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一本我读过二十遍的书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作品书籍推荐(精选3篇)

外国文学作品书籍推荐(精选3篇)

外国文学作品书籍推荐(精选3篇)不要以句子为一个单位,要以段落为一个单位进行阅读,因为一个段落都只是表达一个意思的,如果要表达两个意思都会分为两段,那么我们阅读的时候可以多多关注段首和段尾,一般关键词都会出现在这两个地方,然后通过快速扫略和关键词的理解就能够明白作者在这一段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手指强行拉快阅读节奏也是一个好办法用手指来进行快速移动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因为阅读是静止的,如果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旁边有动静就会非常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这是人的本能,所以无法控制。

但是如果通过手指的移动来吸引眼球的移动,那么就能够帮助提升注意力。

通过手指的移动还可以非常有效的加快我们的阅读速率,将手指的移动速度大于平时的阅读速度,这样长久的练习能够有效提升阅读速度。

拓展自己的视野,一次性阅读更多的文字这里有一个练习方法,拿一张小卡片将我们看过的一段文字快速遮住,迫使我们只看那一段文字的中间。

这样因为我们看这一行字的时间太过短暂,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余光来观看这一行剩下的字。

这样长时间的练习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快速阅读。

带着问题去阅读,才有更高的效率就比如读小说,如果我们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很容易走神。

但是如果带着问题去阅读,想着作者这段话背后什么意思,是不是在为后文做铺垫,这样我们就跟文字有了互动,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带着问题也对我们提升阅读速度有帮助,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阅读速度非常的慢,那么就会有其他东西占领我们的思想。

把握自己的节奏也很重要,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那么我们对于所阅读的事物的记忆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这个快慢也要有着自己的分类标准,比如在公交车上看的小故事,在排队时看的新闻,这时候就需要快速的阅读。

但是我们在图书馆看着专业书籍,或者阅读经典名著,亦或是难懂的哲学文章,这一类的阅读就需要我们细嚼慢咽,细细品味。

不要对于没有读完的内容有内疚感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会有这方面的感觉,觉得自己看一本书因为时间关系导致只看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就觉得愧对了作者,没有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江月 译读后感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江月 译读后感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江月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荒原狼》——理性与野性的交响曲《荒原狼》是德裔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江月译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是现代人心灵的荒原。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黑塞通过主人公哈利·哈勒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受文明压抑的个体,其内心的荒原狼象征着人性中被理性所束缚的野性。

书中写道:“我是个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是文明人,另一方面是荒原狼。

”这种双重性格的矛盾与挣扎,正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状态。

书中对社会现象的剖析犀利而深刻,如黑塞所指出:“这个时代的疾病就是缺乏信仰。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症,也对我们当今社会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仰的缺失使人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我国现状。

正如黑塞所说:“人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我们国家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也在努力寻找理性与野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书中对个体心理的刻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书中丰富的象征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荒原狼不仅是哈利的象征,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被压抑的自我。

而黑塞所倡导的“个体救赎”,则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矛盾,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具有哲思性和启示性的作品,既揭示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又为我们指明了救赎的方向。

正如黑塞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寻找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

”在这部作品中,黑塞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成长。

《荒原狼》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人生哲学。

在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拥抱内心的野性,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部作品正是这样一部指引我们寻找内心平衡与信仰的灯塔。

```第二篇范文《荒原狼》——探索心灵深处的自我和解《荒原狼》是赫尔曼·黑塞对人类心灵深处的一次深入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黑塞的《在轮下》读后感

黑塞的《在轮下》读后感

《在轮下》:成长的困惑与挣扎当我翻开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如此深刻地触动我。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春的困惑与挣扎,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曾经的成长岁月。

小说中的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被大家视为神童。

然而,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期望却让他倍感压抑。

他努力追求完美,却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

他与同学赫尔曼成为知己,两人性格迥异,却有着相似的内心孤独。

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让汉斯感到仿佛跌落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读完《在轮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青春的困惑与挣扎。

我们曾经都经历过类似的困境,面对着成长的压力和内心的迷茫。

我们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却常常迷失在社会的车轮下。

正如汉斯一样,我们努力追求完美,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黑塞通过《在轮下》告诉我们,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世界,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对我而言,《在轮下》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心灵指南。

它让我认识到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但只有勇敢地面对并超越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和独立。

同时,我也学会了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总的来说,《在轮下》是一部关于成长、困惑与挣扎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认识到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勇敢地面对困境和挑战,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本书中的思考作为我的指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同时,我也将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相信,这种对生命的珍惜与勇敢追求的态度,将伴随我走过未来的日子,成为我人生旅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姜乙,果麦文化 出品读后感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姜乙,果麦文化 出品读后感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姜乙,果麦文化 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的一部经典作品,由中国译者姜乙翻译,果麦文化出品。

这部作品以印度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他在追求灵魂的自我完善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读完此书,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

首先,黑塞在书中展现了丰富的人生哲学。

悉达多曾说过:“我要走自己的路,去经历属于我自己的痛苦和喜悦。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独立思考,勇敢面对困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精神,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

悉达多的经历提醒了我们,要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次,书中揭示了宗教与信仰的多样性。

悉达多曾追随佛陀,但最终选择离开,他说:“我要寻找自己的神。

”这句话体现了一个人在信仰上的自由选择。

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也是一项基本政策。

悉达多的经历告诉我们,信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个人成长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此外,黑塞在书中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悉达多在经历了世俗的繁华和痛苦的洗礼后,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他认识到:“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和体验。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人所说的“人生如梦”,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美好。

书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的句子,如:“痛苦是生命的老师,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痛苦并非毫无价值,而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正如我国古人所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学会在痛苦中成长,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

最后,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的作品。

通过悉达多的成长经历,黑塞告诉我们,人生要有信仰,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在痛苦中成长。

这部书值得每个人去品味和思考,相信它会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带来无尽的启示。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读后感6篇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读后感6篇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读后感6篇赫尔曼·黑塞悉达多读后感6篇《悉达多》读后感(1):与期望相违背的追求这个流浪者,悉达多,也就是达摩。

他出生的时候是聪颖敏感又高贵真实的小王子。

他自小就得到了一切最好的物质,和一切能得到的最高的众人的仰慕。

但是他的心在渴望,他的心没有满足。

在古老的经典中,关于真理的光辉成了他焦灼的渴望。

他的心渴望的是被真理之箭永恒地穿透。

于是这个勇敢的孩子,不理睬社会,家庭,父母而去寻找真理,他的好朋友戈文达也跟来了。

他们最初遵循的是苦行僧的修行。

但是几年后,他发现那不过是麻醉身体,忘却痛苦。

就好象酒馆里面的醉鬼一样。

于是他离开了。

他第二个遇见的人是佛陀。

佛陀带走了悉达多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小跟班,一个依赖他,爱着他的好朋友,现在成了佛陀的门徒。

戈文达做了第一个自己的决定。

佛陀带走了悉达多身边最亲近的人,他孤独了。

但却也把悉达多还给了他自己。

悉达多离开后已经是成年了。

他的青春在血液里流动。

他被一个美丽的名妓卡马拉吸引了。

卡马拉教会他享受男欢女爱,商人教会他赚取世俗的金钱。

悉达多开始并不属于这个世俗的世界。

但是他羡慕世俗人的爱恨情仇,于是他自愿离开了超脱,离开了超然物外,而融入这个世俗当中。

——是,他为了尝试去获得俗人能享受到的那份爱。

但是他没有从世俗中得到那份爱的享受。

世俗满足不了他。

年岁的流逝让他市侩而臃肿。

年近不惑的悉达多没有在世俗中寻找到满足他内心之火的东西。

他不再留恋世俗,离开了富有的大宅。

他又一次变成如同苦行僧时的一个乞丐。

在一条河流边上,他遇见了一个船夫。

他停了下来和船夫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耕种收割,倾听河流的话语。

悉达多不知道他在离开的那晚,卡马拉怀上了他的孩子,并且成了一个佛教徒。

在佛陀去世的时候卡马拉想要去参拜佛陀。

在这个河边,卡马拉被毒蛇中伤,卡马拉临死前见的是悉达多的脸,那也一样了。

已老的悉达多看到了他的儿子。

他不为物动的内心,超然的内心,被他的孩子牵挂住。

《悉达多》中的这五句话

《悉达多》中的这五句话

《悉达多》中的这五句话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以下是书中五句经典语录:
1.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2.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3. 智慧是无法表达的。

一个智者谋略表达的智慧,听起来却总像是愚蠢。

4.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

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

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

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5. 他不再追求本质,不再企图在这现象世界的另一边追求自己的目标。

当他看到一个人LIMITED 地、愚蠢地或非常美妙地死去,他只是从旁观察,从中学习。

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对人生、自我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

希望这些语句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悉达多》读书心得感触

《悉达多》读书心得感触

《悉达多》读书心得感触《悉达多》读书心得感触1我最早读赫尔曼·黑塞,是他的未完之书《德米安》,近乎零死角的自我洞悉与接近哲学层面的自我剖析令人感叹,并与极具正能量的蓬勃之气共同裹挟而至。

如果说《德米安》是站在一个敏感多疑、充满希望的少年肩膀上烦恼这世间纷扰的作品,那么这本《悉达多》就是站在一个思想更加深远明晰、自我追求更加强烈的知识分子身上,观察并试图大胆解释众生之相的杰作。

《悉达多》取自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八相成道”的故事,但黑塞对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演绎:佛祖在他笔下更像一个“凡人”而非令众人信仰的“神”。

传说中的“八相成道”不过是一个铺垫,最具传奇色彩的“左肋入胎、右肋出胎”的托胎情节被省略,选取的片段反而是当年佛祖形体枯瘦的六年沙门苦行,苦行结束时牧女神圣的乳糜之供被世俗化,演变成人性欲望的缺口、游戏业的开端。

但这所谓的“凡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对于黑塞本身而言的。

赫尔曼·黑塞出身于一个很有文化的___家庭,浓烈的宗教意识几乎贯穿他整个生命,会让他下意识地疑惑、思考与追寻,故事中的悉达多就是他在佛教领域的化身,他将其塑造为一个思想者、一个学者。

而所谓“思想者”,所谓“学者”,与当下相比,我个人觉得,知识分子这个称谓可能更加贴切。

小说中的悉达多扮演的“凡人”,有着极为强烈的知识分子代入感。

其中贯穿他一生的东西,是知识分子的三重“唵”:少年时的“读万卷书”,中年时的“行万里路”以及老年时的“本我即世人”。

“唵”在小说中表示圆满,三重“唵”即人生三个阶段渴望的理想达成。

少年时的悉达多是一个俊美聪慧的男孩,出身于高贵的婆罗门,一心追寻法义与真知,视周围的一切为幻象,试图通过读“抽象”的万卷书来发现世界的本质与潜藏在冥冥之中的真理。

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心理,是孩子极度渴望获得知识的本心,所以他宁愿成为一名清心寡欲的沙门(苦行僧),希望通过感知他者的痛苦来获得更高的奥义。

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后感

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后感

探寻自我的旅程赫尔曼黑塞传读后感赫尔曼·黑塞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德国作家,他的作品以对人性与自我探索的深邃思考而著称。

阅读黑塞的作品,尤其是他所著的《苦难的理性》和《德米安》后,我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深深感受到了探寻自我的重要性以及这个旅程的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读完黑塞的作品后的一些感悟和体验,以及对探寻自我的深入思考。

首先,在黑塞的作品中,我发现人性在苦难中不断展现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描写主人公心灵的起伏和挣扎,黑塞将那些常常被人忽视或者不愿触及的痛苦、困惑和迷茫展现地淋漓尽致。

他将人性拆解为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和欲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反思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矛盾。

黑塞在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经历着内在的斗争与自我寻找的旅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自我实现。

这种实现并不是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者物质的追求,而是源自内在灵魂的升华和自我觉醒。

正因如此,主人公们的探寻自我的旅程常常伴随着孤独、痛苦和困扰,但也铸就了他们无可替代的独特个性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阅读黑塞的作品使我深入思考了自我的意义与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承受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和限制。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探寻并实现真正的自我?这是一个关乎内心思想和个人信念的问题,一种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的追求。

通过阅读黑塞的作品,我悟到了自我探索的内在本质:要学会与自己对话。

这种对话并不是表面的思考和琢磨,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的觉察和洞察。

只有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和对幸福的定义。

这种对话需要耐心和勇气,需要放下偏见和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对于那些追求自我探寻的人来说,黑塞的作品是一把开启内心大门的钥匙。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他的眼中看到世界,感受到他的心灵震撼。

这种感受会激发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的关注。

我们会意识到,自我的发现和自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自身努力的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曼·黑塞:一本我读过二十遍的书我一直不知道要怎样来写我的黑塞。

我把世界上我喜欢的书分两种,一种是帮助我领悟细节的,一种是帮助我领悟生命的。

张爱玲是前一种,而黑塞是后一种。

初遇的场景已经毫无印迹可寻,或许是在哪家书店里。

现在我宁愿想成是高考在即的某一个午后,我在明媚的阳光中准备逃跑,徜徉在街头。

然后发现了译文出版社的这本《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书的封面用绿色画着尖顶的教堂和树林,还有一两个模糊的人影。

它更像是一幅应该镶嵌起来放在画廊里展出的水粉画,因为轻灵和梦幻而使人驻足。

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家。

可以肯定的只是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在物质形态上,瘦瘦小小。

我也不懂翻译,不懂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懂忠实与背叛。

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苛刻,但是内心却有些软弱,有些寂寞,有些孤独,也有些宿命,我一定是宿命地判断这是一幅属于自己的水粉画,并且——在后来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宿命地用它来写就自己的故事。

是的,自己的故事。

我一直想写黑塞,但是我一直隐隐地觉得,我并不是要写他和托马斯·曼同重并举的声名,写他回不到自己的家因而终生忧郁,甚或写他自己的流浪,一站又一站,泪眼朦胧,月落中天,我只是想写一本书伴随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成长十年的历程。

然而这真的可以吗?一我的夜晚比你们的白天好我除了要想按照我内心自然产生的愿望去生活之外,别无它求。

这为什么如此艰难?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句题辞喜欢上刘毅然的,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我再一次被黑塞震惊。

我明白过来生命中的一些事情将随着黑塞的开启而开启。

桃子,刘毅然这样写他的主人公:椭圆形的脸。

很苍白。

小小的翘鼻子。

一根粗粗的辫子。

右边腮上忽隐忽现着一个浅笑的酒窝。

我那个时候已经用法文写了我生平第一篇小说。

那只是被碰疼了以后的一种呻吟。

我还不晓得,原来中国的作家里,也有人像黑塞那样,塑造一个被这个世界深深伤害着,却始终善良地包容着这个社会的人。

比较起克诺尔普,我仿佛更加迷恋桃子,因为她是女人,一个跛脚的女人。

我在图书馆里再也找不到别的黑塞,包括刘毅然引用的这部《魂系青春》。

阳光依旧很好,初春,我出发去找我的黑塞,还有刘毅然。

轻尘漫舞,汽车隆隆开过的上海街头,没有我的黑塞。

我给刘毅然写了一封信,在信封上我用大大的法文字母贴着:AU BOUT DE L'ENFER(地狱尽头),并且为这封信等待了两个星期。

那是我平生第二次等待,我等刘毅然的回信可以像一只小鸟那样,飞落在我的手中,然后,我会在尚未长出新绿的枝杈交叠间读他给我邮来的《魂系青春》。

阳光从枝杈间漏下来,我就在斑斑点点的阳光里唱歌。

克诺尔普的歌,或者哼一首小毅吹奏的《美国往事》。

二流浪的人要回家吗?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本唯一的黑塞,教堂尖尖的顶。

我发现读一本书读到十遍以上就可以学会不再等待。

后来我到法国去为我的第一篇小说领奖,法国人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我没有说起黑塞,因为他是个德国人。

我没有想到,我最终还是与一个法国人第一次谈起黑塞,并且,从此以后,我终于可以比较自如地说起黑塞,说起我对他的衷情。

是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

上海的繁华,使我在即将离去之时感到一丝不忍。

我仿佛只有在这个地方可以自由地运用悲哀,一次又一次地想象着自己在这个人涌如潮的城市消失——如沙消失于水。

我不知道怎么会与一个异国游客谈起黑塞的。

大厅里很凉,点着红烛。

在这片温暖的红光里听他说到黑塞,我确实感到极度的惊愕。

我的眼睛在那一瞬是无法不潮湿的,那个时候我依然有着那样无辜而茫然的表情。

我读了一些与黑塞完全不同的书,并且孜孜地喜欢着,张爱玲,或者杜拉斯。

可是张爱玲和杜拉斯是潮流里的金子,而黑塞不是。

我一直想自己无法仅凭一本书就说喜欢,应当有更深的研究什么的。

大学毕业的论文,我做了杜拉斯。

讲真话的时候,心里会落满了冬雪,踩上去吱吱嘎嘎作响,然而是实的。

那个人接着就说起了他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我说,你是不是也会游走到朋友或爱人的窗下,为他们唱歌?我说,你是不是也会在阁楼上发着低烧,吃着朋友妻子为你端来的食物?他笑的时候,我像一个傻孩子。

然后我们起身跳舞,手在他的掌握之中,被他的婚戒硌得生疼。

我问,流浪的人也是要回家的吗?他没有说话。

曲终,又要人散,他说:没有人可以不回家的。

我突然用自己也不能相信的尖得走调的嗓音说,你带给了我人生最大的失望,你告诉我流浪是要回家的,那么死亡可不可以算作是家?我不愿意想,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会是谁的家,谁也只能是谁的一站。

我不愿意想流浪只是一种生存手段,而不是方式。

我流了大滴的眼泪下来。

我绕到大厅的一角,用窗帘布擦着眼泪,直到他来找我。

他说,你不可以再这样生活了,孩子可以,你不可以。

他说,你像一只找不到归巢的小鸟,需要有人把你捧在手里。

可是是你自己先要把脚放回地面上来。

黑塞有战争的理由,他回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和他一般同重并举的托马斯·曼。

他的逃避有着伟大的背景,所谓的死生契阔,可是我有什么呢?我说,我有什么呢?而我终于没有恸哭。

那是一个有些疼痛的夜晚,我们回各自的车站,并且在第二天,都要各赴前程。

那个异乡人写了诗来,写在酒店那种厚重的布纹纸上,诗里说,你年轻的眼泪落于我渐老的微笑之上……三永远的黑塞就这样,我把唯一的黑塞带在身边,十年之久。

十年里我已经成长得足够大,抵抗住琐碎生活的每一个枝节,头发剪短,流浪的梦想沉到心底。

我选择了翻译——或者说,翻译选择了我。

渐渐的,我毫不怀疑翻译是我做得最具体最实在的一件事情,有一个时期,它把我的心占得满满的,我沉醉在这种关系的平衡之中:有一点微妙和不可捉摸。

奇怪的是,在这个时期,我几乎忘记了黑塞,忘记了黑塞也是一本翻译,忘记了那么轻灵忧伤的文字原来是用德文写的。

读到十九遍时,我仍然不知道第二十遍会发生的事情。

我也不知道第二十遍以后,我数次想要把黑塞和有关黑塞的一切都写下来,却屡遭失败。

是在读第二十遍的时候,我才又一次发现,生命之中是有安排的。

好像我在寂寞的下午打开电视,那部不知名的电影两次竟然都停留在同一个场景上,女主人公的帽子遮住半边脸,她对一个男人说,吸引我的是死亡。

我想到了回家,想到了黑塞。

我想生命把这一本唯一的,翻译的黑塞安排给我,究竟是为了告诉我一个怎样的道理。

人格上的分裂,有时并不需要医生的证明。

那一天我努力回想着初遇黑塞的一切,可是不能够。

日落时分,我再一次站在街头,觉得自己无处可去。

匆匆回家的人们都是在进,只有我在往后退,退得那般犹疑。

是啊,黑暗是绝望的昏黑,是日常生活可怕的循环。

具体而微的翻译,孜孜不倦追求着的忠诚,或许只是深沉而悲哀的黑夜中闪电的亮光。

可是到今天我不再能为它们在突发的几秒钟内消灭黑暗而惊叹不已。

我竟然向往起另一种光芒,也是突发的,可以带来“自由,魔术般的轻松和欢乐”。

我像莫特那样需要着盖特芒德,坐在酒店里,我在想,转动着自己以为是最后的思维,因为我也永远不会懂得如何接受严肃而开朗的生活。

但是没有盖特芒德,从来都没有。

醇红的液体倒下去,灯光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后来的事情不再能够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一直劝说自己那天只是醉了。

好在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我向那一种光芒奔去的时候,有人拦阻了我。

我也哭哭笑笑地问了他很多问题。

流浪的概念却仿佛变得更为清晰。

我不记得自己在顺手时够及的这个朋友是怎样回答我的,其实他不能够,因为他不知道黑塞。

朋友把我送回家,堵在门口达一个小时之久,在寒风中,他说,你是多么愚蠢,为了一本书这样颠颠倒倒。

我说,你才愚蠢,相信我仅仅是为了一本书这样颠颠倒倒——在醉的时候,我惊诧于自己可以如此犀利。

后来我知道,大家都不愚蠢。

生活中有许多细节,它们有时会显得非常艰难,可是大多数的人都平安地度过了。

人们以欲望抵抗死亡,而流浪归根到底也只是欲望的一种。

实现所有的欲望都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过程。

世界上没有由来的童话。

我再一次地长大。

读完二十遍黑塞,我知道黑塞的伟大只在于他营造一个童话的梦想。

不论他建成了没有,他是在抵抗日常生活带给人的必然的沉沦。

这种抵抗才是生活的方式。

○抵抗是可贵的。

我接着做我的翻译,还有翻译理论。

黑塞仍然搁在我书橱的一侧,伸手可及处。

我依然可以在疲惫的时刻,闻到它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别样的气味。

我依然可以微笑着对我的朋友说,黑塞的流浪确实很煽情呢。

流浪也许不可能成为所有人或然的选择,但是它可以成为所有人的梦想。

所以我译了一本书,只是为了它的名字,它叫做《流浪的星星》。

在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我懂得了什么是黑塞所说的“严肃而开朗的生活”。

因为克莱齐奥那么严肃的文字也可以写出流浪,我的衷爱。

我又一次去到上海,面对人潮,我不再幻想自己的消失。

然后坐着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做了一段时间艺术家的研究,他很认真地对我说那些天才艺术家的心理逻辑才是真正的人性逻辑,他还说,他们必然的结局是皈依,凡高的画在后期有着那样的变化,教堂的顶却始终是尖的。

我在那个瞬间又不可遏止地想起我的黑塞来,我突然间问自己,是不是还需要他的逃避,他的流浪,他的梦想,他那一种别样的抵抗死亡的诱惑的方式?他的尖顶教堂?1997年7月24日袁筱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