、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分界线:一、是甲午战争-----战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战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
二、五四运动,之前主要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第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本课要旨1、了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识记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与当时的国情和世界形势分不开的。
3、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
4、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5、要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地主阶级两个派别主张的异同;分析比较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主张不同的根源所在.教学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教学难点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合作探究: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方案的核心是什么?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比较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有何异同?1、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同2、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3、文化上,兴办新学,传播西学。
是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异是否付诸实践3、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方案有何异同?造成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两者主张的不同告诉我们中国向西方学习出现了什么趋势?(1)同:都主张西方学习;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异:地主阶级主张只学习西方的造物层,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的制度层。
(2)根源: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3)趋势: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清王朝危机四伏、背景 (2) (3)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 学习的新思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 2、概况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直接作用 、意义 深远影响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人物:洋务派; 3、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和“求富”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4、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实践活动: 6、结果: 7、意义: 客观因素:洋务运动的展开 背景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 早期维新派 西学的传入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人 主张: 评价: 维新思想 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背景: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2、康梁维新派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梁启超严复实践:1898年,戊戌变法,但是失败了。
失败说明了什么?历史影响: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课要旨1、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代表人物、主要基地、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传播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历史影响。
3、总结和归纳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4、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说明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精神,鼓励青年学生学习革命先辈。
重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合作探究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救国方案有何不同?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政治上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实行专权。
3、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影响,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标志:1、兴起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激进派)主要阵地:主要基地:2、口号: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3、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进步性:4、评价局限性:1、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流是什么?是谁?2、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第一人代表史实有哪些?评价?传播方式有哪些?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有何作用?4、合作探究: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什么?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本单元主要阐述20世纪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最为深远的重大理论成果,即引导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核心理论成果。
阐述了20世纪以来具有指导意义的四大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了解三民主义的形成过程。
2、识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内容3、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并进行分析,认识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4、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什么?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新三民主义的评价。
5、归纳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救国方案有何不同?6、正确评价孙中山,激发学生对伟人敬爱之情。
重点: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并进行分析,认识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难点: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并进行分析,认识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屡次失败一、三民主义的提出(2)经济: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1、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3)思想: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4)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孙中山由改良转向用革命派及实践活动2、三民主义的形成及提出:(1)兴中会及纲领(2)同盟会成立及通过革命纲领(3)孙中山在《》上,将这一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为目标的、、三大主义。
3、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三民主义?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辛亥革命: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孙中山根据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在上一律平等。
意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反对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第一次历史巨变)3、【合作探究】孙中山多次革命的失败告诉我们什么?三、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2)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决定改组国民党。
(3)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时间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提出了、、三大政策3、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如何评价新三民主义?(1)通过本课学习,你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些巨变?(2)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救国方案有何不同?第17课毛泽东思想本课要旨1.识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精髓。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3.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4.客观评价毛泽东,归纳毛泽东主要贡献,激发学生对伟人敬爱之情。
5.理解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容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3)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4) 毛泽东个人的努力(1)时间: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年)2、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2)标志:两部著作(3)内容:(1)时间: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3、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2)标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3)说明什么?(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毛泽东发表三篇文章。
4、抗日战争时期(2)确立为指导思想: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成熟与确立(3)毛泽东思想的含义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2)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论十大关系》(3)十年探索时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是什么?5、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合作探究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为这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第18课邓小平理论本课要旨1.识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精髓。
2.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3.认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4.归纳邓小平理论主要贡献,激发学生对伟人的敬爱之情。
5.理解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6.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何谓新时期?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指什么?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文革后的“两个凡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2) 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变进行的不懈努力(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
(1)中共十二大-------提出。
(2)中共十三大-------初步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3)南方讲话------成熟。
(4)最终形成---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的它历史地位?国际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国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1年)3、主要内容是什么?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说明什么?思考题1、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个阶级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请以史实为依据加以论述?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派第一代领导集体无产阶级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三代领导集体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的探索,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并出现了三位伟大历史人物和三个先进思想?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中国不断探索如何融入世界大潮?(1)1840------1917年向西方学习-----器物层\制度层(2)1917-----建国后向苏俄学习-----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1978年改革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