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应试技巧分析

• 一、主题陈述型:围绕*****,自行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二、主题评析/述型
围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常见类型:
• 一、并列式即AB式主题精准型(范围较小、内容具体直 观),其中又可分为限定项时空精准或限定项时空笼统型, 比如: • 1、结合中国近代史,围绕“妇女婚姻观与社会变迁” • 2、结合世界史,围绕“科学与启蒙运动” • 二、并列式即AB式主题笼统型,比如: • 结合世界史,围绕“政治与经济”\“科学与思想” • • • • 三、比较型,比如: 围绕中外政治制度、围绕古代书院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 四、单一型,比如: 围绕近代中国婚姻,围绕科举制,围绕抗日战争
•
•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 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 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 的报道上来。(4分) •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 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 日渐丰富。(4分)
• 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 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 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 革命。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 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 • ——据马克思《资本论》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实依据)。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人民日报》 《红旗》(党报 党刊)、《文汇 报》(综合性日 报) 内容更加丰富, 但依旧政治宣传 方面涉及较多, 娱乐题材缺乏
最新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 历史大题必背万能模板_2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历史大题必背万能模板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历史大题必背万能模板高考历史作为高考文综考试的一个大科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科目。
下文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供参考!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方法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①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②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③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④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⑤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⑥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培训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
治明比 (中、的较心经缩唐语朝济影\提长、。示安语文平)面化图中与心北宋,东而京形平面成图的,都提(限取城定两文语项明\有答关堪项唐语称宋) 中间历华史文变迁
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
答项语)
图8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9北宋东京平面图
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项语)
(答项语)
图一:北约和华约对峙图 图
图二:欧洲联盟成员国示意
Page 6
②解析地图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图中直观信息的成因 和影响等: A、二战中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苏东剧变,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B、二战后两大阵营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西欧国家 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苏东剧变,扫除欧洲 一体化进程障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形成 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西欧、日本、中国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1
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 (开放性试题) 解题技巧
• 一、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 1、从2009年至2012年题目的特点:没有限定范
围,从正反方面回答皆可,主要考查学生的史论 结合能力。 • 2、2013年发生变化,题目特点:要求从材料获 取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Page 2
能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概括, 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3)、很有可能考查历史表格类型的 题目,历史图片类型的题目(必修三这 方面就很好出题)。
Page 16
食产量增长迅速。 B、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 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②解析表格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其中直观信息的成因和影响等。 A、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 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 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B、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 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 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文综考试题型众多,多积累些答题模板会对高考分数有一定的提高!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供参考!
历史41题高考答题模板(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
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幺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高考历史第41题之“目录分析型”解题技巧

⾼考历史第41题之“⽬录分析型”解题技巧⾼考历史第41题开放试题之“⽬录分析型”解题技巧时间:2016年9⽉7⽇编辑:李剑海考⽣要做好“⽬录分析型”此种类型题⽬,需要对课本知识和教材⽬录有着⽐较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拓展能⼒。
(⼀)修改增补类【解题思路】第⼀步:根据要求,写出修改建议(或增或改或删)第⼆步:合所学,阐明理由(从两个⾓度思考:原因及影响)第三步:总结升华,结论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度分析)(为什么会缺?缺了带来什么影响?)1.(拓展⼗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
)参考答案:建议:在“⼀”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理由:新中国成⽴之时,国家⼀穷⼆⽩,经济落后。
在⼈民政府的努⼒和推动下,实现了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新中国成⽴后⾸先开展的重⼤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认识: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新中国顺利完成三⼤改造和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增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以让后⼈更客观的意识到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个探索的过程,亦是⼀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2.(拓展⼗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录提出⼀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参考答案:建议: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理由:⼆战时中国⼈民艰苦卓绝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贡献,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战,中国为盟国提供战略资源和后⽅基地,中国牵制⽇军配合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同时中国的抗⽇战争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持,如美国飞虎队来华抗⽇、苏联对华军事援助和英国对中缅公路的护卫等,世界各国爱好和平⼈民对中国的⽀持是中国抗⽇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突破第41题,拿下历史高分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突破第41题,拿下历史高分纵观近三年的历史全国卷高考试题,概括(概述)类试题已成为命题重点,其通常出现在第41题的位置。
2018 年历史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述)”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 次;2019年历史全国卷三套试题中出现8次;2020年历史全国卷三套试题中则出现13次。
由此可见,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难度的降低,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愈加明顯,甚至到了“得概括者得历史”的地步。
本文将总结历史概括类主观题的基本做题方法,并以2020年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为例做具体剖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题型讲解归纳表格内容可知,历史概括类主观题的特点就是在设问中出现“概括”或者“概述”等词,而具体的考查方向则主要为原因、措施、效果、变化、特点、异同等。
其中,原因、措施、效果等设问难度较小,答案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得出;而变化、特点、异同等设问难度较大,答案需要在提炼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归纳、总结。
二、方法提炼1.以“回答问题”为概括的方向概括是对信息的筛选与提炼,必须要有选择性与导向性,概括的内容要以问题的设置为方向。
传统的历史概括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通常从材料入手,遵循先读材料、再看设问的阅读顺序。
这种方法耗时长、效率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考生将材料反复阅读后仍然不能捕捉材料的关键信息,无法确定材料的中心主旨。
因此,合理的阅读顺序应是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通过阅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严格区分“原因”“措施”“效果(作用)”“变化”“特点”“异同”等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以此强化阅读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并提高阅读效率。
2.以“读懂材料”为概括的基础读懂材料的第一步是字词理解。
就近三年历史全国卷的试题类型来看,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不再出现大段原始史料文言文,阅读难度明显降低,因此材料中的字词障碍较少。
在阅读时,考生要注意勾画语句中的时间、人物、地点等关键信息。
读懂材料的第二步是框架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试卷中41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 、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
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
注意(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
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测试中,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
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
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
(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
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三、答题要求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