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新时代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时代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围绕专业能力 能源安全的使命。对于采矿专业学习深造的学子来
和意识进行培养,遵循模块化设置,形成理论和实际 说,培养模式的改革意味着发展潜力加大,未来的可
的互补,再制定可行的评估制度和考核制度来确保 能性更多,只有在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不断
16
1.3 人才培养缺乏滞后 采矿专业的改革发展受限,首先面临的难题是
在教学培养方面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一是相关院 校的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 养计划方面差异较大。二是高校的培养计划缺乏先 进性,培养方案和模式还停留在基础课、专业课、毕 业设计这一套,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依旧停留在书 本上,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学校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脱 节。高校教学培养的滞后直接就导致了采矿工程专 业的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
关键词 采矿工程 人才培养 改革模式 DOI:10.3969/j.issn.16746082.2019.10.005
因受到全球矿业下行的环境影响,我国的采矿 行业同样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危机,对于行业缺乏认 识、发展潜力模糊所造成的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我 国矿产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即使是在当下,采矿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通过 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改革方案。
一方面,在教学的资源、师资、设施等方面有局 限;另一方面,采矿专业要想长足发展,必然离不开 专业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 环,所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能力也是势在必行。 2.3 学生自我成长与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他们对于自身以后的发 展亦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期待,只有本专业的培养模
1 新背景下采矿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1.1 全球矿业下行压力加大 在如今经济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初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矿工程论文-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矿工程论文-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矿工程论文-工程论文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项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能够将实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于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环节中的困难进行有效解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个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0引言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

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

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

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

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与探讨

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与探讨

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与探讨摘要:由于我国能源自然禀赋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煤炭仍然会是我们的主要能源。

因此,对煤炭资源进行科学、绿色、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需要进行持续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长期研究课题,特别是实现矿山智能化、无人化开采,是目前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

本文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教学改革需求等相结合,以传统采矿为基础,将学科交叉作为其特点,将跨界融合作为其方式,将实现智能化开采作为最终目的,将智能控制、大数据、电气控制、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学科专业进行了综合融合,形成了一种复合型新型化专业。

关键词:智能采矿;人才培养模式;策略1新时期采矿工艺对于人才的要求1.1绿色采矿方向“绿色开采”是由钱鸣高院士于2003年率先在国内率先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并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完善的矿山管理制度。

煤与瓦斯共采、保水采煤和减沉采煤是目前煤炭生产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煤层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来源,经过开发,可以使其成为一个产业化的过程。

煤层气开采能够从根源上进行防治,减少矿井的安全事故。

煤层气抽放工艺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矿井下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同时,煤矿井下的地下水位也在不断下降。

在地下采矿过程中,地表极易发生沉降和塌陷,造成地表构造的损害。

利用该技术可以减少地面塌陷,减少开采对地面的冲击。

无论是地下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能实现对采煤的环境影响的控制与治理。

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分析,提出了煤炭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既能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又能降低污染后的治理费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采矿”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当前,国家对绿色采矿相关技术进行了规范。

他们必须掌握煤与瓦斯共采、保水采煤、充填采煤等绿色采矿技术,当他们工作时,能够将绿色开采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采矿设计和技术管理中去。

1.2智能采矿方向质检总局和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5月联合颁布的《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中,第一次将“智能采矿”纳入到了我国的标准体系中,并指出了该体系的发展趋势。

最新 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探讨-精品

最新 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探讨-精品

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探讨一、引言当前,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前期煤炭投资产能释放以及企业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导致煤炭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加,同时进口煤炭也在一定程度恶化了国内煤炭供求关系,煤炭供求关系平衡被打破后必然导致煤价下跌。

加之煤炭生产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施加给企业不合理费用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煤炭企业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效益持续下滑[1-2],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冲击。

同时也使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和招生形势日渐严峻,以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近三年就业和招生情况统计见表1,表2。

2012年以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就业率一直稳定或接近100%,从表1可以看出,从2012届开始,近三年来就业率持续降低,另据就业负责老师介绍,2016届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受就业形势影响,近几年来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也在逐步削减招生人数,从表2可以看出,较2012级相比,2014级招生人数下降约1/3。

毫无疑问,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及清洁利用将是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也给新形势下煤炭行业的主题专业—采矿工程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一些煤炭院校相关人士针对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或优化途径进行了研究。

如李桂臣等[3]认为开采深度的延深、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及对经济投资效益的重视是新形势下我国煤炭开采发展主要趋势,从而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相应能力提升提出新的要求。

新形势下,应通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体系和优化专业考核标准的策略,积极面对煤炭开采发展新趋势。

赵光普等[4]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煤炭产业进步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精英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以先进的理念培养出高端适用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范军[5]针对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进军国际矿业市场,煤炭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认为应尝试进行采矿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包括试点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国际班、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着重培养合作、管理、实践、研究和创新等。

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思考——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

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思考——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

14B08/2018◆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王 凯 乔永凤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思考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国家创新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重担,关系着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

矿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奠定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

但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深度进一步延伸,由此带来的矿山灾害在不断加强,而近年来矿山企业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矿山企业大型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采矿技术与理论,同时能满足矿山企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实践人才,推动采矿工业发展和国家建设,是当前矿业类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本文结合当前矿业类本科生工程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矿业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矿业类本科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本科生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前两年为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两年为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和毕业设计。

在该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基础理论较为扎实,但缺乏现场工程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严重失调,导致毕业生到企业后仍需要很长的适应期。

其次,本科生在校期间的理论课程学习覆盖面过于广泛,学习内容广而不专,侧重点不鲜明。

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且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不充分,理论认识肤浅,对于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作为工科类大学中特色鲜明的专业,必须修正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级矿业工程师为目标。

(二) 课程体系与教育机制落后近年来,随着采煤技术理论与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煤炭开采中涉及的采煤方法与相关设备已经更新换代,然而相关专业教材沿用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陈旧教材,教材内容侧重点不明确,部分理论观点存在误区。

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一、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中有明显不足,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基础课程学分比较多,涵盖的范围比较窄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实行“5+3”课程体系。

前5个学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和《测量学》、《矿山岩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3个学期学生按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方向分别学习《采矿学》和《边坡稳定》等专业核心课程。

公共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共103.5学分,占总学分197学分的52.5%。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测量学》、《地质学》、《矿山岩体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共29学分,占总学分197学分的14.7%。

但是基础课覆盖人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管理、地质、测量、力学等学科,较国外矿业高等学府比如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较窄。

1.1.2缺乏采矿工程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由于我校和神华集团等用人单位把CET-4和计算机二级通过与否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

采矿工程学生注重通用英语和VisualBasic的学习,而忽视专业英语、通用软件和专业科研软件的学习。

专业英语采用林在康、杜计平等编著的《TheCoalMiningMethod》,学时只有32学时,而且在《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没有全部学完时学习,加上课本艰涩难懂,只是简单地把《采煤概论》翻译过来,没有在课本标注解释其中的重点采矿专业单词,大多学生上课时不知所云,难以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VisualBasic》、《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学时较少,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学习知识面过于狭窄,造成学生计算机能力不足。

1.1.3缺乏采矿工程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采矿工程学科注重理工基础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开设人与自然、工业卫生、健康和安全、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只能在课外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够在学校形成,难以培养爱岗爱矿的敬业精神。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采矿工程这个传统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人才,已成为实现行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一、背景与现状采矿工程是一门涉及矿产资源勘探、采选、加工、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工程学科。

长期以来,行业发展依靠着传统的人力和技术,发展缓慢,效率低下,存在着供应过剩、成本过高、环境问题严重等诸多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采矿工程行业正逐步进入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新阶段,这为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

但同时,这也给采矿工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课程体系导致知识陈旧,不能满足行业创新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

4.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综合能力和领导才能。

以上问题都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人才输出缺乏核心竞争力。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科技、社会资源和人才培养理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1.课程体系改革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要,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完善,优化核心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针对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增设数字化采矿工程、矿山智能化与自动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前沿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环节中掌握技术和知识。

(2)建立合作企业实践基地。

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开设技术创新和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3)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

开设线上学堂、实验课异地化、MOOC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与探讨

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与探讨

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与探讨发布时间:2022-09-14T05:51:11.370Z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2022年5月9期作者:王立志[导读] 长期以来,矿业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矿产资源仍然是国家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支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立志14060219880723****摘要:长期以来,矿业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矿产资源仍然是国家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支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正加速成为人才强国,矿业正处于底部复苏、稳步增长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国家对矿业的需求、未来矿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矿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相信矿业将朝着深部开采、智能开采和绿色发展的方向发展;未来,矿业人才需要进行跨学科学习,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以应对矿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矿业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可在地热开发、核废物地质处置、煤层气开采、页岩气开采、CO2地质处置等相关工程领域就业。

关键词: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 我国采矿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1.1 课程安排不合理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生产与安全、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采矿工程的培养目标,智能采矿更注重对智能采矿机械设备的人才控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学校仍以采矿技术和地质勘查相关课程为主,涉及的计算机和机械电子知识较少,不利于培养适合智能采矿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教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较低。

这些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人文意识、兴趣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学生很难实现全面发展。

1.2旧的教学方法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课堂教学,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薄弱。

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消化课堂知识,缺乏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内容和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rial N o.408June .2003 矿 业 快 报EXPR ESS I N FORM A T I ONO F M I N I N G I NDU STR Y 总第408期2003年6月第6期 贾明涛,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410083湖南省长沙市。

・综合述评・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贾明涛 鲁 芳(中南大学) 摘 要:采矿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专业本身特点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普通高校采矿专业生源日益短缺。

为此,对我国普通高校采矿专业,尤其是有色金属采矿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高校;采矿专业;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F 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83(2003)0620001203Con sidera tion of Tra i n i ng M ode of M i n i ng Ta len ts i n Ch i nese Colleges andUn iversities D ur i ng the Curren t Per iodJ ia M ingtao L u Fang(R esou 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o llege ,Cen tral Sou th U n iversity )Abstract :M in ing indu stry ,as one of the i m po rtan t raw m aterial indu stries ,p lays an i m po rtan t p art in the nati onal econom y .T here in a sho rtage of studen ts day by day in the m in ing of the co 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 in ing itself and variati on s of the m arket conditi on s.Fo r th is reason ,the developm en t o rien tati on of the m in ing ,esp ecially non 2ferrou s m etal m in ing of Ch inese co 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is analyzed tho rough ly ,and som e actual coun term easu res are p u t fo rw ard .Keywords :Ch inese co 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M in ing ;D evelopm en t o rien tati on1 前言在计划经济时代,采矿与地质等其他艰苦专业一样曾有过非常辉煌的经历,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有的国有大型矿山大都面临着资源匮乏、人员众多、包袱沉重的局面。

改革开放20a 来国家在经济体制、投资重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因素的制约,传统的采矿工业变得步履维艰,效益日渐下滑。

再加上矿山大都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艰苦,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生源变得日趋紧张。

近十几年来,大部分矿业院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多都属于调剂过来的,一方面学生生源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专业思想包袱。

对于这种局面,国内大部分设有采矿专业的院校都作了相应的调整,或停止招生、或隔年轮流招生,目前国内采矿专业明确存在并坚持正常招生的学校已经屈指可数,与在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据调查,由于近10a 来大部分采矿专业毕业生或走向领导岗位,不再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或跳槽到其他行业,造成矿山技术人才流失、人才短缺。

这种现象在大部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也广泛存在。

同时,由于浅层矿床几近枯竭,目前采矿工业开始向地层深部、海洋以及甚至外层空间发展,具备这方面知识的采矿人才更为短缺。

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的采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采取相应的对策合理调整。

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新时期采矿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思路进行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传统采矿人才培养模式及手段我国在采矿人才培养上,大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80年1代。

这段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新兴事物尚未出现,各方面建设百废待兴,国家对采矿人才需求较大,投入也较大。

学生生源不成问题,毕业后基本上全部分配到矿山生产第一线或在科研院所从事采矿工程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80年代至今,这段时期由于各方面环境的变化,生源逐渐减少,学生就业渠道逐渐增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日渐减少。

这两个阶段大致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并存到如今以本科及研究生两种培养方式为主。

虽然现在在一些大型矿业集团存在着职业教育,但总体上采矿人才始终是按照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的,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普通高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教学内容及手段上,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

即使在局部方面存在调整,如由有露采、地采之分到只设地采专业;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学生计算机及外语水平教育等。

但所有这些调整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模式及思路,对专业方面的时代需求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

3 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采矿人才培养方式上主要为本科及研究生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

姑且暂不考虑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能否真正满足现在采矿研究的需要,仅从改变现有企事业单位采矿人才不足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是很难实现此目标的。

普通高等学校在采矿人才培养方式上应多样化,实现多种形式并存。

具体说来,应包括3种形式:①开展职业教育;②巩固传统的本科教育;③扩大研究生教育。

311 开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教育形式,它与经济基础、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兼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属性,从其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应该最能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矿山对采矿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由于正规毕业的本科生(更不用说研究生)很少到矿山生产第一线,为了补充新的技术力量,提高矿山的技术及管理水平、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

这一块的生源是比较充足的,因为矿山目前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数量巨大,他们长期从事实际的生产活动,在实践上确实具有一定的经验,但在理论及技术上则需要强化。

这部分人年龄大约在20~40岁之间,文化水平以初、高中为主,完全可以接受职业教育。

这种教育形式,对他们毕业后无论是继续进行现场技术工作还是走上领导岗位,都是大有必要和好处的。

对于职业教育,一般应以公司(或矿山)为单位组班,这样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根据学员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或在学校进行,或在现场进行。

为了确保职业教育的教育效果,应该从3个方面予以重视[2]。

(1)能力为本。

职业教育中的能力观应与传统的能力观有所区别。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所需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门能力,也应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应是创造性技能;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2)技术为主。

职业教育的“技术”应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和综合化特征的技术。

(3)应用为重。

无论是能力还是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意义。

而能力的发挥、技术的转化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人的自身因素,往往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性的、非技术性的因素。

从根本上看,能力与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有赖于素质的提高。

312 巩固传统本科教育尽管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但并不表明这块教育完全可以放弃。

为了改变现在这种不利的局面,应从几个方面下力解决。

(1)加强专业宣传,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

改革开放20a来,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增大。

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及城市高素质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使他们对进入大学深造望而却步,尽管国家对贫困学生加大了支持力度,但能够享受到的毕竟是少数,这部分生源应该通过降低学费、增加奖学金等多种方式为主。

(2)拓宽招生方式、提供优惠条件。

在招生上还可采用其他较为灵活的方式吸引生源。

如中南大学近几年采矿、选矿、地质等专业均实行了单考制,考生不参加全国统考,自愿报名由校自主组织考试。

对于报考或录取到采矿专业的学生,提供多种优惠条件,如降低分数线、提供新生奖学金、专2总第408期 矿业快报 2003年6月第6期业奖学金等。

(3)根据市场情况对教学内容等进行大幅调整,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就业方向。

这是一种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由于采矿专业本身的特点,与土木、岩土等其他专业非常接近,因此应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内容上予以改革。

比如增设岩土工程、土木工程等方面课程。

另外,从采矿专业本身而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几年国家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大大加强,同时由于浅层矿床日渐枯竭,开始向化学采矿、生物采矿、深部及大洋采矿等迈进,而原有的采矿课程设置明显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但几十年来,采矿专业始终没开设化学课程,这样培养的采矿人才是很难满足现实需要的。

另一方面,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确保有效。

如现在大部分高校强调外语、计算机4a不断线,在计算机、外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课时。

然而由于教学内容落后,教学与实践脱节,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尽管通过了各种过级考试,但实际应用能力很差,不能满足毕业即可上岗的需要。

(4)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结合科研实际展开教学,并让本科生适当参与,提高其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扩大研究生教育(1)招生方式上的改革。

除了坚持以往的本科生、专科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招生方式外,应积极开展本、硕连续制。

(2)提供录取优惠政策。

由于本科生源有限,在采矿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录取上,同样需要加大宣传,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

如在国家控制线内适当降低学校专业录取线、设置“考生奖学金”等。

关于“考生奖学金”的发放,根据不同的生源区别对待。

外校、外专业学生及优秀考生奖学金最高;应届考生的奖学金次之。

其他考生再次之等。

这样,通过“考生奖学金”的设立,首先可以吸引本校、外校及现场工作人员报考;其次,优秀生源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以此可以建立起一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平台,为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再次,这项政策也可以为家境困难的优秀学生提供特殊资助,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继续深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