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九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中医药伤寒论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中医药伤寒论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里寒外热(发热) 少阴阳虚阴盛 脉微欲绝 面赤—虚阳上越 身反不恶寒(发热)—虚阳格于外—格阳特证
少 阴 亡 阳 的 格 阳 证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通脉四逆汤 方义:于四逆汤倍干姜量并加重附子以大剂 回阳救逆急驱内寒以救将竭之阳气。方后加 减法,为仲师实践经验,加以细读。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 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原本无汗故云:“反”。 分析: 故云“亡阳也”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派虚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提要:少阴病治禁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提要:突出少阴温法运用 •本条据脉论证提出急温之的临床意义。 分析: •脉沉者,沉微也 “脉沉者 •以脉不沉到沉为肾阳急骤衰退 急温之” •以沉脉示四逆吐利等证必接踵而至 (要点、 •见微知箸,治中有防,防患于未然 难点)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阳之戴 通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汤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 阳证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阴液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xx年xx月xx日•辨少阴病脉证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辨少阴病护理保健篇目录01辨少阴病脉证篇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心肾两脏虚衰为特征的病变。

少阴病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盗汗、潮热、口干、两颧潮红、尿频、腰膝酸软等。

定义和症状少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过度劳累、年老体衰、饮食失调、情志失调等。

少阴病的病机主要为心肾两虚,即心阳不足,肾阳虚亏,温煦无力,脏腑功能衰退。

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舌苔等方面的情况。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息来判断病情。

切诊:通过把脉来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等情况。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辩证施治。

0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针对不同的少阴病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静脉注射、物理降温等。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少阴病患者往往存在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针灸可以缓解少阴病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但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少阴病的方法包括耳针、头针、手针、足针等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少阴病主要遵循“养阴清热”的原则,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后,患者需注意保持针眼清洁,避免感染,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治疗少阴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口服药物进行治疗。

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注意事项少阴病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外用药物辅助治疗,如中药外敷、药膏等。

少阴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03药物选择020103辨少阴病护理保健篇定期进行家庭成员的健康检查,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定期检查提供营养均衡、全面的饮食,保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所需。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陈修园:少阴热化太过而亦或病。

少阴病八日,为阳明主气之期,九日为少阳主气之期,病气由阴而渐出于阳。

身以外为阳,手足为诸阳之本,一身手足尽热者,阳气盛也。

所以然者,以少阴之本热移在膀胱,膀胱为胞之室。

膀胱热不得外发于肢体而为热,必内动其胞中之血而为便血也。

此言少阴热化太过,脏病于腑,而胃便血也。

【按】柯注下利便脓血,指大便言;热在膀胱而便血,是指小便言。

汪注肾主二便,从前后便而出,皆是。

黄元御: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

膀胱,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总统皮毛,故腑热一身俱热,是必病便血。

《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肾,脏也,膀胱,腑也,肾温则阳气秘藏而血不流溢,肾寒则脏中之阳散于膀胱之腑,腑热,故血海不秘,随膀胱而输泄,必便血也。

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少阴水火同经,而独以君火主令。

水升而化火,则癸水不寒。

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太阳水火同气,而独以寒水司权。

火降而化水,则丙火不热。

病则癸水不化丁火,故少阴肾善于病寒,丙火不化壬水,故太阳膀胱善于病热,此其中有甲乙之木邪焉。

肝以风木而主疏泄,胆以相火而主秘藏,肾之温暖而蛰封者,相火之秘藏也,膀胱之清凉而通利者,风木之疏泄也。

病而风木不能疏泄,故水道不通,相火不能秘藏,故膀胱有热。

足少阳自头走足,病则上逆,手少阳自手走头,病则下陷。

膀胱之热者,手少阳三焦之相火离肾脏而泄于膀胱,一身手足之热者,足少阳胆经之相火离肾脏而泻于肢体也。

肝木藏血,而其性疏泄,木陷于水,疏泄不行,怒而生风,愈欲疏泄。

泄而不畅,其轻则为水淋,其重则为血淋。

淋血之家,痛涩而频数者,风木强泄而不畅也。

便血之证,热在膀胱,而肾脏则寒。

盖肾寒不能生木,而后木郁而生风,风性善泄,愈泄而愈陷,愈陷而愈泄,故血不上行,而病下脱。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19)【伤寒】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词解】但欲寐:但欲,只想之意;寐,是睡。

但欲寐,指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一种昏沉迷糊状态。

【要点】本条论述少阴病的脉证。

【今译】少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脉证,脉搏微细,精神委靡不振。

【释析】本条仅十二字,以“脉微细,但欲寐”一脉一症立论,代表了少阴病阴阳衰微,气血双亏的一类证型。

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阴阳俱虚,神失所养,则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状态,称为“但欲寐”。

此脉证反映了少阴病的本质,故以之作为少阴病的诊断依据,凡起病具有此脉症特点者,即可诊断为少阴病。

本条历来被注家称为少阴病的提纲,其一,首先剖析“脉微细”作为提纲,本篇在“少阴病”三字下,脉呈现:脉阴阳俱紧,脉细沉数,脉微而尺脉弱涩者,脉暴微、脉紧反去者,脉阳微阴浮者,脉不至者,脉微细沉,脉沉者,脉暴出者,脉微欲绝,脉弦迟者,脉微涩,少阴病诸多之脉象以“脉微细”统之,实难理解。

其二,“但欲寐”一症本篇提到两次,即本条与下条,多数注家认为心肾阳虚,神志恍惚,而紧接着下一条又提出“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如果真出现“但欲寐”的似睡非睡的情况,怎么又有“欲吐不欲,心烦”的自觉症状呢?其三,少阴病按照寒热分类,“脉微细、但欲寐”作为寒证不具体,热证又不包括,假若把少阴病作为虚寒证而称之为提纲,而少阴病又不尽虚寒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肤汤证、猪苓汤证,均为少阴热证;少阴“三急下”急用大承气汤通泄邪热,实属少阴里实证治。

以上阐明“脉微细,但欲寐”远远不能概括少阴病的脉证,它只能作为少阴病证治的一类证型,而不能作为提纲。

标出此文字为提纲的目的意在表达“少阴病皆属心肾阴阳两虚”,从全篇论述看,心肾阴阳两虚不能概括少阴病,其余不讲,仅少阴“三急下”之证治,岂能用心肾阴阳两虚所能讲通?心肾阴阳两虚固然属于少阴病,但不能概括少阴病,这说明仲景本无提纲提法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译文】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症,理应呈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

【评析】本条讲辨少阴亡阳的脉症。

脉紧主寒,脉阴阳俱紧,则为寒邪已直侵少阴。

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

是浮而紧;少阴病,脉阴阳俱紧,是沉而紧。

阴症本不当有汗,现在反见汗出,这是阴寒太甚,阳虚不能固外而从外脱的现象。

里寒盛而阳外脱,所以当有吐利咽痛等情况发生。

因少阴脉循喉咙,虚阳循经上越,郁于咽嗌,则咽痛,阴盛于内,中阳不守,则上吐下利。

少阴病既吐且利,阴寒已盛,若再见咽痛汗出,亡阳之变即在顷刻,此时应急投大剂姜,附以回阳固脱,若因循失治,那是非常危险的。

本症咽痛,由于阴寒极盛,虚阳上浮所致,大多不红不肿,和实症咽痛完全不同,切不可治以清热利咽等通套药方,也不需要单独治疗,得姜附回阳以后,火归本位,则咽痛亦自能痊愈。

【原文】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①少阴汗也。

【注释】①强责:过分强求的意思。

强责少阴汗,是不当发汗而强用发汗的方法。

【译文】患少阴病的人,咳嗽,腹泻,又有谵语的症状,这是因误用火法,强发少阴之汗,劫耗津液的缘故,小便必然是艰涩难下。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火劫伤阴的变症。

少阴病本有寒化、热化的不同,咳而下利的症候,也有从阴化寒,从阳化热的区别。

从寒化的,用真武汤,从热化的,用猪苓汤,这是一般的大法。

今文中指出“被火气劫”一句,是从谵语的症状悟出,因为使用火法必然损及阴液,心阴受伤以致心神浮越,因而出现谵语;肾主二便,今强迫少阴之汗,津液受伤,化源不继,是以小便难。

关于谵语一症,亦有作胃阴被劫释,如《金鉴》曰:“今被火气劫汗,则从热化而转属于胃,故发谵语。

”又如尤在泾曰:“少阴不当发汗,而强以火劫之,不特竭其肾阴,亦并耗其胃液,胃干则谵语。

”是说亦有理致,可以并存,临床自当结合全部病情辨证。

【原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译文】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治疗时不宜用发汗法。

【评析】本条讲少阴里症,禁用发汗。

臭节草少阴病属里症,故云“病为在里”,里症一般是禁汗的,如误用之,就会导致伤津或亡阳的危险。

若少阴里虚寒而兼有太阳表症发热无汗脉沉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权一汗,但必须配伍护阳的药物,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一类方剂。

本症脉细沉数,数脉似应主热,但数而沉细,就不能肯定属热,相反,大多数属于里虚寒甚,因此说“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原文】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译文】少阴病,脉搏呈现若有若无的微象,这是阳气大虚,不可用发汗药治疗。

阳已虚,而尺部脉搏弱涩的,是阴亦虚,也不可用泻下剂。

【评析】本条指出少阴病汗下禁例。

本条阳虚禁汗,阴血虚禁下,乃行文之便,决不意味着阳虚可下,阴血虚可汗。

应知汗、下为攻邪之法,无论阳虚、阴虚,汗、下皆不可用。

【原文】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译文】患少阴病,到了八九日,全身和手足都发热,这是热在膀胱,必将引起小便下血。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热涉膀胱血分的变症。

少阴病邪涉于膀胱血分,热伤血络,可以出现小便血的变症。

“一身手足尽热”是本症的辨证要点。

其一,有别于阴盛格阻症,其症身热不恶寒,但手足必冷;其二,作为热在膀胱的标志,膀胱外应皮毛,热在膀胱,故一身手足尽热。

【原文】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①,为难治。

【注释】①下厥上竭:厥逆因于下焦阳虚,故称下厥;阴血因上出而耗竭,故称上竭。

【译文】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即所谓的下厥上竭,属难治之症。

【评析】本条讲强发少阴之汗,而导致动血的变症。

病人少阴,气血阴阳均已亏损,即使有可汗、可下的症候,亦应该慎重用药。

少阴病,阳气虚弱,所以厥冷无汗,假使汗出,则多属亡阳危候。

少阴正症,本无汗法,篇中麻附细辛、麻附甘草二汤,都因有太阳兼症,所以发表与护阳同用,以求从权一汗。

今少阴病外无兼症,而强发其汗,不但伤阳,而且伤阴,更能扰动营血,血随虚阳上涌,循清窍而出,但病变仓促,很难逆料何窍出血。

所以说,或从口鼻,或从目出。

先是阳气衰于下而为厥逆,复以误汗,营血外溢而竭于上,造成下厥上竭,下厥治当用温,而上竭又不宜用温,顾此失彼,确属难治之候。

【原文】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译文】少阴病,恶寒怕冷,身体踡卧而下利,手足逆冷的,预后不良。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纯阴无阳的不治症。

少阴病预后的吉凶,决定于阳气的存亡。

阳气尚存的,是为可治;阳气衰绝的,是为不治。

本条恶寒而无身热,身蜷而手足不温,是谓有阴无阳之症,已属危候,而又兼下利,所以断为不治。

【原文】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译文】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阳气衰竭的死候。

少阴病吐利,出现躁烦,是衰微的阳气与邪抗争的表现。

如果正能胜邪,则当阳回利止,病即由重转轻。

今更增加四逆,则可证阴邪猖獗,阳气已达到竭绝的地步,有阴无阳,所以断为死症。

【原文】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①者,死。

【注释】①自冒:冒者,如以物冒首之状,这里是指眼发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而言。

【译文】少阴病,下利虽然停止,而头部发生眩晕,并且时时自冒的,为死候。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阴竭阳脱的死症。

本条的利止,未言手足转温,而反见到头眩和时时自冒的现象,可知这一利止,不是阳气来复,而是由于阴液已竭,源泉竭绝。

阴液既竭于下,则阳失依附而飞越于上,所以见到头眩而时时自冒,此时阴竭阳越,脱离在即,因此断为死候。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译文】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症,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症,主治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兼表症的治法。

少阴病虚寒症本不发热,今始得病即见发热,所以称为反发热。

一般来讲,发热为太阳表症,但太阳病应当脉浮,现在却是脉沉,沉脉为少阴里虚,脉症合参,是少阴兼太阳表症,亦即后世所谓少阴与太阳两感症。

此为两经兼病,虽有少阴里虚脉候,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程度,所以用温阳发汗,表里同治。

如果下利肢厥,则里症为急,治当先温其里,本方即不可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两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译文】少阴病,得病两三天时,既有发热等表症,亦有少阴阳虚症,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

因为病才两三天,尚无吐、利等里症,故用温阳微汗解表法。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兼表症势较缓的治疗。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译文】少阴病,得病两三天以上,心中烦躁不安,不能够安眠的,主治宜用黄连阿胶汤。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阴虚阳亢的症治。

邪犯少阴,往往可因体质因素而发生寒化与热化两种不同的症候,如素体阳虚,病邪从阴化寒而成寒化症,提纲中所举脉微细、但欲寐,是其典型脉症。

本条得之两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是为少阴病的热化症,因病邪从阳化热,阴虚阳亢所致。

寒邪化热伤阴,仅是少阴热化症的一个方面,也可由阳明之热灼伤真阴而成,程扶生说:“而心烦不得卧者,是阳明之热内扰少阴,故不得寐也”。

还可因感受温热之邪,内灼真阴而致。

事实上,无论是由寒邪化热,或阳明之热灼阴,或温热之邪,只要具有真阴伤而邪热炽的脉症,就可确诊为少阴热化症。

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上,便呈现心中烦不得卧,说明肾水素亏,邪从热化,肾水不足,心火亢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心烦不得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