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温病少阴证

合集下载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湿邪气或火热邪气侵袭而引起的疾病,早期流行于中国
南方,后来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中医认为治疗温病必须要根据病情
和体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讲讲温病的治证原则。

1.湿热证
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多、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湿热证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可以用石膏、黄连、黄芩
等清热解毒中药来治疗病情,同时可用竹茹、茅根等中药来利湿退黄。

2.阳明证
阳明证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尿少、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阳明证的原则是泻火、通便、清热解毒。

可以用大黄、芒硝、大
青叶等中药来清热解毒,同时可用芦荟、火麻仁等来通便泻火。

3.太阳证
太阳证主要表现为身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风、恶寒、口渴
等症状。

治疗太阳证的原则是发散风寒、解表发汗。

可以用麻黄、桂枝、芍药等中药来发散风寒,同时可用板蓝根等来解表发汗,促进体
内的阳气运行。

4.少阳证
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口干、胸闷、耳鸣等症状。

治疗少阳证的原则是清少阳、解郁消气。

可以用黄芩、黄苓、龙胆等中药来清少阳,同时可用薄荷、香附等来解郁消气。

总之,治疗温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饮食,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温病。

第56讲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第56讲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由于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所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表里传。
第二种情况是循经传,所谓循经传,是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我们把它叫做循经传呢?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对!如果我们讲到这儿,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就很灰心了,原来是大家没好意思说。太阴之邪传少阴,因为在《伤寒论》的写作次序中,写完太阴就写少阴,写完少阴就写厥阴,按照这样的次序来传的,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循经传。我们在最开始讲“六经辩证的若干问题”的时候我们说,这里的循经传,不是按照子午流注的次序,也不是按照经脉经气流注的次序,而就是按照《伤寒论》中的写作次序,所以这个名词在临床实际没有更多的意义,我们今天不再用这些名词了,但是我们读《伤寒论》的注家的这些著作的时候,遇到这些词,所以我们今天偶尔也用一用,使大家在读注家的书的时候,能够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太阴之邪传少阴的例子,我们在太阴篇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那个273条的“自利益甚”和277条的“宜服四逆辈”,都隐含着太阴虚寒下利,越拉越重,就由单纯的脾阳虚发展到脾肾两虚,最后直接就形成了少阴病,这个我们也不用再多作介绍。
为了很好的理解少阴病出现的症状,出现的症状的病机,我们仍然要复习一下少阴的有关生理。
少阴病的主要证候就这么多,当然还有什么动血证呀,伤津动血证啊,等等,那些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第五个我们谈少阴病的治疗禁忌。少阴病的治疗禁忌,那应当禁汗,禁吐,禁下。因为少阴病毕竟是以虚证为主,汗吐下都不能够祛除少阴的邪气,而只能白白的损伤少阴的正气,导致病情的恶化,所以少阴要忌汗吐下,禁攻邪的方法。还禁火劫。虽然它是个寒证,但用火疗的方法强迫发汗,也会伤阴损液,也是不行的。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首先对脏证来说,它可以有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为什么少阴脏证它不象太阴病一样,就是个脏虚寒证,它没有提到热证,而少阴病有寒化,有热化两类。这主要是因为,心是主火的,肾是主水的,水和火就是阴阳相对的两种变化。更何况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句话我们再重复一遍,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是它的生理基础。当素体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这就出现少阴的寒化证。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少阴病篇,涉及到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涉及到阴盛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涉及到阴盛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还涉及到阳虚身痛证,治疗用附子汤;还有阳虚水泛证,治疗用真武汤。除此之外,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讲义上还列了下利滑脱证,胃寒剧烈的呕吐证,因为它不是特别典型的少阴寒化证,所以我们不在这里给大家列出来。,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少阴三急下与温病

少阴三急下与温病

少阴三急下与温病320条、321条、322条,统称为少阴三急下,汉唐时期的人有阴阳观念,从来没有认为这是问题,自明清以来,知识分子不敢议论朝政,纷纷钻进故纸堆中研究中医,表面上“尊经尚古”,私底下夹带私货。

或是篡改条文次序,或是篡改条文内容,将《伤寒论》改的面目全非,很多条文出现争议。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燥咽干,腹胀不大便”,这些看着似乎并不要命的证候,为什么就要急下,需要从少阴的生理说起。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藏盛,乃能写”,肾为坎卦,二阴夹一阳,五藏六腑之精藏于二阴之中,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如果虚阳外越,二阴就变成了寒水。

少阴本热而标阴,阳明本燥而标阳,《素问·六微旨大论》“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

“燥热相临”,燥气与热气相伴,燥邪与热邪勾结,一旦燥邪耗伤肾水,五藏六腑之精就会因无所藏而外亡,就是死证。

《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为离卦,二阳夹一阴,若燥邪与热邪勾结,灼伤心中真阴,精神无所藏,也是死证。

所以,我们不能一见大承气汤就是阳明病,要思考仲师用大承气汤干嘛?从《伤寒论》中可以看出,仲师反对滥用攻下之法,必须攻下之时也是如履薄冰。

虽然根据病情轻重制定出三张承气汤方,但面对疑似大承气汤证时,依然会先以小承气汤试探有无燥屎,若不转矢气则“慎不可攻之”。

如此谨慎之人,面对“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燥咽干,腹胀不大便”时,却坚定的提出“急下之”,可见病情之危急。

我认为仲师在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是为拆分燥热,这与后世温病学家走的路不一样。

假设阳明病是一壶烧开的水,少阴病是半壶烧开的水,仲师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撤火。

温病学家是一边添凉水一边撤火,比如增液承气汤。

但有些医家学得偏了,不敢撤火,一直添凉水,而且,添凉水之法的受众很庞大,有违温病大师创方本意。

一直以来,有一种声音,伤寒方不能治温病,这些人选择性失明,不接受异样的结论。

少阴病(表阴证)类方证

少阴病(表阴证)类方证

少阴病(表阴证)类方证一.怎样判定少阴病少阴病概念已于太阳病篇说明,少阴病与太阳病是同属表证,但有阴阳之别,故前面太阳篇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说明。

不过此仅就发热与否以示两者之辨还不够完善,因于少阴病篇又提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是少阴病的特征,不但无热而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者有别,而且津血俱不足,脉亦微细,并其人困倦少神,与太阳病有着明显区别,故不论太阳伤寒或中风,若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者,即可辨证为少阴病证。

这里亦告诉我们,判定少阴病主要依据少阴病提纲、辅助提纲,更重要的是遇到表证,排除太阳病即是少阴病。

今结合《伤寒论》中有关论述,简括如下。

提纲:《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阴病的,主要特征,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虚衰,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

辅助提纲:《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说表证有两类,一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为太阳病,已在前述。

二者为“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为表阴证少阴病,即少阴病的第二重要特征,为无热恶寒。

由这两个特征根据临床判定少阴病多无错误,是很简单的事。

这里要说明的是,要明了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

依据八纲的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亦不例外。

临床验之,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表现为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

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第302条》,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

唯以少阴病本来正气虚衰,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暂,二三日后即常传里、半表半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胃肠型感冒是其一)。

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

张锡纯论治温病医案赏析

张锡纯论治温病医案赏析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医界第一可法之书”[1],在书中张氏对于温病的治疗,远绍仲景,近取陆九芝,述温病治法详于《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统一寒温。

所创的治温之方,如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的加减运用法,临床用之疗效卓越。

今拜读此书受益良多,对张氏治温医案也颇多体会,现举几则治温医案并予评析,以探求张氏“寒温统一”学术思想。

1 温病初期,清透并举张氏倡导内外合邪,在伤寒、温病的辨治中重视体质,他认为体质是伤寒、温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外感之着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则其热益甚;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则寒益甚也”[2]592。

他认为风温多属实热,伏气温病(春温)多内有蕴热兼阴虚;对于温病的传变,他遵从六经传变规律,认为外感初得皆在太阳,温病初得亦多在太阳,且转阳明甚速。

基于这些认识,张氏对温病初期的治疗多以清透并举为主,所创制温病初期三方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中皆用石膏清透里热,以宣透之品薄荷、连翘、蝉蜕宣散郁结、疏达气机、透邪外出,以达“火郁发之”之效。

医案摘要:患者年二十余,仲夏夜寝,因夜凉,受寒,晨起微觉恶寒,后见高热,喘促,脉洪长而浮。

辨证:病在太阳涉及阳明。

拟以清解汤加减,清透表里之热。

处方:生石膏一两半,薄荷四钱,蝉蜕三钱,甘草一钱五分,炒牛蒡子三钱。

服后汗得而愈。

[2]117评析:外感中于太阳则恶寒,中于阳明则不恶寒而发热。

因时至春夏,气候温热,外感之邪不与寒水相感召,而与燥金相感召,从阳明经络入侵而发温病。

病于仲夏,人多蕴热,转阳明较快。

此病不专在太阳而兼阳明,故见患者表里俱热之喘促。

张氏言:“薄荷气味近于冰片,最善宣透,其力内至脏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达,可治温病中筋骨作疼;蝉蜕性微凉胃淡,可以皮达皮,为发汗之妙药”[2]116;患者表里俱热,加重石膏用量以清透内蕴之热;温病不宜用热药,杏仁性温,故加性凉之牛蒡子降肺定喘。

少阴证治

少阴证治

5、少阴咽痛证
①猪肤汤证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 肤汤主之。(310)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 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 分六服。 用于治疗少阴阴虚火旺,虚火循经上扰 的咽痛证。
②甘草汤证与桔梗汤证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不差,与桔梗汤。(311)
四、少阴病证治
1、少阴寒化证
素体少阴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
①阳衰阴盛证 畏寒蜷卧,冷汗自出,手足厥冷 下利清谷 小便白或小便不利 但欲寐 脉沉、脉微细、脉微欲绝、脉沉伏不出 或兼身热。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②阴盛戴阳证 阳衰阴盛证加其人面色赤。治用白通汤 破阴回阳,交通上下。(314、315)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③阴盛格阳证 阳衰阴盛证加身热反不恶寒。治用通脉 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外。(317) 四逆汤加大干姜和生附子的用量
甘草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 者可四两)
四逆汤类临床应用
①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胃炎,胃下垂 ②心肌梗塞伴发心源性休克,合生脉散 ③慢性肾炎,合五苓散 ④慢性支气管炎,合二陈汤、止嗽散 ⑤高血压,低血压,证属阴盛阳虚者 ⑥放射性白细胞减少证,合四物汤 ⑦肢端青紫症,合当归四逆汤 ⑧冷性荨麻疹,加细辛、防风、蝉衣 ⑨阴性疮疡,合阳和汤
4、少阴阳郁证
少阴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或少阴阳气被 寒邪所郁而不能外达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 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 主之。(318)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 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为舒肝之祖方,柴胡舒肝散、消遥散、 血腑逐瘀汤皆由此方加减化裁而来。

范中林六经辨证少阴病7

范中林六经辨证少阴病7

范中林六经辨证少阴病7范中林六经辨证----少阴病72008-05-10 11:30少阴证舌强王××,男,60岁。

内蒙古某厂干部。

[病史]1970年末,在架设变压器时,被钢丝绳撞击头部,当即昏迷约8分钟,急送当地×x医院,诊为“急性脑震荡”。

约一月内均处于意识模糊,吐字不清,口角流涎状态。

其后仍觉头晕、头胀、恶心、呕吐、畏声音刺激。

经治疗两月,上述诸症有好转,但严重失眠,且似睡非睡之状,持续7年余。

头左侧偶有闪电般剧痛,发作后则全身汗出。

1976年5月开始觉舌干、舌强,说话不灵,下肢沉重,后逐渐发展至左上肢厥冷麻木。

到1979年2月,出现神志恍惚,气短,动则尤甚,纳呆,病情加重。

同年11月内蒙××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转北京治疗,于1980年1月3日来诊。

[初诊]舌强,舌干,难以转动已三年余。

尤其晨起为甚,须温水饮漱之后,才能说话,舌苔干厚,刮之有声。

纳差,畏寒,左上肢麻木,活动不灵,下肢沉重无力,左肢较甚。

七年来双足反觉热,卧时不能覆盖,否则心烦不安。

步履艰难,扶杖可以勉强缓行数十米,动则喘息不已。

小便清长频数。

面色黄滞晦暗,眼睑浮肿,精神萎靡。

舌质暗淡,少津,伸出向左偏斜,苔灰白腻,脉沉。

此为少阴阳衰阴盛证,以四逆汤主之。

处方:制附片60克(久煎)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二剂(辨证]此例脑外伤,酿成后遗之证多年。

来诊时,神靡,恶寒,内寒外热,四肢沉重,舌淡,脉沉,一派少阴阳衰阴盛之候。

陆渊雷云:“少阴病者,心力不振,全身机能衰减之病也。

”患者头部受重物撞击,长期失眠,纳呆,甚则神志恍惚,肢体麻木,迁延过久,必致全身机能衰减,心肾阳气俱伤。

盖头为诸阳之会,舌为心之苗。

心力不振,肾阳衰微,津液不能上达,可引起舌强难言。

证属少阴寒化,阳衰阴盛,即投以四逆汤为治。

[二诊]11月7口。

主诉:服完一剂,半夜醒来,自觉舌有津液,已能转动,遂情不自禁,唤醒陪伴说:舌头好多啦,我能说话了!起床后,下肢沉重感亦减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

【病因】
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延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口唇干裂,舌干而缩,薄有黄苔欲黑,频频饮水不少濡润,饮食懒进,一日之间,惟强饮米汤瓯许,自言心中热而且干,周身酸软无力,抚其肌肤不甚发热,体温37.8℃其脉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细,至数如常,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少赤涩。

【诊断】
此伏气触发于外,感而成温,因肾脏虚损而窜入少阴也。

《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冬时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实时成为伤寒,恒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暗生内热,至春阳萌动之时,其所生之热恒激发于春阳而成温。

然此等温病未必入少阴也。

《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言冬不藏精之人,因阴虚多生内热,至春令阳回其内热必益加增,略为外感激发,即可成温病。

而此等温病亦未必入少阴也。

惟其人冬伤于寒又兼冬不藏精,其所伤之寒伏于三焦,随春阳而化热,恒因其素不藏精乘虚而窜入少阴,此等证若未至春令即化热窜入少阴,则为少阴伤寒,即伤寒少阴证二三日以上,宜用黄连阿胶汤者也。

若已至春令始化热窜入少阴,当可名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中内有实热,脉转微细者也。

诚以脉生于心,必肾阴上潮与心阳相济,而后其跳动始有力。

盖此证因温邪窜入少阴,俾心肾不能相济,是以内虽蕴有实热,而脉转微细,其咽喉疼者,因少阴之脉上通咽喉,其热邪循经上逆也。

其唇裂舌干而缩者,肾中真阴为邪热遏抑不能上潮,而心中之亢阳益妄动上升以铄耗其津液也。

至于心中发热且发干,以及大便燥结小便赤涩,亦无非阴亏阳亢之所致。

为其肾阴心阳不能相济为功,是以精神昏愦,闭目蜷卧,烦人言语,此乃热邪深陷气化隔阂之候,在温病中最为险证。

正不可因其脉象无火,身不甚热,而视为易治之证也。

愚向拟有坎离互根汤可为治此病的方,今将其方略为加减俾与病候相宜。

【处方】
生石膏(三两轧细)野台参(四钱)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八钱)玄参(五钱)辽沙参(五钱)甘草(三钱)鲜茅根(五钱)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鲜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

取清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此方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水煮数沸,取其汤代水煎药。

【方解】
温病之实热,非生石膏莫解,辅以人参并能解邪实正虚之热,再辅以地黄、山药诸滋阴之品,更能解肾亏阴虚之热。

且人参与滋阴之品同用,又能助肾阴上潮以解上焦之燥热。

用鸡子黄者,化学家谓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为滋补肾脏最要之品也。

用茅根者,其凉而能散,用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热上出外散以消解无余也。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周身之热度增高,脉象较前有力,似近洪滑,诸病皆见轻减,精神已振。

惟心中仍觉有余热,大便犹未通下,宜再以大剂凉润之药清之,而少佐以补气之品。

【处方】
生石膏(一两轧细)大潞参(三钱)生怀地黄(一两)玄参(八钱)辽沙参(八钱)大甘枸杞(六钱)甘草(二钱)鲜茅根(四钱)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

取清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说明】
此证之脉象沉细,是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也。

迨服药之后,脉近洪滑,是肾气已能上潮于心而心肾相交也。

为其心肾相交,是以诸病皆见轻减,非若寻常温病其脉洪大为增剧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