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中医药伤寒论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 阴 亡 阳 的 格 阳 证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通脉四逆汤 方义:于四逆汤倍干姜量并加重附子以大剂 回阳救逆急驱内寒以救将竭之阳气。方后加 减法,为仲师实践经验,加以细读。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 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原本无汗故云:“反”。 分析: 故云“亡阳也”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派虚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提要:少阴病治禁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提要:突出少阴温法运用 •本条据脉论证提出急温之的临床意义。 分析: •脉沉者,沉微也 “脉沉者 •以脉不沉到沉为肾阳急骤衰退 急温之” •以沉脉示四逆吐利等证必接踵而至 (要点、 •见微知箸,治中有防,防患于未然 难点)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阳之戴 通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汤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 阳证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阴液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伤寒学——少阴病辨证论治

阴
腹痛----阳虚寒凝,气机不畅
病
小便不利----利久津伤
病机:阳虚寒盛,脉络损伤,固摄无权
治疗:桃花汤----温阳止利,涩肠固脱
.
鉴别:
病机
实热
实热壅遏大肠,
蒸腐气血,化为脓 血
证候
脓血鲜明,臭秽,里急后重明 显,腹痛较剧,热、渴、苔黄 脉数,多属新病。
虚寒
脾肾阳虚,寒湿中 阻,脉络损伤,统 摄无权
脉象:脉阴阳俱紧---里寒偏盛,三部脉沉而紧 病 证状:反汗出---阴寒太盛,逼阳外亡 人 诊断:亡阳也---真阳外亡,证属少阴
同时见证:咽痛---阴寒极盛,虚阳上浮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
少阴病禁汗( 285 /P305)
细——阴虚
阴虚有热
脉象 沉——主里证
或
少阴病
数——主阳虚或有热 阳衰阴盛
.
(二)通脉四逆汤证(317/P309阴盛格阳的证治)
少阴病
下利清谷——脾肾阳衰,水谷不化 主证 四肢厥冷——阳衰不能充达四末
脉微欲绝——心肾阳衰,不能鼓动血脉 身反不恶寒——寒盛于内,格阳于外
或然证 腹中痛——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面赤咽痛——虚阳浮越于上 干呕——阴寒上逆犯胃 利止脉不出——泻利过甚,阳衰阴竭
阴
盛
,
阴
阳 格阳于外
格
拒
面赤为主
利
破
、
阴
微
回
、
阳
厥
身反不恶寒 为主
宣通上下 宣通内外
.
续前: 方药
附
用葱白交通上下阳气,不用甘草,恐其留恋中焦
子
、
干
重用姜、附破阴回阳,宣通内外,并用甘草补中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20【320~335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20【320~335条】以有形调⽆形以⽆形治有形●⽆法胜有法法⽆定法⼀叶知⼼巫娜 - 茶界 II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三⽇,⼝燥咽⼲者,急下之,宜⼤承⽓汤.这个少阴病传⾥的时候⼀般传⾥传太阴,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也有传阳明的,少阴病根本就是津液虚,那么它要传阳明呢他⼀化热就了不得了,所以津液枯竭和⼤便燥结特别迅速,所以要有少阴的外观,⽽发⽣阳明病,⼤概都要急下。
它这段就是,少阴病只是⼆三⽇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在表,⼆三⽇之后要传⾥,那么就突然间⼝燥咽⼲,咱们讲太阳病是⼝燥咽⼲不可发汗,说是热盛津液虚衰的⼀种反应,所以急下之。
那么这个要稍⼀延误,津液有枯竭的危险。
咱们讲阳明病也讲了,阳明病本来没有死证,假设津液虚竭之后,那你就攻补两难了,正虚⽽邪实。
你攻邪吧病⼈受不了,你扶正吧邪还在⾥搁着呢,越补越实,所以阳明病这个实呀,全是热实津液虚竭,这个少阴病⼀来就有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其他情况开始就是⼝燥咽⼲,这不可轻视,若不急下,转过来就是⼀个内⾥头实得厉害,津液再虚竭就不可措⼿了,所以需要急下,宜⼤承⽓汤。
这是⼆个⽅⾯看问题,仲景把他搁少阴病,⼀⽅⾯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原来是少阴病,那么到⼆三⽇了,急剧传⾥发⽣阳明病,有这种情况。
另⼀⽅⾯,我们在临床上,假设遇上⼀般的感冒,咱们说是外邪了,在初作很短暂的时间内马上发⽣⼀个,他⼝燥咽⼲呢,外表上就是脉微细,但欲寐,就是有少阴病的征候出现,与这个是⼀样的。
那么他⼀出现就发⽣⾥热太厉害了,所以他是⼝燥咽⼲,津液马上就要虚竭⽽且⼈马上就表现出虚衰的外象,以少阴病的形式就发现出来了,所以这条从不同⾓度说,根据具体事实来研究,那么他并没有开始发⽣少阴病这种情况,那么突然发⽣这种情况,也属于少阴病传⾥为阳明病的,⼀样治疗,也得⽤⼤承⽓汤,⽤在这⾥就是要说明这个,病来的⾮常猛,津液有⽴刻枯竭之势,这类的阳明病伴有虚衰征候可了不得,所以要治病当急嘛,这个时候你要迎头急下以存津液,否则转瞬恶证逢起,那就不可救药了,所以有这些问题呀,就得急下,没有其它的什么办法,你象咱们讲阳明病那个三急下,与少阴的三急下都是这个情形。
少阴病篇(七版)(1)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 分析:原本无汗故云:“反”。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故云“亡阳也”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精派品课虚件 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阳之戴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阳证
通 汤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精阴品课液件 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 提要:少阴病治禁 ❖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肾阳虚衰精品,课件不能制水
❖ 启发:
葛根芩连汤证
自利而渴 黄芩汤证 伴小便短赤 细问小便
白头翁证
色白否为
本条—必伴小便色白 清长
辨热利、 寒利的关键
太阴 下 不渴 少阴 利 口渴
虚 寒 证
重心在于脾虚肾阳虚不甚 重心在肾阳虚衰是脾虚及
肾为主,属火衰阴盛之口渴 与热精品盛课件津伤口渴截然不同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疝蛔虫病脉
证治第十九
01
第二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
并治第十四
05
03
第二十六章
惊悸吐血下
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第二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
淫病脉证并
治第十八
第三十一章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一
第三十章妇人妊娠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三十二章妇人杂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二
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一、痉
二、湿
三、暍
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
谢
观
看
并治
第九章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
第十章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4
第十八章奔豚
气病脉证治第
八
5
第十九章胸痹
心痛短气病脉
证治第九
第二十章腹满寒疝宿
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
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一
第二十二章痰饮咳嗽
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辨证点:
少阴下利-伴口渴。 自利 太阴下利-不渴。 白虎加人参汤-热灼津亏 五苓散证-水停三焦 少阴病-阴阳俱虚 厥阴病-风火炽盛,灼津耗液 三阳证-多热证,实证。 阴寒上扰 三阴证-多虚证 阴虚阳亢(热化证) 阳气来复(太阴)
口渴
心烦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二】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 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 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似睡非睡的状态,脉沉而微细伴无热恶寒、身蜷、欲吐不 吐、下利清谷、口不渴、四肢厥逆、小便清白、舌淡苔白。 少阴寒盛亡阳则可见吐利,汗出,咽痛、而局部无红肿, 脉沉紧无力。)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一】提要: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 3.少阴寒化证的病机: 少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4.少阴寒化证的治法: 温经回阳 5.方药: 四逆汤类方剂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太少两感证证治-治当表里同治 2.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治(302条): 主症:发热,脉沉, 恶寒明显,无汗,神萎,乏 力,头身疼痛较轻,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一般发
热不高,亦无明显下利清谷,四肢厥冷)。
病机:太少两感初起,表证稍缓,阳虚程度较重。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温经微汗解表(助阳解表 ) 方药:麻 黄-发汗解表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二】提要: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治禁:禁汗、下、火劫诸法, 以防伤阴耗阳之变 。
思考:吐法可以用吗?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一】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 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 足温者,可治。
甘缓微汗
炙甘草-补中益气
益气温阳 炮附子-温经扶阳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二、少阴热化证(303) 【原文】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 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 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 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太少两感证证治-治当表里同治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301条):
主症:发热,脉沉;伴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神萎,乏力,舌淡苔薄白。(一般发热不高,无明 显下利清谷,四肢厥冷。) 病机:太少两感初起,表证稍急,阳虚较轻。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温经解表(温阳解表 ) 方药: 麻黄-发汗解表 细辛-辛温雄烈,透彻表里 附子-温经扶阳
第二节小结:少阴病以阳气之消长盛衰为判断预后 的关键,即少阴寒化证的预后取决于阳气的存亡。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一、太少两感证-少阴表证(301,302)
【原文】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 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 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概说
2、脏腑:
手-心,属火,藏神,主血脉,为一身之主。
少阴
足-肾,属水,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先天之本。
概说
3、表里关系: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 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 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 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第五节
少阴便脓血证、吐利证 (306~309)
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
【原文一】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二】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91)少阴病,欲解0)
【原文二】提要:少阴病欲愈候与欲解时
1.“脉阳微阴浮”之“阴”“阳”,是指尺脉和 寸脉而言。风为阳邪,少阴中风,寸脉当浮,今不 浮反微,是邪气不盛。少阴主里,尺脉当沉,今不 沉反浮,是阳气渐复之象。脉阳微而阴浮,标志正 盛邪衰,这是阴病见阳脉之候,故为欲愈。 2.“从子至寅上”指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子、丑、 寅三个时辰,是一日之中阴气已衰,阳气始生之时。 少阴病在此时得到阳气相助,是病欲解的最有利时 机,故此时为少阴病欲解时。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五】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 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 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注意:可治、必自愈并非不药而自愈。此时应据辨证 结果,采用扶阳抑阴之法,酌情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等方温经回阳。若因吐利而致阳气暴虚,阴阳气不相顺接, 脉一时不能接续所致“脉不至”,可以用灸法以温通阳气, 阳气通则脉可复。所灸穴位,临床上常以关元、气海为主, 亦可同时投以四逆汤等方剂,以增强疗效。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黄连阿胶汤证证治-少阴热化证(之一)
主症:心中烦,不得卧;可伴咽干口燥,舌红少 苔或薄黄,脉沉细数。 病机:肾阴亏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泻火(育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药:黄芩、 黄连-泻心火 成无已曰:“阳有余以苦除之
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补真阴
3、病机:心肾虚衰,水火两虚。 4、主证:脉微细,但欲寐。
概说
5、类型:
少阴寒化证
少阴病本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表证(即太少两感证) 少阴咽痛证 类少阴证:
少阴三急下证
概说
6、治疗: 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温经回阳)
代表方: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
附子汤,真武汤,桃花汤。
少阴表证:温经发汗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提要:少阴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附子汤证 主症:身体痛、骨节痛、背恶寒、手足寒、口中和, 脉沉。本证背恶寒程度较重,且无发热。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留着于经脉骨节之间。 治法: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方药:炮附子量大温阳,人参补虚,参附相伍以温 壮元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芍药活血通 络止痛。在服药的同时可采用灸法以增强温 阳散寒止痛作用。 思考题: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
概说
三、 少阴病: 1、概念:少阴病是以心、肾阳虚为主的全身性里虚寒证。 2、成因: • 直中-素体阳虚,阴虚或阴阳俱虚之人,感觉外邪,邪气直犯少阴,发为少阴病。 • 转属-病在它经,失治,误治损伤了心肾,形成少阴病。(多从太阳病、太阴病转属而来。)
例:60条,61条,69条,82条。
• 两感-阳经、阴经同时感邪发病,以太(阳)少(阴)两感为多。如301条和302条。
第七章 辨少阴病 脉证并治
英洪友
概说
一、少阴的意义:
• 少,小也;即阴气较少之义。
• 少阴主精气,与精气及精气活动有关的心、肾归少阴。
二、 少阴的生理:
1、 经络: •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
代表方:麻黄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咽痛证:辨证施治
代表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少阴三急下证:急下
代表方:大承气汤
治 禁:禁汗、吐、下、火劫。
概说
7、预后:
阳回则阴寒退-愈 • 少阴寒化证 阳衰则阴寒盛-危 阴复热退-愈 • 少阴热化证
热盛之阴-危
【原文一】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四】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 竭,为难治。 提要:少阴病动血变证之二─伤津动血证─难治证
强发少阴汗,扰动营血,而致下厥上竭。病入少阴,气血阴阳俱衰。 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末,故四肢厥逆;四逆而不见汗出,是阳虚阴盛但 尚未至亡阳,治当扶阳抑阴而严禁发汗。若强发其汗,不但伤阳,而且伤 阴,更能扰动营血。阳气大伤,血失统摄,随虚阳上涌而妄行,则可发生 出血之变。至于血从何道而出,势难断定,故云“未知从何道出”。 阳气亡于下,故称“下厥”,阴血又从口鼻眼目外出而竭于上,故称“上 竭”。下厥上竭之证,阴阳气血俱有损伤且有上下离决之势,病情危重。 此时欲治下厥,当用温药,则有碍于上竭;欲治上竭,须用凉药,则有碍 于下厥。如此治下碍上,治上碍下,温清两难,故曰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