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公开课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教案及反思

《满井游记》教案教案及反思《满井游记》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满井游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满井游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感受作品美丽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擅长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未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爱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书写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抱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袁宏道,去欣赏他笔下的自然美景,去体会他寄情山水的意趣!二、文本感知1、检查自学状况上节课我们已对文中的重点难字难词做了学习,这节课首先请同学们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消逝的不懂的地方说出来,我们争论解决。
(同学口头翻译,之后将不懂的句子提出并予以解决。
)2、配乐齐读全文三、品读课文,理解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美丽的意境。
明显,这是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请问,文章描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能从文中的句子里找到证明这是写早春的词语吗?(同学说出这是描写早春景色的文章,并以以下句子为证:)(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亮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老师点拨“微润”、“始解”、“将舒未舒”、“浅鬣”,明确本文描写的正是早春之景,并进一步提问,文章还描写了哪些早春之景?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老师点拨,这些句子那些词用的生动?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哪里?)明确:一些动词用的极为生动传神,如“洗”、“拭”、“曝”、“呷”。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初中语文公开课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1.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和背景知识;2.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阅读表演学习方法的培养;2.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满井游记》的相关资料;2.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复印相关文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展示一些与《满井游记》相关的图书封面和作者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好奇心。
Step 2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10分钟)教师用PPT或展板展示《满井游记》的作者王呈志的照片和简介,并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背景。
Step 3 阅读故事(15分钟)教师通过屏幕或课件展示《满井游记》的相关段落,并读给学生听。
然后要求学生跟读一遍,注意语音语调。
学生根据阅读理解的要求,逐段阅读,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Step 4 学生阅读表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表演,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的指导,如语速掌握、角色扮演等。
Step 5 情感抒发(10分钟)教师分发纸和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写下一些心情和想法,可以是对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评价,也可以是与自己有关的心情或经历。
Step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回顾重要的知识点,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后反思: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对《满井游记》产生了较大的兴趣,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彩的阅读表演,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中,体验文学的魅力。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表达不够自然,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满井游记》教案设计篇1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许多闻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共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非常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其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行忍受的。
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衬托,把寒流不愿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详细表现是什么呢?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纭薄袄浞纭倍怠岸撤纭保庠谒得骱涞某潭龋脖砻髯髡叨浴把嗟睾钡拿舾小U 庋窳拥奶炱缓谩熬执僖皇抑冢霾坏谩薄4印懊棵胺绯坌校窗俨介怠崩纯矗髡卟恢龉嗌俅纬⑹裕嘉弈味椤?其次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忱。
等待“天稍和”,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气。
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闲得意”。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亮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初中语文公开课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满井游记》。
请大家先谈谈对“游记”的理解。
生:游记是记录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的文章。
师:很好。
那么,请大家预习一下课文,看看这篇游记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预习交流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满井的所见所闻,包括满井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师:请同学们分段落概括课文内容,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满井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写满井的自然景观;第三部分写满井的人文风情。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生1: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井在山腰,山在云中,井在云中”,通过对比,突出了满井的神秘和美丽。
生2:文中运用了描写手法,如“石级曲折,松柏夹道,古木参天”,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满井之中。
(3)感受作者情感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的作者情感。
生1:作者对满井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如“满井之奇,甲于天下”。
生2: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满井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希望大家能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
五、教后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满井游记》的文言文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袁中郎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写作和文学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满井游记》的朗读与理解。
(2)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作者袁中郎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鉴赏。
(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袁中郎及其作品《满井游记》。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查找并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小练笔。
(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满井游记》,巩固文言文朗读能力。
3. 收集有关袁中郎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下节课分享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井游记》教案15篇

《满井游记》教案15篇《满井游记》教案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井游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2)pù xiā jiā léi(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4)huī lì wū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满井游记》教案经典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经典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满井的景色和游人的情感。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概括和描述满井的景色和游人的情感。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满井的景色,引导学生对满井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要求学生标记出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尝试自行解释其含义。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文中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满井的景色和游人情感的短文。
2. 选择文中的一个生僻词语或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
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2、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学法引导: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检查预习字词认读强调:(1)“ ”部首的字:髻、鬟、鬣。
[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2)、检查下列字的读音:廿(niàn)鹄(hú)鬣(liâ)茗(míng)罍(lãi)蹇(jiǎn)倩(qiàn)髻(jì)鬟(huán)浃(jiá)乍(zhà)澈(châ)靧(huì)曝(pù)呷(xiā)通假字:堕,通“隳”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2、熟读课文:(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
)(4)、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齐读熟悉。
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3、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出示小黑板)冻风时作:冻风,冷风。
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
泉,用泉煮。
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
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
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
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4)、老师提示、强调难句翻译。
①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5)、师生共同归纳练习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
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可译为‘‘ 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例:“倩女之靧面”。
4、理清行文思路,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三段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五、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两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
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
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
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
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
“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六、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本文是写景的小品。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
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
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白描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例子吗?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我们学过郦道元的《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
也就是说,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
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这个比喻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再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七、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若限于时间可布置为课后作业)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