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味”的有效方法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味”的有效方法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味”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阅读能力,使其在阅读中能够领略到作品的“语文味”。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下面就浅谈一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凸显“语文味”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想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的“语文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认知和理解能力、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其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使其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让他们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语文味”。

二、注重课文的选材和引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的选材和合理的引导对于凸显“语文味”至关重要。

教师在选取课文时,要注重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力求选取内容丰富、情感深刻、思想精深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和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和思想之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精彩的课文解读和情感沟通,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凸显“语文味”。

三、注重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四、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凸显“语文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精心选择课文和进行精彩引导,注重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从而凸显出“语文味”,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是人类 culture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和文化的桥梁。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与实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味,顾名思义,就是用语文的独有特点来描述和表达某种情感或者表达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检验,更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味,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语文味呢?一、注重语文文化底蕴的宣传和普及语文味培养的第一步是对学生的语文文化底蕴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对经典诗歌、文言文、古代文化、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语文文化底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名篇等文化经典,让学生慢慢理解并吸收这些经典中隐含的语文味。

二、启发学生语文表达的创造性思维语文味培养的第二步是启发学生语文表达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注重的不仅是语言规范,更是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语言,创造自己独特的语文风格。

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味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师生互动,推进语文文化交流语文味培养的第三步是推进师生互动,进行语文文化交流。

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语文教学要重视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知和理解语文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内涵。

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的方法,更可以从教师的引导中发现和领悟语文学科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文化意义。

四、加强跨学科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最后,语文味培养的第四步是加强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当前的文化教育是融合的,不仅需要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征 。
1 . 重情感的熏陶。 感人心者 , “ 莫先乎情。 ” 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 , 语文课有一个独特 的 任务是要把学 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 。 文本教


∈ 拿
镇 弟 r } t
. ,
储备做基础, 任何发展创新便成了 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文是传承 民族文化最重要 的工 语

‘| 、
不同层面丰富了我们的语文学习者的情感 。 首
先 , 文 教 师要 有 热 爱 语 文 教 育 之 激 情 , 热 语 有

j .

文化的积累 , 是与时俱进 的。教师要指导学
生学会 把握时代 特征 ,使 自己具有 时代气
爱学生之 真情 , 方能在教 师与学生之 间 , 学生 与文本之 间 ,师生与作 者之 问架起沟通 的桥 梁, 方能彰显语文情感之魅力 。 其次 , 教师的备 { 酷
’ ■

息, 并能够用现代意识去观照每一篇课文,
特别是古诗 文。这样 的语 文学 习 , 一方面可
课投入热情 , 找出教材的情感点, 用全身心去 体味课文 的情感 。这样 , 教师才能用热爱语文
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 习语文 的热情 , 唤醒沉睡
小 妮

以使枯燥变得有趣, 使遥远变得亲切; 另一
IH髓U 响N 0 1 团■GE EE20 .2 ZN■暖 K 0X W 8

《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用
语 文 教 师 的人 格 魅 力 和 文 本 教 材 独 有 的人 性


语感培养 的语文课 , 方能展现语文的魅力 。 3重文化的积累 。语文 素养的生成 。 . 很

怎样让语文课体现“语文味”论文

怎样让语文课体现“语文味”论文

怎样让语文课体现“语文味”语文教学,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使之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味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章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上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

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

课本中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

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当然,语文课的语文味并不是由课文本身所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

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

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浅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近年来,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怎样教才有“语文味”?这个问题取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即训练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一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 多读积累,体现“语文味”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尤其是朗读,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可以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

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的时候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可以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而不至于由于积累不足,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但多读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像小和尚念经般地一味多读,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读书方法,比如个别读、小组读、角色读、齐读、领读、评读等,以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让学生读有所得。

教师的指导方法主要有:第一,读中理解。

我们都知道,有时学生读得不好,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

把语文中好的词句,精彩的段落直接背下来,这种积累语言的方法很简便,也很有效。

2 领悟推敲,体现“语文味”语言文字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品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地去品味语言的色彩,细腻的情感,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妙。

然而,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年龄小,他们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主要是取决于感情的因素。

一个词该怎样用,不该怎样用;一句话怎么说是对的,怎样说是不对的;一个句子这样写是美的,那样写是不美的,都和学生的情趣有关,因此,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从感情去积累、认识,凭经验作出判断,而不是进行法理上的,法则上的分析。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有时候语文课堂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富有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题材或热门话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辞典、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和游戏,如语文知识竞赛、剧本创作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歌、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和韵律。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小品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空间,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来实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

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魅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一、什么是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更多的可感知、可感受、可回味的语文元素,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美、雅、颂和哀思,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它饱含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情感等多种元素,是一种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二、语文味的种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可以分为语言味、文学味、历史味、哲学味、情感味等多个方面。

1、语言味语言味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运用的美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名篇、赏析句子、语音语调、讲解习惯用语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优美、准确、流畅的语言之美,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文学味文学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文学艺术的美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经典、名篇、佳作等文学作品为例,让学生领略文字的美妙之处,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原文欣赏等多种方式来领略文学之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历史味历史味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将语文教学融入到历史文化中。

通过讲解历史的背景、语境、风俗,让学生了解历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而领悟历史人物的人生哲理、历史事件的道理和教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人物的文字记载,领悟文字的内涵,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语文的探究探究。

4、哲学味哲学味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思辨与思想的探究。

通过朗读名篇、作外围的探究,让学生深入思考文字中的深刻意义、文化内涵,从而领悟生命美学、人生价值、道德伦理等深层意义,增强学生对思想性内容的领会和感知。

5、情感味情感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个人情感、人文情感、共同情感的体验。

通过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感情,体味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元素,让学生成为情感的体验者和理解者,并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需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味语言文字多读领悟运用
近年来,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怎样教才有“语文味”?这个问题取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即训练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一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 多读积累,体现“语文味”
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尤其是朗读,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可以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

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的时候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可以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而不至于由于积累不足,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但多读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像小和尚念经般地一味多读,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读书方法,比如个别读、小组读、角色读、齐读、领读、评读等,以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让学生读有所得。

教师的指导方法主要有:第一,读中理解。

我们都知道,有时学生读得不好,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

把语文中好的词句,精彩的段落直接背下来,这种积累语言的方法很简便,也很有效。

2 领悟推敲,体现“语文味”
语言文字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品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地去品味语言的色彩,细腻的情感,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妙。

然而,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年龄小,他们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主要是取决于感情的因素。

一个词该怎样用,不该怎样用;一句话怎么说是对的,怎样说是不对的;一个句子这样写是美的,那样写是不美的,都和学生的情趣有关,因此,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从感情去积累、认识,凭经验作出判断,而不是进行法理上的,法则上的分析。

通常,我们会采用以下的做法:
第一,删。

删去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再跟原文比较,从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教学《萧山杨梅》时,笔者出示以下两句话:
“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


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

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第二句话中用了一个“一直”,如果和第一句一样删掉它,句子也通顺,但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读一读,就可以体会到“一直”在句中的作用,此刻他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杨梅原有的味道,而是老师的关怀,爱护让学生感到温暖、幸福、快乐,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觉,所以,学生才怀念金老师,感激金老师。

一个小小的词,通过比较推敲,揭示的是文章的中心。

第二,换。

把文本句子中的一个词语换成一个近义词,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再与原文比较。

如《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中的“警察父亲也只淡淡一笑”,如果换成“微微一笑”、“轻轻一笑”,比较一读,就不可能有原文的效果了。

第三,品。

就是对文中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法进行品析,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和写作手法的巧妙,并从中积累、学习和运用。

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让学生在读中区分事物和联系,品悟到作者丰富的想象,认识到想象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添”即添字和“调”即调换词序的方式,感悟语言文字的巧妙。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老师善于发现语言训练的契机,加强语言训练,我们的语文课就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语言训练课,“语文味”也会荡然其中。

3 练习运用,体现“语文味”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一种技能。

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技能则是会不会的问题。

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有赖于大量的实践活动,语言技能和骑车、游泳技能都是技能,从它们的形成过程看,并不存在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语言技能形成的生理机制更加复杂一些。

如果一个教练教孩子游泳,教练只是一味地讲基本知识、动作要领,而不让孩子下水游泳,那么这位教练一定教不好游泳。

因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好游泳。

同样,语言技能也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形成。

我们不能把语言只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学习语言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

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运用语言,把原本单纯的理解训练换成表达训练,让学生把理解到的东西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即积累语言训练,领悟语言训练和运用语言训练。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依借教材,科学设计训练内容,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必能突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