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与防范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现状及对策

部 门、 被投资单位股权损益 ” 细化为 “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 固定 资产 、 在建工程 、 资产 、 无形 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 其范 围 , 扩大 。长期资产构成企业的长期经营能力 , 目的并不是 出售 其 和清理 固定资产 、 在建工程 、 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 偶 这种
与财政部会计标准有冲突。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处理规范 ,对于
4 . 短期投资 收益 上市公 司却是 “ 投资收益挑大梁” 。短期投 资收益 大多属 于一
次性 发生 。用这种非经常性损益撑起 的业绩只能是 “ 昙花 一
营 利润是公 司利润总额 的主要组成部分 , 目 一部 分 损益也是计入营业外收支的。 业 而 前
润表中, 更不用说作为非经常性损益了。
2 . 定期报告的披露不规范
司在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时存 在一些问题 :
易有关规定的财务指标中, 比照对配股和增发的要求, 区分经
常性 损益 和非经常性损 益 , 将上市公司实现的 “ 净利润 ” “ 和 扣
通过分析20年上 市公 司年报 , 04 我们发现 , 多上市公 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有许 相比较 , 且取二者之低者为评判 的依据 , 以强化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
公司利用实现业绩增长 的手段。但20 年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 04 发生频率并不高。 ( ) 二 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存在的 问题 目前上市公 司利 用非经常性 损益进 行报表操纵 的空间大
1 . 以前年度 已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 回
有的上市公司在当年 亏损 已成定局 的情 况下 , 通过多提一
维普资讯
上市公 司非经常性损益 披露的现状及对策
秦冬梅
能导致公 司主营业 务竞 争力的下降 , 形成对公 司主业 的 “ 出 挤 5 . 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 收取 的资金 占 计入 用费 近几年来 , 公司与关联企业之 间的资金拆借 现象非常 上市
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研究

关 于 非 经 常 性 损 益 的 界 定 .我 国 证监 会 自 19 9 9年 以 来 至 今 已 经 经 历 过 四次修订 . 终 在 20 最 0 8年 1 0月 3 1 日发 布 的 《 开 发 行 证 券 的 公 司 信 息 公 披 露 解 释 性 公 告 第 1号— — 非 经 常 性 损 益 (0 8 》 以 下 简 称 《 告 第 1 20 ) ( 公 号 》 中 予 以 明确 。 “ 经 常 性 损 益 是 ) 即 非 指 与公 司正 常经 营业 务无 直接 关 系 .
一
、
非 经常 性损 益 的界定
二 、 国 上 市 公 司 非 经 常 性 损 益 我
常性 的 、 有 预测价 值 的。 具 ( ) 少 追 溯 调 整 的 规 定 二 缺 根据 证 监会 的 非经 常 损益政 策 , 上 市 公 司 只 需 要 在 年 度 报 告 中 提 供 包 括 扣 除 非 经 常 性 损 益 后 的 净 利 润 等 内在 的主要 财务 数 据与 指标 , 披 在
以 及 虽 与正 常 经 营 业 务 相 关 ,但 由于
披露存 在 的问题
( ) 经 常 性 损 益 项 目 的 确 定 一 非
过 厦 谨 慎
证 监 会 从 增 强 上 市 公 司 的 信 息 质 量 , 护 投 资 者 的 利 益 出 发 , 净 保 把 利 润 中 的 劣 质 成 分 剔 除 掉 . 划 分 扣 在 除 非 经 常 性 损 益 后 的 净 利 润 和 非 经 常 性 损 益 时 保 持 适 当 的 谨 慎 是 必 要
常 性损 益 的界 定范 围发 生 变动 时 . 报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首先介绍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与作用,然后分析了三个公司的案例:公司A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掩盖实际亏损情况,公司B虚增经营利润,公司C操纵股价。
在讨论了这种行为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了监管与防范措施。
未来展望部分指出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公司自律意识,以防止非经常性损益被滥用。
本研究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研究、风险、监管、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通常会运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影响其财务表现,进而达到操控股价或投资者心理预期的目的。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发生的与公司正常经营无关的收入或支出,通常包括一次性收入、重组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会影响公司的税前利润和净利润,从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并不合规,因为其虚增或减少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一些公司会通过将正常业务成本纳入非经常性损益,或频繁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稳定盈利水平,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甚至操纵股价。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欺骗了投资者,也会给公司自身带来风险和挑战。
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和原因,对于完善监管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揭示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深入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及其在财务报表中的作用,揭示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2.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上市公司如何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掩盖实际业绩状况,虚增经营利润,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3. 研究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探讨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加强监管,防范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4. 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参考,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IPO企业申报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考虑

CICPA I P O企业申报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考虑■王明伟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质 量,证监会自1999年起要求上市公司 在年报中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披露,并于2001年正式发布《公开发行证券 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一非 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概 念、内容以及披露要求作了较为清晰 的规范。
之后又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具 体披露细则进行了数次修订,最新的 —次修订是2008年10月,根据上市公 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证监 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 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一非经常性损益 (2008 )》(以下简称“非经常性损 益1号文”),至此一直沿用至今,并 成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经常性 工作。
公司盈余是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 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企业经营业绩 的综合表现。
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为企 业带来利润的可持续性远远低于企业 曰常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故非经常 性损益信息披露对会计盈余信息会产 生重大影响。
丨P〇企业为满足财务指 标,达到上市资格,往往会利用非经常 性损益进行会计盈余操纵。
在我国企 业上市过程中,监管机构明确了以净利 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两 者孰低作为首发审核的考核标准,有利 于引导IP0企业更好地集中精力发展 主业,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可 持续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既然扣非后的财务数据相对更为 重要,那IP0企业上市过程中经常会 遇到哪些涉及非经常性损益扣除的事 项呢?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碰到的几类 新情形加以分析说明。
一、IPO企业的股份支付费用如何考虑非经常性损益扣除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践,最早从上市公司开始。
在实务操作中,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适用股份支付的情况一般较为明确,证监会也专门针对上市公司使用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方式的情况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但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何种情况属于需执行股份支付准则的股权转让、增资,常常给人造成疑惑,而股份支付的确认又会对拟IP〇公司的财务情况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目前IP〇审核中关注的重点。
扭亏ST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分析

二� 扭亏 目数据分析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 科
为了探明这些 ST 上 市公司在 报表上的 扭 亏为盈和其非 经常性损益科 目有什 么关系 , 笔 者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 上选取了 1 1 5 家 ST 上 市公司 和 ST 上市 公司
在一年内使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盈利能 � ( 后统称 ST 上市公司 ) 2007 2 01 0 年的财务报 力得到大幅提升以彻底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 � 并 表进 行分 析 � 发 现在 2007 且使得自己的净利润由亏损转变为盈利是非常 困难的� 所以很多 ST 上市公司除了改善自己的 核心收益之外, 还利用其非经常性损益来调整报 表而使得自己扭亏为盈 �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主营业务 和其他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 , 以及虽与主营业务 和其他经营业务相关, 但由于该交易或事项的性 质� 金额和发生频率, 影响了正常反映公司经营� 盈利能力的各项交易� 事项产生的损益 � 从证监 会给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非经常性损益与 企业的核心业务无关, 并且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 2 01 0 年 间 , 这些
ST 上市公司的 财务报 表中利 润总额 科目数 额 由负值转为正值共 8 7 次, 即实现了 8 7 次扭亏 � 现针对这 8 7 次 ST 上市公司扭亏情况进行具体 分析 � ( 一) 总量分析� 7 次扭亏中非经常性损益会计科目的总 在8 额为 9 5 8 4 8 1 1 341 .8 7 元, 而利润总额科目合计 为 5 7 96 8 4 0 5 4 7 .8 7 元 �从总量上看, 非经常性 损益为利润总额的 1 65 . 34 % � 从中可以明显看 出, 在 ST 上市公司实现报表利润扭亏的"保牌" 战役中 , 非经常性损益是绝对的主力军, 甚至肩
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思考

上建立规 范的操作程序 . 堵住漏洞 . 维护安全 。 对财产的管理与 [ 要】 摘 我国部分上 市公 司为 了 达到 配股、 发等特 定 目的, 增 记录必须分开 .以形成有 力的内部牵制。定期检查盘点财产 .督 便合人 为操纵非经常性损益 。本文对我 国上 市公 司非经常性损 益 促管理人 员和记录人员保持 警戒而不至于疏忽。同8 . - 应加强对 ’ 的来源进行 了分析 并重点剖析 了上市 公司操 纵非经常性损 益的 , t 存货和应 收账款的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 的库存物资 .避免资金 1具体手段 同时提 出 了 铲除操纵上 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弹性空问
范会计秩序 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促进我国中小企业 f分,而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却是 ” 投资收益挑大梁” 。短期投资
}是 ” 昙花一现 ” 。这不仅会影 响拟投 资或已投资项 目的正 常实施 进度 , 且可 能导致公司主营 业务竞争 力的下降 , 形成 对公 司主业
参考文 献:
沿 海 企 业 与科 技 ,2 0 , ( 0 05 1)
,
呆滞 .并 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加强应收账 f
望 【 关键词】上市公 司 非经常性损益
款管理 t 对赊销客户 的信 用进行调研评定 ・ 定期核对应收账款 r 制
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 严格控制账龄 在财务控制方面,主要 f
是通过财务分析实现资本结构 、负债结构 资产结构 投资结构
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 .首先要根据 自身的特点 .分析企业 年来 . 一些上市公司 .为达到再融资条件 、提高管理 者收益 ,避 对所投资的项 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 从产 品的先进性 、 市场生产 力、 掩盖 了业 绩下滑的事实 .损害 了中小投 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 的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

一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具体分析1、长期资产处置长期资产处置非公允化。
年末卖“家当”,通过以非公允价值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而突击操纵“报表利润”,已成为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脱贫致富”的首选手段。
2、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货币化。
按《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通常不确认损益,即使确认损益也严格控制在补价范围之内。
上市公司为避开上述规范,则将实质性的非货币性交易货币化处理:或是先以较低价值的资产与关联方较高价值的资产置换,换入的资产以换出资产的较低账面价值入账,然后再以市价对外售出换入资产;或是想方设法将“补价”比例提高到交易额的25%以上,堂而皇之地将非货币性交易转化为货币性交易处理。
3、关联性交易关联性交易非关联化。
按财政部《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于显失公允关联交易的收益应确认为资本公积入账,而不计入当期损益。
上市公司为摆脱这一规范,则将实质性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处理:或在关联交易前,关联方通过出让相关股权或中止受让相关股权在名义上解除其关联关系;或通过"先输血,后重组"的方式,大股东在正式入主上市公司前,先以非公允价值与上市公司进行潜在的关联交易;或采用“体外循环法”,通过多重参股等间接控制的公司形成“过桥”公司,将一笔关联交易变成两笔或两笔以上的非关联交易等。
4.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为了支持当地上市公司保牌或获取再融资资格而给予上市公司特殊的财政补贴。
获得财政补贴金额巨大的上市公司,未来能否继续获得财政补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中,部分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由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构成。
5、债务重组损益。
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上市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资金周转不畅。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上市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目标。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了财务舞弊的情况。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利用虚构、故意误导等手段,误导投资者、欺骗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达到不正当获利的行为。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动因和防范对策进行论述。
一、动因分析1、经济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动因之一是企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很多公司为了达到高定价或高估值而采取财务欺诈。
公司高层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这些行为,推高公司股票价格的同时也推高了自己的薪酬福利。
2、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市场份额与利润不断扩大是企业不懈的努力目标。
然而,一些企业在寻求竞争优势和保持增长时,出现了不择手段的的做法,通过财务舞弊来掩盖财务状况真实情况。
他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公司的健康运营。
3、监管不到位有时,企业采取财务舞弊行为是因为监管不到位。
尽管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年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质量、审查力度等方面加强了监管,但还是不能彻底扼杀舞弊行为。
此外,监管机构内部曾经出现过一些腐败分子,其行为也很容易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二、防范对策1、加大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力度企业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管机构制定的准则和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透明度,以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确保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康运转。
2、加强财务审计做好财务审计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手段。
为了避免舞弊行为,公司应通过财务审计暴露出违规行为。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其审计工作应偏重于掌握风险,避免出现审计工作被误导的情况。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和外部人员的不当干涉,使公司规范运营,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确保财务报表准确和真实。
结语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对投资者、股东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与防范非经常性损益按中国证监会的界定,“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由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出于“保牌”、“扭亏增盈”和增发、配股等再融资的需要,刻意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行为是司空见惯。
据统计,2000年以来,非经常性损益对三成多的上市公司净利润有超过10%的影响,对一成多的上市公司有超过50%的影响.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治理对策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的趋向表现长期资产处置,非公允化年末卖“家当”,通过以非公允价值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而突击操纵“报表利润”,已成为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脱贫致富”的首选手段。
非货币性交易,货币化按《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通常不确认损益,即使确认损益也严格控制在补价范围之内。
上市公司为避开上述规范,则将实质性的非货币性交易货币化处理:或是先以较低价值的资产与关联方较高价值的资产置换,换入的资产以换出资产的较低账面价值入账,然后再以市价对外售出换入资产;或是想方设法将“补价”比例提高到交易额的25%以上,堂而皇之地将非货币性交易转化为货币性交易处理。
关联性交易,非关联化按财政部《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于显失公允关联交易的收益应确认为资本公积入账,而不计入当期损益。
上市公司为摆脱这_规范,则将实质性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处理:或在关联交易前,关联方通过出让相关股权或中止受让相关股权在名义上解除其关联关系;或通过“先输血,后重组”的方式,大股东在正式入主上市公司前,先以非公允价值与上市公司进行潜在的关联交易;或采用“体外循环法”,通过多重参股等间接控制的公司形成“过桥”公司,将一笔关联交易变成两笔或两笔以上的非关联交易等。
天津磁卡原控股天津环球投资公司94%的股权,2001年双方签定了由后者代理销售13万台静态验钞机的合同,天津磁卡随即在当年中报就确认2.15亿元的收入,确认实现的利润占其当年主营业务利润的54.56%.交易完成后,天津磁卡从环球投资抽身而退,将关联方转为非关联方,并将其从合并报表中剔除。
减值准备,调节化利用违规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亏,美国SEC称之为“甜饼罐”(cookie jar)手法。
在我国作为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手段还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但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未来有关风险所做出的会计估计。
而﹁些上市公司预计资产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等,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操控盈亏的“蓄水池”。
会计差错更正,追溯化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若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予以更正,即调整会计报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关项目,而非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然而,追溯调整法不影响当期损益的特点在当前已被一些上市公司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调节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配”工具。
财政补贴,边缘化一些ST公司眼看年末扭亏无望,公司股票濒临暂停上市、退市的风险,紧要关头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出手相救是这类上市公司“保牌”大战的边缘化表现。
2004年初多家ST公司发布财政补贴已于2003年底前到位的公告,显然地方政府的直接“救济”已成为这类公司的“救命稻草”。
其中,*ST松辽、*ST长控、*ST民百、*ST百大、*ST宁窖、*ST鼎天、*ST 天发、*ST烟发分别获得1亿元、5900万元、3300万元、2400万元、2300万元、1960万元、1600万元、741万元的财政补贴。
ST合成公告称,为支持公司改革脱困、摆脱退市危机,重庆市政府给予财政补贴4000万元,且自2003年起,由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给予公司4000万元扶持资金,共计1.2亿元。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的治理对策加快国际会计接轨,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Market value)的本质是对资产与负债基于市场价值的判断,凡是偏离市场价值的判断,都不是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直接依据即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当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则可采用一些较为成熟的估价方法评估其市场价格,如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公允价值计量当前在国际上倍受推崇,美国FASB先后颁布了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125、133、140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
IASB多年来也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在其发布的相关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几乎是无所不在。
为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我国在1997年至2000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有多处要求在初始确认的会计计量中应用公允价值。
然而,由于会计监管上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为制止这种现象的蔓延,财政部在2001年发布和修订的8项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中,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改按账面价值入账。
事实证明,回避公允价值不但未能遏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反而损害了会计准则内在的本质职能。
所以,逐步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是当前会计国际化的大势所趋,也是从会计规范上遏制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客观要求。
压缩肆意操纵空间,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举措,就是针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的趋向表现,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从会计信息规范的源头上压缩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空间.因此建议:一是规定以非公允价值对外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时,应按公允价值确认其收入,超过公允价值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低于公允价值的损失则计入当期损益;二是规定关联方间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转让资产时,购买方应以公允价值计价入账,低于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作为卖方对买方的赠与计入资本公积,从而与关联方间以高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转让资产的现行规定相配套;三是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四是改进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利润的方式,统一设置“资产减值损失”账户集中反映八项资产的减值情况,并在利润表上设专项列支;五是为防止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卸掉以往年度虚计利润的包袱,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严格限制追溯调整法,规定将追溯调整的累积影响数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并在利润表上设专项列示;六是规定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保牌”、“摘帽”和“扭亏增盈”直接给予的财政补贴,视作赠与而计入资本公积。
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堵塞会计规范滞后漏洞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原则,按IASC的解释,是指若资料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的明显外表并不总是一致的,即当某一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冲突时,会计强调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入改革和会计国际化接轨时期,会计准则体系及会计制度体系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每当上市公司一些新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现象出现时,往往发现没有针对性的会计法规条款来进行规范。
而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则可避免上述上市公司不断花样翻新的以不违规的形式来掩盖其不合规实质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现象。
引入“非经常性损益”指标,构建全面市场监管机制在我国现阶段公司股票上市额度有限,上市公司成了弥足珍贵的“壳”资源。
但按中国证监会的现行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财务状况异常时,公司的股票就要被特别处理(即ST处理);若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
由于上述规定的“亏损”并未区别“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两个指标,亏损上市公司为免于ST处理或“摘牌”的厄运,往往会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等手段与市场监管部门博弈。
为遏制亏损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在动机和外在需要,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将“非经常性损益”指标引入亏损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即评判上市公司是否“亏损”时,应将其每年实现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相比较,且取二者之低者为评判的依据。
发展独立中介机构,维护诚信交易关系在上市公司的各类非经常性交易过程中,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中介作用日益得到强化,它们为维护和促进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维护市场的信用关系和交易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等,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所以上述各类中介机构务必遵循诚实守信的规则,其行为务必独立、公正,不能违心做出不准确的评价,不能随意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信息,不能昧心提供虚假的财务审计报告。
倘若中介机构的行为不规范,不仅会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对市场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害。
为此,为社会中介机构规范运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扶持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的超常规发展,对于遏制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操纵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1.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N],上海证券报,2004.1.292.彭松,非经常性损益新标准将有力遏制利润操控[N],证券时报,2004.1.303.贺宛男,上市公司再穷不能穷报表[N],新闻晨报,2003.12.34.张海霞,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置换财务会计问题研究[J],上海会计,2003(10)5.刘伟,天津磁卡严重造假[N],深圳商报,2003. 8.156.年报点评:ST族惊天计提魔方——让我一次亏个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5.127.TCL通讯会计差错案曝光风波[N],中国证券报,2003.4.78.敖晓波,上市公司接受政府救济现象频现,多家公司获补贴[N],京华时报,2004.1.89.金融街、ST合成获财政补贴[N],上海证券报,2004.1.310.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1.中国证监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2002年度法规选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