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雨巷教案
雨巷语文教案范文(12篇)

雨巷语文教案范文(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雨巷语文教案范文(12篇)导语设计。
《雨巷》教案八篇

《雨巷》教案八篇《雨巷》教案八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导入】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戴望舒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2.个性化朗读(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追求)飘过我身旁到了篱墙(照应)走尽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继续追求)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
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学生答问]:“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3篇

《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 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 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 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 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作者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 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充满了彷徨失 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找出词句: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走近、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 凄婉、迷茫、远了、走尽、消散了……
特点:美丽高洁、忧郁迷茫、飘然易逝。 3、油纸伞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 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4、雨巷 找出词语:悠长、寂寥。 特点:阴暗、狭长、幽深、朦胧。 5、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除了 6 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 全诗的超然意境。 6、我 找出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特点:孤独、迷惘、忧愁、有所追求。 多组意象意境美(迷离飘渺) 六、探究本诗的感情基调 1、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
《雨巷》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
实用的《雨巷》教案四篇

实用的《雨巷》教案四篇实用的《雨巷》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遥望雨巷煽情激趣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雨巷教案优秀10篇

雨巷教案优秀10篇《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导语一: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美的一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初见《雨巷》,便被其诗意诗境诗情惊艳,爱不释手,时时读之背之思之写之,深入骨髓再也忘不了。
这节课,我将带领你们走进《雨巷》,开启一段唯美的诗歌之旅(板书课题) 导语二:要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唐诗宋词;而要了解现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导语三:随机应变,应景导入。
(板书课题)一、美读走进雨巷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 (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含春雨。
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小结:因此,选择意象时,一定要做到“象情并茂”(板书)。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篇1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2.、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1《雨巷》娴熟地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雨巷》教学设计(集锦15篇)

《雨巷》教学设计(集锦15篇)《雨巷》教学设计(集锦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1、意象:⑴ 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
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 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 “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① 写“愁”的名诗名句: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
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 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戴望舒。
2、有感情的朗诵。
3、品味揣摩诗中意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诵读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
【过程与方法】
听范读,指导学生反复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歌曲《丁香花》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
代诗人。
1923年在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并受法国象征派影响创作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1929年4 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
三、作品风格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四、作品欣赏
通过视频播放和图片欣赏
五、内容分析
(一)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
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二)听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引出作者简介)
(三)再读全诗,感悟情感
1、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在此,可鼓励学
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找学生讲解雨巷的故事。
2、为什么无论是歌曲还是诗歌都引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四)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1、诗中的有哪些意象?
2、明确六个。
我、姑娘、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
六、拓展阅读
引入与丁香花有关的其他诗句: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七、作业
1、背诵《雨巷》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3、六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八、板书设计
幻想我姑娘
故事幻象意象
幻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