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笔下的“动物情缘”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8)01⁃0044⁃09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清初作家蒲松龄通晓戏曲,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描写由人扮戏,也描写了木偶演剧,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演戏的奇异场面。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见于小说也见于俚曲,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场面,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戏曲史料和文化遗产。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动物戏;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谈狐说鬼的清初作家蒲松龄(1640-1715)亦通晓戏曲,相关描写屡屡见于他笔下,除了写由人扮戏(如《聊斋志异》中《顾生》《商三官》等),也写了木偶演剧(如《聊斋志异·木雕美人》载泺口河上有人以木雕美女“作诸剧”且表演“真如生者”),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表演戏曲的奇异场面。
本文立足戏曲视角,谈谈蒲氏笔下妙趣横生的“动物戏”。
一驯养动物表演,在中华乃至世界民俗史上都由来已久。
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极其悠久,古代中国的驯养动物表演也十分发达。
有论者说:“对于动物表演史的探讨,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它既是动物驯化史的一部分,又是文化艺术史的一部分。
或者还可以说,动物表演史其实也是一部人与动物的关系史。
”[1]1-2此言甚是。
既然驯养动物表演已是人类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立足收稿日期:2018⁃01⁃29作者简介:李祥林(1957-),男,四川成都人。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44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考察及研究与人类相关的动物表演史,也就是魅力大大的课题。
驯养动物表演自古有之且种类繁多。
譬如“猴戏”,养猴驯猴在中国有悠久历史。
汉代“百戏”有驯猴表演,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辽宁棒台子屯汉墓壁画上可见其身影。
魏晋南北朝,傅玄《猨猴赋》有“戏猴而纵猿”,阮籍《猿猴赋》云“整衣冠而伟服”“举头吻而作态”,均言及猴戏。
古人心中的狐仙,蒲松龄的最爱

狐狸,食肉目犬科动物,狐是狐,狸是狸,本非一物,古人动物学知识匮乏,乃混为一谈,进而加以神怪,赋予传说,演化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狐仙故事,亦是小说迷之福。
在冯梦龙《平妖传》的开头,冯梦龙大发感慨,大谈了一番他对狐狸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视作他那个时代的凡人对狐仙的了解:“话说诸虫百兽,多有变幻之事,如黑鱼汉子、白螺美人、虎为僧为妪、牛称王、豹称将军、犬为主人、鹿为道士、狼为小儿,见于小说他书,不可胜言。
就中惟猿猴二种,最有灵性。
算来总不如狐,成妖作怪,事迹多端。
这狐生得口锐鼻尖,头小尾大,毛作黄色,其有玄狐白狐,则寿多而色变也。
”可见在冯梦龙生活的明万历皇帝至清顺治皇帝(公元1574-1646年)之间的年代,他们已经认为,狐狸是一种极为善于变化的动物型妖怪。
《平妖传》又引《玄中记》,说狐狸活到50岁能变化成人,1 00岁能知晓千里之外的事,1000岁就能与天相通(齐天大圣?),一般人无法制服,有名曰:“天狐”。
如果让它修炼到这样的程度,那它就变化多端,蛊惑起凡俗之人来也是易如反掌,所以总是屡试不爽,留下许多风流艳史留待小说家加油添醋敷写成文。
冯梦龙没有提到《玄中记》的作者,一说出来也是大名鼎鼎,就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游仙诗的祖师、风水学鼻祖郭璞。
他最著名的著作,一本是风水学的《葬经》,还有就是大量的注释:《山海经注》、《尔雅注》、《穆天子传注》等,《玄中记》这部薄薄的笔记似乎不怎么显眼,却是不可忽略的志怪笔记杰作。
我重新翻阅了一下,现在从各种笔记类书中辑录下来的这本佚书,文句多有差异。
《太平广记》引的这段写50岁能化为妇人,百岁变美女,唐代徐坚搜集古书的《初学记》引的是“千岁之狐为淫妇为神巫”,《太平御览》引文不仅说狐狸修炼能成美女,还能变男子,能勾引女子与之上床。
这一点,在《平妖传》中有特别加以强调。
《平妖传》圣姑姑有一子一女,子名胡黜儿,女为胡媚儿,列位如果对这两个名字陌生,那么就想一下动画片《天书奇谭》中的那两个狐狸精,这部经典正改编自冯梦龙、罗贯中的《平妖传》。
鬼狐相伴蒲松龄

百无聊赖,鬼狐相伴题记:《聊斋志异》存世百年,广受读者喜爱,因其篇幅短小精悍,故事曲折离奇,内容通俗易懂而致。
然此书并非是娱乐市侩之用,细观其行文,字字珠玑,若行云流水,气韵潜藏其中,不可小觑。
之前一直将《聊斋志异》当做《故事会》来读,不过是神神鬼鬼之类,但事实上,《聊斋》内容广博,绝不止于神鬼狐魅。
其中有一部分是记叙一些奇人异事,例如《蛇癖》中奇人能闻到蛇出现时的味道;《快刀》中很简易得讲述刀起头落,夸赞兵所拥有的那把快刀;《耳中人》中从自己的耳朵里走出个小人,都颇是神奇,引人入胜。
书中还有记录自然灾害的《水灾》《地震》等,地震的时间年月日明确“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的场面描写:“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所以很多人将《聊斋》只视作是神鬼小故事是片面的,它是一部生活缩影集,打个比方说:一般的人写文学,就是拍照,是什么就拍下什么,但是蒲松龄写《聊斋》用的是印象派的画画法,现实是什么还得加工一下再画,画了还得用印象派的手法将之抽象,让真正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智者去看出来。
由此,我认为《聊斋志异》很可能就是蒲松龄的生活小记,只不过,他是将事情的始末加些神鬼在其中,让人看了有些咋舌,在咋舌之后,发现要惊恐的不是鬼狐,而是现实。
《聊斋》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有些篇目的篇末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加之蒲松龄自己议论和见解。
或者点明主题,或者旁敲侧击,尖锐泼辣,或是一针见血,讽刺独到。
这里的“异史氏”其中的“异”,有的书上理解为不一样的历史,认为蒲松龄写这本书是为了记载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这显然和书的内容不符合,也将蒲松龄先生视作沽名钓誉之辈。
其实这里的“异”是“奇异的,灵异的”意思,这与整部书的内容就相契合。
此外“异史氏曰”进一步证明了,这本《聊斋》并不是一本很简单的故事书,它凝聚着很多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但是,这些思想却没有走出“文以载道”的老路子,因为蒲松龄始终还是一个儒士,他逃不开“惩恶扬善”的道德思想,譬如《骂鸭》中:“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聊斋》中人狐相恋故事模式精神分析

《聊斋》中人狐相恋故事模式精神分析《聊斋》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其中的人狐相恋故事模式是其中一个经典的情节。
这种故事模式在揭示人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欲望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在《聊斋》中,人狐相恋的故事经常出现,这些故事中,人与狐的相恋往往是秘密的、不被社会所认同的。
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关系暗示着人性中隐藏的欲望和冲动。
狐狸在东方文化中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被认为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与欲望和魅力有关。
而人类与动物的相恋则暗示着欲望的释放和冲动的追求。
这种关系可以被视为人类内心深处对禁忌欲望的探索和满足,同时也是人类对原始冲动的表达。
聊斋故事中的人狐相恋,往往涉及到一个普通人与一只具有人类形态的狐狸之间的爱情。
狐狸通常会使用妖术迷惑人类,进而与其产生感情。
这种关系显示了人性中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狐狸以其美丽的外貌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人类,而人类则被狐狸的美丽所迷倒。
这种爱情关系经常被视为一种忠诚和真诚的爱情,并对人类世界的虚伪、利己主义产生了批判。
然而,在这种关系之中,一方往往被另一方的力量所迷惑。
狐狸往往是用妖术和迷幻的魅力来迷惑人类,使其失去理性判断能力。
而人类往往为了满足欲望而无视狐狸背后的真实本质。
这种关系暗示着人性对于欲望的追逐和为了欲望而舍弃理智的倾向。
聊斋故事中的人狐相恋,不仅仅是对欲望和冲动的探索,也是对人类道德观念的思考。
故事中的人类与狐狸之间的关系往往不被社会所认同,甚至被视为禁忌和邪恶。
这暗示了人类社会对于与传统道德观念相悖的爱情关系的排斥和压制。
这种关系引发了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同时也反映了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挑战。
总的来说,《聊斋》中的人狐相恋故事模式反映了蒲松龄对人性欲望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种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和冲动,同时也反映了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
这些故事通过狐狸与人类之间禁忌爱情的展开,探索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道德规范的质疑。
聊斋鹦鹉的故事

聊斋鹦鹉的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1.聊斋鹦鹉的背景和起源2.故事的主要情节3.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4.故事的结局和影响正文(篇1)聊斋鹦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
这部小说集是由清代作家蒲松龄所创作,其中包括了许多神怪、鬼魂和妖怪等奇幻的故事。
聊斋鹦鹉的故事是其中一篇比较有名的故事,它讲述了一只鹦鹉的奇异经历和它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述一只鹦鹉被一个富商所购买,并在这个富商家中生活。
这只鹦鹉非常聪明,它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并且能够理解人类的意思。
有一天,这只鹦鹉在听到富商和他的妻子在谈论他们的财富时,它突然说起了财富的重要性,并且批评了富商的贪婪和自私。
富商听到鹦鹉的话后,感到非常惊讶和恐惧,他认为鹦鹉是在诅咒他的财富。
于是,他把鹦鹉送给了一个穷人。
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是关于财富和贪婪的。
通过鹦鹉的话语和富商的行为,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并不是一切,贪婪和自私只会让人失去更多。
相反,故事中的穷人虽然贫穷,但他们却拥有善良和慷慨的品质,最终他们也得到了好的回报。
故事的结局是鹦鹉被送给了穷人,而穷人也因为他们的善良和慷慨而得到了更多的财富和幸福。
富商则因为贪婪和自私而失去了一切,他最终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聊斋鹦鹉的故事是一篇富有深意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财富并不是一切,贪婪和自私只会让人失去更多。
目录(篇2)1.故事背景和鹦鹉的来历2.鹦鹉的聪明才智3.鹦鹉助人为乐的事迹4.鹦鹉的离去和影响正文(篇2)《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集,其中讲述了许多神怪奇幻的故事。
在《聊斋鹦鹉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只鹦鹉的传奇经历。
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之涣的读书人。
一天,他来到一个山中的道观,发现那里有一只绿色的鹦鹉。
这只鹦鹉并非普通的鸟类,而是一个有着神奇力量的神仙。
鹦鹉告诉王之涣,它曾经是道观里的一位道士,因为修炼多年而获得了化身为鹦鹉的能力。
聊斋黄英赏析

聊斋黄英赏析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古代民间传说为基础的短篇小说集。
其中的《黄英》是其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妖魔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黄英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被一只妖狐所迷惑,而这只狐狸妖正是她相恋的男子化成的。
黄英对这只妖狐深信不疑,并与之结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怀疑丈夫的真实身份,直到发现他竟然是一只妖狐,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黄英》通过描述妖魔与人类之间的爱情纠葛,探讨了欺骗、妖术、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黄英被妖狐欺骗,她的美貌和善良使得她容易上当受骗。
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脆弱性。
此外,《黄英》还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被动。
黄英一开始对妖狐深信不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然而,当她发现真相时,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只能接受事实并面对悲伤。
总体而言,蒲松龄的《黄英》是一篇以妖魔与人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位,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让我们反思爱情中的欺骗和复杂性。
蒲松龄狐仙的故事

蒲松龄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狐仙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
《聊斋志异》中的《狐仙》: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书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一只狐仙。
狐仙非常美丽,书生对她一见钟情。
狐仙也对书生产生了感情,但是她知道人狐殊途,不能在一起。
然而,书生并不在意狐仙的身份,他坚持要和狐仙在一起。
狐仙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最终同意了和他在一起。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直到书生的家人发现了狐仙的存在,他们认为狐仙是妖怪,会给他们带来不幸。
书生的家人强烈反对他和狐仙在一起,他们想尽办法要把狐仙赶走。
但是,书生并不愿意离开狐仙,他决定和狐仙一起离开家乡,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生活。
最终,书生和狐仙一起离开了家乡,他们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生活了下来,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表达了爱情可以超越种族和身份的界限,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可以在一起。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作者:李祥林来源:《蒲松龄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清初作家蒲松龄通晓戏曲,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描写由人扮戏,也描写了木偶演剧,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演戏的奇异场面。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见于小说也见于俚曲,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场面,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戏曲史料和文化遗产。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动物戏;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1207.419 文献标识码:A谈狐说鬼的清初作家蒲松龄(1640-1715)亦通晓戏曲,相关描写屡屡见于他笔下,除了写由人扮戏(如《聊斋志异》中《顾生》《商三官》等),也写了木偶演剧(如《聊斋志异·木雕美人》载泺口河上有人以木雕美女“作诸剧”且表演“真如生者”),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表演戏曲的奇异场面。
本文立足戏曲视角,谈谈蒲氏笔下妙趣横生的“动物戏”。
一驯养动物表演,在中华乃至世界民俗史上都由来已久。
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极其悠久,古代中国的驯养动物表演也十分发达。
有论者说:“对于动物表演史的探讨,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它既是动物驯化史的一部分,又是文化艺术史的一部分。
或者还可以说,动物表演史其实也是一部人与动物的关系史。
”此言甚是。
既然驯养动物表演已是人类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立足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考察及研究与人类相关的动物表演史,也就是魅力大大的课题。
驯养动物表演自古有之且种类繁多。
譬如“猴戏”,养猴驯猴在中国有悠久历史。
汉代“百戏”有驯猴表演,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辽宁棒台子屯汉墓壁画上可见其身影。
魏晋南北朝,傅玄《猿猴赋》有“戏猴而纵猿”,阮籍《猿猴赋》云“整衣冠而伟服”“举头吻而作态”,均言及猴戏。
唐代,有驯猴随驾,皇上赐以绯袍,号“孙供奉”,事见《幕府燕闲录》等。
任二北著《唐戏弄》第二章在傀儡戏后专列“猴戏”,指出其有“百戏”杂耍和“戏剧”表演之别。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记载市井中“奇术异能,歌舞百戏”,亦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世界”
刘黎平(除外).广州日报[2014-12-31]
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行侠仗义
若说《聊斋志异》里讲得最多的动物,那肯定是狐狸,而且是狐狸精,不过,表面上讲的是狐狸,实际上讲的是人。
狐狸只是一层猎奇的皮,里面充满的是人的本质。
蒲松龄用短小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动物世界。
这些大小动物,讲义气、重友谊、有策略、不苟且,在动物本能行为的背后,也有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大雁含金向猎人赎妻,老鼠与蛇抢同伴尸体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种说法用在蒲松龄笔下某些动物身上,是不妥当的。
蒲老师一位名叫杨天一的朋友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外出,其中一只被蛇吞掉了,另一只愤怒地盯着吞掉其伙伴的蛇,但又慑于蛇威,不敢上前。
蛇吃得饱饱的,“蜿蜒入穴”,才进去一半,老鼠就上来咬蛇尾巴。
蛇转身出来,老鼠又跑掉,等蛇再入穴,勇敢的小老鼠再次跑上前去咬蛇尾。
此时的蛇,因为腹中有食,行动不够敏捷,所以怎么也追不到老鼠。
如此三番五次,实在不堪其扰,没奈何,只好“吐死鼠于地上”。
活着的老鼠上前,嗅着同伴的遗体,似在哀悼,然后衔着它走了。
敢于从蛇口抢同伴遗体,算是一只义鼠了,当时就有一个叫张历友的人为此点赞,写了一篇《义鼠行》,蒲松龄把它记入《聊斋志异》第十三卷,名曰“义鼠”。
以上是关于同伴的故事,还有一篇动物夫妻的故事。
《聊斋志异》第十六卷有故事曰“鸿”。
天津有位猎人捕获了一只雌鸿,雄鸿不离不弃,一路跟到猎人家里,“哀鸣翱翔”,到黄昏时才离开。
第二天大早,猎人一出门,就看见那只雄鸿又来了,并跑到他脚下,伸长脖子,一俯一仰。
没一会,雄鸿居然从嘴巴里吐出半锭黄金。
猎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哥们是来赎老婆的。
”于是,他将雌鸿放出来。
夫妻团聚,高兴得徘徊一阵后,比翼高飞而去。
猎人拿了黄金去金铺称了一下,居然有二两六钱多,比一只鸿还要值钱。
蒲松龄大为感慨地说:“禽鸟何知,而钟情如此!”
虱子鹳鸟复仇,三年未晚
在《聊斋志异》的“补遗”中,有这么一则奇特的虱子复仇故事。
有一位乡民,偶然坐在树下,发现一只虱子,就用手捏住它,又用纸裹住,然后塞到一个树洞里,“片纸裹之,塞树孔中而去”。
过了两三年,此人经过当年塞虱子的那棵树,亏他记性好,居然还记得两三年前他在树洞里塞过一只虱子,就顺道往树洞里一瞧,那张纸竟然还在。
他很惊讶,就从树洞里掏出那张纸,打开,发现虱子还在里面,已经薄得像麦粒上的皮屑,“虱薄如麸”。
乡民将虱子放在掌心,仔细观察,结果没过多久,就觉得手心奇痒,而虱子的腹部却渐渐隆起。
乡民将虱子扔了,回到家中,手掌居然肿胀得如果核,过了几天,人就死了。
虱子复仇的故事有点诡异,可信度有多大呢?至少从卫生角度而言,这个故事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虱子是一种能通过吸血传播疾病和病毒的动物,那位乡民这样接触虱子,是很不科学的,也是很危险的,当时医学不够发达,事后不经消毒处理,丧命也有可能。
同样是在《禽侠》的故事后面,还附着一篇鹳鸟复仇的故事。
话说在济南,某日有一只鹳鸟飞过,这可能是只鹳鸟妈妈,口里衔着鱼去喂小鹳鸟。
有一名士卒见了,便搭弓射箭,将其射落。
路边人都劝士卒:这是只哺育幼子的鸟妈妈,拔出箭来放它一条生路吧。
士卒没有答应。
这只鹳鸟妈妈为了孩子,坚强地带着身上的箭飞走了。
后来,济南的城头上多了一道奇特的景观,一支身上带箭的鹳鸟妈妈在这里往返飞翔,持续有两年多。
有一天,这位士卒坐在辕门下,忽然看到天空中落下一支箭,抬头一看,正是从那只鹳鸟妈妈身上落下来的,估计是伤口已经愈合,箭就自动脱离了,“鹳过,矢堕地”。
士卒很好奇,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箭,还惊叹了一句:“这支箭居然还和原来一样。
”这时,他忽觉耳朵痒,就拿起箭,将箭头放进耳朵挠痒。
正在这时,外面刮起大风,风将辕门关上了,辕门因此撞在箭上,倒霉的士卒被箭贯耳穿过脑袋,一下就死了,“触矢贯脑,寻死”。
这本来是小概率事件,可信度不知如何。
然而,关键的不是鹳鸟寻仇,而是这位清朝的大兵实在缺乏安全意识,箭本是军用武器,怎么能当耳挖子用呢?自己把命玩没了,怪不得鹳妈妈。
大象求神箭手保护,赠以象牙作为报酬
大象虽然不是兽中之王,但兽中之王从来不敢欺负它。
然而,在蒲松龄的笔下,大象也有天敌。
广中地区有一猎人,是神箭手,有一天在山上小憩,睡梦中被一只大象用鼻子卷走了。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进入了大象部落,心里正想着自己能否活命的时候,却见大象们集体向他跪拜,似有所求。
猎人正纳闷间,又见大象瞧瞧树顶,再瞧瞧他。
懂兽语的猎人,爬上树巅。
不一会,树丛中出现一只神兽,名曰狻猊。
传说中龙生九子,狻猊便是龙妈妈的第五位公子,能吃虎豹,似乎大象也在它的食谱上。
大象见了神兽,居然“皆伏”,没有一只敢动弹。
狻猊选择了一只肥象,正要吃,猎人从隐蔽处射出一箭,好像还是一支重量级的弩箭,
果然好身手,将神兽一箭毙命。
大象们感恩戴德,除了对着神箭手“拜舞”,还牵着猎人的衣服,让他坐在象背上。
到了一个地方,大象用脚刨开一个洞,里面有啥?“得脱牙无算”,得到很多大象脱落的牙齿。
原来,大象感恩,要送神箭手牙齿。
猎人拿了牙齿,大象又背负着他,一直送出森林。
这是一个动物感恩的故事,猎人救了象群,象群以宝物相赠,人与自然互利互动的关系,通过这个故事形象地显示出来,值得学习。
猛禽为鹳报仇,上演猎蛇传奇
飞禽界似乎并非都是以强凌弱,它们也和人类一样,有一些武侠式的鸟类来为弱者打抱不平。
蒲松龄说,天津某处寺庙的屋檐上,有鹳做的窝。
某年,窝里的小鹳鸟刚刚长毛,就被庙里的一条巨蛇给吞了。
鹳爸爸和鹳妈妈为此哀鸣数日。
过了三年,鹳鸟以为大蛇应该走了,又来屋檐下搭巢生子,没想到,那条可恶的蛇又来了,鹳爸爸和鹳妈妈吓得飞走了。
一会儿后,天空中忽然飞来了一只大鸟,展开翅膀,把太阳都遮住了。
这位禽类大侠果然武功非凡,轻功和出击速度都很了得,“乃一大鸟,翼蔽天日,从空疾下,以爪击蛇,蛇首立堕”。
鸟大侠出手迅捷,一下子把蛇脑袋给打断了。
原来,鹳爸和鹳妈是搬救兵去了。
惩罚了恶蛇之后,鸟大侠也不求报酬,拍拍翅膀,不带走一片云彩,高飞而去,鹳鸟爸妈感激地送了好远。
此时的鸟巢,已经坠地,巢中两只小鸟,一死一生。
好心的僧人将鸟巢重新放到屋檐下,鹳鸟父母将存活的鸟宝宝抚养长大后才搬走。
蒲松龄一向有侠客情结,他点赞这只路见不平的猛禽,称其为“禽侠”。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呢?记者在看《动物世界》的时候,发现有一种叫蛇鹫的鸟类,长得不是很威猛,但一爪拍下去,几乎将一条蝮蛇打成肉酱,令人惊讶。
可见,鸟大侠还是有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