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8单元 第4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 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5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5苏教版必修3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反射,并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B)2、简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A)3、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4、说出突触的结构特点(A)5、解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的原因(A)6、概述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B)7、说出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8、简述动物激素的调节(A)知识梳理一、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有和两种方式,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②④③① 神经元细胞(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1、结构树突2、功能:能够接受刺激,并。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由以下五部分组成::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外界环境和人体内某些变化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XXXXX: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和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将中枢产生的兴奋传至。
XXXXX: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支配的或。
3、反射活动的过程能感受外界环境或人体内的某些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转变为,由传至相应的,通过神经中枢的与,产生兴奋,由至以产生相应的调节活动。
神经中枢具有分析、综合各种变化以调节机体各项活动的功能。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2、兴奋的传导的过程①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静息状态)时,由于大量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表现为。
②当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一定刺激(兴奋状态)时,由于的膜对的通透性增大,迅速内流电位差表现为。
③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
a、膜外电流: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b、膜内电流: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原先部位恢复成静息状态,②③过程在膜的表面连续进行,表现为兴奋的传导。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课件苏教版必修3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分析与判断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 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 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1.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 √ ) 2.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 ) [提示]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 ) [提示] 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4.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 ) [提示] 痛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因此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5.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 的反应。( √ )
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2019·河南省八市高三测试)如图为一高等动物中某反射 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通过突触连接。下列有 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Ⅵ为感受器,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其中3个位于神经中枢 C.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Ⅳ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D.Ⅲ可以接收到来自Ⅳ和大脑皮层的兴奋 B [分析图中肌肉处的情况,只有Ⅰ与肌肉的连接部位可看作 突触,Ⅵ为感受器,不以突触的形式与肌肉相连,除此之外神经中 枢中含有3个突触,因此图中共有4个突触,由此判断B错误。]
②传导过程
K+外流 内负外正
Na+内流
内正外负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③传导特点:_双_向__传__导__,即图中 a←b→c。
高中生物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1)(苏教版必修3)

第2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目标导航,有的放矢】1.熟练叙述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掌握有关大脑、小脑、脊髓、神经元 、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
2 认同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主要靠神经系统来调节,提高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知识梳理,构建网络】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内有 结构 : 突起: 和 1、神经元 功能 :受到 产生 并传到分布 :细胞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构成 ;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系统 构成 ,在周围神经系统构成 。
结构:里面是 外面是2、脊髓 功能: 和 举例说明结构:大脑: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3、脑 功能: 白质作用小脑: 功能是脑干:功能是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填写下图,理解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说出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反射刺激 --------- --- -------神经系统 ---------------- -------- 反应(、 反射弧2、对照下列表格的内容,说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典题引导,点拨深化】1、下列各项反射活动中,与“谈虎色变”这一反射类型相同的是A. 缩手反射B.精彩的哑剧引发观众哈哈大笑C.橘入口,分泌唾液D.看到红灯时,停止前进2、假如你是神经科的一名医生,请你来为下面的病人诊断病因(1)甲病人因意外事故,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但脑部正常,原因是(2)乙病人因意外事故,出现不能大小便的情况,但有感觉,原因是(3)一位妇女脑颅内长了肿瘤,脑瘤压迫大脑,结果造成了这位妇女失明,原因可能是是 。
(4)一个小孩因后脑忽然着地摔倒,致使此人呼吸衰竭,心跳骤停,可以判断是脑的 损伤了。
(5)“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脑的 损伤了。
(6)一位老人突患脑血栓,结果左侧身体瘫痪,可能是由于 侧大脑皮层上的损伤造成的。
【达标检测,反馈矫正】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C.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D.神经元包括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两部分2.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 )。
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备课:教学案+导学案+教学课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学案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纲要求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淋巴――→组成 细胞外液⎩⎪⎪⎪⎨⎪⎪⎪⎧成分⎩⎪⎨⎪⎧ 血浆: (90%)、无机盐(约1%)、 (7%~9%)、血液运送的 物质(含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除含 很少外,其 余成分和含量均与 相近本质:是一种 溶液,类似于海水――→反映生命 起源于海洋 想一想 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吗? 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 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 种类⎩⎪⎨⎪⎧ 离子渗透压:与 有关,主要是 Na +、Cl -渗透压:与 有关酸碱度:近中性(7.35~7.45),与 等有关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思考 血浆中的蛋白质(如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吗?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想到了吗 草履虫、细菌等单细胞生物是如何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变化原因⎩⎪⎨⎪⎧ 外界 变化体内 活动内环境的各种 成分和 性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 和 性质都处于 平衡中稳态调节机制⎩⎪⎨⎪⎧ ①各 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是实现稳态的基础② 调节网络是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_条件。
探究点一 内环境组分与细胞外液理化性质1.请完成体液及内环境各成分关系图解:2.完成血浆主要成分的饼分式图解,并完成问题: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1.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
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8单元 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第2讲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1.建立稳态与平衡观(生命观念)2.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模型(科学思维)3.关注糖尿病、关注人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责任)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1.体温调节(1)体温稳定的原理: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的结果。
(2)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3)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①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
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水和无机盐的调节(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2)人体内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与水平衡相比较,少了一个来源:人体代谢产生的;少了一个去路:呼气排出。
(3)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与激素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a.产生部位:下丘脑。
b.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c.作用部分:肾小管和集合管。
d.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1.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热觉或冷觉的产生是在下丘脑中。
(×)[提示]热觉或冷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3.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提示]在此环境中产热仍等于散热。
4.引起水平衡调节作用的因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5.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6.抗利尿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
(×)[提示]应是抗利尿激素增多。
1.图解法解读体温调节的过程(1)寒冷环境下的反射弧:(2)炎热环境下的反射弧:关于体温调节的三点提醒(1)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
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3、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1、重点难点与疑点1.教学重点(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5)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5)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教学疑点(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理解)。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理解)。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理解)。
(4)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应用)。
一、越用越灵的大脑人们以为脑用多了会伤了它,其实错了,人的大脑储备巨大,就是电脑也根本无法与人脑相比。
令人吃惊的是,人到死时,还有高达80%的脑未被启用。
脑的潜力大得让人不敢相信,所以怎么用脑也不会伤了脑子儿童6岁时大脑重量就接近成年了,所以儿童怎么用功也不会伤了他的大脑。
这就启示了少儿时候完全可以大用功、大学习。
8岁决定一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脑不衰则全身不衰,因为脑为全身之首。
令人吃惊的是,人的一生中衰退最慢的是脑,活到80岁,脑的平均重量才减少6.6克。
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使脑开始衰老也不是整个大脑一起老化,而是分区域的,并且这一群脑细胞衰退了,另一群脑细胞又代偿了,而且脑的衰退并不和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尤其是思维功能衰老得最慢,可见人老了而脑并未老,脑为人一身的司令,脑灵则一身都灵,所以脑不衰则全身不衰。
所以人退休了,尽管可以用脑,想学什么,成什么家都可以。
因为人老了,但脑并未老(当然脑动脉硬化属病态衰老,又当别论)。
令人惊叹的是:人脑是个太极图脑是人体中衰老最慢的器官,因为脑有着巨大的潜力。
尽管人从30岁开始,每天即有3 ~10万个脑细胞相继死去,每小时有 1000个神经细胞发生障碍,一年内有900万个神经细胞丧失。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8单元+素养加强课8 动物生理相关实验探究

类
(2)推理分析
三
型
①ab=bc→刺激 b 点,a、c 点的电位变化相同。
二
②f 点位于突触后神经元上→刺激 f 点,A2 偏转一次,A1 不偏转。
返 首 页
类
型
D [在 b 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 a 和 c 处,因此 A1 不偏转;
一 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 d 处,后到达 e 处,因此 A2 偏转两 类 次,且方向相反(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在 f 点刺激时,兴奋能 型
类
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 型
类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三
型
二
返 首 页
类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
型 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
类
型
一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类
型
类 素养加强课8 动物生理相关实验探究 三
型
二
返 首 页
类
型 类型一
一 类
类
膜电位变化与电流表的指针偏
型 三
型
转问题
二
返 首 页
类
型
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 A1 和 A2 的两极 a、c、d、e
一 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 b、f 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 类
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二
返 首 页
(3)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
类
型 时,先出现钙离子内流,利用荧光标记膜蛋白,可观察到突触小泡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新版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习目标】1.通过动画演示、师生互动,能够举例说明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通过观察图片、查阅资料,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3.通过资料分析、实验探究,能够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5.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3.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导学诱思】一、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有和两种方式,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3.反射活动的过程能感受外界环境或人体内的某些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转变为,由传至相应的,通过神经中枢的与,产生兴奋,由至以产生相应的调节活动。
神经中枢具有分析、综合各种变化以调节机体各项活动的功能。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2.兴奋的传导的过程①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静息状态)时,由于大量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表现为。
②当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一定刺激(兴奋状态)时,由于的膜对的通透性增大,迅速内流电位差表现为。
③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
a.膜外电流: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b.膜内电流: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原先部位恢复成静息状态,②③过程在膜的表面连续进行,表现为兴奋的传导。
3.传导的形式:4.传导的特点:、(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1.突触⑴概念:一个与另一个或相互接触,并发生和的部位。
2.兴奋传导的过程兴奋→→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3.兴奋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①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细胞体→轴突→(后一个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②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1.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相适应。
(生命观念)2.研究反射弧的结构模型以及分析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机理。
(科学思维)3.实验设计: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科学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导特点①单向传导: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导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提示]由于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因此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3.兴奋在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
(√) 5.神经递质的释放与高尔基体、线粒体密切相关。
(√)1.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2.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析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提示](1)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2)使神经递质失活(3)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2.如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
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请写出简要设计思路及预期实验现象。
[提示]简要思路:把某药物分别放在B、C两处,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观测电流计N的指针能否偏转。
预期实验现象:把药物放在C处,N的指针不偏转;把药物放在B处,N的指针偏转。
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欲测定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需将电极置于膜的同侧B.活的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及神经元间的传导都是单向的C.神经细胞膜在某种特定状态时,会出现膜外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内钾离子浓度的现象D.钠钾泵的工作结果使神经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的,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的低D[测定静息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正内负即是静息电位,A项错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B项错误;人体内神经细胞内部的钾离子浓度始终是高于细胞外部的,C项错误;钠钾泵的工作结果使神经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的,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的低,D项正确。
] 2.(2019·济宁市高三二模)为探究离体神经纤维在不同浓度Na+溶液中膜电位变化情况,实验思路如下:a.分离、制作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b.测定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
c.测定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大小。
回答下列问题:(1)分离制作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后,保存在类似于________(内环境成分)的液体环境中,给以适宜刺激,腓肠肌收缩。
(2)实验测定发现,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予相同适宜刺激,测定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峰值,推测与高浓度Na+溶液相比,低浓度Na+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应当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肌细胞的生活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为保持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活性,应将其保存在类似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
(2)静息电位的大小与K+浓度有关,因此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
(3)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
刺激强度相同时,低浓度Na+溶液中在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1)组织液(2)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与K+浓度有关(3)降低相同适宜刺激条件下,低浓度Na+溶液中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3.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D[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确定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情况,D错误。
]4.(2019·潍坊市高三一模)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
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ATP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过程①③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C[②为Na+内流过程,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导致Na+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错误;Ca2+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因此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过程①是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过程,而过程③是神经递质被重新吸收利用,不是传递兴奋的过程,因此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
]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包括②细胞体和突起(包括①树突和③轴突)。
(填数字符号及名称)(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3.反射弧(如图)(1)填充图中反射弧的组成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⑥效应器。
(2)图示可否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否;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无④中间神经元。
(3)图中a、b为灵敏电流计,若刺激④,则a、b的指针偏转情况是a不偏转,b发生两次相反偏转。
(4)⑥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1.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
(√)2.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提示]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提示]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4.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提示]痛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5.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分析与判断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
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电位,表明__________________受损。
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________受损。
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________受损。
[提示](1)不属于(2)不能(3)①传出神经②骨骼肌③d考查反射及类型的分析与判断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结构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2.(2019·河南省八市高三测试)如图为一高等动物中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通过突触连接。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Ⅵ为感受器,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其中3个位于神经中枢C.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Ⅳ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D.Ⅲ可以接收到来自Ⅳ和大脑皮层的兴奋B[分析图中肌肉处的情况,只有Ⅰ与肌肉的连接部位可看作突触,Ⅵ为感受器,不以突触的形式与肌肉相连,除此之外神经中枢中含有3个突触,因此图中共有4个突触,由此判断B错误。
]3.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实验中,破坏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蛙的双侧后肢对刺激的反应,结果如表:①感受器或传入神经②感受器和传出神经③传入神经和效应器④传出神经或效应器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B[破坏左后肢的某个部位后,刺激左后肢,左后肢与右后肢都不收缩,可以确定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遭到破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可以确定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