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生平及医学成就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大国医之李东垣)

百家讲坛(大国医之李东垣)

李东垣神奇的药方,救治了汴梁城中无数的百姓,但是李东垣对于自己的前途却感到茫然。因为他本是金国的官员,现在金国灭亡了,李东垣该何去何从呢?就在此时,李东垣遇上了元好问。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诗人。那么元好问在李东垣的后半生,都起了什么作用呢?李东垣在后来所著的书中,多次提到一位范尊师,并且认为,是范尊师影响了自己的后半生。那么这位范尊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这位粘合公所患的男科之病,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很难治的病,而李东垣却药到病除,既然这个药方如此有效,李东垣却为什么不肯再给他?而李东垣的这个药方,对于其他患这种病的人,是否也有效?这个医案又说明了中医的哪些重要原理呢?
李东垣以善治内伤病而著名,而元好问的疮疽属于外伤,那么当元好问的疮疽已经危及生命之时,李东垣会用什么办法来进行治疗呢?
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几乎人人皆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范仲淹和中医,会有什么渊源呢?范仲淹的后人范尊师,又是怎样影响了李东垣后半生的呢?
(3): 少年李东桓在母亲突患重病去世后,决定拜师学医,求学于名医张元素,但学成归来的李东垣,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是当了一名税务官,这是为什么呢?李东垣当税务官不久,当地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者均咽喉肿痛,头大如斗,很快就在痛苦中死去。此病迅速传播开来,吓得老百姓家家闭户,人人自危。而众医生翻遍医书,却找不到有效的办法。那么李东垣是用什么药方,挽救了众生的性命?战胜了瘟疫的李东垣,后来又经历了哪些痛苦和灾难呢?
这显然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但是这个神话传说是怎么来的?是谁编造了这个传说?又为什么要编造这个传说?李东垣的祖上,究竟是怎么成为当地首富之家的呢?
俗话说:自古纨绔无才子,贫寒之家秀才多。因为富家子弟没有生存的压力,大多吃喝玩乐游手好闲。而李东垣虽然出身在当地首富之家,却以严肃端庄,不苟言笑著称。那么当同学们用歌妓来试探李东垣的时候,李东垣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7.李东垣

7.李东垣


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脾胃 “四季脾旺不受邪” “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 ⑷ 孙思邈论脾胃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五脏不足调于胃”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⑸ 刘河间主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李氏“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七情凝滞, 脉中惟有火” ⑹ 张元素 药性升降浮沉和归经学说,使辨治脾胃病有 了重要依据。
表热如火燎之证。 朱砂安神丸:用于阴血不足之心火偏亢。 当归补血汤:用于血虚气弱之发热。
“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 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 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 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 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时代背景
中原战乱;局方流弊
2、学术渊源
⑴《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论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五藏六 府皆禀气于胃”;“谷气通于脾”;“谷盛气盛, 谷虚气虚,此其常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⑵《难经》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东垣提出“饮 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胃者,水谷之 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 死生之要舍也。”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
萌芽繁茂
(2)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

李东垣学术思想

李东垣学术思想

病例二
李某,女,51岁,形体肥胖,背部皮肤热痒难耐达五年,严重时常抓出
血痕方感缓解,秋冬时节病情加重。
2015年2月13日,主诉口大渴月余,伴背部皮肤热痒。
刻诊:口大渴,渴饮凉水,口燥口干及咽干咽痛甚。无恶寒发热,神清,
头晕头痛时作,口苦口黏,纳差,厌食油腻,体重减少,失眠多梦,大 小便可,喜凉与甜食,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滑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苔薄白,脉大无力。
摘选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注:中医的气指机体的功能状态,此处的气虚发热机理应该是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 比较缓慢,难以满足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为了获得所需能量,机体的新陈代谢 会出现一种虚性的“代偿性加快”来为自己提供能量,因此出现了发热。
病例分析
辩证思路:刘老认为本案属“气虚发热”范畴。由于脾胃气虚,不能 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0g,党参15g 白术12g 当归12g 陈皮8g 桔梗9g 升麻3g 柴胡各6g 炙甘草5g 生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12枚 水煎服,连服10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及腹中 灼热等症亦大减。
学术思想
1、脾胃为元气之本。“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 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这说明 了胃气即是元气,元气是生命的源动力,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突出了 胃气的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2 、脾胃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 气之降,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李氏尤重气的生长 与升发。认为元气充足,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所致。 临床治疗擅长用升麻、柴胡等升发脾胃之阳气。
一、甘温除热法与火郁发之法

古代名医——李东垣

古代名医——李东垣

古代名医——李东垣
李东垣(1180~1251年),名杲,字明之。

金元间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

倡导:“人以胃气为本”。

善温补脾胃之法,后称之为“补土派”。

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
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名医经验』李东垣对五体病的治疗经验浅析

『名医经验』李东垣对五体病的治疗经验浅析

『名医经验』李东垣对五体病的治疗经验浅析李杲,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在脾胃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称之为“补土派”。

他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独到见解,对传统病因做出新的补充;其“阴火论”的阐述对各类病证的病机归纳上开阔了新的思路。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宝藏。

笔者忠于李氏思想,故对其著作略有研读,小有体会,现详述如下。

1 五体病的概念及中医五体辨证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肺、脾、肝、肾、心与五体之皮、肉、筋、骨、脉相对应。

《素问·痿论》篇云:“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有日“有形内必形于诸外”,五脏功能之改变必能在四肢百骸中得以体现。

如肾精亏虚则骨软骨枯,肝阴不足则筋骨不利,脾气衰弱则肌肉削薄无力,心气匮乏则血脉运行无力,肺气虚损则皮肤毛发干枯,此一系列因为脏腑损害引起的皮、肉、筋、脉、骨的病变称为“五体病”。

内可露外,外可显内。

当外感内伤等因损及脏腑时,医者能以四肢百骸之皮肉筋脉骨所伤深浅来判断受损之脏。

这种利用中医学原理,通过损伤部位及其深浅来判断它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辨证方法称为“中医五体辨证”。

[1]。

四肢常露于外,五体辨证以其为辨证部位最为方便切行。

四肢肌肉由脾所主,李氏对四肢察之入微乃其重脾胃之体现,对其病机阐述亦尤为注重脾胃,其著作中不时提及“四肢不收”、“四肢不举”、“四肢不用”、“足痿不收”、“四肢发热”、“四肢厥冷”等有关四肢的病证,涵盖皮、肉、筋、骨、脉各个层面,可见其对四肢病证的重视。

2李氏对五体病的认识2.1 四肢皮病脾胃虚,肺最先受病。

肺主皮毛,皮毛者,身体之卫外者也,居于最外,挡其外邪,然卫外之功赖于卫气之充,卫气一损,则寒热自生。

皮肤生寒者有二:一为卫气乏源,“脾胃之气下流,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百家讲坛《大中医李东垣》笔记

百家讲坛《大中医李东垣》笔记

百家讲坛《大国医李东垣》笔记大国医——李东垣01:特立独行李东垣金末元初的名医,创立的补中益气汤流传至今,出身富贵之家,洁身自好,为什么突然决定学医呢?金代时,张元素,在当时是名医,非常有影响力。

一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他正看书,有人来报,少年求见。

请进,可是一进屋,张元素吃惊,脸上神情异常端庄,有与年龄不相衬的成熟。

问他,你来找我什么事?这人看着他说,我要学习你全部的医术。

他又吃一惊。

少年又招手,随从拿来重包放在桌子上。

打开,所有人愣了。

全是金子。

少年跟他说,这是我的学费。

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这样?这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晚年号东垣老人。

李东垣一出场,大家会有印象,他有钱。

这个少年为什么这样有钱?因为他出生在富有的家庭。

世以资雄乡里。

世代以有钱称雄乡里。

富了好几代了。

有传说,说他家有钱,祖上曾是读书人,但是一天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有钱了。

夜坐时,地下冒出美女来。

李的祖上没害怕还聊了起来,聊得不错,结果这美女坐近了他。

他不干了,她准备回到地上时,他问他来自何方?她提笔写下几个字。

后来,他看古书时,看到杜甫的诗,发现了这句诗,双南指双南金。

是价值好的铜,后来代指金子。

所以,李东垣的祖上就在这儿挖,挖出一大筐,上有纸条,“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

”这一筐金子是给你们李家,你家的孙子会以医术名扬天下。

从此,他家就富了。

这是谁编的呢?文献考古,找到了答案,李家的祖上是宋边关大元帅,驻守西边的,有几个儿子搬到河北真定居住。

陕西还找得到墓葬。

一个边关大元帅家有钱正常。

“诸父读书喜宾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

”父亲与叔叔们都喜欢读书,交往的都是名士,还给李东垣找老师,王从之学《论语》《孟子》,跟冯叔献学《春秋》。

当时人都说他家这两个有名学者做老师,可以看出家里对他的极大希望。

李东垣就与其他富家子弟完全不同,洁身自好。

不轻易开玩笑。

同学们聊时,他们也会自觉闭嘴,因为他不苟言笑。

时间长了,大家觉得有问题。

李东垣简介

李东垣简介

李东垣简介李东垣(1180~1251),男,汉族,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基本资料本名:李杲别称:李东垣字号:明之东垣老人所处时代:金出生时间:1180年去世时间:1251年主要作品:《内外伤辨惑论》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调治脾土李杲人物简介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主要经历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

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

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

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

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

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

千金拜师李东垣——我国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千金拜师李东垣——我国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千金拜师李东垣——我国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人物简介李东垣(1180—1251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名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被尊称为“李君”,是我国“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调治脾土,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是脾胃内伤学的奠基人,素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和医圣张仲景并列,可见李东垣在中医理论学上的贡献。

生平经历李东垣出身于真定世家大户,其家世居于此,颇有资财。

东垣自幼天资聪慧,沉静少语,但是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为人严谨敦厚。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母亲王老夫人身患重症卧床不起,虽然请了很多医生来诊治,但却不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最后不治而死。

母亲的死给年轻的李东垣以沉重的打击,他深为痛恨自己不懂医术而使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至亲离去。

于是,他向一些前辈医家一样,在痛失至亲的打击下立志学医。

当时他听说易水的张元素名声很大,于是携千金前往拜师,投于门下。

由于李东垣生性聪慧,博学强记,所以学得很快,经过数年的学习,他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而颇有所成了。

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李东垣在三十几岁时,竟然按照金朝的制度捐了一个官做,做了一个税务官。

李东垣生活在金元动荡的时代,人民饱受战苦,而且时有瘟疫流行。

当时有许多人得了“大头天行”的疾病,病人的头大的如同西瓜一般,东垣眼见此景,便悉心研究《内经》、《伤寒》等古典医籍,终于研制出一张治病良方。

他将良方刻在木牌上,并插在人群热闹的地方,病人照方服食后果然痊愈。

有的人还将药方刻在石碑上,使之广为流传,让人们以为是神仙留下的妙药仙方。

经过多年医学研习,李东垣的医术日益高超精湛,为人治病每每效果奇佳,被人视为神医。

李东垣一生精研医道,对于医学治疗很有见地,尤其体现在调治脾胃方面。

公元1244年,65岁的回到老家真定,在看病之余,他著书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为主的脾胃学说,对后世中医学有重要影响。

公元1251年,一生精研医道、治病救人的李东垣在老家真定与世长辞,享年7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