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解析

合集下载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及爱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通过分析词句,理解文章主旨;(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指南录后序》;(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及爱国精神。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2)分析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南录后序》,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字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天祥爱国精神的理解,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指南录后序》;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指南录后序》的情况;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3. 学生对文天祥爱国精神的理解程度;4.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

六、教学内容:1. 解读《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分析其历史意义。

2. 深入剖析文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指南录后序》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指南录后序》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形象。

3. 采用比较研究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深入理解文本。

八、教学步骤:1. 回顾《指南录后序》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天祥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指南录后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了解作者吴亮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5.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 《指南录后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指南录后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内容、重要词汇、句式、作者介绍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指南录后序》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作者介绍(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作者吴亮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三、课文朗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记录课堂小结。

3. 教师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后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二、课文讲解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针对课后练习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指南录的背景和作者文天祥的生平等信息。

理解指南录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指南录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指南录的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和背景介绍。

指南录的主要内容概述。

指南录中的重要段落和精彩语句解析。

指南录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指南录中的具体内容和修辞手法。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指南录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

2.2 教学步骤引入指南录的背景和作者文天祥的生平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段阅读指南录,引导学生关注重要段落和精彩语句。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指南录中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指南录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进行深入解读。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作业3.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展示。

作业和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3.2 作业阅读指南录的全文,并进行重点段落的标注和解析。

写一篇关于指南录的读后感,包括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文学特色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4.1 教学资源指南录原著文本。

关于文天祥的生平和背景的资料。

相关文学鉴赏和修辞手法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4.2 参考资料文天祥的生平和背景介绍。

指南录的译文和解读。

有关指南录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安排两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包括介绍背景、阅读文本、讨论和分析等环节。

安排一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指南录并完成读后感写作。

5.2 时间安排课堂教学:2学时,分别用于介绍背景、阅读文本、讨论和分析。

课后作业:学生在课后阅读指南录,并完成读后感写作,作为评估的一部分。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指南录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天祥的角色,体验指南录中的情感。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指南录后序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

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

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

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

在文天祥之前, 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 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

意,猜想、揣度。

④觇——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

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

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

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4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4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指南录后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通过对文中的描写和叙述,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能够运用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指南录后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的内容。

2. 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将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南录后序》,理解文意。

二、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内容,解释重要词汇和句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指南录后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

2.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收获。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习内容。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指南录后序》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的典故和寓意。

(3)能够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指南录后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 理解文中的典故和寓意,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典故的理解。

2. 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译文、鉴赏等。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指南录后序”,提问:“指南录”是什么?为何要写“后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典故和寓意,如“指南针”的象征意义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

(2)分析作品的审美价值,如语言、构思、意境等。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作者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品质?(2)讨论: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6.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评价。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指南录后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4.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3. 文章主旨的领悟。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文章主旨的深入领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指南录后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3)深入探讨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和表达能力;4.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2. 总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典型例子,使学生掌握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指南录后序》时间班级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纾.祸( )翌.日()觇.() 羁縻
..() 遽.() 诟.()
庶几
..() 巡徼.() 檄.() ..() 阃.() 诋.() 邂逅
自刭.() 毗.() 愧怍.()
shūyìchān jīmíjùɡòu shùjīkǔn dǐxièhòu jiào xíjǐnɡpízuò二: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三、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四:问题探究
1、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3、提问: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
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4、提问:第5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了排比句式,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5、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1 课题:《指南录后序》第一课时主备人:罗旭东备课时间:2012年2月5号使用时间: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
02 课题:《指南录后序》 第二课时
主备人:罗旭东 备课时间:2012年2月5号 使用时间: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3 课题:《指南录后序》第三课时
主备人:张宣成备课时间:2012年2月1号使用时间:
苦的强烈感情。

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

例如第4段关于
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

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
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二、矫正反馈:见“巩固案”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巩固案(教师版)
课题:《指南录后序》时间班级姓名
一、选择
1、下面加点词语的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分当引决(fèn) 号呼靡及(mì) 出没(mò) 烨然(huá)
B、欲厚遗之(wèi) 馁虎(lěi)
加冠(guān) 觇视(chān)
C、毁家抒难(shū) 奉檄(xí) 拜谒(yè) 俾倪(bēiní)
D、屏人间语(bǐng) 皲裂(jūn)
巡徼(jiào) 冠盖相属(zhǔ)
1、答案:D解析:有些形声字不能按声旁来读,注意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和通假字、生字、难字的读音。

D项注音全对。

A 项中“烨”应读“yè”;B项中的“冠”应读
“ɡuàn”;C项中的“俾倪”同“睥睨”,应读“pìn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臣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C、国家之事糜烂至此
D、同舍生皆被绮绣
2、答案:C解析:通假字常见的有形似通
假、音同形似通假、音近通假等。

C项没有通假字。

A项中“支”通“肢”;B项中“乡”通“向”;D项中“被”通“披”。

3、下面加点的四个虚词在句中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莫知计所出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C、用叶者取叶初长成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四个虚词(莫、所、者、故)的用法。

A项中的前一个“莫”字意思是“没有人,没有谁”;后一个“莫”字意思是“不”。

B项中的两个“所”字,都和本句中的“为”字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

C项中的两个“者”字都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D项中的两个“故”字,都是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C、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我估计脱不了身,就一直走到前面去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多次参与吕师孟叔侄的叛国罪行。

D、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把元军的虚实完全告诉了淮东、淮西两位边防统帅,约定(他们)联合兵力奋起反击敌人。

4、答案:C解析:C项中“直前”是“理直气壮”的意思,“数(shǔ)”就是“列举罪状”的意思。

整个句子翻译为:“我估计脱不了身,就理直气壮地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谴责吕师孟叔侄的叛国罪行。


二、翻译
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3、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4、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