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市和镇。
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社会联系极其密切的有机整体。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比例来表示。
(1) 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2) 50—100 万为大城市;(3) 20—50 万为中等城市;(4)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1) 前工业社会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城市惟独商业和手工业;(2)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数量、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问题产生;(3)后工业时期: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尚未终止。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现代化,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目的是彻底吻合的,要达到这种目的,惟一有效的综合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在《城市规划办法》中则进一步强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者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城市道路设计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 [ D ]A.城市快速路B.城市主干路C.城市次干路D.城市支路2.一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 [ C ]A.明沟系统B.人工疏导系统C.暗管系统D.混合式系统3.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 [ C ]A.生理效果B.习惯思维C.心理效果D.舒适依赖感4.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4%,那么合成坡度为 [ C ]A.1%B.3%C.5%D.7%5.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 [ A ]A.通过车道交通量大B.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C.三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D.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6.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秒,黄灯3秒,绿灯15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 [ B ]A.20秒B.41秒C.15秒D.38秒7.在环形平面交叉中,中心岛不宜采用的形状是 [ B ]A.圆形B.长方形C.椭圆形D.卵形8.下列不属于主线横面的是 [ D ]A.车行道B.路缘带C.分车带D.路旁建筑物9.管道埋深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 )m。
[ D ]A.0.9B.0.6C.0.3D.0.710.基本通行能力是指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能通过的[ A ]A.最大小客车数B.最大大客车数C.最小大客车数D.最小小客车数11.环道不用设的是 [ D ]A.左转车道B.交织车道C.右转车道D.集散车道12.候驶车道不包括 [ D ]A.直行车道B.直左车道C.直右车道D.斜左车道13.下列不属于非机动车的是 [ B ]A.自行车B.公交车C.三轮车D.板车14.以下哪项不属于交通标志的主标志 [ B ]A.警告标志B.辅助标志C.禁令标志D.指示标志15.快速路出入口一般情况下应设在。
[ B ]A.主线行车道的左侧B.主线行车道的右侧C.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后D.主线的上坡路16.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主体不包括 [ D ]A.机动车B.非机动车C.行人D.驾驶员17.平交口信号灯的颜色不包括: [ D ]A.红B.黄C.绿D.紫18.以下哪项不是交通标志的要素 [ B ]A.颜色B.长度C.形状D.符号19.人行通道上的红灯代表: [ A ]A.停B.行C.缓行D.无意义二、多选题:1.城市道路分类有 [ABCD ]A.快速路B.主干路C.次干路D.支路2.道路网的基本类型 [ ABD ]A.方格网B.自由式C.井型D.放射环型3.下列属于交通岛的有 [ABCD ]A.分隔岛B.中心岛C.安全岛D.导流岛4.设臵人行道时应考虑的问题的有 [ ABD ]A.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B.尽量与车行道垂直C.设在道路中间段处D.尽量靠近交叉口5.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包括 [ ACD ]A.明沟系统B.暗沟系统C.暗管系统D.混合式系统6.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 ABC ]A.实行交通管制B.采用渠化交通C.修建立体交叉三、简答题:1、三路和四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三路:喇叭形环形不完全定向型完全定向型四路:苜蓿叶式环型菱形2、行人安全设施有哪几种?人行过街地道、人行天桥、交叉口护栏与人行道护栏、人行横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小龙)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5分)二、不定项选择(12个,24分)三、连线题(1个,6分)四、简答题(5个,40分)五、论述(1个,15分)1.1城市设计的概念P5. 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的概念总结为: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P2)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等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1.3城市设计的任务《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4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5)突出特色与个性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1.5城市规划的含义(了解内容)P7--8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城市规划给出的定义: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出的安排。
城市规划是为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是一门艺术,或者是三者的结合。
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似之处都是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的安排座位主要的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 章到第 18 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 章到第 18 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重点

第一讲城、市、城市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①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②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500~5000年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曹魏邺城明确功能分区古希腊雅典800 BC 特点:布局不规则;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广场、卫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奠基于753 BC,全盛期:公元3世纪特点: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广场群中世纪时期锡耶那(意大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罗马罗马城市改建近代城市伦敦1666年伦敦改建规划(古典主义风格)仅有部分实施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规律性: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几十年内)就达到70%左右;稳定阶段: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70~90%。
诺瑟姆曲线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第二讲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1、城市设计概念:定义: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
3、城市设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的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意志、目的或对象。
也指人们活动计划所争取的将来状况。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
5、古罗马城市设计的特征:(1)享乐主义特征;(2)实用主义特征;(3)炫耀主义特征。
6、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1)要塞型;(2)城堡型;(3)商业交通型。
7、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了解)8、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空间形式理论:(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2)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建设的原则:a、表现的原则;b、相互协调的原则;c、有机秩序的原则。
艺术创造问题;a、界定了形式的起源、意义、性质、重要性及牵涉范围,对自然界的形式表现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规律。
b、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本质,认为创造的倾向是一种本能,而理智仅在创造过程中起着辅助的作用;c、形式探索中的特殊领域,按其特定的性质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靠推理就可以领会的问题,第二类是靠直觉感受的问题。
(3)芦原义信:减法空间和加法空间:前者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后者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十分之一理论:要获得与室内相似意义的空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设计可以采用20~25m为模数。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1)勒·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a、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内交通负担越来越大,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集聚功能。
b、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c、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d、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城市设计原则:a、以几何为基础去创造洁净、简单的外形;b、崇尚秩序、功能和朴实;c、理性与效率至上;d、现代的建筑要使用现代的建材;e、摒弃装饰,尤其是仿古;f、追求标准化、重复化。
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1)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a、对土地所有权和城市形态的描述;b、对田园城市管理机构的组成以及其权限范围的构想;c、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场所文脉理论:(1)凯文·林奇:提出城市形态是受不同价值标准影响的观点,认为一般城市形态理论应以人为目的,以具体物质形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并且应当具有动态、参与决策和公众可参与的特征。
空间价值评判标准: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及管理。
此外还有两个额外指标:效率与公平。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1)简·雅各布斯城市设计四个基本条件:a、街区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b、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c、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的比例;d、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自然生态设计理论:(1)伊安·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a、自然过程规划;b、生态因子调查;c、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d、规划结果表达。
城市设计的整体概论“(1)罗杰·特兰西克:罗杰的设计思想融合了千人许多的设立理念:他指出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等。
9、城市设计可分为概念性城市设计、策略性城市设计、务实性城市设计、概念性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策略性城市设计——是城市发展特定问题的研究型城市设计,又称为专项城市设计。
务实性城市设计——是针对规划实施项目的城市设计,按其实践开展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专业特点,可分为开发型、保护与更新型、社区型。
10、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物质空间环境、功能活动与人、管理机制。
11、城市设计的任务:城市环境研究:正确认识城市设计涉及相关要素间的关系、找寻发展寻在问题、发展目标与发展对策。
城市空间环境:创造一个形式宜人、功能活动安全方便,具有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城市社会空间:促进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建设,建立合理融洽的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利益。
城市经济发展:建立可行的发展模式,鼓励城市不同形式的经济活动产生,促成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
管理与控制:合理控制城市的发展,维护城市环境良好状态,保护城市文化遗存,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就。
12、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1)综合性;(2)持续性;(3)地域性;(4)控制性。
13、城市设计的内容:()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2)城市土地利用;(3)城市景观;(4)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5)城市活动系统;(6)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7)城市设计实施措施。
14.、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1)城市自然;(2)历史与文化背景资料;(3)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4)城市景观;(5)土地利用与建筑;(6)城市公共活动与场所;(7)城市交通与活动体系;(8)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相关资料。
15、城市设计成果一般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图、城市设计与研究附件。
16、城市设计一般分为城市总体、城市片区、重点地段三个层次。
17、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使用的基本变量。
自然形体要素:河岸、湖泊、海湾、旷野、山谷、山丘、湿地等。
18、开放空间:指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
四个特质: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
开放空间在城市结构体系中承担的角色特征:a、边缘:即开放空间的限界;b、连接:系指起连接功能的开放空间区段;c、绿楔:这是一种真正的城市开发中的“呼吸空间”;d、焦点:一种帮助人们组织方向和距离感的场所或标志;e、连续体: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一体化联系。
19、单一功能体系和多功能体系:单一功能体系:以一种类别的形体或自然特征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体系。
多功能体系:大多数开放空间体系其实都是集多功能与一身的。
20、开放空间的设施与小品:环境设施指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其完善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社会民主程度。
建筑小品则一般以亭、廊、厅等各种形式存在,或单独设于空间中,或与建筑、植物等组合形成半开敞空间。
功能:休息、安全、方便、遮蔽、界定领域。
分类:a、休息设施;b、卫生设施;c、绿化设施;d、环境标识;e、拦阻诱导。
设计要点:(1)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2)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证;(3)具备一定的可更新性;(4)综合化、工业化和标准化。
21、城市色彩:城市色彩分为建筑色彩和场所色彩。
建筑色彩:指城市色彩中众多建筑物的群体色感、分为主色调、辅色调。
场所色彩:相对建筑色彩而言,与之互补的环境色。
城市色彩的意义:(1)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反映;(2)城市色彩可以辅助城市空间的形成;(3)城市色彩对于形体的调和是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
城市色彩的设计原则:(1)城市色彩设计要体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美;(2)城市色彩设计要传承文脉,珍视城市现有的色彩特质和历史文化;(3)城市色彩设计要考虑城市的气候特征、山水特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城市色彩设计要考虑建筑场所不同的功能性质。
城市色彩控制引导方法:(1)主色统一: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筑的墙面或屋顶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2)辅色统一:指在一定的去范围内,建筑的门窗或装饰线脚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3)场所色统一: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铺地色彩、街道设施色彩和绿化色彩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22、空间——形体分析方法:(1)视觉秩序分析:是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2)图形——背景分析: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基本原理,从二维平面来分析公共空间及建筑实体的形式和分布,研究城市环境中虚空间和实体之间的存在规律。
(3)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分析:视觉感受是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的主要途径,而空间形态构成不仅具有视觉审美意义,也直接影响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心理感受和在空间中的活力。
场所——文脉分析方法:(1)场所结构分析:活动、事件与空间的结合构成了空间场所中人与环境、空间与时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在物质空间上的映射即体现了场所的深层结构,场所结构分析就是针对这一“以关系为中心”的深层结构展开的研究。
(2)城市活力分析:城市活力分析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仔细观察城市空间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事件,分析城市空间的设计和组织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总结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原则。
(3认知意象分析: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其分析结果直接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
认知意象五大要素: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
(4)文化生态分析:文化生态分析正是通过研究人类文化形成过程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阐释文化与环境的适应过程。
相关线——面域分析方法:(1)“物质线”:通常是指城市空间在物质层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实存的“线”。
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物质线”是清晰可辨的,比如现状工程线、道路线、建筑限、单元区划线等。
(2)“心理线”:它以人的认知为前提,是指人们对城市域面上物质形体的心里体验和感受所形成的的感知“力线”,包括标志性建筑物、空间景观节点的空间影响线域、空间界面的导向线和空间景观的序列轴线等。
(3)“行为线”:它主要由人们周期性的节律运动及其所占据的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所构成。
通常包括发生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开放空间中的运动所留下的空间轨迹线等。
(4)“人为控制线”: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意义,是设计干预的结构,是由设计者和建设管理者进行城市建设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控制线。
如现代城市设计中为分析描述空间结构、形体构成、容积率、高度控制而形成的各种辅助线,以及规划设计红线、视线通廊等空间控制线。
23、巴洛克风格:通过不安定的形体、出人意料的欺负转折、矫揉造作的手法,产生特殊视觉效果的手法主义。
中世纪城市的宁静氛围和宜人尺度渐逝,代之以整齐强烈的城市轴线系统以强调空间运动感和序列景观,道路结点处矗立高耸的建筑物作为视觉联系和引导,从而将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联系起来构成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