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八阵图》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八阵图古诗诗意 八阵图杜甫古诗欣赏

八阵图古诗诗意 八阵图杜甫古诗欣赏

八阵图古诗诗意八阵图杜甫古诗欣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公元766年。

夔州江边有八阵图。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由八种阵势组成。

主要是用来操练军队和作战的。

八阵分别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作者初到夔州,观赏遗址后想起诸葛亮,作此咏怀,赞扬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对诸葛亮丰功伟绩高度概括,反映真实的历史。

“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声誉卓著,赞扬诸葛亮的军事业绩,为下面凭吊遗迹作铺垫。

“江流石不转”——是说八阵图的石堆,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石不转”不但写出遗迹的神奇特征,更赞扬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渝,磐石不动,
“遗恨失东吴”——是说刘备吞吴是完全失算的计谋,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国之大计,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遗恨”不仅是对诸葛亮的惋惜,更是对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丰富,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此恨绵绵,寓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杜甫古诗意向解析

《八阵图》杜甫古诗意向解析

《八阵图》杜甫古诗意向解析一、原文呈现《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逐句解析与意向阐述“功盖三分国”此句以极为简洁的笔触,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在三国鼎立时期所建立的盖世奇功。

“三分国”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诸葛亮的智谋和战略贡献,使得蜀汉在三国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里的“功盖”二字,充分彰显了诸葛亮功勋的卓越和无可比拟。

在杜甫的笔下,诸葛亮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智慧和力量的代表。

意向阐述:此句通过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如同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其功勋和智慧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创造的一种兵法阵图,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变化无穷,可挡十万精兵。

此句进一步突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成就。

“名成”二字表明,诸葛亮的英名不仅因其政治和外交才能而著称,更因其军事上的卓越成就而名垂青史。

意向阐述:此句通过对“八阵图”的提及,展现了诸葛亮在军事领域的杰出贡献。

他的智慧和才能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外交上,更在军事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江流石不转”此句字面意思是江水东流不息,而布阵的石头却岿然不动。

这里的“江流”暗喻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长河,“石不转”则象征诸葛亮的八阵图和其智谋永恒不变。

这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了诸葛亮智谋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

意向阐述:此句以江流和石头的对比为意象,传达了一种对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及其智慧的敬仰之情。

诸葛亮的智谋如同那岿然不动的石头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冲刷。

“遗恨失吞吴”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成功吞并东吴的遗憾之情。

“遗恨”二字凝聚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和对历史命运的无奈感慨。

“失吞吴”则具体指诸葛亮北伐中原、意图一统天下的壮志未酬之事。

意向阐述:此句通过对诸葛亮历史遗憾的提及,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出处】唐·杜甫《八阵图》。

【译注】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杜甫以此诗极力赞美诸葛亮的功业。

功盖:功业盖世。

八阵图:诸葛亮曾排下一座有名的八阵图。

诸葛亮的盖事功业,远超过三国时代的任何人; 他所排下的八阵图,也因此而大为有名。

【全诗】《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全诗鉴赏】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

首二句系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功劳盖世,无与伦比。

“名成八阵图”是写诸葛亮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说他创制的八阵图成就了他世代不朽的名声。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这是诸葛亮在作战布阵上的一种创造,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屡战屡胜的奇迹。

这二句对仗工稳,言简意赅,乃警辟、凝练之笔。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

据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5尺,60围,纵横棋布,排列为64堆,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即使夏季被洪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石出,八阵图之石堆依然如故,600年来岿然不动。

这两句诗的前一句,首先是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具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其次“石不转”三字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坚如磐石之心的象征。

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正道出这终天之恨的具体指向,其意是说先主刘备失策于吞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方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八阵图唐朝: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八阵图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杜甫《八阵图》简析

杜甫《八阵图》简析

杜甫《八阵图》简析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①,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

【注解】
①“功盖”句:谓诸葛亮为相,建立蜀国,三分天下,功业盖世。

②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军事创造。

③“江流”句:历来相传,夔州有八阵图石,江流不能冲散。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是诗人初到夔州看到八阵图遗迹时所写的一首咏怀诗。

首二句高度赞颂诸葛亮的卓著功勋,他对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功劳盖世。

后二句抒发感慨,对其事业未成寄以同情。

这首怀古绝句,融议论于诗中,把怀古与述怀相融为一,给人一种遗恨悠绵、余意不尽之感。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在字里行间作者是怎样体现自己的情感呢?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赏析唐诗《八阵图》

赏析唐诗《八阵图》

赏析唐诗《八阵图》《八阵图》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诸葛亮的敬仰和对他才能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简述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为蜀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八阵图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阵法,被誉为“八阵之冠”,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

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统一中国的遗憾。

诸葛亮曾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但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诗中,杜甫通过描写江水和石头的静止,来表达诸葛亮对历史的遗憾和对自己才能的骄傲。

最后两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总的来说,《八阵图》是一首赞美诸葛亮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对他未竟事业的遗憾。

《八阵图》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蜀国名将诸葛亮的英雄气概和卓越才华。

以下是《八阵图》的续篇。

回望历史,遥想那风华绝代的三国时代,英雄豪杰并起,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擅长治国理政、精通音乐、书法等领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才。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英雄总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

诸葛亮虽然创造了八阵图这一伟大的军事阵法,但仍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

他对自己未能实现统一的遗恨,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诸葛亮的一生依然留下了辉煌的业绩。

他运筹帷幄、以智谋著称,为蜀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道永恒的光,照耀着历史的长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杰出的英雄们虽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

如今,我们更应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继续传承诸葛亮的英雄气概,以他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杜甫《八阵图》的古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的古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的古诗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经典名言、经典日志、经典美文、经典说说、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古诗大全、成语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lassic famous quotes, classic journ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classic sayings, after reading, experiences, essays, ancient poems, idiom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杜甫《八阵图》的古诗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八阵图》诗词鉴赏
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
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
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很多因素,
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个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个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
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
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
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
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
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
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
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
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
这个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
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
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
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有,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
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
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
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
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
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