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发展措施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作者:高虹程薇王少华熊光权何建军周明林若泰曾汉庭叶丽秀史德芳关健陈学玲杜欣王俊陈金国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第06期(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摘要:分析了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研机构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食用菌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等建议,并对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前景规划。关键词:食用菌;发展现状;建议;湖北省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08)06-0726-04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GAO Hong,CHENG Wei,WANG Shao-hua,XIONG g uang-quan,HE Jian-jun,ZHOU Ming,LIN Ruo-tai,ZENG Han-ting,YE Li-xiu,SHI De-fang,GUAN Jian,CHEN Xue-ling,DU Xin,WANG Jun,CHEN Jin-guo(National R&D Center For Edible Fungi Processing/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Nuclear-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Abstract: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tatus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Hubei was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g overnment should improe policy and increase the input.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he edible fungi enterprise should reinforce the cooperation with research institute to develop the further processing.The prospect planning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Hubei is put forth.Key words:edible fungi; developing situation; suggestions; Hubei province食用菌不仅因富含蛋白质、多肽、维生素等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含有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食用菌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是名副其实的天然保健品[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和栽培食用菌的国家,是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3]。2006年产量已超过1 4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创汇11.2亿美元,出口量占全球食用菌贸易量的40%,占亚洲出口量的80%;总产值突破600亿元,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在农业中排名第6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产业[4,5]。1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湖北省的食用菌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全省食用菌年栽培面积已经超过1.1亿m2。2007年全省食用菌总产值达到28亿元,出口创汇额近1.4亿美元,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50%。目前全省58个县(市、区)都有食用菌生产。有的地方食用菌产业的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如远安县2004年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1.6亿元;新州区徐古镇2004年生产鲜菇4.5万t,创产值1.2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食用菌加工厂(武汉长华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已于2007年投产;随州市的三里岗镇因香菇出口创汇成了全国闻名的香菇大镇,安居镇被誉为“华中巴西菇第一镇”,并出现了吉阳(广水)食品有限公司这样年出口额1 5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这样一大批食用菌专业乡镇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省主栽品种已从过去的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等品种,向双孢蘑菇、白灵菇、巴西菇、杏孢菇、滑菇、姬菇等多品种发展。过去我省食用菌产业的主要产区一直集中在西北地区,即随州、襄樊、十堰、荆门等地,主要是大洪山地区。随着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和栽培资源结构变化,又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大城市及平原湖区草腐菌产区,以宜昌为中心高山反季节特色产区。在以武汉为中心的草腐菌平原产区,双孢蘑菇产量继续大幅度上升,以白灵菇、姬菇、杏孢菇、草菇为代表,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栽培原料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借助于地理交通、信息和加工技术的优势,成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宜昌市远安县,在严格控制椴木栽培,继续扩大代料栽培,不断拓宽栽培种类的基本原则下,逐步走向利用鄂西南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推广代料栽培,发展茶树菇,发展香菇反季节栽培,稳定了食用菌生产规模。在随州-襄樊-十堰传统食用菌产区,食用菌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技术基础。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各地一方面通过推广代料栽培,推广优良菌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广泛培训菇农,推广节能蒸汽灶,挖掘生产潜力,另一方面利用稻草、麦秆、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发展多品种栽培。随州市曾都区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之一,其香菇、木耳产量和质量誉满全国,走向世界。近年来,曾都区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2006年食用菌出口创汇6 500万美元,在传统的香菇、木耳等品种基础上,开始发展巴西菇、白灵菇、滑菇、茶树菇等品种,巴西菇的生产已初具规模,开始了新的尝试和飞跃。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2003年省政府将食用菌列为全省的九大特色农产品之一,2005年又将食用菌生产列入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2月,副省长刘友凡同志在“关于加快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上批示了具体意见,要求将食用菌列入湖北省农业版块建设项目,列入“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的制约,我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将逐步向中西部省份转移,湖北正面临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2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湖北省的食用菌生产已有很好的基础,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已初步形成,其产品已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产品。但是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表1可以看出,食用菌产量排名我省名列第8位,食用菌产值排名我省仅列第9位,在全国而言并没有绝对优势。要保持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2.1政府科技专项经费投入不足食用菌生产各主产区的政府都非常重视,有条件的地方在资金上也都给予了一定扶持,如武汉市政府每年安排了一定资金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但就全省而言,还没有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7];在菌种研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是食用菌精深加工方面都没有专项资金投入。2.2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开发不够我省虽然是食用菌出口的大省,但基本上提供的都是初级产品,在深加工领域科研和开发工作都很薄弱。目前我省的食用菌产品主要是鲜销(如平菇、草菇、金针菇等)、干制(如香菇、木耳等)、盐渍(如双孢蘑菇等)、速冻等方式,在食用菌深加工领域中产品极少,特别是许多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食用菌加工产品的开发更是严重滞后,加工增值占食用菌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0%(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般是30%~40%)。2.3缺乏以深加工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各地在引进和培植食用菌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了武汉天添公司、武汉长华集团、宏源公司、远安森源公司、吉阳食品、大山集团襄樊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但这些龙头企业要么以菌种和栽培为主,要么以贸易出口为主,大部分提供的仍然是一些初加工产品。即使象武汉长华这样以加工为主的大型企业,也只是以蘑菇罐头、酿造蘑菇酱油这样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增值较低的加工食品为主。而少数从事食用菌深加工的生物科技企业也多规模不大,且其原料也往往是随意收购的廉价品,没有标准化的生产基地。这种现状将导致食用菌技术和产业化难以升级。2.4其他问题菌种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菌种经营和管理无序,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在食用菌出口中还面临菌种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标准化生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菌种选育、菇场选址、菇房管理、栽培技术、生产加工到储藏运输及销售,尚未建立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安全体系(HACCP),难以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绿色壁垒”;出口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我省食用菌产品特别是鲜品的出口主要由少数有出口经营权的经营企业所控制,因此压级压价收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菇农的积极性[8]。3对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3.1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食用菌主产区,建立一批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用菌生产加工,同时积极推进食用菌即食食品、保健品及药物开发,从根本上提升我省食用菌行业发展水平。初加工主要在主产区进行布局,精深加工主要在中心城市布局。在食用菌加工产品结构中,力争初加工制品比重下降,不超过80%,即食、保健食品和药物制品比重上升,分别达到15%和5%,深加工出口级产品加工总量达30%以上。省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加工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对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的扶持;省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食用菌菌种和精深加工研究领域的资助,充分发挥我省食用菌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各主产地的政府也要加大对食用菌科研的投入,形成合力,努力把我省由食用菌生产大省建设成食用菌生产强省。3.2科研机构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食用菌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省食用菌产业处在上升的初级阶段,但食用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目前,食用菌加工方面的专家很少,且专业单一,学科交叉少,与企业的联合也不密切。科研单位在食用菌深加工领域也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经常是抄袭别人的产品。因此,科研机构需要认真探索、深入研究食用菌的化学组成、物化性质和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为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食用菌贮藏保鲜新技术,大大延长新鲜菇品的保存时间,提高鲜品的附加值;在已有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如菇类酱油、食用菌多糖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开发新的食用菌加工食品和保健食品,实现食用菌产品的增值;深入研究食用菌深加工新技术和各种食用菌的活性功能成分,为食用菌天然新药开发打下基础。3.3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不是基础的科研原创者,其价值在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因此食用菌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具有超强卖点和技术优势的功能性系列食品或药品,应基于“健康,方便,安全、创新”的标准,向“功能明确合理化、加工包装形式多样化和消费对象层次化”的方向发展[9]。3.3.1功能明确合理化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保健品或成分相似,但是功能繁多;或成分各异,但功能类似。随着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日益了解,合理明确地定位食用菌保健产品的功能,利于消费者的选择,更有利于企业摆脱产品同质化的困境,脱颖而出。3.3.2加工、包装形式多样化随着产品同质化的日益严重,寻求新的加工形式非常必要。加工形式可以有饮料型,包括固体饮料和液体饮料型;胶囊型,方便携带,适宜各类人群;口服液型,适于澄清度高的菌类;糕点型,以食用菌的有效成分作原料,制成不同类型的糕点。3.3.3消费对象层次化消费对象面对的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喜好,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因此,在开发新产品前,必须给产品提前定位。如按照年龄可以分为儿童保健类,中青年保健类和老年保健类。针对不同消费者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食用菌开发。如儿童保健类,可开发补血、补钙、补锌、增智、开胃等方面的功能;中青年保健类,可开发增强体质、提高肌体应激能力、保持旺盛功能;老年保健类,可开发降血压、降血脂,防治骨质疏松、神经衰弱、糖尿病等功能。3.4各环节运作标准化应加强食用菌菌种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新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执行,同时还要保护已有的菌种资源,并通过引进国外新菌种和育种新技术,研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标准化运作,现在我们制订了许多质量标准,但缺乏操作标准,要从人员培训入手,提高广大从业人员包括菇农的标准意识,构建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HACCP质量体系,努力提高食用菌产品安全控制的能力,保障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适当放活食用菌自主经营出口权,拓宽出口渠道,制定相关市场规则,保护菇农积极性[10-12]。4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食用菌产业要加快“三大转变”。即从重生产转向重市场,从粗放型转向精深加工型,从传统型转向科技型。重点抓好“四个环节”:即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四个比重”,即食用菌附加值、科技含量、市场占有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做好“六篇文章”:发展科技化、做好科技兴菌文章;品种珍稀化,做好可持续发展文章;产品优质化,做好优势品牌文章;经营产业化,做好市场开拓文章;消费大众化,做好食用菌特色文章;管理服务化,做好软环境建设文章。实现产业升级,其战略重点如下。1)实施“基地化、工厂化”战略。全面推广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模式。不断增加食用菌产量,提高产品质量。2)实施“品牌战略”。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扶持措施。对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名牌的企业进行奖励。积极开展食用菌品牌创建活动。鼓励龙头企业使用名牌称号。规范生产、加工、包装,不断提升我省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3)实施“科技兴菌”战略。充分发挥我省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食用菌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加强食用菌废料的综合开发研究,提高食用菌生产原料的循环利用水平,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到“十一五”末,力争使我省在食用菌生产规模、产量、品种、科技实力、营销网络、批发市场、辐射示范功能等各个方面都做大做强,步入全国食用菌行业的先进行列。参考文献:[1]梁敏,邹东恢.食用菌的功能性与产业开发[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4):99-101.[2]刘振江,王红育.食用菌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J].食品科技,2007,(1):29-31.[3]向敏.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蔬菜,2006,(6):1-3.[4]郑悦.中国食用菌产业亟待从传统农业转向食品工业[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05-13(2).[5]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 2007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形势分析[J].浙江食用菌,2008,16(2):5-6.[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2006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7.115-116.[7]刘传会,陈军.入世后湖北省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刍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12):25-26.。
我国食用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我国食用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一、我国食用菌发展存在的问题1、我国食用菌种业缺乏创新。
我国既是食用菌资源大国,又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国。
但是,作为核心技术(产业“芯片”)的菌种,除木耳、玉木耳、银耳等品种外,目前大宗食用菌类品种几乎被国外垄断,如双孢菇菌种市场被美欧企业占据,白色金针菇菌种被日本千曲化成公司垄断。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虽快,但种业科技研发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技术支撑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食用菌菌种以作坊式而非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育繁推相互脱节、品种更新极慢、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等诸多方面。
2、食用菌市场混乱,阻碍产业良好发展。
菌种对于食用菌而言至关重要,好的菌种蕴含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
然而,目前我国菌种市场呈现比较混乱的状态。
①菌种厂设立缺乏合理的规划。
食用菌产业利润丰厚,不少企业纷纷投资设立菌种厂。
然而由于制作工艺的匮乏,菌种质量低下,食用菌产量低下。
②菌种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菌种培育需要专业的知识,在经过严格的工序之后才能产出合格的菌种。
然而,在当前的育种人员中,有不少未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属于非专业人员,对于育种工作仅仅掌握皮毛。
③市场广告宣传混乱。
广告属于产品经营最重要的环节和范畴,借助媒介进行广告投放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影响力。
然而,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产品宣传效果,不少企业在广告投放时不免夸大其词,违背事实,宣传泛滥,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实现良好发展。
3、我国食用菌生产方式整体上仍然粗放。
目前食用菌生产仍然以传统农法栽培为主,并且普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属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其生产技术不规范,缺乏标准化的工艺和流程,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4、产品质量稳定性问题限制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食用菌在产品、质量以及包装上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质量稳定性上依旧不足,让人担忧。
近年来,因产品质量而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各企业必须提高警惕,竭力保证食用菌的质量。
食用菌市场内卷严重未来几年行业如何突围

食用菌市场内卷严重未来几年行业如何突围?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突破四千二百万吨,已成为继粮、油、菜、果之后种植业中的第五大产业。
食用菌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
一、部分品种规模扩张过快,产量过剩: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因其具有短平快特点前些年很多地方发展产业都选择了食用菌作为首选项目。
而食用菌项目中最热门的当属香菇、黑木耳、平菇、羊肚菌等,不少新老产区搞起生产和规模竞赛,一个个菌菇之乡快速发展,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
以羊肚菌为例,短短十几年其产量从无到有,快速扩张数百倍,因产量过剩,供大于求,其价格在去年开始出现暴跌,让广大种植户叫苦不迭。
近年来反季节香菇、平菇等由于规模快速扩张,价格也出现大幅下滑,失去了优势二、生产成本攀升,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如今食用菌生产领域中各种成本如原材料、辅料、人工、管理等不断攀升,且恶劣极端天气等引发的坏棒风险增加。
基地、公司招人、留人困难,人越来越不好管,人才越来越不好找,种植户袋菌收益空间不断压缩。
新常态下,消费降级,部分食用菌需求减少。
整个产业链小贩、冷库、批发商及原辅材料、耗材、设备厂商等竞争同样激烈,日子都不好过。
三、重产量轻质量意识还没有得以扭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食用菌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种植环节有相当一部分种植户片面追求高产,而忽略产品品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谈价、议价能力。
在机械装备制造领域,产品同质化同样严重,原创度低,创新力不足,粗制滥造现象很普遍。
四、菌种问题突出,种植户反映强烈:菌种作用举足轻重,优良菌种是食用菌高产高质的关键条件。
如果菌种质量不行,再多努力都白搭。
当前菌种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在相关制度不健全,质量鉴定判别难度大,质量参差不齐,从业标准和门槛低,菌种退化带病,出现纠纷难解决等,某些产区菌种乱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亟待解决。
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引言概述:食用菌是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食用菌营养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机遇。
本文将提出一套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增加食用菌种植面积和产量1.1 种植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包括温室和露天种植基地。
温室种植基地可以延长食用菌的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质量;露天种植基地则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2 品种改良:加强对食用菌品种的研究和培育工作,提高菌种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同时,推广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
1.3 种植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参加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科学种植食用菌,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提高食用菌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2.1 加工技术创新:加强对食用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开发出更多种类、更高附加值的食用菌产品。
例如,开发出方便食用的速冻食用菌产品,满足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2.2 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食用菌加工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市场需求。
加强对食用菌产品的质量监测和检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3 品牌建设:加强对食用菌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销售额。
三、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和市场开拓3.1 建立销售网络:建立覆盖全国的食用菌销售网络,包括批发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
通过多渠道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
3.2 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开展食用菌出口业务。
通过参加国际展览会、洽谈贸易合作等方式,拓宽食用菌的出口渠道,提高出口量和收入。
3.3 品牌推广: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加大对食用菌品牌的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加强与餐饮企业的合作,推出更多食用菌菜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加强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4.1 科技创新: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开展食用菌产业的前沿技术研究。
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引言概述: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
为了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生产模式和市场推广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正文内容:1. 市场需求1.1 食用菌的健康价值:食用菌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对人体健康有益。
1.2 食用菌的市场潜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1.3 食用菌的消费习惯:了解消费者对食用菌的喜好和消费习惯,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 技术创新2.1 品种改良:通过选择和培育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2.2 生产技术改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2.3 加工技术创新:开发新的食用菌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政策支持3.1 资金支持:政府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3.2 政策扶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食用菌种植,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支持。
3.3 建立标准体系:制定食用菌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加强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4. 生产模式4.1 规模化生产: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4.2 基地建设: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3 合作社模式:鼓励农民组成合作社,共同种植、生产和销售食用菌,提高农民收入。
5. 市场推广5.1 品牌建设:打造知名的食用菌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2 渠道拓展: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如线上销售、超市销售等,覆盖更广泛的消费人群。
5.3 市场营销: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如促销、广告宣传等,提升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不断增加,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食用菌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农业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概况和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食用菌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产业链。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改良种植技术、加强品质控制、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食用菌产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食用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种植食用菌的技术。
但是,真正形成规模化的食用菌产业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1954年,中国的第一个食用菌基地在北京郊区成立,开始进行多种食用菌的种植和研究。
此后,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到了20世纪80年代,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为代表的高原食用菌产区;以辽宁、河北、山东、江西等地为代表的北方食用菌产区;以广东、湖南、江西等地为代表的南方食用菌产区。
这些食用菌产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菌种特点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食用菌产业格局。
1.2 食用菌产业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首先,食用菌的产量和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对各类菌菇的需求。
其次,食用菌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人体健康有益。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转变,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食用菌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因此,食用菌产业在未来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2.1 种类多样化随着人们对食用菌需求的不断增加,种类多样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传统的食用菌种类有香菇、金针菇、平菇等,但是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新品种的食用菌被开发出来。
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引言概述: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食用菌需求的增加,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品质保障、产业链升级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市场需求1.1 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对食用菌的需求,包括品种、规格、包装等方面的要求。
1.2 品种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对市场热销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提高供应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3 拓展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参加展会、建立电商平台等方式,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技术创新2.1 培育新品种:加大科研力度,培育适应多种环境条件和不同季节的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2.2 生产技术改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2.3 产品加工创新:开发新的食用菌产品,如食用菌粉、食用菌饮料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三、品质保障3.1 生产标准化: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规范食用菌的生产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2 品质检测:加强对食用菌产品的质量检测,建立食用菌质量追溯体系,保证产品的品质。
3.3 售后服务: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和投诉,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
四、产业链升级4.1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大型企业等的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关系。
4.2 优化生产流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3 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政策支持5.1 财政补贴: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食用菌产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5.2 优惠税收政策: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负,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产业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调研报告食用菌是一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蛋白质含量在13~46%,比普通果蔬高3~10倍,氨基酸多达18种,因其营养价值高,生产周期短,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在调整优化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明确食用菌产业在我市的发展定位和方向,采取发放调查表、实地查看、现场交流、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一)总体形势1.总体形势。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
2021年总产量4061.6万吨、总产值3466亿元,加工企业4.06万家,主栽品种80余种,商品化生产50多种,规模化栽培30多种,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菇、毛木耳产量居前6位,占总产量的80%,形成了大宗品种稳步发展、珍稀菇类较快发展、药用菌类异军突起的百菌争艳局面。
食用菌年产量达到200万吨的有河南、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吉林、江苏、四川8个省,产能占的68%;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县有500多个,亿元以上的县有10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
形成了河南省西峡县、福建省古田县、黑龙江省东宁县等一批知名产地。
庆元香菇、古田银耳、通江银耳、五营黑木耳、泌阳花菇、姚庄蘑菇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东宁黑木耳和房县黑木耳获得欧盟地理标志认证。
2019年发布的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有15个村镇;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中以食用菌为特色的有7个。
我国食用菌生产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品牌化转变。
适宜于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杏鲍菇、白玉菇等品种摆脱自然环境约束,向大城市周边聚集,产品无需预冷保鲜,可直接供应市场,物流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蘑菇的新鲜度、品质品相更好。
2.我市食用菌产业优势。
一是环境优势。
我市气温凉爽、气候适应,昼夜温差大,生产出的食用菌与南方产地相比具有肉厚、干物质高、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的优势,市场认可度高,吸引东南部客商来宁发展食用菌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发展措施
作者:张雪梅等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06期
摘要:该文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必要性、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益进行论述与分析,并根据鄂尔多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及优势条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措施。
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无公害基地等。
关键词:食用菌;发展;措施;鄂尔多斯市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69-02
目前,食用菌已成为人类3大食物结构的组成部分。
食用菌生产多在设施条件下进行,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灵活,其原料全部是农林牧的副产物及其加工下脚料,不仅能够实现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而且还可以吸纳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1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条件好鄂尔多斯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 100~3 200h,年平均气温6.0~6.6℃,气温日较差平均在11.4~15℃之间,≥10℃积温2 800~3 200℃,年太阳辐射5 500~5 900MJ/m2,年降水量150~380mm,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无环境污染,具备发展食用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生物原料充足食用菌是一类腐生菌,它利用农业、林业、工业的废料和废渣作为生产原料。
目前,鄂尔多斯市适宜于食用菌生产的生物原料(玉米秸秆、玉米芯、葵花杆)达2 000万t,生物利用率不足5%,特别是许多作物秸秆往往是堆积腐烂或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如能合理利用,发展食用菌这一生态农业乃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同时,全市柠条面积63.84万hm2,沙柳41.64万hm2,具有发展食用菌生产所需的充裕的原材料。
1.3 地理位置优越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自治区毗邻,北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又形成了内蒙古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
交通四通八达,周边和境内有京包(北京—包头)、包兰(包头—兰州)、包西(包头—西安)三条铁路干线,109、210两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市,鄂尔多斯机场与周边的五大民航机场形成了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
具有强劲的中心辐射功能和多维接纳能力,为食用菌产品的输出、输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食用菌营养和保健价值的认知,食用菌产品正成为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2.1 食用菌营养价值高食用菌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其干重的30%~40%或鲜重的3%~4%,明显高于蔬菜和粮食。
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像金针菇中赖氨酸、精氨酸含量较高,能促进记忆、开发智力,特别是对儿童智力开发有着特殊功能。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的特点,能降低血脂。
2.2 食用菌是保健功能食品食用菌不仅作为营养食品被广泛应用,大多还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我国自东汉未年的《神农本草经》及以后历代本草学者都有记载。
如《本草纲目》记载木耳治痔,性平味甘、补血气、止血活血;《本草从新》认为羊肚菌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补益功能。
近年各国医学工作者发现了某些食药用菌的特殊疗效,从灵芝、猴头、银耳、香菇、平菇、金针菇、松茸菌等菌类中提取到菌多糖和多肽类物质,用于临床治疗食道癌、肺癌、胃癌、肝癌、肠癌,至少150种食用菌被证实具有抗肿瘤等活性物质,所以经常食用食用菌产品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食用菌是绿色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食用菌生产是将人和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木质素、纤维素转化为健康食品的过程,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入产出比1:(2~3),是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据有关统计分析,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蔬菜的3~4倍,粮食的10~12倍,在农业诸产业中是经济效益比较高的。
3.2 社会效益食用菌栽培不仅就地安排农村大批劳动力,促进菇农、商业、交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将为国内外人民提供大量的菌物性高蛋白低脂肪的菌类保健食品。
食用菌栽培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新途径,极大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3.3 生态效益通过无公害食用菌周年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使广大菇农充分利用柠条粉、玉米芯等农作物副产物、麦麸皮和米糠等加工下脚料,充分利用闲散农村劳动力、农闲时间来提高农林副产品的使用价值,使其变废为宝;生产食用菌后的菌糠再生产成有机菌肥和菌糠饲料,带动农业、畜牧业及其他产业的综合发展,形成了植物—食用菌—菌渣饲料和菌肥的良性循环体系,保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生态效益好。
4 鄂尔多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
鄂尔多斯市食用菌生产种植主要是杭锦旗沙海菌业公司和达拉特旗国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金针菇、平菇、白灵菇和双孢菇等,总产量为670t,主要销往东胜、包头、呼市等地。
其它旗(区)为零星少量生产种植。
4.1 沙海菌业公司近年来,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以“三大模式”发展沙海食用菌产业,使其成为当地农牧民发家致富的又一突破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
式。
基地总占地面积10 000m2,共建生产车间7间,分别为拌料车间、装瓶车间、接种车间、养菌车间、出菇车间、包装车间、深加工车间。
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部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带领农牧民学技术、增收入。
二是引进人才、更新设备,创新发展模式。
车间内全部引进韩国、台湾先进机械设备,实现食用菌生产、加工全自动化。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基地利用当地农作物下脚料玉米心、棉籽皮、玉米粉、麸皮、锯末等作为原材料生产食用菌,使用过的原料可以做大棚生产鸡腿菇、平菇的原材料,或作有机绿肥使用,也可作燃料,实现资源有效循环利用。
4.2 国山菌业种植合作社主要进行食用菌种植,年产鲜菇150万kg。
主要产品有:姬菇、双孢菇、平蘑、秀珍菇等。
有加工车间、原料库、保鲜冷库、实验室等,面积达
2 000m2。
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带动达拉特旗食用菌产业发展。
5 发展措施
5.1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力度,应把食用菌列入本地区农业当中的重点产业,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5.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自治区科研部门、高校的技术优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与推广。
开发利用食用菌新的栽培原料,拓宽原料来源,降低成本,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高效农业。
5.3 狠抓安全质量,建立无公害基地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大力宣传食用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食品安全,无公害生产问题越来越被关注,因此建立无公害基地,积极申报绿色产品认证是保证产品安全,提高食用菌产品档次,进一步扩大市场的重要措施。
5.4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档次一是要完善各种标准体系,严格投入品管理,强化标准化生产,采取产品检测、分等定级等措施进行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二是要扩大罐装、清水、速冻、冻干等精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研究开发饮料、药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食用菌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三是要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联合体,增强整体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桂巨德,邰日晶,张从慧,等.北方玉米秸生料栽培鸡腿菇高产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2):6-7.
[2]李宪和. 鸡腿菇发酵料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39-40.
[3]李民跃,李小平.合成料栽培双孢蘑菇[J].河南农业科学,1992(7):25-27.
[4]郭恩江,李兴奎.猴头菇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7):28.
[5]乔义卿,杜学立,时金和.日光温室玉米秸秆种植双孢菇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25-26.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