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麟”典故源流研究
风起青萍 单庆麟先生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

北 j 。1 9 4 6 ~1 9 4 8_ , f ,他 似 乎还 做过 沈 阳 市 市 第 一 巾 的校 K。 古林 大 … j - : 庆 麟
毅 帮助 ,来 到 长 春 ,任 吉 林 省 博物 馆 第
一
剐馆 K( 未 设 馆 长 ) 。 “ 辛苫随穷戍” ,
片 j 化 学 研 究 所 ,足 中 国现 代 炼 铝 炼 锗 段 一 、 先 生
阴 ,但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占林 省博 物 馆 的 书 馆 。 忤 惠 ( 1 8 8 5 ~ 1 9 7 9 )是 清 朝 目 【 史 敦。 i 收 藏 。清 初 东 北 流 人和 3 0 0年 后 的 右 馆 总 娶 恽 毓 亭 长 , 曾任 北 洋 政 府 罔 务 当时的/ g - I L 人 人 为 r 弥 补考 I
,北
放后 ,
吴 兆鸯
占塔 祭 2 3午 ,菩 何 秋 的 诅 ,书法 家 、收 藏 家 曾将 赵 盂 曾 入 华 北 人 民 节命 大 学 } d r I H , ' 7 , - 习。 ( ) l 廿
茄 集 :张伯驹 K春虽 有 儿年 的 光 顺 种松 书札卷 等捌赠给 卉林省 博物 纪 5 0年 代 仞 来 东 北 人 人 历 史 系 仃
派 ,有 意 尢 意 问 都 成 J , 山黑 水 问 文 化 院 秘 长 ( ? 屿同璋 的 重 要 僚 ) 、 伪 满 学师 资 的 空 ,于 1 9 5 4年 委派 l 『 久麟 的传播肖 。 洲 国 内 务 府 部 长 ,2 0 纪 6 0年 代 任 尔 到 北 京 人 学 历 史 系 譬 _ f 、 『 进 修 。 马 会
闻、 风俗 、 游览 , 各 随 书一 则 , 录之于册 , 是我们对他 的了解太少了 。
顾采麟生平补遗

顾采麟生平补遗
梁爽
【期刊名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清初文人顾彩多以“顾彩”“顾天石”“梦鹤居士”署名留存著作,而其本名“顾采麟”鲜为人知。
依据《辟疆园杜诗注解》《皇清诗选》《百名家诗选》三则文献,考辨顾采麟与顾彩实为一人。
民国学者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记
顾彩“官至内阁中书”的观点,讹误存在已久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考察《梁溪诗钞》《往深斋诗集》《阙里孔氏词抄》文献,可知其应以布衣身份行世。
基于顾彩交游
的现有研究可增补交游对象十四人,从顾彩与这些人的交游中可以看出顾彩思想中
的遗民意识以及他不喜入仕的人生态度。
顾彩以布衣身份行世具有必然性,其中有
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即自身性格特征,外因包括遗民友人、清初政局环境等。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梁爽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彭玉麟散见函札和诗文辑考——新版《彭玉麟集》补遗
2.《谭小麟研究之研究》:补遗与更新--为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而作
3."七子山顾"顾允若生平考与
其对中医教育的贡献4.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系列之一——顾拜旦生平及其时代背景5.革命文化人的“变”与“常”——《邵荃麟全集》补遗略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典故大全动物走兽

典故大全动物走兽【鲁郊麟】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
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
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
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宋陆游《识喜》:“傲世曾歌楚人风,著书久绝鲁郊麟。
”参见人事部·情感“悲鳞”。
【麒麟】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
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仇兆鳌注:“《陈书》:徐陵母臧氏,常梦五色云,化为凤,集左肩上,已而诞陵焉。
年数岁,家人携候宝志上人,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补注……张迩可引《阙里故事》兼举方全。
张注:《拾遗记》:孔子生之先,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母徵在以绣绂系麟角。
此证恰好相符。
”宋黄庭坚《送徐隐父宰余干》:“天上麒麟来下瑞,江南柚橘间生贤。
”参见伦类部·亲眷“麒麟儿”。
【心猿】佛教语。
喻攀缘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
语本《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唐罗隐《灵山寺》诗:“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唐赵嘏《四祖寺》:“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
”参见九流部·宗教“心猿意马”。
【白猿】指白猿公,传说古代善剑术的人。
事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
’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
’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
”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受书黄石,意在王者之图;挥剑白猿,心存霸国之用。
”唐李白《中丞宋公军次寻阳》诗:“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另参见人物部·其他“猿公”。
【君子猿】《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成语故事】天上石麟

【成语故事】天上石麟在古代传说中,石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形似麒麟,身体上生有著名的美玉玛瑙。
这种神奇的动物,被许多人视为神灵保佑的象征,因此被赋予了很高的神秘和神圣的形象。
传说在古代时,人们认为石麟是天上的神物,它拥有强大的灵气,可以保佑世间平安。
然而,石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见的,只有特别有缘的人才能够在一生中看到它。
有一个叫做李某的人,他是当时一个有名的狩猎专家,尤其擅长打猎。
他的家族历代都是猎户,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出门打猎,对林中野兽的习性十分了解。
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石麟这个传说中的神兽。
一天早晨,李某听从了一个神庙的夙愿,决定去山里狩猎。
他拿了祖传的杀猪刀和家传的猎枪,开始了一段寻找石麟的旅程。
他想如果能够猎到石麟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就算成功了。
他往山上走,不断地寻找石麟的足迹。
一天过去了,他没有发现任何石麟的迹象,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继续寻找下去。
第二天,他沿着山路向上爬,穿过密林和河流,走了整整一天,天黑时他终于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在之前的地方了,但他感觉这个地方很神秘。
他在这里安了营,准备在这里休息一下。
他在一棵树下坐了下来,望着天空。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一道亮光划破了夜空,有一只石麟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这只石麟身上长有一块美玉玛瑙,闪烁着五彩光芒。
它的形象十分神圣,让李某感到非常震惊。
这时,石麟开始对他说话了。
石麟告诉他,人不应该只追求金钱和利益,更应该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
如果他一心追求财富和名誉,那么他的心灵将会无处安放,他的人生将是不完整的。
听到石麟的话,李某恍然大悟,他认为石麟的话是真实的。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决意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态度。
从那以后,他不再一意孤行,而是开始关注他人的生活与良心的感受。
这次遇见石麟,让李某受益匪浅。
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行事作风,也深刻认识到一颗善良、正义的心是生命表面鲜活的体现,是荡气回肠的思想核心,是无惧悲欢充实的奋斗源。
《悲悼》原型的分析心理学研究

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
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arche— type)。”(1997:83) 荣格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 观察与验证,提出了四种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 重要意义的原型意象:人格面具(persona)、阿尼
玛(疵m)、阿尼姆斯(蚰ilII∞)和阴影(shadow)。
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
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女人天生就禀赋有男性心 像,据此她不自觉地建立了一种标准,这种标准会 极大地影响到她对男人的选择,影响到她对某个男 人是喜欢还是讨厌。阿尼姆斯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 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父亲,正像阿尼玛原型的第一 个投射对象总是母亲一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莱 维妮亚会对父亲艾斯拉表现出崇拜和爱慕,即“恋 父情结”。在剧中莱维妮亚表现出极强的恋父情结, 她不仅模仿父亲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腔调,甚至还 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处世标准,没有一丝的女性魅 力。这正是莱维妮亚心中的阿尼姆斯在控制着她的 思想和行为,由此造成了她一度对女性特质的否 定。莱维妮亚对父亲有一种超出常规的爱。甚至当 着倾慕她已久的彼得,她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不 能和任何人结婚。我必须呆在家里。父亲需要我”。 (13)她对父亲的爱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以至于不
第33卷第1期 2010年1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IJanguages ・79・
《悲悼》原型的分析心理学研究
董荣月1,马志民1,刘 芳2
(1.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2.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万方数据
第1期
董荣月,马志民,刘
论语

第 八 章
• 子曰:“饭
乐趣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疏食∕饮水,曲肱 ∕
正当手段
冷水 弯着胳膊
而枕之,
顺承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对于
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
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
•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
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 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 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 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
课堂检测
1、字音
yuè
• 不亦说乎
yùn
人不知而不愠
xǐng
• 吾日三省吾身 • 不逾矩
chuán
传不习乎
yú jǔ
课堂检测
2、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习:复习 不亦说乎 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 兴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省:反省 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逾矩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 质。
第 七 章
代词,学问
……的人
• 子曰:“知
之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孔子哭麒麟的典故

孔子哭麒麟的典故孔子哭麒麟的典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是关于孔子情感深厚、为国家忧虑的一个缩影。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孔子关心百姓、牵挂天下的高尚思想情怀。
据说,当孔子到了晋国时,当地的麒麟被杀死了,孔子非常悲痛。
他发现这个麒麟已经被杀害了很久,但是它的遗体却没有被处理。
孔子感到非常难过,他觉得这个麒麟已经死去了,但是它的遗体应该得到适当的安置。
于是,孔子亲自将麒麟的遗体运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让地方的人们都来做最后的祭奠。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断地哭泣,他认为这个麒麟已经死去,但是它一定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永恒的信仰。
孔子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那时候,许多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非常尊贵、高贵的人物,而麒麟则被视为天子之物。
因此,孔子可以联想到一个天子的态度,他的行为被很多人称赞。
在这个时候,孔子发表了一段著名的言论:“天命之事,无人可挽也。
麒麟虽死,其德胜妖。
”孔子的这句话,意味着即使一件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逆转、无法挽回,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要放弃对它的敬畏和对它的尊重。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自己的道德观念。
孔子敬重麒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天子之物,更因为它用行动在体现着一种高贵、睿智的品质。
正是这种品质让孔子感到敬佩,让他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这位麒麟所蕴含的文化力量。
孔子哭麒麟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道灿烂的风景线,更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杰作。
它通过孔子的哀悼和缅怀,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悼念之情式样格调和一种传统美德,也将这种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今天,我们正忙着奔波、加班、赶路,我们经常忽视了自己身边的风景和人,甚至忘记了我们的身份和价值。
而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深深感悟和感受,更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和理念。
它告诉我们,人生路上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缅怀、珍视、记念的,正如那个已经死去的麒麟所代表的那样,值得我们铭记一生。
《泣麟悲凤》成语典故

《泣麟悲凤》成语典故成语出处:《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
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成语典故:在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西狩获麟,孔子看到了麟,认为麟是祥瑞之兆,但是他却认为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是一种不祥之兆。
他为此感到非常悲痛,感慨道:“吾道穷矣!”(我的学说已经走到尽头了!)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麟是一种象征着道德和仁义的神兽,只有在圣王在位时才会出现。
而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说无法得到实现,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悲哀。
孔子的弟子们听到他的感慨后,纷纷前来安慰他。
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叫子游,他对孔子说:“夫子何病?无豫于斯乎?君子恶夫涕出而交颐。
”(老师您为什么这么悲伤?您不应该这样啊!君子不应该为了这种事情而流泪。
)孔子回答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你们要记住,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啊!)这段对话描绘了孔子对麟的出现和自己学说的遭遇感到悲哀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道德和仁义的追求,以及他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圣王统治的时代,才能实现道德和仁义的理想,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学说无法得到实现,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和失望。
泣麟悲凤这个成语,后来也被用来形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事物的消逝感到悲哀。
它强调了人们对正义、道德和美好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美好的事物,不要让它们轻易地消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麟”典故源流研究作者简介:夏青(1987.01—),湖南长沙人,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11级硕士研究生(中南大学文学院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悲麟在我国古代文献《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有记载,表示的是孔子因为他人不认识麒麟而感到悲哀。
关键词:“悲麟”变体形式使用情况内涵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引言《左传·哀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
仲尼观之,曰:‘麟也。
’然后取之。
”指感叹生不逢时。
唐李商隐《失题》:“斯文虚梦鸟,吾道欲悲麟。
”另参见地理部·土石“麟见处”、动物部·走兽“鲁郊麟”、文明部·文章“麟笔”、人物部·圣贤“泣麟”。
一、“悲麟”典故溯源【悲麟】bei lin【典源】《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十八〈哀公十四年〉~355~十有四年。
春。
西狩获麟。
何以书。
记异也。
何异尔。
非中国之兽也。
然则孰狩之。
薪采者也。
薪采者则微者也。
曷为以狩言之。
大之也。
曷为大之。
为获麟大之也。
曷为为获麟大之。
麟者。
仁兽也。
有王者则至。
无王者则不至。
有以告者曰。
有而角者。
孔子曰。
孰为来哉。
孰为来哉。
反袂拭面。
涕沾袍。
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子路死。
子曰。
噫。
天祝予。
西狩获麟。
孔子曰。
吾道穷矣。
春秋何以始乎隐。
祖之所逮闻也。
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
何以终乎哀十四年。
曰。
备矣。
君子曷为为春秋。
拨乱世。
反诸正。
莫近诸春秋。
则未知其为是与。
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
末不亦乐乎。
尧舜之知君子也。
制春秋之义。
以俟后圣。
以君子之为。
亦有乐乎此也。
《孔子家语》卷四〈辩物〉~42~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锄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
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
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叔孙闻之,然后取之。
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
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
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
时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将殁之證,故云尔。
」二、“悲麟”典故释义【悲麟】指感叹生不逢时。
唐李商隐《失题》:“斯文虚梦鸟,吾道欲悲麟。
”【麟笔】指著作。
宋陆游《小轩》:“麟笔残功成水品,蛇图余思入棋枰。
”三、“悲麟”变体形式考察吴融送弟东归偶持麟笔侍金闺,梦想三年在故溪。
孟郊寄张籍夫子亦如盲,所以空泣麟。
李白上崔相百忧章骥不骤进,麟何来哉。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此诗。
萧土赞云是伪作。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鞠歌行二侯行事在方册,泣麟老人终困厄。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呜呼江夏姿,竟掩宣尼袂。
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
杜甫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不但时人惜,祗应吾道穷。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鸾凤有铩翮,先儒曾抱麟。
杜甫积草岭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
卢纶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攀龙与泣麟,哀乐不同尘。
卢纶和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十二韵寄赠江南徐薛二侍郎麟笔删金篆,龙绡荐玉编。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八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
鲍溶寓兴鲁圣虚泣鳞,楚狂浪歌凤。
齐己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乐矣贤颜子,穷乎圣仲尼。
四、“悲麟”历代使用情况分析(一)句法结构“悲麟”的典故在历代文献中出现时,从句法结构来看,或做主语,或做谓语,或做宾语,或做介宾短语的一部分,或做定语,或独立成句,一般不做状语。
李商隐《失题》比喻生不逢时,有志难酬。
唐李商隐《失题》诗:“斯文虚梦鸟,吾道欲悲麟。
”来源:中华典故大辞典(二)近义联用“悲麟”典故在历代文献中,或独用,或与其它典形联用。
古人作诗文擅用典,因此“悲麟”与其它典形联用情况居多。
独用的情况一般用于散文中,而在诗歌等韵文中,一般都是至少两个以上的典故的联用,与之联用的典故通常是感情色彩相同,意义相近的典故。
“叹凤”是与“悲麟”最常连用的故,其与“悲麟”也有一定的关联。
(三)典形活用因为文体的特殊要求,如诗歌须格律严整,要求对仗等,或者是为了追求文辞的华美,在运用“悲麟“典故时,有时需将典形拆开或变换,灵活地运用。
典形的活用使得文笔更生动,念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韵律美,是作者高超文字驾驭能力的体现。
罗隐《谒文宣王庙》:“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
又《淮南送李司空朝觐》:“宣父道高休叹凤,武侯才大本犹龙”。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五、“悲麟”典故内涵解析(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积怨“西狩获麟”的故事发生在周敬王庚申39年(春秋鲁哀公14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经71岁,从此不再著书。
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
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
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
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22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
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象尼丘山,故取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
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
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东周列国志》亦载:周敬王39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
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
孔子长叹一声说:“麒麟,仁兽也,含仁怀义,音中钟吕(叫起来声音像音乐),行步中规,折旋中矩(走路旋转都合规矩),游必择上,翔必有处,不履生虫(脚不踏虫子),不折生草(身不折青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罗网,文章斌斌(身上有美丽的花纹)。
其出必明王在位,以示祥瑞于世。
故帝尧时麒麟游于郊外,万民知其为祥,不忍伤其生;周将兴,凤鸣于岐山,百姓以为瑞,争图其形,麒麟也曾现于野。
自尧至今,麒麟两现于世,今次出现,无明王在位,非其时也,故折足而亡于奴隶人之手,这叫我如何不因之而感伤呢?”孔子说着,用衣袖掩面哭泣,泪如雨下。
弟子们纷纷上前劝慰,过了半晌,孔子悲哀的心绪才渐渐平静下来,弟子忙搀扶夫子上马,沿原路返回阙里。
自西狩归来,孔子不再看书写字,常常一个人独自到僻静的地方去暗自流泪,并不时地自语着:“吾道穷矣!吾道穷矣!……”一次子贡问夫子:“伯鱼兄殁世,也未见夫子如此伤心过。
麟麟丧生,与夫子之道何干?”孔子眼泪汪汪地说:“丘犹麟也!麟之出,因不遇明王而遭害;丘生不逢时,不遇明王,故吾道难行于世,而终至于穷矣!”子贡说:“夫子之道,宏大至极,故世莫能行。
纵然今日不见用于时,却可传至万古而不灭,一遇有道之明君,自能大行矣。
如今各书著述已成,皆寄托夫子之道,故夫子之道犹如日月,必旷万古而常存,与天地同久远……”孔子听罢,以为合情合理,稍觉宽慰。
三天之后,孔子将在曲阜的众弟子召集起来,向他们说道:“麟因出非其时而被害,吾道穷矣!好在所修的几种书早已完成,只有《春秋》一书,自平王东迁记起,直至今日,二百余年的大事可谓列举无遗。
我以获麟为绝笔,从今而后的记述之责便落于二三子之肩了!……”孔子将他的所有著作交给众弟子,命他们分头传抄,然后各藏一部。
这是孔子赠给弟子们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孔子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据有关史料记载,孔子在麒麟被斩杀后,曾经感慨万端地说:“麒麟,仁兽也。
吾已劝导过,主上还是杀了它?”他在沉默片刻后又说,“吾明白了,巨木用之,则伐之;不用,则烧之。
吾道穷矣。
鉏商,这麒麟角是主上赐给孙叔子的,孙叔子转送给吾,是想告诉吾,吾功不在本世,而在后世吧。
麒麟已死,麟角永存。
吾的儒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公羊传》对之解释道:春,西狩获麟。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
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
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
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
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
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
《公羊传》在解释时所说的“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这两句话极为重要,最能够代表公羊学派观点,即“麟为孔子受命之瑞”。
东汉时王充在《论衡·指瑞篇》中也对此作过介绍:认为天以麟命孔子,孔子不王之圣也。
啊呀,孔子是不王之王,是超越于王的大圣贤啊。
是的,孔子虽然离开我们2500多年了,可他的思想仍在领导着我们。
这难道不是比王还厉害吗?不是比任何一个皇帝都强得多吗?十七届六中全会一再强调的要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难道主要不是指孔子的儒家学说吗?古语云: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经久不衰,谓之不朽也。
孔子所立的德、功、言经久不衰,是故不朽也。
试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帝王将相能超越孔子呢?没有,从来没有!不少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三五年”,顶多是能领风骚几十年吧,而孔子和他崇拜的周公姬旦以及孟子、老子等人,却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领袖!臧克家在《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中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伟大的孔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不王而王永为王,万古千秋也风流。
这就是精神价值的力量!六、“悲麟”典故的现实意义在古籍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
《拾遗记》上记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很贤明,“知为神异。
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当时就有相者说:“夫子继殷汤,水德而素王。
”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汤,是无冕之王。
这个故事就是“麟吐玉书”和“麒麟送子”传说的由来。
关于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梦麟”的传说: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从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经之路。
有一次孔母颜征在跟随家人自商丘返乡,路过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风景优美,就提议在此歇脚。
她坐在麟山上的一棵树下,打了一个盹,忽然梦见麒麟入怀,醒来感而有孕,十一个月后就生下了孔子。
到孔子出生的前两天,麒麟又到曲阜阙里人家送去玉书三卷。
在明本《巨野县志》中有这们的记载:“巨野南有樵氏山,世传樵氏山产麟,麟吐玉书于阙里,因名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