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三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

本帖最后由76506690 于2011-9-30 14:30 编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二)

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二)

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必备文学常识汇总

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必备文学常识汇总

一、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三、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四、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10)汤镬:将人煮死(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13)弃市:暴尸街头,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精品管理资料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精品管理资料

第一部分教材教法与教案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第二节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第二章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第一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运用能力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第三章经典教学案例与教案设计展示第二部分专业知识第一章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节文言实词与虚词第二节常见文言句式及其用法第三节文言文的理解第四节古诗词鉴赏第二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节现代汉语第二节汉字第三节词汇第四节句子第五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第三章文学概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二节文学活动第三节文学创造第四节文学作品第五节文学消费与接受第四章现代文阅读第一节现代文分析与理解第二节文学作品鉴赏第五章写作基础第一节写作概述第二节常用文体写作第六章中外文学史第一节中国古诗词赏析第二节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赏析第三节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赏析第四节外国重要作家作品赏析第一部分教材教法与教案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真题点睛语文课程是()与人文性的统一。

A。

工具性B。

思想性C. 政治性D. 情感性【答案】A【名师点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

2013年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文学体裁常识

2013年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文学体裁常识

2013年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文学体裁常识1、史学的文学体裁有哪些?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如:编年体《左传》左丘明国别体《国语》左丘明纪传体《史记》司马迁2、文学体裁一般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诗歌,是语言精练、分行分节、讲究韵律的。

戏剧由布景,角色介绍,人物台词等组成,在形式上也是好区分的。

小说和散文比较容易弄混,可从以下两方面区分:1)、小说是虚构的,散文选材一般是真实的。

2)、小说重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散文重线索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一)小说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

长篇小说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借以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短篇小说描写人物较少,故事情节比较单纯,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场面或一件事情,以突出刻画一两个人物的性格;中篇小说介乎以上两者之间,描写若干人物和不太复杂的故事情节,比短篇有深度和广度,而生活容量又不及长篇。

还有一种微型小说(或称“小小说”),一般只有一千字左右,可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支。

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

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

2).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小说的情节,首先要完整,从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要求有完整的情节。

其次要紧凑,即做到简练而不冗繁、集中而不分散,主线鲜明,可有适当的跳跃却并不中断。

第三要新颖,即不落俗套,这样可以避免读者“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乏味感。

为了使小说引人入胜,情节应生动曲折;同时,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它是使情节丰富的重要手段。

(完整word版)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必备文学常识汇总.doc

(完整word版)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必备文学常识汇总.doc

一、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2、孩提:指2—— 3 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 、“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 年废止 )(1)等级:院试 (又叫“童试” ,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

) 乡试 (又叫“秋闱” ,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 (又叫“春闱” ,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 (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 ,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三、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 ,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四、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 ,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 ,打板子 (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 ,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08)炮烙:将人烤死(09)裂:又叫“五分尸”(商鞅 )(10):将人煮死(11)腰:从腰部(12)凌:又叫“千刀万”(13)弃市:暴尸街,五、古代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年的方法。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语文教师招聘基础知识分类整理

本帖最后由76506690 于2011-9-30 14:30 编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2013年辽宁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汇总

2013年辽宁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汇总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汇总,中公教师考试网祝广大考生顺利通关考试!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汇总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一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三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四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五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六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七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八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九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一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二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三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四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五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六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七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八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九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一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二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三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四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五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六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2013年中学教师招聘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二十三古语集锦(一)
1、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汤赋》)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询》)
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曷冠子·天则》)
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
1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

(《汉·王符》)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宋·朱熹》)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2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释道原》)
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2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操)
3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运命论》)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考试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