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拾椹供亲蔡顺少年孤,事母孝。
岁荒①,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②,以异器③盛之。
赤眉贼见而问之。
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岁荒:年成不好。
②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
③异器:不同的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顺日拾桑椹/日中不至B. 以白米牛蹄赠之/临别赠言C. 贼悯其孝/悲天悯人D. 粮食不足/足智多谋(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3)你认为蔡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答案】(1)A(2)黑者味甘/ 以供母 / 赤者味酸 / 以自食(3)孝顺的人。
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解析】(1)A项,每天;B项,都解释为:赠送;C项,都解释为:怜惜;D项,都解释为:多。
故选A。
(2)根据本句的意思“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
”;还可以根据虚词“以”及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3)“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可见他的孝顺;“贼悯其孝”侧面表现他的孝心。
分析人物品质后再举例,注意格式“朝代+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
(完整)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完整)五年级⽂⾔⽂阅读训练⽂⾔⽂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之,得狐。
狐⽈:“⼦⽆敢⾷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我,是逆天帝命也。
⼦以我为不信,吾为⼦先⾏,⼦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兽见之皆⾛。
虎不知兽畏⼰⽽⾛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领。
长,担任⾸领。
3.⾛: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项是()A .⽼虎认为⾃⼰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起⾛。
B.⽼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起⾛。
C.⽼虎认为⾃⼰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起⾛。
D.⽼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起⾛。
3.“兽见之皆⾛”,是因为:(⽤⾃⼰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有卖其珠于郑者,为⽊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饰以玫瑰,辑以⽻翠。
郑⼈买其椟⽽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注释:1.⽊兰:⼀种⽊纹很细的⾹⽊。
2.柜:盒⼦。
3.桂椒:⾁桂及⼭椒,这⾥指⾼级⾹料。
4.玫瑰:这⾥指⼀种美丽的⽟⽯。
5.辑:通“缉”。
6.椟:盒⼦。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是时期的(⼈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为⽊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
(1)楚⼈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买其椟⽽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这个成语来⽐喻3.郑⼈买履郑⼈有欲买履者,先⾃度其⾜,⽽置之其坐。
⾄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乃⽈:“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 ⽈:“宁信度,⽆⾃信也。
”——《韩⾮⼦》注释:1.履:鞋。
2.度(duo)⽤尺⼦量。
3.置:放置,搁在。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收集一、文言文阅读(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古代国家的名字。
③山之阳:山的南面。
④山之阴:山的北面。
⑤仞: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迷惑失道:(2)遂得道:(3)乃掘地: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1处)蚁壤一寸而仞有水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4.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③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④归取之。
及反,市罢⑤,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lǚ):鞋。
②度:测量。
③至:等到。
④反:同“返”,返回。
⑤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B.而置.之其坐(搁,放)C.而忘操.之(操作)D.遂不得履.(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2.郑人买鞋不试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坐等其成,安于现状,终将一事无成。
B.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C.做事粗心,大大咧咧,终将一事无成。
D.不信度而自信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翠鸟①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
②避患:避免灾祸。
1.文中出现了三个“之”字,都是指代作用,指代的是。
2.结合注释,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课内阅读(13分)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①这是齐王第三次侮辱晏子,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不多于10个字)②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晏子的表现很出色。
他把“淮南”比作了______________,把“淮北”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橘”比作______________,把“枳”比作________________。
言下之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
③晏子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不少于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略2.《滥竽充数》是一篇,讲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我们学过的成语故事还有、。
【答案】寓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解析】略3.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3%)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文言文检测(含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检测(总分30分)班级姓名(一)(11分)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1分)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2分)(二)曾子杀彘(10分)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rǔ)还,顾反为女(rǔ)杀彘(zh 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女:汝,你;彘:猪特:只是;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4分)(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1分)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译文:4.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答:(三)宋濂(lián)嗜(shì)学(9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aì)。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嗜】喜欢【怠】松懈,懈怠。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1.解释加点的字。
(4分)毕()之()假()遍()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与理解。
围魏救赵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①/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②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④于魏也。
”田忌/从之。
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⑤。
①刑余之人:受过肉刑,身体不完整的人,孙膑曾受膑刑。
②孙子:这里指孙膑。
③罢:同“疲”,疲劳,疲乏。
④收弊:坐收挫败的结果。
⑤梁:魏定都大梁,故亦称“梁”。
[1]田忌想要直接带兵去援救赵国,孙膑给了他什么样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那年,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词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通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①,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②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方来:将要来;②诣:到……去;③曷:同“何”,什么④得无:莫非习题: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__ 何以:____________ 何坐:____________ 避席: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2020秋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D.愚公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没有老。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遂”的意思是()A.完成B.于是,就C.顺心,顺意3.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A.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C.愚公是一个愚蠢的人。
D.嘲笑别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卧薪尝胆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②国,乃苦身③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⑤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⑧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注释】①赦:免除或减轻刑罚。
②反:同“返”,返回。
③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
④坐:同“座”,座位。
⑤女:同“汝”,你。
⑥折节:放下身架。
⑦振:同“赈”,救济。
⑧吊:慰问。
1.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厚遇.宾客()A.相遇B.对待,款待C.机会D.遇到2.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置胆于坐.()A.坐下B.椅子C.座位D.形成3.“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__________4.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分别写出它们的意思。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
——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
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四.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
请你举出两个来。
五.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涉:渡过②遽:立刻③契:用刀子雕刻④惑:糊涂
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