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精彩导入

合集下载

让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浅谈历史课堂中的几种导入语

让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浅谈历史课堂中的几种导入语

的一种文学体裁 , 它饱含着作 者的思想感情 与丰 富的想 象 , 言凝 练 而形 象性 强 , 有 鲜 明 的节 奏 、 语 具 和谐 的音 韵, 富于音乐 美 。 利用 优秀经典 的诗词 引入新课 , 可以紧 紧抓 住学生 的注意力 和兴趣点 , 激发他们 的学 习热情 和
化 、 人 的事 迹是 学生 引 以为豪 的 , 当地 利用 乡土历 名 恰 史导 入新课 ,更 能激 发和培 养学 生热 爱家 乡热爱 祖 国 的思 想感情 。如在教 学《 洋务 运动 》 一课 时 , 者这样提 笔 问 :京津 唐地 区是 中 国重要 核 心工业 区之 一 ,而唐 山 “ 在 其 中又 占重要 地 位 , 么 , 为一 个 唐 山人 , 知道 那 作 你
知思维 。如讲到 《 日战争 的爆 发》 , 抗 时 播放 陆川导演 的
电影《 南京 ! 京 !》 南 片段 , 通过 电影再现某些历史场 面 ,
让学生 近距离地感 知抗 日战争 和 日军的残暴 , 发学生 激
的爱 国热情 。 五是 以乡土历史 导入。家乡辉煌 的过去 、 烂 的文 灿
深入 主题 , 课堂气 氛变 得凝重 而 生动 , 收到 了 良好 使 也
的教学效果 。
俗话说 : 良好 的开端 是成 功 的一 半 。 所 以 , 先 “ ” 首 应该开好头 、 好序 , 做 让短 短 的几 分 钟 导 人语 成 为 精 彩教学 的序幕 。 见 的导入 新课 的方式 主要 有 以下 几 常
种:

国文化 的作用 。如在 讲到《 商周 的政 治制度 》 , 夏 时 通过 让学 生讲 大禹治水 的传说 导入 ,进一 步指 出传说 中的
近代 唐 山工业是 如何起 步 的吗 ?” 这一 问 , 学生议 论纷

初中历史课上的精彩讲解案例

初中历史课上的精彩讲解案例

初中历史课上的精彩讲解案例在初中的学习生涯中,历史课总是充满着神秘和趣味。

那些精彩的讲解案例,仿佛一扇扇通向过去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岁月的沧桑变迁,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讲解唐朝的历史时,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体验。

课堂一开始,老师并没有直接翻开课本,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唐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她先让我们诵读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磅礴气势。

然后,老师开始提问:“从这首诗中,你们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看到了宏伟壮丽的宫殿,有的说看到了来自各国的使节朝拜的场景。

老师微笑着点头,接着说道:“这就是唐朝的盛世景象,一个开放、包容、强大的时代。

”随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唐朝的图片,有繁华的长安城、精美的唐三彩、华丽的丝绸服饰。

她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规划整齐,街道宽阔。

而唐三彩则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唐朝高超的陶瓷工艺。

丝绸更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仿佛穿越到了唐朝。

在讲到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

她让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皇帝、宰相、大臣等角色,模拟唐朝的朝堂议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以及君臣之间的权力制衡。

还有一次,老师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她先播放了一段纪录片,画面中是战火纷飞的场景,是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的表情都变得沉重起来。

老师说道:“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就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原因。

”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抗日战争的时间轴,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最后的胜利。

她详细地讲述了每一个重要事件的经过和影响,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讲到抗日英雄时,老师讲述了杨靖宇将军的故事。

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

历史讲述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历史讲述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历史讲述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内容:历史事件讲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

2.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今天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讲述历史事件(20分钟)
1.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2.讲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发展。

3.解释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三、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四、总结(5分钟)
总结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启示,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述。

教学手段:
1.课堂讲解
2.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
教学评价: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讲述能力
3.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学改进: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述历史事件的方式和内容。

2.增加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开篇导入(5分钟)1.引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想象。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呈现(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课件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最早的生活形态、社会的原始状态等。

2.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氏族、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3.讲解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例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等。

三、示范教学(15分钟)1.分组讨论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相关阅读和研究,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扩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相关主题的作文或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较高,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新课导入初中历史教案

新课导入初中历史教案

新课导入初中历史教案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

导入: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开始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

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过程,通过学习古代文明,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激发兴趣: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次机会可以穿越时空,你会选择去哪个古代文明的国家和城市?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呢?
问题提出:你们是否知道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古代文明?它们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目标设定:今天我们将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一起来学习古代文明的神秘之处吧!
引导思考:古埃及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它的文明是怎样得以发展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展示目标: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古埃及文明的奥秘,看看这个古老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珍贵遗产。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原因和独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影响。

过渡:让我们开始这段古埃及文明的探索之旅吧!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古埃及文明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

论文:历史课上几种有效的导入方式

论文:历史课上几种有效的导入方式

论文:历史课上几种有效的导入方式新课的导入,就是所谓的开场白,是指讲授新课之前的引言。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教师搞好教学、学生学好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就好比提琴家上了弦,歌唱家定了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唱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象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

新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谈谈历史课中常见的五种形式。

一、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是指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

采用的一般方式是: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现在提出什么问题,让同学们回答,答完后教师说“上节课就复习到此,下面学习新课”。

温故知新法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承上启下法。

承上启下法是指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内容。

例如在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复习一下前面所讲过的“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于1917年3月发动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又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到1920年底,打败国内外反革命,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本节课我们将了解到,苏维埃政权又通过恢复和发展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后开始往下讲新课。

这种讲法是按照人们的正常思维来给学生讲解的,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2)设问法。

设问法也称为启发诱导法,是指从所讲述的旧知识中找出与新课有关联的问题,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课,先从上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找出与新课有关联的内容即:德意日法西斯击败法国、空袭英国、突袭苏联、美国,占领了欧亚非大部分领土。

面对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世界人民是怎样扭转战局,并最终战胜法西斯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可诱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内容联系起来。

这种形式的开场白可使学生理解每节课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历史知识初中讲解稿教案

历史知识初中讲解稿教案

历史知识初中讲解稿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
1.《中华文明史》
2.历史的基本概念
3.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提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
1.介绍《中华文明史》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文明史》的内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

2.历史的基本概念
教师讲解历史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师通过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主要历史人物。

三、巩固
教师设计历史知识的小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历史,深入了解历史,做一个懂历史的人。

六、作业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一个懂历史的人。

学校试讲初中历史教案

学校试讲初中历史教案

学校试讲初中历史教案
主题: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了解这些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讨论和思考。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其发明者、发明时间和发明原理。

2. 讲解这些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如指南针帮助航海、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字传播等。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古代中国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四、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发明的由来、发明原理和影响等。

六、反馈与评价(5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注:此教案为初稿,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的精彩导入
一、以旧导新
这是一种由旧知推求新知,即从已知求未知的导入方法。

它可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也可由教师用讲述法总结旧知识而导入新课。

例如,教师:“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6月。

在战争的第一年,解放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通过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因此,战争进入第二年时,敌我双方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使我军有条件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外线作战,解放一些城市,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现在我们来学习‘挺进大别山’这一课。

”上述采用了讲述法导入,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思索。

由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抓住这种联系进行导入,就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得十分自然、贴切。

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此外,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并没有存在因果关系,但通过联想、对比之后,也可将这种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导入新课。

二、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就是不借用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维重视并产生认知需要和学习期待,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技能。

其方法有:通过交代新课学习内容、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从课题出发,开宗明义地由课题内涵导入。

如《人类迈进“电气时代”》一课,教师如能从解释“电气时代”这一概念破题导入新课,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课题”常常是全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历史内容的基本线索。

对于那些内容极为复杂,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课,采取这种破题式的导入方法是特别有效的。

三、故事导入
“故事”,这里是指有史可据的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趣味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运用故事进行恰当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早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就是导入的好材料。

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
上述的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但其来源大多数学生却未必知晓。

故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

四、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或看影视片段、幻灯片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

它使学生有置身于历史过程之感,会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符合中学生认知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故此种导入效果也极其理想。

如教学“美国内战”,可先向学生展示一面美国国旗,从介绍说明旗上图案的含义导入。

导语是:“同学们,这是一面美国小型的国旗。

旗上有50颗星星,代表今天美国拥有50个州。

旗上有13条红白相间的横线,是代表着美国刚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时的13个殖民地。

以后美国每扩大一个州,就在旗上增加一颗星星,到了1898年才拥有今天50个州的领土。

那么,美国领土怎么能从原来的13个州魔术般地变成50个州呢?我们学完‘美国内战’后,就能解开这个谜底了。

”这样的导入,先以实物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步步引导渐入正题,十分贴切自然,也属于构思奇巧的一类导入了。

此外,学生所喜爱的歌曲、绘画、诗歌等,都是直观形象的艺术形式,也可作为导语的材料。

五、经验导入
所谓经验导入,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与新课知识相联系,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

如讲授“农作物引进新品种”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对甘薯、玉米都很熟悉。

可是,你们知道甘薯又叫什么名称吗?你们知道甘薯和玉米是从哪里引进的吗?下面,我们将学习到这些知识。

”中学生多少已积累了生活上的各种经验,但是,有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仅是肤浅的体验。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从学生已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作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

六、由“今”导“古”
即“以今寻古”导入法。

它可用当今重大的纪念日、节日或事例(含新闻)等导入。

“今”与“古”是有联系的。

现代史与近代史联系最为密切,现代史中的许多现象就是近代史的发展和延续。

用“今”导入,不仅给“古”赋予了时代感、现实感和亲切感,而且会从“古”中加深对“今”的了解。

“今”与“古”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中还可悟出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

如讲“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可以把香港问题同课题主旨联系起来。

导语是:“同学们,现在香港已回归祖国。

大家都很想知道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仅包括香港本岛,还包括所谓的‘新界’。

‘新界’是怎样被英国‘租借’走的?我们学习了本课后,这个问题就水落石出了。

”这样的导入,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和现实中“活”的知识相联系,做到思维与古今历史同步,延伸或追溯根源,就能成为启人心扉的导入。

七、设疑、悬念导入
这是一种以认知的冲突方式设疑,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创设悬念、适当置疑,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愿闻其详”。

教师抓住这个最佳的导入时机,往下滔滔不绝地讲课,及至问题讲完,学生的疑惑、悬念、矛盾消除了,师生的心理都得到满足和平衡,一堂好课便完成了。

因此,设疑、悬念导入,通常在新知识还不能为学生所感知、所理解之时,会获得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可以先用图片让学生看被焚毁后的圆明园惨象,再让学生看该园林被毁前富丽堂皇的景象图片,使学生产生惊讶、困惑之感,对圆明园的认识有了强烈的反差。

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出:“当年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明珠’,是集中国皇家珍贵文物、珠宝和中西园林建筑艺术于一园。

它被焚毁,是我国一项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它是被谁焚毁的?被焚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这就是教师的导入技能。

以上提及的,只是历史课的几种导入方式。

实际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导入技能也应当五彩缤纷。

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导入,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他们迅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之,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导入技能,非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振奋教师的自信心,使历史课熠熠闪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十五分钟,莫忘导入。

愿大家以此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