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培训教材
5 少阴病篇

【释义】 主证: 无里证——指无吐利等里证,说明里阳虚不甚。 恶寒、发热、无汗——表证未解。 脉沉——少阴阳虚,表证未解,证势较缓。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 【治法】温经微汗解表。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解表散邪。 附子一枚——温经扶阳。 甘草二两——甘缓补中。
二、四逆散证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提要】 阳郁致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四逆 ——气滞阳郁,不能达于四末。 或然证: 咳、悸 ——心胸阳气失于宣通。 小便不利 ——气郁水道失于通调。 腹中痛、泄利下重 ——气机不畅,木横乘土。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芍药二两 滋肾阴,养心血。 鸡子黄二枚 1.阿胶烊化 煎服法 2.鸡子黄在药煎好去滓稍冷后纳入。 苦寒直折心火。
2、猪苓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下利——泌别失职,水渗大肠。 咳 ——水气犯肺。 呕 ——水气犯胃。 渴 ——①水津不化,津不上承。 ②阴虚有热。 心烦不得眠——阴虚有热,上扰神明。 (当有小便不利、身热等证——水热结于焦。) 病机:阴虚火旺,水气不利。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方义】【应用】等见阳明篇。
第二节 少 阴 病 本 证
一、少阴寒化证
1.四逆汤证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
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 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
色白也。(28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提要】 论少阴病阳虚阴盛证治。
6.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页,共85页。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生 理
脏腑: 心包和肝
概
况
①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②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生理特点 ③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④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第二页,共85页。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十二页,共85页。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不孕 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 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 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疾病具备本证 病机者。
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 不止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提要】正虚邪陷阳郁,唾脓血泄利不止的 证治。
第十七页,共85页。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357
因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下
寸口脉沉而迟
证候
喉咽不利 唾膿血
手足厥逆
咽喉肿胀疼痛 吞咽困难
邪陷阳郁
泄利不止 脾虚肠寒 下部脈不至
【解析】326
因机:邪入厥阴,木火上炎,土虚木贼
厥 陰 之 爲
脉证 特点
消渴 —口渴多饮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
—嘈杂似饥
风木化火 炎灼于上
病
不欲食
食则吐蛔
脾虚木贼而为下寒
误下则更伤脾阳,下寒更重 误治:下之利不止
提示:厥阴病禁下
第六页,共85页。
少阴病

虚烦不眠——阴虚内热,热扰心神 阴虚内热, 虚烦不眠 阴虚内热 或呕黄苦水) 咳(或呕黄苦水)——水(热)上犯 水 下利——水(热)下迫 下利 水 误 火 劫 汗 ——阴更伤, 阴更伤, 阴更伤 , 阴
阴 利水
谵语——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扰心神 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 谵语 心失养
原文319条: 条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主之。 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脉滑数,舌薄黄干质 较持续,脉滑数, 实热证 较持续 不得眠, 红,不得眠,小便短赤
心肾 阳虚 阴寒 心神 失养
下利清谷——火不暖土,水谷不化 下利清谷 火不暖土, 火不暖土 呕不能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阳虚脾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呕不能食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不 不 —阳虚,气不化 , 不上 阳虚, 阳虚 不利 ——阳虚不能 阳虚不能 , 清冷——阳虚不能 清冷 阳虚不能 水
治法:急温之 回阳救逆, 治法:急温之——回阳救逆,破阴回阳 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Hale Waihona Puke 附子、 方药:四逆汤 附子 干姜、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面赤——加葱白通格上之浮阳下达 腹痛——阳虚阴盛,气血凝滞,加芍药活血和络,敛阴止痛 干呕——阴寒之气上逆犯胃,加生姜和胃降逆 咽痛——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加桔梗利咽开结 利止脉不出——阳大虚阴内竭,阴阳不相接续,加人参以益 气生津固脱复脉
呕不能食 下利清谷 阴盛阳衰 恶寒?卧 重证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虚阳浮越于外 其人面色赤—虚阳浮越于上 咽痛—虚阳浮越于上
里真寒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阴盛格阳—外假热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第五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第五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的一种阳性证。
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
热邪在这个地方,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往上来。
所以口苦咽干都是孔窍的地方发生热象。
口苦,少阳病见口苦,最常见不过。
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证。
咽干,内有热,咽也干,热往上亢,目眩就是头眩晕。
也就是说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充斥热邪,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必然的反应。
所以拿它作少阳病的一个特征,是比较正确的。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这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少阳病不是特殊的病,只要在临床上遇到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证候,可以肯定是少阳病证。
这是辨少阳病的特征。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意思是太阳中风类的病,而传入半表半里而发生的少阳病,也叫少阳中风,就是由太阳中风证而转属少阳病叫少阳中风。
二耳聋,无所闻,目赤,这与上面讲的口苦咽干是一样的道理。
热要是甚者,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而已,有的时候身与目也发生热亢的证候,身热的甚则聋,目热的甚则发昏,所以这在少阳病里是经常遇到的。
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有时候耳聋目赤,所以柴胡剂五官的证候常有用的机会,尤其耳聋目赤,大概这种应用柴胡加石膏的法子好。
胸中满而烦,有二个看法,一个为胸胁苦满互词,而烦,柴胡证喜烦,也就是说热往上冲,上面基于耳目口咽,由于往上冲胸中也满,由于热往上冲关系也烦,这么讲也可以。
说他是柴胡证的一个征候,即是胸胁苦满而烦。
前面柴胡讲了,在这只简单的说一下。
柴胡四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在这把胸满而烦放在一起,言外的意思是这是柴胡证。
这个初传少阳而发生的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前面讲多了,不可吐下,半表半里,病不在里,在里而实于上而可吐,实于心下可以泻。
不在里当然不可吐下。
病邪没在胃汤里,吃泻药只能虚其胃肠而已。
胃虚,如有寒饮的话则乘这,而心下悸而惊,惊则是燥的意思,惊燥,比一般的烦厉害了,这部是病陷于里的一种证候,甚而惊燥。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5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5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陰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陽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陰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陰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陰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陰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陰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陰病陽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陰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陰脖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陰陽虚的吐利症状。
少陰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陽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陰盛于下,则虚陽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陽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陽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陰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陰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陽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陰陽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陽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陽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陰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陰属下焦陽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陈修园:少阴热化太过而亦或病。
少阴病八日,为阳明主气之期,九日为少阳主气之期,病气由阴而渐出于阳。
身以外为阳,手足为诸阳之本,一身手足尽热者,阳气盛也。
所以然者,以少阴之本热移在膀胱,膀胱为胞之室。
膀胱热不得外发于肢体而为热,必内动其胞中之血而为便血也。
此言少阴热化太过,脏病于腑,而胃便血也。
【按】柯注下利便脓血,指大便言;热在膀胱而便血,是指小便言。
汪注肾主二便,从前后便而出,皆是。
黄元御: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
膀胱,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总统皮毛,故腑热一身俱热,是必病便血。
《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肾,脏也,膀胱,腑也,肾温则阳气秘藏而血不流溢,肾寒则脏中之阳散于膀胱之腑,腑热,故血海不秘,随膀胱而输泄,必便血也。
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少阴水火同经,而独以君火主令。
水升而化火,则癸水不寒。
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太阳水火同气,而独以寒水司权。
火降而化水,则丙火不热。
病则癸水不化丁火,故少阴肾善于病寒,丙火不化壬水,故太阳膀胱善于病热,此其中有甲乙之木邪焉。
肝以风木而主疏泄,胆以相火而主秘藏,肾之温暖而蛰封者,相火之秘藏也,膀胱之清凉而通利者,风木之疏泄也。
病而风木不能疏泄,故水道不通,相火不能秘藏,故膀胱有热。
足少阳自头走足,病则上逆,手少阳自手走头,病则下陷。
膀胱之热者,手少阳三焦之相火离肾脏而泄于膀胱,一身手足之热者,足少阳胆经之相火离肾脏而泻于肢体也。
肝木藏血,而其性疏泄,木陷于水,疏泄不行,怒而生风,愈欲疏泄。
泄而不畅,其轻则为水淋,其重则为血淋。
淋血之家,痛涩而频数者,风木强泄而不畅也。
便血之证,热在膀胱,而肾脏则寒。
盖肾寒不能生木,而后木郁而生风,风性善泄,愈泄而愈陷,愈陷而愈泄,故血不上行,而病下脱。
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十陰十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十陰十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十陰十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十便色白者,少十陰十病形悉具;小十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十陰十陽十俱紧,反汗出者,亡十陽十也;此属少十陰十,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十陰十病咳而下利,(言严)语者,被火劫故也,小十便必难,以强责少十陰十汗也。
少十陰十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十陰十病脉微,不可发汗,亡十陽十故也;十陽十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十陰十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十温十,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十陰十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十温十者,可治。
少十陰十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十陰十中风,脉十陽十微十陰十浮者,为欲愈。
少十陰十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十陰十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十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十陰十七壮。
少十陰十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十胱,必便血也。
少十陰十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十陰十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十陰十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十陰十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十陰十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少十陰十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十陰十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十陰十病始得之,反发十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十温十服一升,日三服。
少十陰十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十温十服一升,日三服。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19)【伤寒】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词解】但欲寐:但欲,只想之意;寐,是睡。
但欲寐,指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一种昏沉迷糊状态。
【要点】本条论述少阴病的脉证。
【今译】少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脉证,脉搏微细,精神委靡不振。
【释析】本条仅十二字,以“脉微细,但欲寐”一脉一症立论,代表了少阴病阴阳衰微,气血双亏的一类证型。
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阴阳俱虚,神失所养,则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状态,称为“但欲寐”。
此脉证反映了少阴病的本质,故以之作为少阴病的诊断依据,凡起病具有此脉症特点者,即可诊断为少阴病。
本条历来被注家称为少阴病的提纲,其一,首先剖析“脉微细”作为提纲,本篇在“少阴病”三字下,脉呈现:脉阴阳俱紧,脉细沉数,脉微而尺脉弱涩者,脉暴微、脉紧反去者,脉阳微阴浮者,脉不至者,脉微细沉,脉沉者,脉暴出者,脉微欲绝,脉弦迟者,脉微涩,少阴病诸多之脉象以“脉微细”统之,实难理解。
其二,“但欲寐”一症本篇提到两次,即本条与下条,多数注家认为心肾阳虚,神志恍惚,而紧接着下一条又提出“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如果真出现“但欲寐”的似睡非睡的情况,怎么又有“欲吐不欲,心烦”的自觉症状呢?其三,少阴病按照寒热分类,“脉微细、但欲寐”作为寒证不具体,热证又不包括,假若把少阴病作为虚寒证而称之为提纲,而少阴病又不尽虚寒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肤汤证、猪苓汤证,均为少阴热证;少阴“三急下”急用大承气汤通泄邪热,实属少阴里实证治。
以上阐明“脉微细,但欲寐”远远不能概括少阴病的脉证,它只能作为少阴病证治的一类证型,而不能作为提纲。
标出此文字为提纲的目的意在表达“少阴病皆属心肾阴阳两虚”,从全篇论述看,心肾阴阳两虚不能概括少阴病,其余不讲,仅少阴“三急下”之证治,岂能用心肾阴阳两虚所能讲通?心肾阴阳两虚固然属于少阴病,但不能概括少阴病,这说明仲景本无提纲提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