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导学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 27 相似 课题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学习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2.会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学习重点】 定理的运用.【学习难点】定理的证明.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旧知回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有SSS ,SAS ,ASA ,AAS 等方法,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是否也有类似的简单方法呢?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 32,完成下列内容: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另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各边长的2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他们对应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解:他们的对应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但相似.【合作探究】教材P 32探究.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知识模块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 33例题,完成思考:【合作探究】如图所示,在△ABC 中,∠A =60°,BD ⊥AC ,CE ⊥AB ,求证:△ADE ∽△ABC .证明:∵BD ⊥AC ,CE ⊥AB ,∠A =60°,∴∠ABD =∠ACE =30°,∴AD AB =AE AC =12,又∵∠A =∠A ,∴△ADE ∽△ABC . 归纳: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知识模块三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 33例1,进一步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合作探究】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长分别为4,5,6,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一边长为2,它的另外两条边长应当是多少?你有几种答案?解:设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另外两条边长分别为x ,y ,则:①若24=x 5=y 6,解得x =52,y =3;②若x 4=25=y 6,解得x =85,y =125;③若x 4=y 5=26,解得x =43,y =53.综上所述,共有三种答案,分别为52,3或85,125或43,53.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知识模块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知识模块三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当堂检测】1.在△AB C 中,AB =6,AC =8,在△DEF 中,DE =4,DF =3,要使△ABC 与△DEF 相似,需添加一个条件是∠A =∠D (写出一种情况即可).2.如图所示,当x =36时,△ABC ∽△A 1B 1C 1.3.(南京中考)如图,在△ABC 中,CD 是边AB 上的高,且AD CD =CD BD.(1)求证:△ACD∽△CBD;(2)求∠ACB 的大小. 解:(1)∵CD 是边AB 上的高,∴∠ADC =∠CDB=90°,又∵AD CD =CD BD,∴△ACD ∽△CBD ; (2)∵△ACD∽△CBD ,∴∠A =∠BCD.在△ACD 中,∠ADC =90°,∴∠A +∠ACD=90°,∴∠BCD +∠ACD=90°,即∠ACB=90°.【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数学下册 27.2 相似三角形判定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4.如图,△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求证:△ABC ∽△DEF .
5.如图,已知
AE
AC
AD AB
,∠1=∠2求证:∆ABC ∽∆ADE
【达标提升】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8cm ,AD=4cm ,E 为AD 的中点,在AB 上取一点F ,使△CBF ∽△CDE ,则AF= ______cm 。
2.如图,△ABC 与△A ′B ′C ′相似吗?为什么?
3.在方格纸中,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连线为边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如图,请你在4×4的方格纸中,画一个格点三角形A 1B 1C 1,使ΔA 1B 1C 1与格点三角形ABC 相似(相似比不为1).
D C A B
E F
4.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下列选项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的是( )
5.如图,在大小为4×4的正方形网格中,是相似三角形的是 ( )
①②③④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②和④
6.如下图,A、B、C、P、Q、甲、乙、丙、丁是方格纸中的格点,为使△ABC∽△PQR,则
点R应是甲、乙、丙、丁四点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7.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为4、5、6,另一个
三角形的一边为12,它的另两边应是多少?你有几种答案?
【学后反思】。
九年级数学下册 相似判定(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自研课(时段:晚自习时间: 10分钟)旧知连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两个三角形因“平行”而“相似”.新知自研: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相似三角形判定二.展示课(时段:正课)【学习主题】1、利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一学习“探究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二:“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2、能运用上述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学法·时间)展示方案(内容·学法·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问题探究与方法生成(40分钟)【作图与猜想】作图:在右侧作图区作出两个三角形:△ABC的三边长为1㎝,1.5㎝,2㎝;△DEF的三边长为2㎝,3㎝,4㎝.测量:测量你所作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你的发现:计算:根据作图数据,计算对应边的比,观察结果,你的发现:猜想:根据你的测量结果和计算情况,猜想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探究与证明】认真阅读课本第42页“探究2”内容阅读探究题干·明确内容结合猜想,表明探究的已知条件和探究问题梳理过程·理清证明步骤①探究的证明中,先将小三角形转移到大三角形中,再进行证明.这一环节辅助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两人帮扶对建议解决以下问题:作图与猜想·比对两人的猜想结果,关注测量和计算过程;·完善猜想的题设和结论五人互助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探究与证明中的指导,关注:·辅助线价值·中介三角形意义·全等的证明·全等、相似的传递十人共同体·获得任务后,3名同学进行展示板单元一·主题型展示素材:文中第42页探究2方式:全班大展示方案预设:·作图与猜想图形再现,呈现展示主题;展示作图测量计算和猜想;·探究与证明猜想经过证明成定理;明确探究的已知和问题;板书呈现证明全过程,利用过程理清证明步骤,关注到“辅助线”“用比例式证线段相等”“用全等传递相似”·总结相似判定定理二作图区:同类演练:下图是边长为1的网格,通过计算,证明下列两个三角形相似,并求出相似比.②整个证明过程涉及到三个三角形:△ABC ,△DE A '和△C B A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谁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③怎样证明△ABC ≌△DE A '的?从而根据相似与全等之间的传递性,最终证明△ABC ∽△CB A '''(12min )面规划 ·有问题的同学继续寻求帮助 ·剩余同学展示预展 (13min )(15min )同类演练(`20分钟)请大家抽起小黑板,独立自主完成同类演练. 请关注:·应用今天所学到的判定(二)证明·怎样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另:每组派一名代表上主黑板演练展示,最大限度暴露最有价值价值问题. (10min ) 单元二·反馈型展示展示流程:①目光聚焦主黑板,全班搜索问题,并争抢纠错;②对子间相互纠错,补充完善; ③规范完成同类演练,并整理、完善学道. (10min )训练课(时段:晚自习 , 时间:30分钟)“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 自评: 师评: 基础题:在△ABC 与△A ′B ′C ′中,满足下列条件能判定它们相似的是 . ①AB=AC=BC=6cm , A ′B ′=A ′C ′=B ′C ′=6cm②AB=AC=6cm ,BC=8cm ,A ′B ′=A ′C ′=3cm ,B ′C ′=4cm③AB=10cm ,BC=6cm ,AC=8cm ,A ′B ′=8cm ,B ′C ′=6cm ,A ′C ′=4cm ④AB=3,BC=4,AC=5,A ′B ′=3,B ′C ′=2,A ′C ′=5发展题:提高题:培辅课(时段:大自习附培辅单)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需要,不需要)2、效果描述:反思课(时段:大自习)1、病题诊所:2、精题入库:【教师寄语】新课堂,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今天你展示了吗!!!。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教材P42探究2的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探求未知世界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边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并会用此定理判定两三角形相似.难点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用该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究 问题一:试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是原来的k (k=2或0.5)倍;2、比较这两三角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方法:1、可用度量法;2、可剪下一三角形,用重叠法);3、这两三角形有什么关系?4、根据上面讨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二:证明1、结合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2、写出证明过程。
(学生小组内讨论证明过程,教师深入内部指导,教师师范证明过程) 二、尝试应用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和△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10cm ,BC=12cm ,AC=15cm ,A’B’=150cm,B’C’=180cm,A’C’=225cm; (2)AB=4cm ,BC=6cm ,AC=8cm ,A’B’=12cm,B’C’=18cm,A’C’=21cm。
2、如图,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7cm5cm4cmCBA3.5cm2.5cm2cmFED3、如图,已知AB BC ACAD DE AE==,试说明:∠BAD=∠CAE. EDCBA4、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边长分别是4、5、6,另一个一边长为2,它的另外两边长应当是多少?三、补偿提高1、(2010浙江衢州)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C 和△DEF 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判断△ABC 和△DEF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2、如图, ∠DEB =∠ACB=Rt ∠,DE=2,AB=5,BC=3,BD=2.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精品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过程和方法: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学习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学习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导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课时:3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教材P42-P45的有关内容,完成《导学案》中的教材导读和自主测评。
二、课堂导学1.导入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导入新课2.出示任务,自主学习(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3.合作探究探究: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探究:带领学生画图探究(教材P42探究2)探究: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探究: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教材P44探究3)探究:学生自主探求证明方法三、展示反馈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导学案

九 年级 数学 科导学案 课题: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基础A 类) 课型:指新授课 组别: 姓名:【目标导学】1.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3.我们现在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必须要知道它们的对应边是否成比例,对应角是否相等,那么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呢?【学习回顾与自学要求】1.你还记得八年级上学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曾就边与角分类考察的几种不同情况吗?它们是: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三边。
从这几种情况出发,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分类与判定方法呢?2.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3.让我们先从最常见的三角尺开始。
(课本P 64的引导) 【合作探究与归纳】(一) 如图所示,任意画两个三角形,使其三对角分别对应相等。
用刻度尺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看看这两个三角形的边是否对应成比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们可以发现:而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第三对角也一定对应相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一个较简便的方法,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二)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提示:两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方法。
当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角或对顶角时,若再有一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1、如图1所示,∠ADE=∠B (或DE ∥BC ),则△ADE 与△ABC 相似吗?2、如图2所示,∠AED=∠B,则△AED 与△ABC 相似吗?我们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是有类似的方法?和其他同学比较一下,你们的结论都相同吗?3、如图3所示,∠ACD=∠B,则△ACD与△ABC相似吗?4、如图4所示,∠A=∠D,则△AJB与△DJC相似吗?图1 图2 图3 图4(三)学生和教师共同例题讲解(P65---P66)【展示交流点拨】如图,在△ABC中,DE∥BC,EF∥AB , 求证:△ADE∽△EFC.(温馨提示:注意证明题的解题格式。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导学案

安徽省太和县胡总中心学校导学案 九年级数学(上)胡总中心学校数学教研组 汤传光编制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学习目标: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依标独学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3、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 ∆和111A B C ∆中若111;;A A B B C C∠=∠∠=∠∠=∠.且111111=A B B CA Ck A B B C A C ==我们就说ABC∆与111A B C ∆相似,记作ABC ∆∽111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111A B C ∆,则有若111;;A A B B C C ∠=∠∠=∠∠=∠.且111111=AB BC ACk A B B C AC == 4、问题:如果1k =,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二、围标群学实验探究:如果ABC ∆∽ADE ∆,那么你能找出哪些角的关系?边呢? 问题: 如图,在ABC ∆中,DEBC ,DE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
(1)ADE ∆与ABC ∆满足“对应角相等”吗?为什么? (2)ADE ∆与ABC ∆满足对应边成比例吗?由“DE BC ”的条件可得到哪些线段的比相等?(3)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何把DE 移到BC 上去?你能证明::AE AC DE BC =吗?(4)写出△ABC ∽△ADE 的证明过程。
归纳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例 1 如图ABC ∆∽DCA ∆,AD BC ,B 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3)若10126AB BC CA ===,,.求,AD DC AD 、DC 的长. 三、扣标展示(展示点评)四、达标测评(当堂训练)如图,在ABC ∆中,DE BC ,AD EC =,1DB cm =,4AE cm =,5BC cm =,求DE 的长.五、课后反思:。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导学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和判定2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问题1:请叙述三角形全等的SSS和SAS定理.问题2:把SSS中的“三边对应相等”改为“三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呢?问题3:把SAS中的“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改为“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又是什么关系呢?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知道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能够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证明和计算问题.3.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和判定2.难点:两判定定理的证明.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P32探究~P33思考上面的内容.(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要求: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探究1:任意画△ABC和△A′B′C′,使△A′B′C′的各边长都是△ABC各边长的k倍,△ABC ∽△A′B′C′吗?a.操作: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b.猜想:在△ABC和△A′B′C′中,如果AB BC CAA B B C C A=='''''',那么△ABC∽△A′B′C′.c.证明:如图,在线段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A′DE∽△A′B′C′.∴A DA B'''=A EA C'''=DEB C'',又∵AB BC CAA B B C C A =='''''',A′D=AB , ∴A E CAA C C A '='''', ∴A′E=AC.同理,DE BCB C B C ='''', ∴DE=BC. ∴△A′DE ≌△ABC. ∴△ABC ∽△A′B′C′. d.归纳: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e.推理格式:∵AB BC CAA B B C C A =='''''',∴△ABC ∽△A′B′C′. ②探究2: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和△A′B′C′,使∠A=∠A′,AB ACk A B A C ==''''.△ABC ∽△A′B′C′吗?a.操作:量出BC 和B′C′,它们的比值等于k 吗?∠B=∠B′,∠C=∠C′吗?b.改变∠A 的大小,结果怎样?改变k 的值呢?c.猜想:在△ABC 和△A′B′C′中,如果AB ACk A B A C =='''',∠A=∠A′,那么△ABC ∽△A′B′C′. d.证明:在A′B′上截取A′D=AB,作DE ∥B′C′交A′C′于点E. ∵DE ∥B′C′,∴△A′DE ∽△A′B′C′.∴A D A EA B A C ''=''''. 又∵AB ACA B A C ='''',A′D=AB, ∴A′E=AC.∴△ABC ≌△A′DE. ∴△ABC ∽△A′B′C′.e.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f.推理格式:∵AB ACA B A C ='''',∠A=∠A′,∴△ABC ∽△A′B′C′. ③在△ABC 与△A′B′C′中,如果AB ACk A B A C =='''',∠B=∠B′,那么△ABC 与△A′B′C′一定相似吗?如果一定相似,给予证明;如果不一定相似,举一反例(画图).2.自学: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 (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是否清楚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每步推理的依据.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指导.(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4.强化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33思考~P34.(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先运用定理给出判定,然后对照课本解答进行检验,并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教材P33例1的第(1)题中,三条边成比例吗?符合判定定理1的条件吗?②例1的第(2)题中,∠A与∠A′分别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吗?符合哪个判定定理的条件?③小结运用判定定理1和2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要点.④练习:根据下列条件,判定△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a.AB=10 cm,BC=8 cm,AC=16 cm,A′B′=16 cm,B′C′=12.8 cm,A′C′=25.6 cm.(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b.∠A=40°, AB=8 cm,AC=15 cm,∠A′=40°, A′B′=16 cm,A′C′=30 cm.(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c.下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图1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图2不相似,三边不成比例)2.自学:学生参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探究提纲的第③、④题的完成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针对性指导.(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4.强化:运用判定定理1和2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要点.三、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些什么收获和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思维是否活跃、回答问题是否积极等方面给予评价.(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通过对判定全等三角形所需条件进行分析,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诱导学生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三角形,与图中的三角形相似的是(B)2.(10分)下列条件能判定△ABC与△A′B′C′相似的是(C)3.(20分)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B=10 cm,BC=12 cm,AC=15 cm,A′B′=150 cm,B′C′=180 cm,A′C′=225 cm;(2)∠A=87°,AB=8 cm,AC=7 cm,∠A′=87°,A′B′=16 cm,A′C′=12 cm.解:(1)△ABC∽△A′B′C′.理由:∵AB BC ACA B B C A C=='''''',∴△ABC∽△A′B′C′.(2)△ABC与△A′B′C′不相似.理由:AB AC A B A C≠''''.4.(20分)(1)判断图1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求图2中x和y的值.解:(1)相似.理由:设小方格边长为1,则AB=2,EF=2. 通过勾股定理易求得BC=22,AC=25,DE=2,DF=10. ∴22DE EF DF AB BC AC ===,∴△DEF ∽△ABC. (2)∵1.5AC BCEC DC==,∠ACB=∠ECD, ∴△ACB ∽△ECD,∴∠B=∠D=98°,1.527x=,∴x=40.5,y=98. 5.(10分)如图,△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AD=5,DE=4,AE=92,DB=7,BC=485,EC=6310,那么△ADE ∽△ABC 吗?为什么? 解:△ADE ∽△ABC. 理由:∵512AD AE DE AB AC BC ===, ∴△ADE ∽△ABC. 二、综合应用(20分)6.(10分)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长分别为4,5,6,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一边长为2,它的另外两边应当是多少?解: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它们是相似的. 如果边长2与边长4是对应边,则另外两边为2.5和3. 如果边长2与边长5是对应边,则另外两边为1.6和2.4. 如果边长2与边长6是对应边,则另外两边为43和53. 7.(10分)如图,已知△ABD ∽△ACE .求证:△ABC ∽△ADE. 证明:∵△ABD ∽△ACE,∴∠BAD=∠CAE,AB AD AC AE=. ∴∠BAD+∠DAC=∠CAE+∠DAC,即∠BAC=∠DAE.又∵AB AC AD AE=,∴△ABC∽△ADE.三、拓展延伸(10分)8.(10分)在△ABC中,∠B=30°,AB=5 cm,AC=4 cm,在△A′B′C′中,∠B′=30°,A′B′=10 cm,A′C′=8 cm,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若相似,说说是用哪个判定方法;若不相似,请说明理由.解:不一定.理由:虽然12AB ACA B A C=='''',∠B=∠B′,但∠B和∠B′不是对应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自主学习、课前诊断
一、温故知新: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P29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探究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 .
在ABC ∆与'
'
'
A B C ∆中,如果∠
A=∠ A′, ∠ B=∠ B′, ∠ C=∠ C′, 且
k A C CA
C B BC B A AB ='
'=''=''. 我们就说ABC ∆与'
'
'
A B C ∆相似,记作
ABC ∆∽
'''
A B C ∆,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 ∆∽ '
'
'
A B C ∆, 则有∠ A=_____, ∠ B=_____, ∠C=____, 且
A C CA
C B BC B A AB '
'=''=''. 2、注意:(1)如果1k =,这两个三
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用符号“ ”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
'
'
A B C ∆; (3)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 当
ABC
∆与
'''A B C ∆的相
似比为k 时,
'''
A B C
∆与
ABC ∆的相似比
为 . 1、实验探究2阅读课本P30页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 如图,在ABC ∆中,DE ∥BC ,
DE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
(1)ADE ∆与ABC ∆满足“对应角相等”吗?为什么?
(2)ADE ∆与ABC ∆满足对应边成比例吗?由“DE ∥BC ”的条件可得到哪些线段的比相等?
(3)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何把DE 移到
BC 上去?你能证明
::AE AC DE BC =吗?
(4)写出△ABC ∽△ADE 的证明过程。
归纳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符号语言: ∵ ∴
三、自学检测:
1.如图,在ABC ∆中,DE ∥BC ,(1)、
求证:△ABC ∽△ADE ,并写出比例 (2)、A D E C =,DB=7
cm ,4AE cm =,5BC cm =,求DE 的长.
互动学习、问题解决
一、导入新课 二、交流展示
学用结合、提高能力
一、巩固训练:
1、ABC ∆与DEF ∆相似,且相似比是
2
3
,则DEF ∆ 与ABC ∆与的相似比是( ). A .
23 B .32 C .25 D .49
2.如图,DE ∥BC ,EF ∥AB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3.如图,AB ∥EF ∥CD ,图中共有 对相似三角形,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4.如图,在□ABCD 中,EF ∥AB ,DE:EA=2:3,EF=4,求CD 的长.
二、当堂检测:
1、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5米的位置上,求球拍击球的高度h .(设网球是直线运动)
2.如图所示,身高1.6m 的小华站在距路灯杆5m 的C 点处,测得她在灯光下的影长CD 为2.5m ,则路灯的高度AB 为______.
三、拓展延伸:
如图所示,□ABCD 中,G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AG 与BD 交于点E ,与DC 交于点F ,写出此图中的四对不同 的相似三角形,并写出比例式。
课堂小结、形成网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