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1教材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春望说课稿篇一《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
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草堂·肖敏《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一、说教材:1、《春望》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具有承前启后的双重意义。
就教材而言,《春望》要继续探索、创新教法:如何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诵读训练。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语文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上的贡献。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诗歌感情,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历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 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但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这一首诗我想让同学们通过品读引出对诗歌景、情关系的探究,在诗情画意中领略诗人的赤子情怀。
为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三、说学法:我这样教,学生又如何学呢?我将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理解品味诵读法(2)圈点勾画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⑷成果展示法本课计划用时一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设计了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抢答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然后,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板书作者,课题。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11 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111 诗歌主题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思念。
112 诗歌结构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开篇描绘春望之景,为下文抒情铺垫;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2 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12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诗歌解读能力。
122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引导。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背诵全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14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
15 说教法15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15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5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诗歌的深意。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2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17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深沉感情。
从诗歌体裁上看,《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在语言上,杜甫以沉郁顿挫的风格,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安史之乱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这会给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望》,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说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2、诵读朗读:通过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注释解读: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诗句内涵。
4、讨论探究:通过提问、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5、板书设计:将重点难点的字词、句子、抒情手法等进行图示或彩色标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春望》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2、诵读朗读(10分钟)通过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进行诵读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注释解读(15分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诗句内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抒情手法和表达方式。
4、讨论探究(20分钟)通过提问、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5、板书设计(10分钟)将重点难点的字词、句子、抒情手法等进行图示或彩色标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同时梳理课堂重点和难点。
七、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诗名《春望》2、重点难点字词:春色、XXX、萧瑟、鸟鸣、乱离、人事、无情、天上、纷纷、白发、朝代、深度、悲愤、抒情、律诗。
3、抒情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借景、转折。
通过以上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重点难点内容,同时梳理课堂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欣赏。
全文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长安城的草木丛生和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的残破。
诗人用“国破山河在”一句触目惊心,表现出历史沧桑感。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和国事艰难的感叹。
诗人从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通过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含蓄地传达出忧愤之情。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春望》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
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sxad,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
其实也不好讲。
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要求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
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
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
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
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
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
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
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
0458.9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
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
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这个环节
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
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
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
先由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平;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
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
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
0336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
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
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
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