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赫尔曼 黑塞
树木

树木作者:赫尔曼·黑塞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5年第26期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理。
主要作品有《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
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
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
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
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
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
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和被挺过去的风暴。
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树木是圣物。
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
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
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
赫尔曼·黑塞介绍
中文名:赫尔曼·黑塞
外文名:Hermann Hesse
别名:赫曼·赫赛
国籍:德国(1877-1923),瑞士(1923-)
出生地:德国巴登-符腾堡邦卡尔夫市
出生日期:1877年7月2日
逝世日期:1962年8月9日
职业:作家、诗人
主要成就: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
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赫尔曼·黑塞简介

赫尔曼·黑塞简介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不久逃离。
原因是经学院教育不但扼杀智慧还戕害人性。
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
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赫尔曼黑塞

开始创作
作家生前写作的房间 1884年,七岁的黑塞开始写诗。 1886年黑塞一家再次回到卡尔夫。到十三岁为止, 就读于卡尔夫小学和拉丁语学校。《在轮下》《德米安》《童心》《回忆少年时》,皆以此四年的少年时代为小 说的题材。1891年,黑塞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伦修道院。但是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他过了一年 便逃离了学校。他还曾企图自杀,于是父母不得不顺从他本人的意旨。1892年至1899年这一段独立谋生的时期, 黑塞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先在工厂当学徒,后到书店当店员。
人物生平
早年 开始创作
辉煌时期 逝世
早年
黑塞一家,左边赫尔曼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 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通晓多种印度方言,黑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 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因而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同时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国血统,他的父亲是德国人, 但出生于爱沙尼亚,母亲是法籍瑞士人,黑塞本人也可以说混有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这使黑塞从小就 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 这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黑塞在晚年所写的一篇童年回忆录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这 幢屋子里交错着许多世界的光芒。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 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这样美的家庭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希望的世界 更美,我的梦想也更多。现实是从来不充足的,魔术是必要的。”黑塞在这篇名为《魔术师的童年》的回忆中, 把自己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各种教育,加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幻想,归结为一种对自己有巨大影响的无与 伦比的魔力,因此他希望成为一名魔术师。黑塞后来毕生从事的工作,就是他自己所谓的魔术师的工作。幼年的 黑塞就显示出优异的禀赋和叛逆的倾向。
黑塞最著名的一首诗

黑塞最著名的一首诗
黑塞最著名的一首诗是《雾中》。
雾中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诗歌。
这首诗歌结构完整,通篇押韵。
诗歌开篇描写诗人在雾中散步的场景,引申出孤独的主题。
由雾及至黑暗,再走回雾中,最后回归到人的孤独,强化了“孤独”的主题。
《雾中》
在雾中散步,真正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独,
没有一株树看到别株树,
每一株树都很孤独。
当我的生活还很明朗的时候,
我在世间有无数的友人;
如今,大雾弥漫,
我再也看不到一人,
的确,不知道黑暗的人,
不能称为贤智的人,
黑影轻轻地把他和一切世人
隔开,使他无法逃遁。
在雾中散步,真正奇妙!
人生十分孤独。
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树木赫尔曼·黑塞阅读答案试题

树木|赫尔曼·黑塞|阅读答案试题树木|赫尔曼·黑塞|阅读答案试题树木[德]赫尔曼·黑塞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
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
①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
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
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
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
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纪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
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树木是圣物。
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
②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
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
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
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
我一生就为这传种的秘密,我再无别的操心事。
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
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
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再能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苦的。
树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 (1916)、《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 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 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 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 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 利西斯》。
对于现代人而言,丧失精神家园使我 们痛苦迷惘。“家乡”、“母亲”、“新 的生活”既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又是企图 逃离的“流浪情结”。其实家乡即自我, 回家即回归;在动荡与喧嚣的今天,回归 自我和理性,才是幸福的源泉所在。
四、艺术特点
1、巧妙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咏物言志。 2、文笔优美细腻。 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荒原狼》
《荒原狼》描写的是中年艺 术家的精神危机。 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自称荒 原狼,一只“迷了路来到我 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 原狼”。 荒原狼的精神危机和疾病并 不是个别现象,具有一定的 典型性。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叙述了代表理性的禁欲主 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 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表 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 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 和谐的统一。
3、平静
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 恋撕着我的心。”
第三部分:以“树”象征大自然,表现现代人丧 失精神家园的痛苦迷惘,并为现代人指明了“回 家”之路。
1、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对流浪的眷恋 显示出核心和意义:思念——回家 2、晚间的树沙沙作响——倾听树木讲话:欢 欣——不再想成为一棵树:自身就是家乡
赫尔曼黑塞德国文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

赫尔曼黑塞德国文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德国文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是20世纪德国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他以他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因为他卓越的文学成就,赫尔曼·黑塞于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将介绍赫尔曼·黑塞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以及他对德国文学界的巨大贡献。
一、生平事迹赫尔曼·黑塞于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他是一个具有混血血统的家庭。
由于父亲的工作需要,他的童年辗转于德国南部和瑞士。
这段特殊的成长背景使得黑塞对多种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与欣赏成为可能,这成为他后来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代表作品黑塞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
以下是一些他的代表作品:1.《彼得·博斯尔》(Peter Camenzind)这是黑塞的处女作,以其对乡村生活的描述和对个人成长的思考而成为他的成名之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彼得·博斯尔经历了成长的痛苦和对自我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自我认知的深思。
2.《谛听声音》(Gertrude)这部小说以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对身份认同的探索而出名。
主人公谛是一个混血儿,他在自我认同的追求中经历了许多的困惑和波折。
通过谛的成长经历,黑塞揭示了现代人对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困扰。
3.《老人与海狼》(Steppenwolf)这本小说是黑塞最具代表性和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它以黑塞自己的心灵困境为基础,讲述了一个从世俗生活中脱离的男人的痛苦和对自我救赎的追求。
这部小说通过黑塞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悲剧人生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三、贡献与影响黑塞对德国文学界的贡献无法忽视。
他以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揭示了现代人的困惑和对生活的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引发了广泛的阅读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几乎句句含有 哲理,句句是经典名言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壮的树更神圣、 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 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 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 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 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树 干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 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 与繁荣,记录了瘦削的年头,茂盛的 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 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 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 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 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最堪称楷模的 树干。
• 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 乡。”、“你如果静静的,久久 的倾听,对流浪的眷恋也会显示 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 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 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 对母亲,最新的生活的思念,它 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 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 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树
赫尔曼黑塞
第一自然段
• 开篇所谈便与众不同: “树木对我来说,一直 是言词最恳切的传教 士。” • 接下来,写了我对“树” 的态度:尊重 • 问:1、作者为什么尊重 “树”? • 2、作者是怎样赞美“树” 的?
• “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 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 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 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 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 们的根源扎在无垠的大地之 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 失,而是以他们全部的生命 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 我: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 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 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写作手法和语言
• 本文最突出的一点是拟人和象征手法的 综运用合运 • 作者把树当人来写,写书的性格、品质, 树既说话,又自我表述,还教育他人。 • (拟人) • 树的这些性格、品质、精神、表现、言 语等等,无一不是象征着贝多芬、尼采 等这样的以毕生精力追求独一无二、甘 为他人赤诚奉献、给人类留下宝贵精神 财富的人们 • (象征)
第二自然段
• 赞美上了一个台阶:
•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 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 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 命最原始的法则。
第三自然段
• 作者陈述改为“树”自己陈述。 • 问:1、“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 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 来自永恒的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 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 态和我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 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 上最细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 职责就是,赋予永恒的以显著的一次性 的形态,并从这种形态中显示永恒。” 这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
第五、六自然段
“树”对我们和“我”的提醒与启示: “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 受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 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 生活不艰苦,这是孩子的想法。让 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 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 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 日都在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 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
第四自然段
• 作者再借“树”之口表明心迹: • “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 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 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 无所知,我的一生除了为这传种 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 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 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 我活着。”这段体现了“树”的 什么精神? •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