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葛朗台形象——《聊斋·种梨》的分析
聊斋志异种梨读后感

聊斋志异种梨读后感
《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
松龄。
这部书以“志异”为主题,收集了许多神怪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以梨为主题的故事尤为引人入胜。
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水果,它在《聊斋志异》中也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和人性化的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梨
的形象多种多样,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恶的,有的是聪明的,
有的是愚蠢的。
这些梨的形象,不仅给人以惊喜,也给人以思考。
在《聊斋志异》中,梨的故事多半与人的命运和情感纠葛有关。
比如《梨花女》中的梨树仙子,她因为爱上了凡人而遭受了许多磨难,最终化为梨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但也需要珍惜和守护,否则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又如《梨花雪》中
的梨树精,她因为得罪了玉皇大帝而被贬下凡间,最终得到了解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心存善念,不要得罪他人,否则会带来
报应。
除了梨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神怪传说和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
不仅给人以娱乐,更给人以启迪。
它们告诉我们,世界之大,无奇
不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同时,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善恶并存,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是非,坚守正义。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中的梨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它们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读完这些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书,感受其中的魅力,受益终身。
聊斋志异种梨读后感

聊斋志异种梨读后感《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学名著,书中收录了许多神怪故事,其中就有一篇名为《种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李生的人,他在家中种了一颗梨树,这颗梨树却长得异常的快,结果却是一颗怪异的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让我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故事中,李生种下的梨树长得异常快,结果却是一颗怪异的树,这种怪异的树在李生的家中带来了很多不幸。
这让我想起了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有时候我们种下的种子,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是负面的结果。
这就像是李生种下的梨树一样,他本来是想要一颗好的果树,结果却是一颗怪异的树,给他带来了不幸。
这个故事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故事中,李生在发现梨树的怪异之后,没有果断地将其砍掉,而是选择了留下来。
这种执着和固执的性格,最终给他带来了不幸。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一些人,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情对我们不利,却因为执着和固执,选择了继续坚持下去。
这种固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幸。
同时,故事中的梨树也让我对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有时候命运就像是一颗种子,我们种下去的东西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可以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但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这就像是李生种下的梨树一样,他尽力去照顾它,却得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中的《种梨》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让我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故事中的种梨树,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有时候我们的努力并不能换来我们想要的结果,有时候我们的固执和执着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幸。
命运就像是一颗种子,我们可以尽力去种植,但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这个故事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葛朗台人物形象分析(2)

葛朗台人物形象分析(2)性格特征:贪婪、吝啬、狡猾葛朗台生活的时代是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此时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利润财富已经变得十分野蛮凶恶,为了占有黄金不择手段。
巴尔扎克选择许多典型的细节,表现他对金钱的贪婪吝啬,"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当查理为了父亲的死而大哭时,葛朗台无情地说:"可是这孩子没有出息,把死人看的比钱还重。
"当他得知欧也妮把自己的积蓄送给了查理后,竟然将自己唯一的骨肉打如了冷宫,直到从公证人那得知女儿将继承母亲的遗产时,才与欧也妮言归于好。
为的是将欧也妮应得的计在自己的账上,在葛朗台的身上,人的正常情感已经荡然无存。
当葛朗台看到查理给欧也妮的梳妆匣时,"老头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对金钱的贪欲是他成了冷酷的恶魔,成了一个凶猛的吞钱兽,甚至在弥留之际不去关心将要孤身一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女儿,而是关心他的金子。
甚至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吝啬:对金钱的追逐欲、占有欲使他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作为千万富翁的他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楼梯的踏板被虫蛀坏了。
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也不能多。
当他的侄子从巴黎来到他家时,他竟自己亲自下厨,为的是节省食物。
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说:"再不阻止的话,她们为了你要把索莫城抢光呢,侄儿。
"他和所有作品中的吝啬鬼一样,灭绝人性,而其他吝啬鬼和他相比都不及他"亲切","崇高",都不及他工于心计、恶毒和有社会性。
他是一个活在一个观点上的人,机警、狡猾、孤家寡人,利用一切机会发财,因此,他成了吝啬鬼中的吝啬鬼。
聊斋志异种梨注释

聊斋志异种梨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所撰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种梨注释》是其中的一篇作品。
本文将对《种梨注释》这个故事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关于一位姓梁的贫苦书生,在路边偶遇一位长着梨树一样头发的女子。
这位女子向梁书生借了一枚麒麟玉佩,承诺在十年之后回来还给他。
过了十年,女子如约而至,却发现梁书生已经死去,而玉佩也已不翼而飞。
女子绝望之际,拾到了一枚梨子,内藏有梁书生的灵魂。
女子将梁书生的灵魂种在梨树中,并以此梨子的果实养活了梁书生的父母。
这个故事其实是典型的聊斋志异故事,融合了爱情、超自然现象和命运等元素。
从人物角度来看,梁书生是一个贫苦但有才华的青年,女子则是一个神秘而有力量的存在。
二人之间的相遇和命运交织,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超自然现象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梨子中藏有梁书生的灵魂这一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奇幻色彩。
命运的安排也成为故事的一大亮点,女子最终将梨子交给了梁书生的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
而在整个故事中,“梨”这个主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梨子代表了生命的轮回和爱情的延续。
女子将梁书生的灵魂种在梨树上,使得梨子的果实充满了爱情的力量,用这种方式来救济梁书生的父母,更是让人感动。
梨子还象征着回报和希望,梁书生父母得以靠梨子维生,其实也是梁书生的一种回报和关爱。
《种梨注释》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内涵。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温情和爱情的美好,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生死和命运的无常。
这种融合了超自然元素和人情味的故事,正是《聊斋志异》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第二篇示例:《聊斋志异种梨注释》是一部融合了古代文学传统和民间传说的文学作品,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
全书以情节新颖、风格独特、描写生动而著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种梨注释》进行详细解读,带领读者进入这个神秘而让人着迷的世界。
聊斋志异种梨个人读后感3篇

聊斋志异种梨个人读后感3篇聊斋志异种梨读后感1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聊斋志异》,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受益匪浅。
《聊斋志异》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而且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看来篇篇讲的是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充满了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蒲老先生对人生、社会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蒲老先生笔下,一个个狐仙鬼魅不再狰狞可怕,而是嘻笑嗔怒间情深义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浪漫温馨、超尘绝俗的别样世界。
我对《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记忆尤新:刚正不阿的宁采臣不计前嫌拯救了聂小倩的鬼魂并接受她以至爱上她,宁母从“辞使归寝,不为设床褥”到“心德之,日渐稔,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不忍晚令去,留与同卧起”直至“有纳女意”,甚至乎那些在宴席中才认识聂小倩的亲朋好友亦“反不疑其鬼,疑为仙”并且以得到小倩的画作为荣耀,这些转变不都体现了人们,至少是作者的慈悲为怀,追求真、赞美善、向往美心愿!当然,《聂小倩》还是《聊斋志异》中的一朵奇葩。
它对正义的宣扬和对贪欲的鞭笞仍不容忽略。
这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构成强烈的对比,而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的动人故事。
这本书里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人不可以贪财好色,要非常正直,才不会有悲惨的后果。
聊斋志异种梨读后感2我今天刚读了《聊斋故事》这本书。
“聊斋”是作者蒲松龄书房的名字。
我最喜欢它这里面《夜叉国》的故事。
有一个姓徐的商人,有一次他的商船遇上了一阵狂风,船被吹到了峨嵋山遇到了夜叉。
他凭自己的智慧不但免去了被吃掉的命运,还娶了老婆,最终当上了夜叉族的首领。
我很羡慕徐商人的智慧,遇到危险不慌张,善于原谅别人,这是我佩服的两点。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也很有意思,比如说《狐嫁女》、《八大王》、《偷桃》、《水姑子》、《蛇人》、《雨钱》等。
虽然这6个故事各有不同,但它们都非常吸引人,很精彩。
2024年聊斋读后感

聊斋读后感聊斋读后感1《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作品,书中讲了一个个鬼狐神怪的故事,里面的许多鬼怪,虽然长相恐怖,但是他们却心地善良、知恩图报,比人间的正人君子还要美丽、可爱。
尤其是《种梨》那一篇,印象最深。
这篇__讲的是一位卖梨人碰到一位穿破烂衣服的道士,道士想讨个梨解解渴。
但卖梨人就是不给。
一个伙计于心不忍,用自己的微薄的一点收入,给道士买了一个,道士非常感激,吃完梨用梨核作种子,种了一棵梨树,一会儿就结满了梨,并把梨摘下来分给大家吃,人们吃完了这些香甜可口的梨,道士就把这棵树砍椡了。
卖梨人说道士真傻,白白砍掉了这么好的一棵梨树。
道士和人们都走了,卖梨人一看自己的车,傻眼了,一车梨全没了,车把也断了。
哈哈!真是活该,谁叫他那么自私。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其实并不一定是美好的。
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纯洁、美好的心。
我们应该时时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而不应该像种梨人那样,不得善终。
聊斋读后感2暑假到了,每年的暑假我都会看一些课外书,今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非常有趣,我看的不能自拔,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蒲松龄的著作。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
《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
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
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灵异故事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进行赏析,从故事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聊斋志异》以灵异故事为主题,其中包含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异事件。
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因为爱情而不惜冒险,最终化为蝴蝶与柳夢梅相见;《陆判》中的严惩,他因为丧尽天良而被上天惩罚,最终化为狼人,受尽苦难。
这些故事以其离奇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手法方面,《聊斋志异》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写作技巧。
首先,作者运用了描写细腻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描写杜丽娘与柳夢梅的爱情故事,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其次,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给作品增添了一丝轻松的气氛。
例如,在《陆判》中,作者通过讽刺严惩的虚伪和贪婪,让读者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嘲笑。
这些艺术手法使得《聊斋志异》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具有娱乐性的作品,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它探讨了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爱情不惜冒险,最终化为蝴蝶与柳夢梅相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人类只能顺应命运的安排。
其次,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陆判》中,严惩因为丧尽天良而被上天惩罚,最终化为狼人,受尽苦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中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邪恶和丑陋。
只有正直善良的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和安宁。
这些思想内涵使得《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题材、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中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到这部作品,并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聊斋志异种梨注释

聊斋志异种梨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聊斋志异种梨注释》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梨子的神奇故事。
梨子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有着丰收、福气和长寿的寓意。
在这个故事中,梨子更是展现出了奇妙的力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故事讲述了一个官员在路上遇到一个女子,女子送给他一个梨子,并告诉他这个梨子有着特殊的功效。
官员回家后,将梨子摆在案上,果然第二天儿子就出生了。
官员非常感激这个女子送的梨子,便决定去找她道谢。
但当他找到女子时,却发现她已经不在人间了。
人生就像一颗梨子,外表看似平凡,但内心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我们要学会善良、善行,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和每一份善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回报,获得幸福和快乐。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很多人生的困惑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善良之心,相信力量的奇妙,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不要忘记梨子的寓意,相信奇迹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聊斋志异种梨注释》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梨子的神奇故事,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启发和引导。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传播美好的力量,让世界充满着温暖和希望。
相信善良、善行,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聊斋志异种梨注释】故事,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分善意,相信力量的奇妙,迎接生活的挑战。
第二篇示例:《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言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经典之作。
其中《种梨注》是其中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梨树的神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崔巍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在乡下种田的农民。
一天,他在山坡上发现了一棵极为美丽的梨树,树上挂满了硕大甜美的梨果。
崔巍非常喜欢这棵梨树,于是他每天都会来到山坡上照料这棵梨树,希望可以收获更多更好的梨果。
梨树的主人是一个灵异的女子。
据说她的户籍本已存在了几十年,但却没有记录在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如命 、 一块糖也要切成几块吃的葛朗台。其实 , 在蒲松龄的笔下 也 曾有过这样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 这就是《 聊斋 ・ 种梨》 中的那个
乡人 。
一
、
刻镂 物情 、 曲折 有致
这篇小文篇幅虽小 , 仅有 四百多字 , 但小说 的诸要素则完全
具 备 。称得 上是一 篇 上乘 的幽默微 型 小说 。
众日: ‘ 出家人 不解 旮 陪 。我有 佳梨 , 请 出供客 。” ’ 梨 只有 一枚 , 如
何请得了众人? 所以有人说 : “ 既有之 , 何不 自 食? ” 于是情节由僵持 的双方转 向道士一方 。大家都想看看这个老道如何给大家梨吃,
别是 忽悠 我 们 吧 !但 见 老道 先 “ 掬 梨大 啖 ” , 然后“ 把 核 于手 , 解 肩 上镌 , 坎地 深数 寸纳 之 , 而覆 以土 。” 一 连 串的动 作好 似 电影特 写 , 准确 而生动地描绘 出道 士种梨 的娴熟 与神速 。当种 下梨 核后 , 道 士 又“ 索汤 沃灌 ” 。汤者 , 热 水也 , 种树 哪 儿有 用 热水 浇 灌 之理 , 这 岂
一个坚持要梨一个死活不给在喧闹的市场上立刻形一个眼球焦点其中必有好戏可看好事者开始围观这一层可看作故事起承转合里的起这一层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从乡人的驱赶到呵斥怒骂再到众人规劝置劣者一枚令去而乡人仍执不肯寥寥几笔就活画出一个蛮横固执又吝啬的市井奸商形象相对于盛气凌人的乡人道士的形象则显得温火与众同出家人本是寄食四海化缘为生此处施舍自有施舍处可偏偏这位道士硬是去且质问乡人何怒为
关 键词 : 种梨; 吝啬; 劝善惩 恶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7 . 4 1 9
一
文 献标识 码 : A
说 到吝 啬 , 人 们 脑 海 中立 刻 会 浮 现 出 《 儒林外史 》 中那 个
不 掐灭 一 颗灯 草就 死不 瞑 目的严 监 生 , 以及 巴尔 扎克 笔 下那 个 视
・
《 聊斋 志异》 研究 ・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3 7 1 2 ( 2 0 1 4 ) O 1 . 0 0 6 4 — 0 4
蒲松龄笔下的葛朗台形象
《 聊斋 ・ 种梨》 的分析
宋治 洲
( 北京 电影 学院 国际 交流 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8 )
摘要 : 蒲松龄在《 种梨》 一篇 中使用轻松诙谐 的笔触 , 借道士之言 行调侃鞭挞 了社会上的吝啬之徒。《 种梨》 篇 幅虽小, 但构思精妙。 其原型有 自, 而在蒲 氏笔下却又青 出于蓝。
非咄咄怪事 ! 而好事者竟然真的取来了沸水 , 道士看也不看就“ 接 浸坎上” 。好家伙 , 用开水浇树 , 道士这一反常之举立刻将情节推 向高潮 , 一时间“ 万 目攒视” 。只见土中“ 有勾萌出, 渐大 ; 俄成树 , 枝叶扶苏 ; 倏而花 , 倏而实 , 硕大芳馥 , 累累满树。” 转瞬间, 就生根 发芽 , 开花结果。此等怪事 , 怎不令人瞠 目 结舌!而紧接着道士“ 即
矣, 方悟 适所 依散 皆己物也 。又细 视车 上一 靶亡 , 是新 凿断者 。心 大愤恨 。急迹 之 , 转过 墙 隅 , 则 断靶弃 垣 下 , 始 知所 伐 梨本 即是物 也, 道 士不 知所在 。 一 市粲 然 。 ” 原 来道 士使 用移物法 , 将 乡人 的梨 全部搬 走 了 。乡人 落 了个受 人嘲笑 又 血本无 归 的结果 。清人 但 明
与细节的描写上。就拿《 种梨》 来说 , 主要人物一出场就充满戏剧 性, “ 有乡人货梨于市 , 颇甘芳 , 价腾贵 。有道士破 巾絮衣丐于车
前, 乡人 咄之亦 不去 , 乡人 怒 , 加 以叱骂 。道 士 日 : ‘ Ⅲ _ 一 车数 百颗 , 老 衲止 丐其一 , 于居士 亦无 大损 , 何怒 为 ?’ 观 者劝 置劣 者一枚 令去 , 乡人 执不 肯 。” 一 个坚 持要 梨 , 一个死 活 不给 。在喧 闹 的市场上 立
伦说得好“ 吝啬者每每如是” … 。旨哉 , 斯言!
综 观 全文 , 初 以 乡人 吝惜 起 笔 , 次 以道 士不 吝 惜而 散梨 , 终 以
乡人 因吝惜而丧财败兴作结 。文章脉络清晰 , 曲折有致 , 令人叹
服。任何 一个 优 秀 的艺 术作 品都不 可 能是 完 全独 立 创作 出来 的 , 它 或多 或少 地会 受 到相 关作 品的影 响 , 通 过 不断 地 打磨 与润 色 逐
6 5
树头摘赐观者 , 顷刻向尽。” 道士果然言而有信 , 没有骗大家啊。 故事至此似乎也接近尾声 , 但作者又添一笔 , 这就是“ 合” 的 部 分 。“ 已, 乃 以 镌伐树 , 丁 丁 良久 方断 。带 叶荷 肩头 , 从 容徐 步而
去 。” 道人散尽梨后 , 又将梨树砍倒 , 然后在众人惊叹声 中飘 然而 去。 此时 , 那个傻乎乎 的乡人才 回过神来。 “ 初道士作法时, 乡人亦 杂立 众 中 , 引领 注 目, 竞 忘 其 业 。道 士 既去 , 始顾 车 中 , 则梨 已 空
海, 化 缘 为生 , 此处 不 施舍 自有 施 舍 处 , 可偏 偏 这 位 道 土硬 是 “ 不 去” , 且质 问 乡人 “ 何 怒 为” ?一副 明知 山有 虎 , 偏 向虎 山行 的架势 。
事情正处在僵局时 , 有人 出来打圆场。“ 肆中佣保者 , 见喋聒 不堪 , 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这一层是故事 的“ 承” 。 接 下来进入故 事 的“ 转” : 道士 开始请众 人吃梨 。“ 道= t 拜谢 , 谓
刻形成一个 眼球焦点 , 其 中必有好戏可看 , 好事者开始 围观 。 这一 层 可看作故事起承转合里 的“ 起” 。 这一层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从乡人 的驱赶到呵斥怒骂 , 再 到众人规劝 “ 置劣者一枚令去” 而乡人仍 “ 执不肯” 。 寥寥几笔就活 画出一个蛮横 、 固执又吝啬的市井奸商形象 。相对于盛气凌人的 乡人 , 道士的形象则显得不温不火 , 与众不同。出家人本是寄食 四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4
作者简介 : 宋治洲 ( 1 9 7 8 一) , 男, 山西太原人。文学硕士 , 北京 电影学院国际交 流学 院教师 , 研究方 向古代汉语 教学 、 中国文化等 。
6 4
我们 知道 , 一 篇成 功 的小 说 引 人入 胜 之处 多 在于 情 的构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