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劝学练习(1)

合集下载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劝学练习(节选)(1)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劝学练习(节选)(1)

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节选)课后练习(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2.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类别相同的一项是()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宾客其父3.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A.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一天三次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品德也没有过错了。

B.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C.君子才学渊博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知识明确,行动无过错了。

D.君子才学渊博,而且一天三次反省自己,就知识明确,品德也没有过错了。

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蚓无爪牙之利②五亩之宅③蟹六跪而二螯④顺风而呼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积累善的德行,那么精神智慧就自然得到了,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B.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C.平常不断地做好事,养成良好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圣心也就具备了。

D.积累一件件好事,养成良好的品德,那么精神智慧就自然会形成,圣贤的心意也就能完全领悟了。

6.下列四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求人可使报秦者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7.下列各句中“道”字意义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附文言文翻译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附文言文翻译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已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兰亭集序练习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兰亭集序练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兰亭集序课后练习(1)1.与“玉汝以成”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乐琴书以消忧D.云无心以出岫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句中,加点的“修”意思是()A.修饰 B.整治C.高,长 D.美好4.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赋诗之事,描写山水之美和人文之乐,豪情雅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B.第二段抒发人事的感慨和死生的悲哀,强调“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出了当时文人的悲观消极情绪。

C.第三段抒发读者感慨生死的诗文之后的叹息哀伤,论述不应将死生等同起来的道理,并说明编纂诗集的缘由。

D.本文第一段是记叙,第二段是议论,第三段是说明。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东晋琅琊人。

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擅书法,有“书圣”之称。

B.《兰亭集序》中写道:“不知老之将至。

”这是《论语?述而》里的话。

C.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墨家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斥其为“虚诞”“妄作”。

D.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练习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练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课后练习(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盟 B.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不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掭以尖草,不出2.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很有趣的,正读是一个词,反读同样也是一个词,比如“故事”反过来读便成了“事故”,两个词的意义却风马牛不相及。

这样的词你能再说出3个吗?3.指出下列句子翻译的错误及原因。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下面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陈情表练习(1)(2021学年)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陈情表练习(1)(2021学年)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陈情表练习(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陈情表练习(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陈情表练习(1)的全部内容。

文言文整体阅读:陈情表课后练习(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③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④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A.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也不相同。

2.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 )①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D。

②④⑤3.请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1)险衅( ) (2)夙( )遭闵()凶(3)终鲜( )兄弟(4)常在床蓐( )(5)门衰祚( )薄(6)猥( )以微贱(7)责臣逋( )慢(8)宠命优渥()(9)岂敢盘桓( ) (10)日薄()西山(11)洗( )马 (12)期( )功强( )近之亲(13)更()相为命4.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阳"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ﻭ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我送舅氏,日至渭阳ﻭ C.则阳收其身,而实疏(疏远)之D.周秦多玺,多作阳文5. 下面句子中对“非”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不,没有)②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不是)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不正常的意外的变故)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是这样)6.(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6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归去来兮辞练习(并序)练习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归去来兮辞练习(并序)练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练习(1)1.比较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③觉今是而昨非④富贵非吾愿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3.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

B.脱然有怀脱然: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寻找。

D.何则?质性自然则:道理。

5.陶渊明,又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诗人。

初中曾学过他虚构地寄托其社会理解的《_________》。

因为他写过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世人又称他为“_________”。

又因他做过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他为“_________”。

6.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田园将芜胡不归”同类的一句是()A.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C.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D.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7.与“克勤克俭”的“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B.然操遂能克绍C.克己奉公D.与克期俱至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

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

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1(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父异()焉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

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粗略的阅读(2)对… 感到诧异(3)同“攀”,牵,引(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目的:见往事耳(1分)【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课后练习(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盟 B.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不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掭以尖草,不出2.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很有趣的,正读是一个词,反读同样也是一个词,比如“故事”反过来读便成了“事故”,两个词的意义却风马牛不相及。

这样的词你能再说出3个吗?3.指出下列句子翻译的错误及原因。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下面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子亦有不利焉C.朝济而夕没版焉 D. 将焉取之2.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A.蟹六跪而二螯古义指:今义指:B.用心一也古义指:今义指:3. 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 B. ①⑤⑥ C. ③⑦⑧ D. ④⑤⑧4.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性格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蚓无爪牙之利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劝学》中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文章的重点在于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说明任何人都应当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学习。

B.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君子应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C.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是文章一个特点。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表现了荀子文章笔势雄健的特点。

D.文章为了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劝勉人们努力学习,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这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5题。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复挺者。

挺: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验,检查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古代车子前的横木。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马:劣马。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⑴青取之于蓝。

⑵不拘于时,学于余。

B.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秦王还柱而走。

D.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⑵足以极视听之娱。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

B.君子生非异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第三段中作者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四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8.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下列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①虽有槁暴②君子生非异也③声非加疾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⑥赢粮而景从⑦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④⑤⑥⑦ D.⑤⑥⑦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