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域下主体发展充分性的阙失与重建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形考任务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单选题1、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作出揭示的是东汉_____________:“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A. 庄子的《庄子》B. 许慎的《说文解字》C. 孔子的《论语》D. 老子的《道德经》E.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2、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____________中。
A. 《说文解字》B. 《论语》C. 《尚书》D. 《孟子》E. 《学记》3、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A. 陶行知B. 卢梭C. 斯宾塞D. 杜威E. 蔡元培4、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____。
A. 《大教学论》B. 《教育漫话》C. 《普通教育学》D. 《学记》E. 《教育论》5、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
A. 《学记》B. 《普通教育学》C. 《教育论》D. 《大教学论》E. 《教育漫话》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_______。
A. 生物进化论B. 环境起源论C. 心理起源论D. 生物起源论E. 劳动起源论7、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
A. 教育的规模B. 生产力发展水平C. 受教育者的需求D. 人口结构E. 文化传统8、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教育的这种功能称之为()。
A. 传播—丰富文化功能B. 选择—提升文化功能C. 传递—保存文化功能D. 提升—创造文化功能E. 创造—更新文化功能9、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B. 国家政策的现代化C.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D.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E.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上层建筑D. 社会生产力E. 文化传统11、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2023年-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答案】 A2、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B.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答案】 C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指()。
A.高等教育行政管理B.高等教育内部管理C.高等教育民主管理D.高等教育结构管理【答案】 A4、老年大学的出现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法治化B.终身化C.国际化D.民主化【答案】 B5、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是教师的职责要求C.是“流”与“源”的关系D.是有机的统一体【答案】 A6、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
A.创新实践B.教研结合C.终身学习D.反思经验【答案】 D7、“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为()。
A.巴格莱B.赫钦斯D.涂尔干【答案】 B8、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不包括()。
A.地域结构B.形式结构C.队伍结构D.层次结构【答案】 C9、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这体现了大学教学的()原则。
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C.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D.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答案】 A10、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
A.对课程方案制定过程的评价B.对课程方案制定结果的评价C.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D.对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11、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反映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A.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B.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C.难度适中D.便于检测【答案】 C12、主张高校课程应注重反映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结构,高校教学应着重传授各门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课程理论是()。
电大教育学(柳海民版)考试题库及答案(高含金)

此文档为浙江电大专、本科《教育学》(柳海民版)基于网络考试题库,含金量很高。
是本人一条一条复制下来的,希望大家认真备考,顺利通过。
教育学第一章一、判断题1.20世纪在科学主义的推动下,教育学开始走向自然科学导向下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发展方向。
√2.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最大优点是高效率。
√3.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
X4.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5. 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6. 正规教育相当于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
√7.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错误在于抹杀了教育的有意识性。
√8.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和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是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9. 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是非正规教育。
√10.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11. 教育手段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X12.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3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非正规教育。
x14. 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弊端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
√15.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X二、选择题1. 确立了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的是(培根)。
2. 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
这是(正规教育)。
3.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4.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出自(《论语》)。
6. 教育的主体活动是(培养人)。
7. 学校最早产生于(东方)8.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生物起源论)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9. 生物起源论的代表著作是(《动物界的教育》)。
10. 根据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教育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11.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说明:适用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本科和教育管理专科学员国开网形考任务考试。
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一、选择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出自我国古代教育思名著________。
[答案]《论语》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
[答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
[答案]《大教学论》从根本上说,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有________。
[答案]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从结构上来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答案]基本功能;衍生功能从作用[答案][答案]对象上看,教育可以分为哪两种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答案]负功能;正功能[答案][答案]对教育的起源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_________。
[答案]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应该包括()。
[答案]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
[答案]普遍道德原则定向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
[答案]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受教育者;教育者关于教育对象,我国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主张的是__________。
[答案]孔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的制约。
[答案]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
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答案解析1. 20世纪后期我国兴起元教育学研究推动教育理论的反思与建设,下列选项中属于元教育学论题的是()。
本资料来源公_众.号:文得课堂,更多考研资料及视频,关注gzh:文得课堂。
A. 教育学的逻辑起点B. 教育的本质C. 教育的起源D. 教育史【答案】A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对“教育”及其相关变量进行了操作性界定。
根据谢弗勒有关教育定义的分类,这种界定属于()。
A. 描述性定义B. 纲领性定义C. 功能性定义D. 规定性定义【答案】D3. 近代以来欧洲教育逐渐世俗化,这种发展特征在学校教育制度中表现为()。
A. 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阶层B. 公立学校与宗教组织分离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 义务教育普及【答案】D4. 振兴中学王老师为促进全班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业成绩,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
结果发现,该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虽然提高,但是他们对班级事务关心变少,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关系也不如从前。
上述现象表明教育具有()。
A. 正向显性功能和正向隐性功能B. 负向显性功能和负向隐性功能C. 正向隐性功能和负向隐性功能D. 正向显性功能和负向隐性功能【答案】D5. 苏格拉底用反讽术是自以为知者自觉到无知,又用产婆术是自以为无知者发现知识。
他所开创的这种教育传统,在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的问题上倾向于()。
A. 内发论B. 外铄论C. 遗传决定论D. 环境决定论【答案】A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有一以贯之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表述上又因应形势需要而有所变化。
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在于培养()。
A. 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有社会注意事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C.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D.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答案】D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并且根据现状和请求,特别强调对高中生加强()。
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问题进 行探讨 ,试 图从这一侧 面探寻钱学森 之间。我们发 现 ,中国高校 课堂教 学普遍存在 这样一严 重的缺陷 :学生课 堂主体性缺 失。不解决 大 学生课 堂主体性 的缺失问题 ,就 不可能提 高大学教育 的质 量 ,进而就不 可能培 养大批具有创 新性 的人才 ,因为缺乏 主体性 的人不 可能是具有强 烈 的创新 意识 和较强创 新能力的人。
我 国高度重视教 育 ,党和政府提 出了科教兴 国战略 ,对教育 的投入 越来越 大 ,我 国已经是教育 大国。但是 ,我 国还远不是教 育强 国,我们 的教育 事业仍然不 能很好适 应国家发展 的要 求 ,尤其是高 素质的创新型 人 才培养方 面问题更大 。著 名的 “ 钱学森之 问”就反 映了这一 问题 ,即 “ 为什 么我们的学校老是 培养不 出杰 出的人才” 。本文仅 就高校课堂教学
、Leabharlann 经成为普遍 现象 。据报 告,为 了提高 学生 的出勤率 ,美 国芝 加哥教育 部 门推 出了耗 资近 4 0 万 的奖励计划 。只要在 出勤 率上表现的较好 的学 生都 会得到有相 应的奖励 。在 国内 ,相关资料显示 ,基础课逃课率在 2 5 %以 上 ,专业课逃 课率在 2 0 %左右 ,公共 课诸如哲学 、政 治经济学 、中国革 命 史 、英语 听力等课 程 的逃课 率为 5 0 %左 右 , 下 午 比上午 缺勤的现 象 严重 ,男 生比女生 的缺 勤的更多 ,出勤率 还与大学生所 处的年级呈 负相 关 ,年级越 低出勤率越 高。到 了大三大 四甚至有部分学 生简直视逃课 为 正常现象 。大学生普遍从 主观意识上 不愿 意去上课 ,这也是 大学生课 堂 主体性缺 失的一个重要 表现 。试想 ,压抑 主体性 的课 堂对学生能有 多大 的吸引力?逃课现象严重是课堂主体性缺失 的表现 。 ( 三) 大学生课堂参与 的 “ 前排—— 中间”效应 从学生课 堂座位分布情况 也可以窥见学生 主体性 缺乏的 问题 。一般 而言 ,对教 师讲课 比较 喜欢的 、学 习积极 性较高学生 ,会选择前排 和中 间的座位 ,但喜欢捣乱 的或学 习积极性 不高的学生往 往坐在后 面,而胆 怯 的学 生往往 贴墙而 坐 ,这就形 成高校课 堂学 生座位 的 “ 前 排~ 中间” 效应 ,即坐 在教室前排 和中间的学生 比坐在后排和两边 的学生具有更 高 的学 习动 力 ,参与课堂 的积极性更高 ,学习成绩更好 ,对班级 的态 度也 是更 为积极 。 但是 ,随便走进 高校 的一 个课堂 ,我们很 明显地可 以看 到 ,学生 们坐位分 布 自发形成 一个个 “ 凹 ”字形 ,两边 最后是 “ 热 闹非 凡” ,中问前排则是空空如也 。这充分说 明喜欢上课 和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 的学生很 少 ,说 明大学 生们不愿意 主动参与课堂学 习 ,其课堂 主体 性几 乎荡然无存 。
研修主题四新课标形势下亟待解决的学习主体缺失问题

研修主题四:新课标形势下亟待解决的学习主体缺失问题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就理念本身而言并无新鲜之处,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然而今天重提这一理念,却有振聋发聩之效。
正因为当前的教育误区多多,我们才渴望求新求变,以谋出路。
反思当前高中教育,最根本问题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主要表现如下:一、学习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启发引导,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加强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便是让学生动起来,然而现在活动开展不是过多,而是远远不够。
其实,任何一个班,即便是老师们普遍认为比较沉闷的班级,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也是相当强烈的,只不过当初任课的老师没有进行引导,或者只注重讲解,长期下来,学生自然不愿发表意见。
就我的教学实践看,只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开放,问题精巧,同学们总是群情激奋,甚至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发挥。
而那些只注重展现老师个人风采的课,即便上得紧凑、严密,板书美观大方,衔接如行云流水,也不过是让学生感到老师水平高而已,但这只是老师的讲课水平,不是学生的理解水平。
因此,精彩的课不见得学生把知识都学会了,沉闷的课也不见得学生什么都没学到。
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并不取决与老师讲解的精彩与否,课堂讲解只是学好的一个因素,甚至连关键因素也谈不上。
高中教学最根本之处在于如何通过一套合理程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让学生像老师对知识的理解那样或者比老师理解地更新颖独特。
归结为一点就是:提高自学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然而实际情况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各科作业都大量往上加,学生在校时间过长,不排除一部分学生仍然能够驾驭高强度的生活,但大多数学生往往疲于应付。
完成每天的作业已非易事,哪里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质量的反思领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起始于()。
A.柏林大学B.哥廷根大学C.哈勒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答案】 A2、终身教育应体现于()。
A.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中B.大学教育中C.基础教育中D.整个教育体系和个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答案】 D3、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学习者、()、教育开发职能和教育管理职能。
A.学习资源B.学习平台C.学习软件D.学习环境【答案】 A4、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
A.评价结果B.评价经验C.编辑教材D.整合经验【答案】 A5、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这体现了大学教学的()原则。
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C.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D.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答案】 A6、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A.专业性B.基础性C.中学后D.通才教育【答案】 A7、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A.个人本位论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社会本位论D.政治统帅论【答案】 C8、与“赠地学院”的出现有关的院校职能是()。
A.科研B.社会服务C.教学D.知识创新【答案】 B9、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法首创于()。
A.斯坦福大学B.牛津大学C.北京大学D.哈佛大学【答案】 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的是()。
A.思维力B.学习目标C.记忆力D.兴趣【答案】 B11、“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是()。
A.中世纪大学的特色B.哈佛大学首创的原则C.洪堡提出的办学思想D.我国古代书院确立的原则【答案】 C12、高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
A.教育性B.规范性C.职业性D.指令性【答案】 C13、下列有关教师职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职业的一种B.一种专门职业C.学术性职业D.实践性专业【答案】 D14、根据学术门类划分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门化领域,这些组合被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5期2019年9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Vol.11No.5Sep.2019doi:10.33582/,.cnki.1674-5884.2019.05.006教育学视域下主体发展充分性的阙失与重建胡幸,王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发展不充分,即某类发展的欠缺和薄弱。
纵观教育领域,教育主体的发展同样也存在发展不充分的弊端:教育长期对“知识人”的塑造并没有发展主体的深度感知力与反思批判力;与此同时,对知识与学业成绩的过度强调与关注使得主体的身体管理弱化、情感发展异化。
基于此,教育应实施深度的知识教学,引导主体进行深度学习,以形成深度思考能力;重视身体与体能训练,增强主体的身体管理能力,以造就身心融合的主体状态;给予情绪与情感关注,塑造主体的生命关怀力,以实现个人情绪与社会道德感的双重健康发展。
关键词:主体发展;发展不充分;知识生活;身体管理;情感发展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9)05-0029-05十九大以来,社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议。
就宏观而言,国家整体正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就微观而言,社会各个领域内部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
在教育领域中,不充分的问题比比皆是:中西部教育发展不充分、城乡教育发展不对称、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教育不一致……相对而言,教育研究者不仅倾向于关注如何调节教育的外部条件来改善教育的效果,而且格外重视教育主体的发展状态,尤其表现为教育主体发展的充分性程度&1主体发展充分性概念的界定“充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层含义,一为“足够”,如理由不充分;二为副词,“尽量”之意,如充分发展群众积极性[1]180&在本文的论述中,“充分”遵从“足够”之意&主体发展充分,不同于主体发展全面,也不同于主体发展均衡&发展全面遵从横向逻辑,强调主体的各个方面均得到发展,即“面”上的发展;发展均衡则强调主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得到相同程度的发展,即悬殊差异的消除;而发展充分遵从的是纵向逻辑,强调发展达到了足够且恰到好处的程度,即“度”上的发展&这种发展,既非浮于表层,也不是发展过度,从而导致发展畸形或异化&具体而言,主体发展的充分性表现为如下方面:其一,主体的知识生活发展充分&无论是于个体的发展,还是于国家的发展,知识的促进作用毋庸赘述&然而主体对于知识的掌握,不能仅停留在熟知的层面,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处理,将获得的知识转变为自我的思维与思考力、深化为必要的理性与睿智、升华为有力的反思能力与批判精神&这才是充分的知识生活状态&其二,主体的身体发展充分&教育主体心智的发展被推向至无以复加的高度,身体的发展随之不受重视,甚至成为心智发展的“牺牲品”&身体的发展不能只满足于不生病痛、不“拖累”心智,其作用与价值理应得到教育主体的正视&主体明确自身对身体的管理权,将之从对外界规训的服膺中释放,有意识地、持续地造就并维持身体的良性发展状态,方可谓之身体的充分发展&其三,主体的情感发展充分&情感的发展需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健全到健全、不充分到充分的过程&充分发展的情感素养,赋予教育主体收稿日期:20190212作者简介:胡幸(1994-),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德育研究;王帅"1980-),男,河北保定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9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1卷感知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葆有人性应有的温情与真情义,并以此化解生命的空洞与冷漠,以塑造更具“人”的光辉的生命个体。
值得反思的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发展并没有呈现出充分发展的应然状态,主体发展充分性阙失反而是教育中的常态。
2主体发展充分性阙失的表现及原因2.1主体知识生活的浅薄除部分顶层的中小学校有条件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能最大程度促使教育主体充分发展外,其他的学校只能服膺于升学率的重压,心弦紧紧扣住应试教育的大流,一刻也不敢放松。
应试教育以征战考试为核心,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是其关注与努力的根本。
然而,一张考卷真能反映出一个富有独特个性与生命气息的个体的发展程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应试考试更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出教育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且是对浅层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比深度感知能力与反思批判能力,考卷更多只是需要反复的记忆与持续的练习。
在这种需求与导向下,“在学校教育的视界中,知识被看成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
”⑵由是,知识在教育活动中掌握了无可比拟的霸权,获得了绝对的合法性。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知识”有着极为明显的类型偏向。
经过了人为的挑选与筛除,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知识多表现为以“普遍”“客观”“准确”为特征的科学知识,以及用以满足主体功利性发展需求的工具性知识。
这意味着人文知识与情感关怀失去了“用武之地”。
由此产生的后果,极可能是“个体的人格危机、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以及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却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非道德的人’”⑶115&忙于记忆,疲于应试,浮于对知识表层的感知,缺乏反思能力与批判意识,即使应试教育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内容,塑造的也只是极为浅薄的知识生活&就主体的发展而言,这是发展相当不充分的表现&强调学习主体学会深度感知,学会反省与批判,是放眼于未来的一种呼吁&虽然考试取得高分在主体接受基础教育期间并不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能为其带来同辈的尊重与仰慕、长辈30的认可与宠爱,更为其注入了通往重点大学的希望;但是,人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社会也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主体知识生活的浅薄与片面所携带的破坏力在一段时间的潜伏过后,必将随着主体迈入大学、步入社会而爆发&这种后果不只是不利于主体自身的发展,对理性社会的形成更是有害而无利&在互联网已深刻榫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时代,人们凭借大众化的自媒体便能轻易获得充分的话语权&当缺乏理性与深度思考的一代长大成熟,在舆论市场中逐渐占据话语主动权与主导权时,社会恐怕将充斥着情绪化的乌合之众&2.2主体身体管理的衰弱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调研结果直接反映出教育主体身体素养的弱化,而这源于主体身体管理能力的衰弱&主体身体管理能力的衰弱,是其发展充分性阙失的重要体现,导致教育主体身体管理能力衰弱的成因有如下两方面&其一表现为传统“苦读”精神的深远影响&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的典故仍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受其影响,不仅教师和家长持此观点,不少教育主体自己也怀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绪,对此敬佩不已&于是,身体屈身于心智变成了教育的常态&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主体步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歧途,不少家长也在助纣为虐,秉持只要孩子成绩好、能考上重点大学、暂时先苦一苦并无大碍的信念&这里的“苦”不仅指远离主体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投身于无尽的知识与作业,更是指沉重的身体运转负荷:长期伏案与负重、过度耗脑与用眼&苦读精神以抑制身体需求和残害身体发育来提高心智能力,致使教育主体漠视与贬抑身体⑸&正如福柯所说,“体能变成了一种’才能’与’能力’,并竭力增强这种'才能’与'能力⑷156其二表现为教育主体自控力的不足,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一方面,主体对洋快餐、小吃零食、烤串、火锅等高热量、重口味的食物趋之若鹜,一味追求舌尖与味蕾上的快感体验,忽视身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进食时间任性与肆意:早餐与中餐合二为一是常事,熬夜太晚宵夜伺候更已司空见惯&更甚者,为了所谓的“好身材”选择以零食取代正餐,或极端节食,诸如此类行为在很大可第5期胡幸,等:教育学视域下主体发展充分性的阙失与重建能上将对身体机能造成不可修复性破坏。
另一方面,主体在网络中的沉陷蚕食着其身体。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大众化,将全民纳入网络生活,教育主体作为接受能力强、好奇心盛、自控力弱的未成型的人,很快便在这张网中沦陷。
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网络购物……无一不占据着主体的眼睛,也酿成其扭曲的身姿与仪表。
身体的发展是主体综合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充分发展的人,需要充分发展的心智,但更不可缺少健康的身体与强健的体魄。
身体的管理能力是自我管理能力的维度之一,更暗含了主体对生命的感知态度,主体身体管理能力衰弱的教育困境亟待解决。
2.C主体情感发展的异化“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
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
”切6情感成熟是教育对其主体的最初期待,但主体的实际发展水平是否符合教育的期待,现状却并非那样乐观。
近年来,社会中青少年杀父弑母的现象层出不穷,相互残害的案例屡见不鲜。
当然,已被曝光的案例属于极端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情感的发展发生了异化,并且,这种异化有扩大之势。
他们行色匆匆,只关心自身的前途,而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命运。
一方面,主体情感发展的异化源于激烈的甚至是过度的、畸形的竞争。
竞争能使人蓄意进取与激发个人潜能,“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也成为日常话语和制定教育政策的选择方案。
”⑷但自从竞争在教育中“生根”,便以强大的生命力向教育场域的各方各面扩张,本为“净土”的学校沦为利益的角逐场。
个体在全身心追求某一目标时,与此目标无关的外物便会被其彻底漠视。
在考试与升学的竞争压力下,快乐、关心、道德、创造力、审美等关涉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要素变得无关紧要。
教育主体的情感发展苍白而无力,就此而言,教育已偏离其初衷与目的&另一方面,主体情感发展的异化是由于主体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关注与满足。
极具“发展性”与“前瞻性”的父母,热衷于为子女日后的发展“铺路”,他们对子女抱以高期待,又不懂得恰当表达与处理这种期待,主体掮负着沉重的压力,内心的苦闷、孤寂与畏惧等负面情绪无处安放,也不允许释放。
同时,成长过程中正当的情感需求也得不到响应与关照。
过高的期待、过紧的控制与过大的压力,使得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僵硬而紧张,长期受功利与冷漠浸染,主体原本沸腾的生命情感于无声中冷却,自身情感遭受漠视的遭遇转变为对他人空漠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