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助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助学案一、通过朗读、品读课文,学会筛选重要信息,能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
二、通过合作探究,品味文本中蕴含哲理的语句,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
三、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杰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1、走进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
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黑塞说书》等。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
这些古老的书本里,写着那么多优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在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这里寻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发表的《我观中国》一文中,黑塞曾这样描述。
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亲约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绍给了他。
同年,黑塞还得到德译中国诗集《中国牧笛》,他如获至宝,读后感叹不已:“……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
”一战结束后,黑塞认为只有中国的圣贤能够拯救欧洲的灵魂,他把传播中国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给友人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
”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
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在内心流亡中,道家学说中“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既对立又相融”的思想,对黑塞影响极大。
论黑塞_玻璃球游戏_中的中国元素

2012年第2期安徽文学A N H U I W E N X U E论黑塞《玻璃球游戏》中的中国元素孙娜娜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瑞士籍德语作家,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最伟大,同时也是被阅读得最多的德语作家之一。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自觉运用中国思想探索西方出路的一部作品。
“玻璃球游戏”并非实在的游戏,而是作者虚设的“一种追求和谐完美的最上乘的象征形式”[1],是脱离世俗世界的精神王国的支柱。
作者用假托的主人公生平及游戏模式来展现个体心灵的成长历程和对于当代西方文化的反思批判。
在反思的过程中,作者充分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理论、灵魂教育、《易经》思想等三个方面。
一、黑塞对中国音乐理论的借鉴音乐是贯穿于黑塞众多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在《玻璃球游戏》的引言中,黑塞不惜花费大量篇幅,引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论述音乐的章节。
黑塞为什么会如此在乎中国对音乐的起源和意义的论述?黑塞引用的《吕氏春秋》的这段论述,相当于一段音乐理论,不同于描写单纯的音乐演奏技艺和感受,音乐自身圆融和谐的特性和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得到充分的认可。
在黑塞看来,古代中国对音乐持有一种崇敬而严谨的态度,这种态度来源于音乐巨大的象征和指示作用。
音乐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文化、道德,乃至国家的状况,音乐的衰落成为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灭亡的确凿象征。
黑塞正是有感于当代西方社会的日益浮躁的音乐和这种音乐所体现的国家的腐化和文化的没落,才对《吕氏春秋》中的这段文字产生强烈的共鸣。
黑塞认为,西方的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开始蜕化变质,冒出许多五花八门的风格”。
这种音乐风格是和当时时代的整体没落氛围相一致的,都反映出人们的狂热、放任、冷漠、怀疑和绝望。
整个西方被一片衰亡的气息所笼罩,道德的堕落和精神的匮乏使得人们不再崇拜音乐创作中那种占统治地位的和谐与纯粹。
《黑塞童话故事》读后感

《黑塞童话故事》读后感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为一位作家所能获得的世俗认可的巅峰,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要想获得这一奖项,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价值情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们与大众趣味的疏远和隔阂。
然而,许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曾创作过优美的童话故事,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梦幻乐园。
比如威廉·福克纳、法郎士、勒克莱齐奥、高尔斯华绥、约翰·斯坦贝克、莫迪亚诺等。
赫尔曼·黑塞同样也是如此。
赫尔曼·黑塞被雨果·巴尔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作品深受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影响,对旅行、大自然和朴素事物充满了深情。
他的著名作品包括《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创作了许多精彩的童话故事。
《黑塞童话故事》一书共收录了黑塞创作的 15 篇童话故事,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呈现出多样的美感。
有些故事天真纯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而有些则严肃深沉,反思了“战争与和平、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情感、社会与个人”等重大主题。
此外,黑塞本人还热爱绘画,这本书精心挑选了他亲自绘制的 60 幅水彩画。
优美的文字与精美的绘画相得益彰,再加上精致的装帧和用心的排版,使得这本书极具“颜值”,让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两篇童话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分别是《周幽王》和《诗人》。
阅读这两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审美,了解西方作家如何看待和改造中国故事。
作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创作童话故事对赫尔曼·黑塞来说可能并非易事。
像他这样的作家,通常习惯于创作主题严肃、内容深沉的故事,即使不是这样,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偏向纯文学或严肃文学,对于儿童文学可能会“不屑一顾”。
正因如此,这些大作家在创作童话故事时,不仅需要改变写作技巧和文字风格,更要转变思维,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用简单、天真的方式去描述这个世界。
对黑塞的评价有哪些

对黑塞的评价有哪些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及文学家。
曾获得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那你知道对黑塞有哪些肯定的评价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黑塞的评价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西方学界对黑塞的评价并不高于同为诺奖得主的托马斯·曼,及他的兄弟亨利希·曼。
但托马斯·曼说过,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黑塞是反现代文明、反美的,在他眼中,美国正是现代文明的化身。
他在堤契诺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创作之余和农人、村夫闲话家常,欣赏他们的质朴。
堤契诺的居民作息一如远古,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了,黑塞的思古情怀油然而生,流露于笔尖,因而想起德国文学史中著名的浪漫诗人艾兴多夫,仿效他唤醒酣睡于万物之中的诗歌,同时,他也回忆起施蒂弗特,学习他体会隐藏于万物形体之下的神性。
在堤契诺,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文学家黑塞的影响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着,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
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席特哈尔塔》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
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坛霸主一直是海明威。
然而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渐渐取代了海明威,一时成了美国大众的文学崇拜偶像。
特别是《荒原狼》,它在问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这个队曾在黑塞纪念活动期间去德国演出)。
获得教养的途径

答案: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追
求心灵的获得。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
【情景导入】 导入语一: 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
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
也无涯,人应当拥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人 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尊重知识、尊 重科学,有学习的需求和读书学习的欲望。今天我们学习《获得教养 的途径》这篇文章,作家赫尔曼·黑塞告诉我们,读书是获得教养的
2.简要分析第七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举例论证,作者通过自己读《亲和力》的体验证明思
想家作品常读常新。
(2)比喻论证,“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人类的容颜”
等说理生动形象。
探究目标三:赏析含义深刻的句子 1.如何理解第四段最后“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
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
【辨析】 同:都有宽大的意思。 异:“广阔”是指广大宽阔,重在广,多指土地面积大,如广阔的田
野,又指较抽象的,如视野、天地;“宽阔”是指面积或范围大,宽
敞,重在宽,多形容道路、桥面,也可以形容人的气量大。
2.教养·修养 教养 的人,无论生活中处于何种困苦的境地,也不会 一个富有_____
修养 。 忘记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自己的_____
加赞赏。另外,李白的经历和性格与黑塞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有 过几次失败的婚姻,都好借酒抒情抒发对人生的慨叹。黑塞对李白为 人的放达不羁和孤傲也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 颇有研究。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后感

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后感赫尔曼·黑塞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德国作家,他的作品以对人性与自我探索的深邃思考而著称。
阅读黑塞的作品,尤其是他所著的《苦难的理性》和《德米安》后,我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深深感受到了探寻自我的重要性以及这个旅程的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读完黑塞的作品后的一些感悟和体验,以及对探寻自我的深入思考。
首先,在黑塞的作品中,我发现人性在苦难中不断展现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描写主人公心灵的起伏和挣扎,黑塞将那些常常被人忽视或者不愿触及的痛苦、困惑和迷茫展现地淋漓尽致。
他将人性拆解为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和欲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反思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矛盾。
黑塞在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经历着内在的斗争与自我寻找的旅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自我实现。
这种实现并不是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者物质的追求,而是源自内在灵魂的升华和自我觉醒。
正因如此,主人公们的探寻自我的旅程常常伴随着孤独、痛苦和困扰,但也铸就了他们无可替代的独特个性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阅读黑塞的作品使我深入思考了自我的意义与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承受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和限制。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探寻并实现真正的自我?这是一个关乎内心思想和个人信念的问题,一种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的追求。
通过阅读黑塞的作品,我悟到了自我探索的内在本质:要学会与自己对话。
这种对话并不是表面的思考和琢磨,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的觉察和洞察。
只有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和对幸福的定义。
这种对话需要耐心和勇气,需要放下偏见和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对于那些追求自我探寻的人来说,黑塞的作品是一把开启内心大门的钥匙。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他的眼中看到世界,感受到他的心灵震撼。
这种感受会激发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的关注。
我们会意识到,自我的发现和自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自身努力的沉淀。
黑塞小说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吸收

Hesse's Novels and Their Creative Absorp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作者: 詹春花[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页码: 32-37页
主题词: 黑塞;小说;中国文化;创造性吸收
摘要:赫尔曼·黑塞是很难得的通晓中国精神文化的西方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全面的关联。
本文探讨了产生这种关联的途径,即包括题材改编,中国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中国哲学与人物形象、主题的融合及个别重大作品的东方寓言性等,最后重点讨论了黑塞代表作《玻璃球游戏》对中国文化全方位的吸收与超越。
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书心得

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书心得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书心得在这次读书旅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自我探索的独特见解而闻名于世。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
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些我在阅读黑塞作品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黑塞的作品以心灵之旅为主题,书中主人公往往是年轻且充满困惑的个体,他们奋力探索内心世界,并寻求真正的自我。
这使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那段迷茫的时光仿佛在黑塞作品的世界中得到了印证和诠释。
在黑塞的作品中,我最深受触动的莫过于《蒙田:一位自我察觉者的孤独旅程》。
这本书以法国思想家米歇尔·蒙田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内心世界的探索过程。
蒙田是一个对人性极为独到而深入的研究者,他坚信通过对自我的思考和观察来改善个体和社会。
正是通过蒙田这个角色,黑塞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并启发了我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在读完《蒙田:一位自我察觉者的孤独旅程》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发现,与蒙田一样,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觉察自我的行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并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完善。
除了《蒙田:一位自我察觉者的孤独旅程》,还有其他黑塞作品对我的心灵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苦难者星记》和《谛听:一个修行者的心灵梦境》等作品,更是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活中的苦难和困惑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只有在面对困境、经历痛苦、承受挑战时,我们才能在内心中找到真正的坚韧和力量。
通过阅读黑塞的书籍,我学会了不断与自己对话,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中发现感悟,以此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每当我遇到迷茫和疑惑时,我都会静下心来,通过思考和觉察,努力寻找内心的答案。
这种觉醒与思考的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更加有自信,也更加明确自己的追求与价值观。
通过读完黑塞的作品,我发现自我探索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但它也是一次宝贵的历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2010-07-18 18:22:18来自: 西西寇(生姜红糖胡椒水)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陈壮鹰瑞士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寒(1877—1956)是德国后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黑塞在德国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仅因为他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个人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更是由于他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剖析,以及作品中所蕴涵的富有东方韵味的深刻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激起强烈的社会共鸣。
黑塞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
他的外祖父、父母曾在印度传教多年,对灿烂的印度宗教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
黑塞从小耳濡目染,对奇彩绚丽、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
黑塞小时候家教甚严,他的父母有意将其培养成一位传教士,然而黑塞不久便逃出神学校,并曾经一度想开枪自杀以示抗议。
因为少年时期受到父母身上和神学校所体现的基督教的狭隘和专制的负面影响,他无法将基督教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长大以后,年轻的黑塞一度沉湎于佛教、婆罗门教。
然而印度哲学所宣扬的视人生为痛苦主张、清心寡欲苦练修行以达忘我的人生观却无法得到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黑塞的认同。
国外许多读者和研究者以黑塞1911年的印度之行和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1923年出版的小说《锡达塔》为据,强调印度哲学在黑塞思想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恰恰是这两者记载了黑塞抛弃印度的遁世哲学转向中国哲学的心理历程。
1911年,黑塞动身前往印度,试图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找心灵的归宿、精神的源泉。
然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失去昔日辉煌,即将被富有侵略性的欧洲文明湮没的殖民地文化。
深深失望之余,黑塞把目光投向行程中给他留卞^ 刻印象的中国文化,0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11……印度人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他们来人一样孱弱和死气沉沉。
令人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
是中国人、英面人、荷兰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一个强大的民族!与之相一匕^它的亚洲民族只能箅可怜的小弟弟,即将被我们的欧洲乂明吞噬。
如果白种人能适应这里的气候并在此生儿育女,很快就没有印度人了。
"②回到欧洲以后,黑塞全身心地投人了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中。
其实早在1907年,他父亲约翰•黑塞便把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介绍给了黑塞,③同年黑塞得到德国汉学家汉斯"贝特格翻译出版的诗集《中国牧笛》一书,如获至宝,一气读完后激动地写道:"《中国牧笛》,一本中国历代最优秀的诗歌选,一本令人赞不绝口的好书!……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
"④黑塞一生阅读过大量中文书籍的德译本,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赏心怡情的诗歌、小说、神话、民间传说,如《道德经》(又名《老子》〉、《南华真经》(又名《庄子〉》、《易经》、《列子》、《论语》、《孟子》、《诗经》、《吕氏春秋》、《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唐宋诗词等等。
涉猎范围之广、内容之精深在欧洲作家中实属罕见。
许多中国作品都在黑塞的创作中留下了身影。
如黑塞的短篇小说《余国王》就是我国古代史书《东周列国志》中"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翻版。
只不过原文中的周幽王是一个暴戾寡思、荒淫无度的昏君,而黑塞笔下的余国王却是位事必躬亲、知书达礼的贤君,为爱情不惜置社稷于不顾,最终失去性命,谱写了一曲令人击节叹惋的爱情悲歌。
这无疑与诗人本身的浪漫情怀有关。
写于1913年的童话《诗人》,讲述少年韩福克离家向一位隐居的语言大师学习写诗的故事。
情节取自《列子,汤问篇》的"薛谭学讴"。
赞美诗《献给女歌手婴宁》虽然讲述的不是狐仙与凡人的爱情故事,但从女主角的名字婴宁和男主人公对她的一见钟情两点来看,无疑有着《聊斋志异》中狐女婴宁的故事的芳踪。
散文《克林索的夏天》取材于黑塞1920年夏天在瑞士风景胜地蒙达纽拉的一段休闲生活。
当时黑塞正受着第一次婚姻失败的煎熬。
文章虽然表面上记述的是主人公画家克林索〈黑塞本人擅长绘画)整日徜徉在清山碧水之间,与朋友们一起寻花觅草饮酒作乐,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和对人生苦短、年华似水的感叹。
黑塞在文中借主人公克林索之口,多次吟咏中国唐代大诗人立白《对酒行》、《特进酒》中⑤的诗句。
此外,煞文甲还有一情节直接取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早在1907年阅读《中国牧笛》时,黑塞就被李白的诗句吸引并大加赞赏。
另外李白的经历和性格与黑塞有着惊人的相似。
两人都有过几次失败的婚姻,都好借酒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慨叹。
黑塞对李白为人的放达不羁和孤傲也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
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锡达塔》是一篇人物传记型小说,描述了印度贵族少年锡达塔离家出走,追求生活的真谛,历经磨难最后在河边大彻大悟的故事。
小说的整体构架借用了释迦牟尼生平传记的结构,使许多西方读者忽略了小说主人公脱离厌世修行视人生为苦难寄希望于来世的印度哲学,转而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深刻主题。
黑塞在创作这篇小说期间曾多次在给朋友们的信中表示,锡达塔的道路始于婆罗门教和释迦牟尼,终于老子的"道"。
在1922年给茨威格的信中,黑塞进一步点明:"我笔下的圣者虽然穿着印度袈裟,但他的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释迦牟尼。
"⑥确实,寻找真谛的锡达塔参悟到的许多人生启迪都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锡达塔曾对他的朋友说:"真理是不可言传的。
如果一个哲人试图传授真理,那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愚笨的蠢话。
"^这正是老庄所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而"你不打他,不骂他,也不逼他,因为你知道柔软胜过刚强,流水能战胜顽岩,爱比暴力更强大。
这非常好,可细想一下,你不正是用软弱和亲情在强迫他吗?" ^这段话则是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翻版。
1921年,在给其友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
"[11]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
1922年,在给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封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在德国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
"[12]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主题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的两极性的认识,是对这一思想的诗化表达。
他在1924年写的散文《疗养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诗句、用篇章赞美世界的二极性,因为在那火花闪耀的两极间我看到了生活的灿烂。
……中国的老子为我们留下不少篇章,在那里生活的两极似乎在电闪之间触手司及。
”【13】黑塞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忍受着生活的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社会与个人间徘徊,为寻找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
小说《德米安》描述了少年辛克莱在朋友德米安〈上帝的化身)的引导下,克服心中对黑暗诱惑的恐惧,认识到"好"和"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本质上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纳尔齐斯与歌特蒙德》反映了黑塞内心作为普通人对世俗生活的渴望与作为艺术家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间的矛盾,最后的结局又表明了他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和谐与统一中追求幸福的努力。
小说《圣地行》结尾处出现的双面小人最后融合成一个的场景同样象征着生活的对立终将转化为统一。
1932年,黑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巨著《玻璃珠游戏》的创作。
小说主题仍然围绕着黑塞一生的追求,即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又一次发现中华文化对黑塞的深刻影响。
首先,象征着人类最高艺术'和文化结晶的玻璃珠游戏融合了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珠算、音乐和坐掸,并且由一位精通中国语言的法国学者发明。
这一虚构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黑塞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赞赏与推崇;其次,黑塞在文中还不惜篇幅摘选了《吕氏春秋》有关音乐的一大段论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
……”[14]以强调音乐与天地相通,保持音乐纯正的重要性。
主人公克乃西特长大后为进一步求学深造,前往一位离群索居的长者―对中国文化颇有造诣的"大师兄"处求学。
"大师兄"独居一座清净的竹154园,屋前的小池塘里尾尾金鱼在悠闲地游荡,山涧的清泉从竹管中汩汩而出,桌上放着毛笔、砚台和占卜用的骨骰,"他们唱了个喏,敬茶,然后一起座下倾听黎明中潺潺的水声。
”【15】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中国古代先哲的形象。
在对"大师兄"这个人物的着力刻画中,黑塞寄托了自己对老庄哲学宣扬的遁世隐居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通过刻苦学习,克乃西特从"大师兄"那儿掌握了周易。
从此每当他遇到困难处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克乃西特就会拿出骨骰掷一把,以看上天的旨意。
黑塞曾熟读易经,非常推崇周易对世界变换转化规律的涵蔻演示。
他不仅在报纸上热情赞扬推荐,把它与圣经和道德经相提并论;而且亲自动手画过多张八卦草图。
《玻璃球游戏》则给了他向人们展示古老的中国玄妙之术的绝好机会。
总之,黑塞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玻璃珠游戏》中明确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以及老庄哲学对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
在此之后,他没有再写什么大作,晚年以散文和书评为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从老庄哲学转向儒家学说和佛教禅宗。
他说:"虽然我不懂中文并且从未到过中国,但在那古老的文化中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心灵的故乡。
”【16】黑塞印度之行曾经过新加坡。
⑪赫尔曼,黑塞:《书信全集》第一册,法兰克福1973年,第201-202、480页。
③约翰•黑塞曾潜心研究亚洲宗教哲学,著书《老子一基督诞生前的圣人》,将老子与基督相提并论,表现出对中国哲学、伦理道德文化的极大尊重,这在当时唯我独尊视其他一切为异教邪说的西方教会是极为勇敢的举动。
【4】赫尔曼•黑塞:慕尼黑报副刊,1907年第9期,第132页。
【5】黑塞不懂汉语,原文中引用的是由汉斯•海尔曼和克拉邦德翻译的德文诗。
【6】【12】赫尔曼•黑塞:《书信全集》第二册,法兰克福1973年,第42页。
【7】【9】赫尔曼•黑塞:《作品全集》第三册,苏黎世1968年,第724、708页。
【8】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西安1995年。
【10】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西安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