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普通班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叶帆何谓“道统”与“治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言:“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简单来说,“道统”主要指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儒家思想传统。
“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体现为政治统治的继承性。
历代帝王庙里的一个个天子,皇皇二十四史,都体现出这种“治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然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的挑战,但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基本上属于“天下所极重”的思想。
儒家思想自有其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
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即使是曾对“道统”比较陌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很快就明白“道统”事关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固性。
顺治皇帝曰“继道统而新治统”,康熙皇帝更是强调“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
几千年来,一个个封建王朝依据“道统”不断更迭,但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一直传承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治统”。
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新治统”,每个封建王朝以前朝覆亡为鉴,不断改进治理之术也是一种“新治统”。
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制度,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
不去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决定着传统社会的基本面,也使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极为顽固。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高二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3分)〔“但它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错,原文是说“但它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2.C(3分)〔“明确而清晰的评价标准”错,原文是说“相对清晰的评价标准”。
〕3.D(3分)〔“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文学经典文本要相对严格一些”错,原文是说“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相对宽松的文本”。
〕4.B(3分)〔原文中“依他看来”,说明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是虚荣心的体现。
〕5.(1)以对社会低层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讽刺贪慕虚荣、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普斯佳科夫和特兰勃良不约而同地借了不属于自己的勋章参加宴会,说明这个社会虚荣、作假成风;(2)以对社会上层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社会的势利眼众生相:身居高位的中尉的傲慢举止,有钱的商人只认勋章不认人的武断态度,都揭露出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势利;(3)以“勋章”来暗示俄罗斯社会的等级分化严重,批判俄罗斯社会的不平等:一枚勋章拉开了人的三六九等,荒谬而又讽刺。
(6分,每点2分。
)6.(1)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趋炎附势、贪慕虚荣:正是为了参加他的宴会,主人公想方设法借勋章,想要接近他所代表的上流社会,以此表现主人公的虚荣心;(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参加宴会到自己胸前的勋章暴露再到法语教员的勋章曝光都是由斯皮奇金的言行来推动的,这个人物对推动情节发展至关重要;(3)折射出社会环境:用一个以勋章来判断别人的好坏、决定自己对人的态度的势利商人,反映出社会的虚伪和不平等本质,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分,每点2分。
)〔从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环境展示、主题表现4个角度来分析,答对其中3点、分析到位即可得满分;主题角度可以单独设点,也可以和人物或者环境角度结合。
〕7.B(3分)〔原文是“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范围不一。
〕8.B(3分)〔A项:原文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未然变已然。
高二2018-2019上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与无知:先是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
影片里,老人们所经历的苦难,那些烙印于心的伤痛,即便只是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也足以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竟然被制作成充满戏谑色彩的“表情包”。
这种消费苦难、无底线娱乐化的举动,无异于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也是对大众集体感情的挑战,当然让人难以接受。
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轻松、戏谑的“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未尽之语,甚至越搞笑越火、越调侃越显个性。
放松心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总有一些严肃话题、民族情感、人之常情应该谨守不能逾越。
后半生都在悲剧中活着的“慰安妇”,犹如压在我们民族心口上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
况且,她们所遭受的侵害,至今没有得到始作俑者的道歉。
如何对待这些战争受害者,直接关系着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
有些人、有些事,是不能够随意涂抹、戏谑发挥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一个民族如果记不得曾经的痛,就唤不醒今天的梦。
”无论娱乐怎样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在娱乐和严肃之间,还是应该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如同此次“表情包”事件一样,冒犯历史、不顾底线的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
此前,少数微博大V侮辱革命烈士、某企业借“恶搞”烈士做商业营销等,都是对牺牲和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对社会共同价值理念缺乏基本尊重的表现。
就在8月23日,曾身穿仿制的二战日本军服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前合影的几名青年,因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而受到处罚。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
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
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
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形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
中国之“中”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中国之“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及“國”字,指城邑,《说文解字》有“邑,国也,从口(音围)”,原指城邑。
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口”表示城垣,其内的“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由此可见,“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就有用例,《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民劳》)、“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孟子·万章》)中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等等。
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列邦之义的“中国”,如三国时,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唐代韩愈在《论佛骨表》中云:“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这些“中国”,皆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其近义词有土中、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
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形态为“天圆地方”,所谓“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
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测试范围:人教必修5第1-2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
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高二语文试题★祝你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

衡水中学四川分校·遂中实验校高2020届第三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科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考生得到试卷后,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试题自己保存,下来研究、总结。
★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在文化拯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误区。
第一是生吞活剥,比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
穿上那些被简单复制的汉服,就像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演员。
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族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量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而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其次是文化造伪。
浙江某商人要重建圆明园,这个消息让许多人目瞪口呆。
你不可能使用原来的建材,也无法还原传统的工艺,结果势必弄出一堆低劣的赝品。
还有就是民族节日,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不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吗?道德过度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问题。
一方面道德匮乏,一方面却又道德过剩,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
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在社会正义方面,比如说对贪官的追踪方面,它扮演过非常正面的角色。
有些贪官被摘掉乌纱帽,就是缘于网民的人肉搜索,它是民间政治监督的有效手段。
但是对普通公民的搜索和道德围剿,我认为还是过度了。
搜索权力的边界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尽快加以界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
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
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
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
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
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一法国式”。
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
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
B.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
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釆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笞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一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
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山那人那狗彭建明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
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早啊,还很早呢。
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
邮包已经半旧。
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
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
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
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
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
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
啊啊,心里梗得厉害。
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
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
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
远处,有等待,有期望。
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
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
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
出门就是登山路。
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
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
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
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
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
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老人急了:“我还能……”“莫废话了。
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
”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
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
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
都吃了,也不见好。
那顽皮的膝盖骨哎。
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
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
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
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5.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6分)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图片来源于2017年11月新华网)材料二:从21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
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2017年11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
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于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
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
首先,对于一些模梭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
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25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
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
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
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一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