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材解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材分析】以热爱祖国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这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要写作特色。
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年轻的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掌握“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忍痛离开、思念祖国以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章重点词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资料链接】波兰的三次被瓜分:19世纪,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三次瓜分波兰,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生字表,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完成看拼音写词。
xiāo bāng yǒng chàng yōu lǜlà zhú bā línà hǎn ( ) ( ) ( ) ( ) ( ) ( )2、二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3、三读课文,尝试“课题扩展”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课堂助学1、导入: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之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表达方式。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吗?(播放《我的祖国》)引导学生回答:这首曲子歌颂了我们的祖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也是关于祖国的。
2.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学生回答:因为作者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献出一切。
4.感悟作者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时的感受。
学生分享:我觉得作者非常热爱祖国,他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
5.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6.拓展延伸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想对自己的祖国说些什么?学生回答:我想对我的祖国说,我爱你,祖国!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8.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家长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分析

课文简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即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成了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第二部分(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第三部分(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部分(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确定突出肖邦的特点是爱国。
作为音乐家,才华横溢也是他的特点,但作者切入点是爱国。
围绕中心,作者选取了这些事例: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彻夜工作时对祖国的思念;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
肖邦的爱国之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
从“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回首”——“悲愤欲绝”——“日夜思念”“彻夜地作曲、弹琴”——“紧紧握着”“喃喃”……从被迫离开到十八年的异乡漂流,从日夜牵挂到最后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肖邦的一颗心始终如一地牵挂着祖国的命运,他将自己的音乐化为战马,化为呐喊,鼓舞着波兰青年投身革命,为祖国而战。
学习课文,一是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是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从“满怀悲愤”“不得不”,可以看出肖邦多么想留在自己的祖国啊,可是不行,他不得不走,一是他不肯向沙俄低头,二是他的父母师友让他出国深造,不能让这位音乐天才在国难里埋没。
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以至于肖邦临死前,这样想: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②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苏教版小学语文6上教案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案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材分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深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忘我工作,最终客死异国他乡的故事,展示了艺术家特有的爱国方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4.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2.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从多方面突出表现主题的表达方法,体会总分结构的语段、篇章中结句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六、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生字词。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具的准备电脑课件,课前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2.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副本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
第一段为第一自然希,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自然段,写肖邦带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
第三段为第三、四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段为第五六自然段,写肖邦弥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在异乡与世长辞。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
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抓住这一主线,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张家港晨阳学校卢敏娟教材分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
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爱。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学情分析:对于这类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多朗读,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中来,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老师成功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压迫被欺凌的深渊。
肖邦看着自己的祖国被瓜分,祖国的人民任人欺凌,他的内心怎样?生:悲愤欲绝,满怀悲愤……板书:悲愤2、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肖邦内心的悲愤之情呢?3、听朗读,看视频。
4、回答(1)第1小节,年轻而富有才华……谈谈你的感受。
生:从“不得不”我感受到肖邦是被迫离开祖国的。
被迫离国(2)师:我们来看这一段资料:幻灯1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可以说波兰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肖邦,成就了肖邦,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可就在这时,幻灯2读: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
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是啊,肖邦是多么的悲愤啊。
幻灯3读: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3)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肖邦内心的悲愤?第3小节,肖邦得知这一消息……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文字背后怎样的情景?生:血流成河,横尸遍野……波兰人民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我想这其中就有肖邦的朋友和同学。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课稿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
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祖国被列强瓜分的时候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不在国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他在弥留之际请求自己的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二、说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情感目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被迫无奈离开祖国时的伤心之情及在他乡努力创作音乐的精神。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原因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肖邦离开时的感人情景、在国外创作之精神和对祖国波兰的眷恋之情。
难点:读中体会波兰人名的痛苦及肖邦的无奈。
研讨在祖国波兰被瓜分的时候作为肖邦应不应该离开祖国。
四、教法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在本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读、学、议”的教学模式,所谓读:自由读、带着问题去读,“学”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通过具体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过程有关的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主要让学生尽快地了解第一节课所了解的问题,并且快速地进入本课的中心)2、读课文第二段。
(设计意图)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了概括——分析——概括的教学流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在学生默读和指名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大部分同学都能用“送别”两个字进行概括。
然后再一次精读这一段话,并能根据内容用“送别”进行造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优秀3篇-最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的礼物,肖邦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两者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2、深刻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教学准备:小黑板摘抄两段话:一是肖邦的遗言,二是老师的临别嘱咐。
教学时间:两教时1、审题自学,初步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
(是战斗还是逃避)——(英雄—懦夫)2、深入体会老师对肖邦的嘱咐,“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礼物,肖邦在国外的工作有无价值?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了解大义1、自学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疾弛、勉励、特殊、悲愤欲绝、四处奔波、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异国他乡2、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正确。
3、分节读课文,在归纳节意的基础上,练习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离开祖国(2)带着泥土,离开祖国(3)思念祖国,忘我工作(4)与世长辞,请求将心脏带回祖国。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波兰被列强侵占(沧陷),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以奋工作,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5、默读质疑(疑是学习进程的推进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2)埃斯内尔老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到底是什么用意?(3)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二、围绕小专题,展开学习讨论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呢?(1)列强瓜分十分之九陷入深渊(2)满怀悲愤不得不简介肖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材解读
一、解读教材的原生价值:
1、背景的了解。
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祖国。
四篇文章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爱你啊,中国》和《郑成功》之后再来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说一下子就能够触摸到肖邦的那颗爱国心。
但是关键是学生对肖邦和波兰当时的国情比较陌生,以及对肖邦的爱国与祖国危难之际离开两者的矛盾的把握。
这需要学生课前认真预习,了解波兰,了解肖邦,了解肖邦创作的音乐,多次反复地读课文,才能理解到肖邦离开不是躲避滚滚的硝烟去享受安然的生活,不是逃脱艰辛的岁月去虚度如水的年华。
退缩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肖邦的被迫离开,正是为了要借助音乐的力量,为奋勇御敌的波兰人民助威呐喊。
《革命》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肖邦在这段历史中给波兰乃至世界人民留下的宝贵财富。
弥留之际的请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了解肖邦,记住肖邦,让更多的人知道肖邦留下的除了音乐,还有那颗赤诚可鉴的永不衰竭的心脏。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对肖邦最好的祭奠。
2、重点部分——送别四部曲的真情演绎
这部分教材要求背诵,教师把这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四部分。
咏唱送别曲——老师赠言——赠送礼物——回首疾驰。
肖邦和老师同学的这次绝世永别是那样别致感人。
作为音乐之迷,他们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作送别之曲;作为爱国赤子,他们有象征波兰之根的泥土作纪念之物;作为忘年交,他们有不尽的诲人警语作遗留之言。
一曲、一物、一言为这次的离别增添了无数情感的砝码和深度的内涵。
尤其是祖国的泥土这份特殊的礼物,这泥土能慰藉肖邦那颗异国漂泊的寂寞之心;能告诫身在异乡的肖邦不要忘记在水深火热中的灾难深重的祖国。
教诲也好,慰藉也罢,这份特殊的礼物确实有着直抵肖邦心灵深处的妙用。
肖邦的激动与郑重,全都付在这份特殊的礼物上。
所以这段用文字堆砌起的情感场面,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感情朗读。
二、解读教材的教学价值:
1、环境衬托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维斯瓦河上的雾气啊,是不是也在为肖邦沉重悲愤的心情伴奏?是不是也被这种离别情绪所感染,满是哀婉,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蕴含着被迫离别故乡的悲愤和对祖国的依依不舍。
此情此景,又该是何等的沉痛和悲凉啊。
】此处的自然环境的交代,难道不也渲染着肖邦内心的郁闷和痛楚吗?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正是明证呀!送别有多种,而哪一种能抵得上被迫离开祖国前的送别那么沉痛和悲凉?在雾气里,你是否也仿佛听到《即使你远在异乡》旋律的哀婉?
2、人物神态描写。
别情依依,纵有千言万语也不足以道尽离别的情怀,而“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言虽简而意味深长,老师的一片诚心可鉴啊!年轻的肖邦此时内心一定涌起着情感的波澜。
当老师送上特殊的礼物——祖国的泥土时,他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是什么让他如此感动?是什么让他如此牵挂?从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时的“郑重”里,我们分明找到了答案:是祖国!从他的“回首”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坚定的目光传达出的信念:祖国,我永远不会把你忘怀!这是一个离国离乡的游子对祖国深沉、炽热的爱恋!
动情的语言,入微的神态刻画,为我们绘就了一幅送别的动人图面,让读者可以直达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3、侧面描写,埋下伏笔
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此处的祈使句写的是老师艾斯内尔,联系语境就知道他还有言外的语用意义,从课文第一节中知道波兰沦陷,肖邦被迫出走他乡,对于灾难深重的祖国,老师的殷切希望肖邦要深爱自己不幸的祖国,要求他永远不要忘记祖国,并要多为祖国做些有益的事情。
为下文“肖邦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埋下伏笔。
】
4、抓住一点写透彻
肖邦,波兰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一生短暂,只活了39岁,但在他身上值得书写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作者仅仅抓住肖邦热爱祖国这一点,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着重表现,写得深入而透彻,使读者对肖邦热爱祖国的情怀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
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这种抓住人物的某一重点,着力具体表现的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并学习。
如果我们在习作中写一个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个特点,就应围绕这一特点,选择足以表现这一特点的材料,有条理地写下来,从而使读者印象深刻,感受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